影視作品的流行,影視文學的出現,都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隨著國內影視領域各獎項的評判標準不斷提高,當前影視作品創作的風向更加趨向于文學手法的融合創新。本文通過對這個主題討論,希望讓觀眾在觀看影視作品時更好地理解影視作品的思想內容和表現手法,進而提高藝術鑒賞力。
當前,影視作品的質量越來越受關注,近年來獲得金鷹獎、百花獎等獎項的影視作品更加具有深度,這離不開優秀的故事、優秀的手法。影視作品作為文化載體,其與文學的表現方式相結合,通過角色的塑造、空間的創造、場景的再現等文學表達,從而達到塑造和展示藝術形象的目的。
一、文學手法在影視作品角色塑造中的運用
首先,依托時代背景塑造角色。因為角色所處的時代背景不同,其塑造的形式和表現的側重點也存在很大的差別。在早期的影視作品中,像地主、惡霸這類角色,最后都會被鏟除,創作者對角色的刻畫也是涇渭分明,有明確的黑白之分。比如《紅旗譜》里的“馮氏”,就是一個比較有代表性的人物。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對影視作品的審美發生了改變,影視作品中“地主”角色的定位也發生了改變。在《亮劍》中,女主的父親是一位地主,雖然沒有被塑造成一個積極的人物,但也跟之前那種人物有了很大的不同。他是個讀書人,雖說是個古板的人,但有著憂國憂民的情懷。這種立體的角色形象一改過去簡單的黑白兩色,在觀眾心中留下了一個清晰的印象。又比如金鷹節金獎電視劇《人世間》中的周家老三周秉昆,在兄弟姐妹中排行最小。他堅韌勇敢,是個腳踏實地的基層工作者,沒有周秉義的大理想,也沒有周蓉的灑脫,只能恪守本心、兢兢業業。作為底層小人物,他有點兒膽小怕事,但是對家庭有擔當,對老婆孩子負責,心里始終裝著自己的朋友,有時候就像低頭拉車的老黃牛。這個角色從人物塑造入手,以獨特性格拉近與觀眾的距離,讓觀眾對其所處的時代、政治背景有更深層次的認識,從而對其價值、藝術表達效果等重新進行定位。以不同的時代背景塑造角色,表現出一種推陳出新的效果,能讓角色性格更加鮮明,這是影視文學手法中角色共性和個性的體現。
其次,以人物與環境的矛盾運動塑造角色。人物性格的產生源于現實,在影視作品中,人物性格的生命就來源于人的這種現實性,來源于人與人之間錯綜復雜、多樣而又特殊的社會關系的矛盾運動。脫離了這一矛盾運動,人的存在即失去了現實性,人生命的意義也隨之終結。人物與環境的矛盾運動,即人在社會生活中所形成的真實關系,它的內涵和表現形式是多種多樣的,這就導致了影視作品中人物刻畫多種多樣、變化無窮。任何一種人格特征,都一定要根植在社會生活中,具有充足的現實基礎。人物性格的情感滲透,對人物性格的刻畫,絕不僅僅是對現實中某個類型的角色的機械模擬,也不只是對其進行純粹的客觀再現。影視劇編劇越能夠將自己的理想、愛恨情愫以及對人生意義的審美思考融入人物的血液里,屏幕上的人物就越有魅力。
再次,善于塑造群像式人物。在一定的主題內容下,編劇有時候需要用到群像式的人物設定,以實現他的藝術理念,即通過一種扇形的展現,來展示社會和生活的豐富與復雜。從總體上看,“群像型”的構圖是分輕重緩急的,著墨最多的仍然屬于“群像群”,脫離“群像群”就很難表現出原本的美學價值。一要設定人物關系。在實際生活中,人們的關系非常復雜,因此,作為對社會生活的一種反映,影視作品中人物關系的設定方法也是多種多樣的。其中,最根本的是從角色反差的角度來設定角色之間的關系。二要設定角色所處的環境。環境通常包括自然與社會兩個方面。“情景”是指“自然”“社會”等不同的“情景”。“情景”是由特定的自然條件、社會環境以及隨機發生的情況所形成的條件。現實主義藝術中的“人”,應該是生活在一定的歷史環境與現實關系中的“人”。只有將劇中的角色置于一定的歷史環境與現實關系之中,才能將角色塑造得有生命力。例如張藝謀的電影《大紅燈籠高高掛》中的頌蓮,就是一位具有代表性的婦女。他電影中的女性人物,代表了不同的時代的不同的人生軌跡。在封建文化的摧殘與壓制下,頌蓮從一個有修養的年輕人變成了一個精神錯亂的瘋子。創作者以頌蓮的生命為主線,對封建文化對人類精神的侵蝕進行了深刻的批判。頌蓮的經歷是全片表現主題的主線,通過對她的細致入微的刻畫,觀眾能夠更好地理解這部電影的深層意蘊。在中國傳統倫理道德的桎梏下,頌蓮的人生結局注定是悲劇性的。不管是“紅燈籠高高掛”,還是“萬里獨行”,甚至是“秋菊打官司”,即使時間已經過去很久了,可是當我們回憶起相關情節的時候,卻還能想起頌蓮在院子里流淚,還能想起父親高田在沙灘上的背影,還能想起秋菊懷著身孕四處奔跑的身影。我們為這些影像而感動,被這些影片所震驚。
二、文學手法在影視作品情景展現中的運用
在影視作品創作中,場景與角色的塑造往往是同步的。環境應該是角色行為的必要基礎,要把人物在特定場景中的動作刻畫好。外部動作一般可分為形體動作和言語動作以及內部動作。內部動作是指人的心理活動,即人的認識、情感、意志等心理因素相互滲透、交融而產生的內心狀態。劇作家越能充分地表達出人物的這種精神狀態,就越能體現出他的藝術魅力。任何一種成功的藝術典范,都是由于劇作家對人物心靈進行了深度的挖掘。
劇作家刻畫人物內心狀態的方式主要有三種:一、通過“閃回”的方式,可以直觀地表現出角色的心理狀態(包括回憶、聯想、想象、幻覺、噩夢等);二、通過小說中的“畫外音”來表現人物的心理狀態;三、通過外在行為(形體行為、言語行為等)來表達角色的精神狀態。
如果說前面兩種表達方式還存在著很大的假設性,那么后一種表達方式則更加真實、更加準確,讓觀眾有足夠的空間去思考和想象。
當前,創作影視作品的熱潮正在不斷升溫,影視作品的創作與影視拍攝活動密切相關。許多創作者為迎合受眾的喜好,在影視作品中添加了想象中的情景。尤其是在古裝影視作品中,雖然場面很大,語言也很生動,但是觀眾仍然可以發現,在這些影視作品中,有許多與歷史和相應時代不符的景、物展現。這導致受眾對影視作品產生一定的質疑。像這樣的問題在當前國內影視作品中并不少見。在影視作品中,對場景的描述是表現人物性格和推動情節發展的重要因素。以《紅樓夢》為例,我們可以看到人物在生活中的性格特點、社會地位、經歷變化等。這種個性化描述,常常會產生出人意料的藝術效果,使得故事情節更為豐富、更為動人。文學手法運用到影視作品之后,由于編劇、導演、演員的表現方式不同,在布景和道具的布置上也會有很大的差異,從而體現出影視作品之間的不同藝術特征。
三、文學手法在影視作品表達方式中的運用
從小說到影視文學,必然會發生一定的改變,特別是對文學個性的削弱。不過,這種改變并不意味著作品價值有所降低。比如,電視劇《空鏡子》《永遠有多遠》是在同一時間播出的。前者是根據萬方的同名小說改編,后者則是根據鐵凝的同名小說改編。兩本小說中,鐵凝的作品受到了更多的關注,不過萬方的《空鏡子》被改編成電視劇后收視率水漲船高。這表明,影視作品改編的潛力巨大,且受市場因素影響較大。所以,在劇本創作過程中,我們不能完全依靠自己的主觀意識,而要充分考慮到市場上觀眾的接受度。以“蒙太奇”的表達方式將動態的視覺圖像展現出來是影視作品共有的特點。“蒙太奇”是指鏡頭與鏡頭的切換與銜接,它將影視作品中不同的時空、敘事場景進行連接,不會給觀眾帶來錯位感,形成全局統一的藝術氛圍。在語言表達上,主要有兩種方法:一是通過人物的對白和場景的改變;二是通過隱喻和對比等方法。雖然影視作品不依賴文學式的直覺形象塑造,但這些技巧的使用還是很有說服力,可以反映影視文學創作的個性化。
四、影視藝術與影視文學融合創新
影視藝術注重將意境、意象與神韻相結合,構成一種美學效應,讓人們在視覺、聽覺、感官和心靈上感受到一種美,進而實現心靈的升華。影視藝術如果沒有影視文學的內容,即使它具有很強的吸引力,也不可能獲得人們的長久關注。所以,影視文學是影視藝術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影視文學也不能沒有影視藝術的支撐。一個文學劇本,如果有了吸引力,就像一座有了牢固地基的房子,但是光有牢固的地基是不行的,還要為它不斷地添加新的材料,甚至描龍畫鳳,給它披上一層美麗的外衣,讓它散發出耀眼的光芒,讓人們隨時隨地都能感覺到美的存在。影視藝術利用多種表現手法,使得影視文學呈現出更強大的表現力,讓人們對作品內容有更深層次的理解。只有把這兩個方面完美地結合起來,才能讓作品變得更加充實,不僅擁有深刻的內涵,還具備藝術鑒賞力和藝術感染力,并擁有一種經久不衰的力量,成為優秀的作品。很多奧斯卡獎獲獎電影都是將這一點發揮到了極致。
五、結語
綜上所述,任何一部成功的影視作品,都是編劇將自己的思想、對人生的思索、深厚的情感,通過文學手法融入其中。只有將編劇對人生的分析、思索以及強烈的情感融入影視作品,才能使影視作品具有特殊的生命力和內涵。在影視文學演化過程中,由于政治環境、歷史環境、文化環境的不同,加之不同的文學手法,不同的影視作品在人物表現、情節框架、展示手法等方面雖然都會有一些共同的特點,但也會有一些不同的特點。對這些特點,我們不能一概而論,而要客觀地評價相應作品的文學價值、藝術價值和社會價值,從而促進文學手法推陳出新,給人們帶來更多可以作為精神食糧的優秀影視作品。
[作者簡介]董自力,男,漢族,湖南常德人,湖南國際會展中心有限公司三級文學編輯,碩士,研究方向為電視文學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