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沉浸式文化體驗視閾下,戲劇藝術發展呈現出新的變革趨勢。伴隨著沉浸式文化體驗的深入發展,在戲劇舞臺表演過程中,觀演關系的中心由以往的“演員中心”逐漸向“觀眾中心”轉變。無論是戲劇創作,還是戲劇傳播,所有活動均要以“觀眾”為中心開展。面對此種轉變,加強戲劇舞臺表演中臺詞運用技巧的研究至關重要。為此,本文基于沉浸式文化體驗視閾,以戲劇舞臺表演為研究對象,以臺詞運用技巧為研究切入點,翔實闡述在沉浸式文化體驗視域下加強戲劇舞臺表演中臺詞運用技巧的重要意義,深入剖析在戲劇舞臺表演中臺詞運用的具體技巧,并嘗試從不同層面提出加強戲劇舞臺表演臺詞運用技巧的實踐策略,以期可以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與表達人物情感,確保表演效果達到最佳狀態。
一、沉浸式文化體驗視閾下加強戲劇舞臺表演中臺詞運用技巧的重要意義
伴隨著沉浸式文化體驗的出現,戲劇舞臺表演不僅要具備深刻的劇本與出眾的表演,而且需要滿足受眾的心理體驗需求。這就需要充分運用一定的臺詞技巧,以便更好地達到表演的預期成效。藝術臺詞是戲劇舞臺表演者需要運用的重要手段,表演者應在深入分析與把握戲劇角色特點的基礎上,進一步明確自身的臺詞行為,重點分析與厘清劇本中的人物關系、事件背景、故事情節、中心思想和矛盾沖突等內容,并通過運用臺詞技巧塑造更為豐滿的人物形象,增強戲劇表演的藝術美。與此同時,臺詞技巧的運用有助于增強戲劇舞臺表演的表現力。根據所運用的表達形式進行劃分,臺詞可以劃分為三類,分別是對白、獨白和旁白。對白是戲劇舞臺表演過程中最為常見的臺詞表達形式,即通過人物對話呈現劇情以及表達情感;獨白是指戲劇舞臺表演者獨自闡述與表達臺詞,主要用于發表看法以及傳遞情感,有助于觀眾更好地了解劇中人物的心理活動以及內在情感,進而引起“共情”;旁白屬于一種話外音,戲劇憑借此種形式闡述客觀內容,主要用于介紹背景以及進行相應補充。無論是哪一種臺詞運用技巧,運用的主要目的均是為了增強戲劇舞臺的表演效果。
二、沉浸式文化體驗視閾下戲劇舞臺表演中臺詞運用的具體技巧
(一)氣息調節技巧
就戲劇舞臺表演而言,氣息調節技巧的運用至關重要。戲劇舞臺表演者通過運用此技巧演繹人物狀態,呈現人物心理活動狀態,尤其是可以利用裝飾性滑音以及其他氣息調節技巧起到著重強調的作用。例如,可以利用轉變音節為臺詞賦予更多內涵,并將劇本人物的情緒與心理加以呈現,引導觀眾與故事情節、劇本內容產生情感層面的共鳴;同時也有助于促使觀眾更好地認識與了解戲劇舞臺表演內容的基本特點。
(二)語調轉變技巧
除了氣息調節技巧之外,語調轉變技巧主要用于呈現聲音色彩,在陳述臺詞的過程中借助語調變化可以將場景與人物心理加以具象化表達。以《花木蘭》為例,此劇本的內容講述了木蘭替父從軍的故事,主要描述與呈現在從軍過程中木蘭從嬌弱性格轉變為堅毅性格。戲劇舞臺表演者在表演部分片段時,需要結合木蘭性格轉變過程中心理變化狀態調整語調,將劇本中的人物性格變化過程呈現給觀眾,為后續劇情演繹打下基礎。
(三)重音強調技巧
重音強調技巧是指在戲劇舞臺表演中,重點強調某一片段或者某一句臺詞中的某些關鍵詞,通過運用多種強調方法塑造人物角色,促使人物角色塑造得更加靈動,增強舞臺表演的感染力。以《審頭刺湯》為例,戲劇舞臺表演者在表演過程中需要強調“譙樓”“打”“初更”這些關鍵詞,這時便需要用到重音進行突出強調。但需要注意的是,雖然“譙樓”“打”“初更”此三個關鍵詞都需要進行重音處理,但彼此之間也存在著相對高點音、最高點音。具體而言,“打”字應為最高點音,而“譙樓”“初更”則為相對高點音。為了突出強調重音,戲劇舞臺表演者可以借助外在表現技巧(散板、搖板),既可以起到渲染氛圍的作用,也能夠更好地突出人物特點。
(四)間歇停頓技巧
在戲劇舞臺表演過程中,間歇停頓技巧是比較常用的臺詞運用技巧之一,表演者可以有意地表達停頓。根據實際劇情需要,在合理設計臺詞的基礎上,在所創設的氛圍以及情境下出現停頓,既可以推動劇情,也有利于塑造角色。以《櫻桃園》為例,其特羅菲莫夫與安尼雅在對白過程中運用了很多間歇停頓技巧,不僅推動了抒情調子的走向,而且有利于觀眾了解此劇的情感表達與故事的中心思想。戲劇舞臺表演者在表演過程中運用間歇停頓技巧,既便于觀眾認知與熟悉劇本內容,也能夠激發觀眾同劇本情節、劇中人物產生情感共鳴。因此,在戲劇舞臺表演中運用間歇停頓技巧非常必要且重要,可以帶給觀眾更具感染力的觀劇體驗。
三、基于沉浸式文化體驗視角加強戲劇舞臺表演中臺詞運用技巧的實踐策略
(一)結合人物角色特點,構建臺詞訓練場景構建臺詞訓練場景,對于戲劇舞臺表演至關重要,需要緊密結合人物角色特點。當表演者表演的角色處于悲傷情緒狀態時,可以借助周圍的呼吸聲以及具有傷感的音樂營造氛圍;當演繹興奮開心的角色時,可以運用小的笑聲或者喧嘩聲加以修飾。要確保角色情緒與訓練場景相契合,這樣才能增強表演者的角色融入感,有利于提升臺詞訓練效果。為了增強臺詞訓練場景的氛圍感,需要采用一定的修辭手法,這也是戲劇舞臺表演中比較常見的臺詞運用方式。修辭手法的運用不僅可以豐富戲劇舞臺表演的形式,而且有利于塑造人物形象,深化戲劇主題。因此,戲劇舞臺表演者可以圍繞劇情合理展開想象,并選擇適當的修辭手法,通過構建臺詞訓練場景為表演創造良好條件。
(二)深挖臺詞潛在含義,塑造人物形象
戲劇舞臺表演者的最佳表演狀態便是能夠同劇本中的人物角色達到融合,即實現“自己演自己”,這對于很多表演者來說都具有不同程度的難度。由于表演者并沒有真正經歷劇中人物的生活,無法對劇中人物的心理狀態與情緒變化感同身受,因此,需要深入挖掘臺詞的潛在含義。可以從臺詞來源切入,從實際生活中找尋原型,再通過現實生活接觸原型,進一步深入感受臺詞的潛在含義。這就需要戲劇舞臺表演者細心觀察身邊的人和事,并做好記錄,能夠從自身的實際生活中找到同劇中人物臺詞相符的演繹狀態,此種方式更有利于切身感受與領會表演臺詞的潛在含義。除此之外,編劇對于臺詞的含義有著較為清楚的了解,戲劇舞臺表演者可以向編劇請教,這樣可以更便捷地挖掘出臺詞的潛在含義。在準確了解和掌握臺詞潛在含義的基礎上,表演者可以更自如地將臺詞技巧與動作技巧統一起來,從而塑造更鮮活的人物形象。
(三)加強臺詞基礎訓練,精準表達情感
臺詞是戲劇舞臺表演者表達情感的一種方式,借助臺詞傳遞與釋放真實情感,促使觀眾產生心理以及情緒層面的變化,這就需要運用一定的臺詞技巧。為了更合理地運用臺詞技巧,發揮臺詞技巧運用的效果,需要加強臺詞基礎訓練。臺詞基礎訓練是戲劇舞臺表演者提升臺詞表達能力的有效載體,戲劇舞臺表演者需要具備吐字清晰、發音準確的基本素養。由于戲劇舞臺表演沒有字幕輔助,觀眾需要憑借表演者的發音了解劇本內容,這提高了對表演者臺詞修養的要求。同時,戲劇舞臺表演者需要有效控制氣息與語氣,既要做到字正腔圓,也要做到表達清晰,并要融入自身情感。此外,需要表演者熟悉戲劇故事情節,既要厘清人物關系,也要準確把握人物情感變化以及角色的性格特點,在體悟的過程中調整情感表達的方式。
(四)注重肢體與臺詞融合,提升訓練的專業性
戲劇舞臺表演者在運用臺詞技巧的同時,還需加強肢體運用能力,通過將肢體與臺詞相融合提升訓練的專業性。可以結合自身的實際表演情況,深入分析自身欠缺的能力,并針對不足之處加強訓練。戲劇舞臺表演者在參加臺詞和形體訓練的過程中,需要深入認知與理解這兩方面的訓練對于戲劇舞臺表演的重要意義,在此基礎上練好基本功。以聲調語調高低轉換為例:在臺詞表達的過程中,憤怒的語調該如何把握?升調又應上升至何種程度,悲傷的語調降調又要降到何種程度?同時,肢體動作幅度該如何控制與把握才能既確保情感表達到位又不顯得過于夸張?確保肢體動作與臺詞高度協調是戲劇舞臺表演者需要具備的能力,此種能力的形成需要立足于臺詞基礎訓練。戲劇舞臺表演者可以以臺詞節奏為參照,將肢體動作進行跟進,豐富戲劇舞臺表演效果。當表演熟練之后,在準確把握自身表演節奏的基礎上,要兼顧外在影響因素,如加強與其他表演人員、觀眾之間的交互。具體而言,在符合角色特點的同時,要能夠結合其他表演人員、觀眾的反應調整自身的肢體動作與臺詞,以此確保肢體動作與臺詞運用高度融合。
四、結語
綜上所述,沉浸式文化體驗的出現與深入發展對戲劇舞臺表演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尤其是以觀眾為中心的觀演關系的轉變,促使戲劇舞臺表演需要運用一定的臺詞技巧,更好地滿足觀眾的情感需求與心理需求。臺詞是戲劇舞臺表演不可或缺的構成要素,如何充分運用臺詞技巧塑造人物形象、呈現故事情節、表達人物情感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問題。戲劇舞臺表演者還需緊密結合自身的表演實踐,善于觀察與探索,能夠運用臺詞技巧增強戲劇舞臺表演的感染力與共情力,為中國戲劇文化傳播做出應有的貢獻。
[作者簡介]徐美琪,女,滿族,遼寧葫蘆島人,沈陽師范大學戲劇藝術學院本科生在讀,研究方向為戲劇與影視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