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工業化、城鎮化進程的快速推進,農業發展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但資源環境也付出慘重代價。為推進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我國陸續頒布出臺多項促進農業綠色發展的政策,這些政策的演進歷程遵循歷史、理論和現實三重邏輯。從歷史邏輯來看,農業綠色發展政策隨著黨對生態環境保護的認識和理念的不斷深化而發展變化。從理論邏輯來看,農業綠色發展演變的歷程,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發展實踐相結合的過程。從現實邏輯來看,新時代農業發展面臨的問題和核心任務是我國農業綠色發展政策的現實關切。該文從三重邏輯入手分析,旨在為我國農業綠色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農業;綠色發展;歷史邏輯;理論邏輯;現實邏輯
中圖分類號:F323.22"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9902(2023)23-0032-04
Abstract: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with the rapid progress of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has made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but the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have also paid a heavy price.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China has promulgated a number of policies to promote the green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The evolution of these policies follows the triple logic of history, theory and real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istorical logic, the agricultural green development policy develops and changes with the deepening of the Party's understanding and concept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oretical logic, the process of green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agriculture is a process of combining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Marxism with the practice of socialist economic development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alistic logic, the problems and core tasks facing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the new era are the realistic concern of China's agricultural green development policy.This paper analyses the triple logic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green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in China.
Keywords: agriculture; green development; historical logic; theoretical logic; realistic logic
“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明確提出“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在綠色發展的過程中,農業基于其經濟和生態的雙重屬性,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農業綠色發展是踐行“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的具體體現,更是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必然選擇。農業政策是政府引導和推動農業綠色發展的根本手段,制定綠色發展政策可以促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農業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的有機結合[1]。所以,對農業綠色發展政策的演進進行理論、歷史、現實三重邏輯的學理性探析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
1" 農業綠色發展政策演進的歷史邏輯
每個歷史階段中產生的重大歷史事件都有其邏輯和因果關系。歷史是連續性的,歷史從哪開始,邏輯就從哪開始[2]。一直以來,綠色發展理念貫穿于農業現代化理念當中,在不同歷史階段和背景下頒布的農業綠色發展政策,必有內在規律。
1.1" 農業綠色發展政策的起步階段(1982—2000年)
隨著改革開放的逐步深化,中國經濟進入快速發展階段,城鎮化進程加速。城市工業“三廢”及城市生活垃圾等以各種形式進入農村地區,再加上鄉鎮企業的蓬勃發展,以及對環境污染缺少有效的監管,使得農村生態環境進一步惡化。同時,傳統農業在向現代農業發展的過程中產生的過度墾荒、過量使用農藥化肥等環境問題也逐漸顯現。
這一時期,中央開始逐步完善農村地區環境立法和生態保護工作,注重在城市與鄉村經濟社會生活中考慮生態環境問題。1982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農業應當走對生態環境有利的發展道路。1984年發布的《國務院關于環境保護工作決定》,對保護農業生態環境,防止污染和破壞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同年5月,中央有關部門出臺了專門性的《土地管理法》《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受到法律保護,農業生態環境保護相關的政策法規陸續出臺。1985年6月,國務院環境保護委員會提出要大力發展生態農業,保護農業生態環境。1989年,《環境保護法》頒布,以法律的形式加強對農業環境的保護。1993年《農業法》頒布,1995年中共十四屆五中全會提出“大力發展生態農業”,1998年的《中共中央關于農業和農村工作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提出了堅持“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方針。
1.2" 農業綠色發展政策的發展階段(2001—2011年)
進入21世紀,隨著國家經濟實力的不斷增強,公民環保意識的逐漸提高,環境保護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此階段的農業綠色發展政策呈現快速發展的態勢。
2001年12月,國家環保總局制定《國家環境保護“十五”計劃》,明確提出“控制農業面源污染和農村生活污染、改善農村環境質量”。同年,《畜禽養殖污染防治管理辦法》、GB 18596—2001《畜禽養殖業污染物排放標準》、HJ/T 81—2001《畜禽養殖業污染防治技術規范》出臺。2002年修訂《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法》明確“國家堅持科教興農和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方針”,保護農業生態環境。2004年1月,中央一號文件再度關注“三農”問題,其中明確指出在“三農”方面要繼續增加財政投入,減輕農民稅費負擔,改革和創新農村金融體制,從農村和農民的實際需要出發,加強對農業的支持和保護。2006年1月1日,廢止《農業稅條例》,標志著在中國延續2 000多年的農業稅的終結。2007年中央一號文件以農業的多功能性為依托,鼓勵有條件的地方加快發展有機農業。2008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要大力發展節約型農業。2009年,全國人大常委會修訂了《農業法》《水土保持法》《農村土地承包法》等法律,對防治水體污染、水土保護等重點領域和重點問題進行了規范。
1.3" 農業綠色發展政策的成熟階段(2012年至今)
黨的十八大將生態文明建設提到一個前所未有的戰略高度,成為引領中國現代化的綱領性內容。2013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加快發展現代農業,著力強化現代農業基礎支撐,推進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建設美麗鄉村,提出“進一步解放和發展農村社會生產力”“努力建設美麗鄉村”“繼續實施農業防災減災穩產增產關鍵技術補助和土壤有機質提升補助,支持開展農作物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啟動低毒低殘留農藥和高效緩釋肥料使用補助試點”等規劃。2015年1月1日開始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對環境保護基本制度、環境違法行為制裁、企業污染防治責任和政府的監督管理職責進行了詳細規定。2015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五大新發展理念,綠色與發展相協調成為農業發展的總體目標。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緊緊圍繞“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謀篇布局。同年4月《農業部關于實施農業綠色發展五大行動的通知》出臺,要求轉變農業生產方式,降低資源利用強度,減少面源污染,推進綠色發展,將綠色發展理念轉化為實際行動。2017年9月,《關于創新體制機制推進農業綠色發展的意見》出臺,農業綠色發展成為引領鄉村生態振興的關鍵舉措。黨的十九大對生態文明建設提出了新要求,將推動綠色發展明確為生態文明建設的首要任務,特別強調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牢固樹立了生態文明意識。2021年,農業農村部等六部門聯合印發《“十四五”全國農業綠色發展規劃》,這是我國第一部農業綠色發展專項規劃,對我國農業綠色發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
在農業補貼政策方面,我國的財政支農政策結合農業農村改革、城鄉一體化發展、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等熱點問題,實現了全新發展。2015年以來,我國開始新一輪的農業補貼政策改革,堅持以農業綠色發展為導向,將2002年開始的良種補貼、2004年開始的糧食直補和2006年開始的農資綜合補貼合并為“農業支持保護補貼”,保留了“四項補貼”中的農機具購置補貼。農業補貼政策日益成為我國財政支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農業補貼政策的推廣,極大地調動了農民參與農業生產的積極性,使農民的生產收入明顯增加,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得到顯著改善。此外,新頒布了《土壤污染防治法》《耕地占用稅法》等6部保護相關法律,《農用薄膜管理辦法》《生態環境標準管理辦法》等4部相關辦法(條例)。隨著生態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越來越多,農業綠色發展的政策保障更具整體性和專業性,而且實現了多個責任主體相互協作、共同負責的政策突破,形成了各層級多部門聯動、專業化程度較高的法律保護體系。農業綠色發展政策體系已經逐步建立,為農業綠色發展提供了法律支持和保護。
實現現代化是中華民族不懈追求的目標,從毛澤東同志的“綠化祖國”號召,鄧小平同志強調的走人與自然協調發展的道路,到江澤民同志的可持續發展戰略,胡錦濤同志的科學發展觀[3],再到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隨著黨對生態環境保護的認識和理念不斷深化,中國式現代化進程的發展理念不斷演進,農業綠色發展政策也不斷推進和完善。
2" 農業綠色發展政策演進的理論邏輯
2.1"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為農業綠色發展政策提供基本遵循
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的無產階級政治經濟學,以社會的生產關系為研究對象。其主要內容為:人們為了生活需要進行生產;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隨著生產力發生變化。農業綠色發展政策的演變,也是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過程。
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土地改革運動是對農村生產關系的第一次重大調整,打破了封建土地所有制,農民擁有土地和基本生產資料,建立起有利于生產力發展的農業生產方式。社會主義的集體農業生產方式在初期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但是弊端也逐漸顯現,在改革開放初期,這種生產方式逐漸被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所取代。隨著市場化的進一步推進,“三權分置”成為繼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之后又一次生產關系的重大變革?!叭龣喾种谩笔邱R克思主義產權理論基本原理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農業現代化相結合的產物,是農村改革的重大制度創新,開辟了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新路徑。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黨中央高度重視農業綠色發展,積極貫徹新發展理念,密集出臺一系列綱領性文件和專項計劃,走出了一條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的現代化道路。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奠定了中國農業綠色發展政策的理論根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中國化時代化的理論成果,是經過中國經濟建設實踐檢驗的、反映中國社會主義經濟運動規律的科學理論,也體現在農業政策的演進歷程當中。
2.2"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農業綠色發展政策提供理論滋養
我國農業綠色發展政策十分注重從中國古代傳統農業文化中汲取經驗和智慧。儒家的民本、農本思想推動了古代農業的發展,也為農業綠色發展政策提供了豐富的理論滋養。
首先,天人合一思想是我國古代農業思想的精髓。我國以農立國,由于生產力低下,古代農業的生產和長勢完全根據天氣環境來決定,使得大自然對農業的影響根深蒂固。古人認為,人是天地萬物的一部分,是自然的產物。中國古代農業發展重視“天人合一”的思想,要求人們順從天意,始終遵循“天時、地利、人和”的準則,含有人與自然相統一的意思,蘊含了“綠色”農業生產的思想,推動了我國古代農業思想的發展及農業實踐。馬克思認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產物,是在他們的環境中并且和這個環境一起發展起來的。[4]”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和馬克思在人與自然基本關系的認識上是一致的。“天人合一”是我國古代農業生產、農業思想、農業哲學的共同特征,蘊含著人與自然互相尊重、和諧相處的觀念,為當今農業綠色發展政策的制定和實施提供了豐富的素材。
其次,民本思想是“產生于我國古代農業社會以民為立國之本的政治法律思想”[5],貫穿于中華民族的發展史,是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中國共產黨擺脫了歷史和階級的局限,對民本思想進行了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形成了獨具中國特色的“以人為本”思想。中國共產黨人堅持的以人為本,是對馬克思主義“現實的個人”思想的繼承和發展,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以人為本、民本思想和西方資本主義的人本主義思想的繼承和超越。
農業綠色發展政策的演變,體現了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中,主動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時代特征相適應,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思想;體現了在不斷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加快農業現代化,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中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的思路;也體現了以人民為中心,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的理念。
2.3" 農業綠色發展政策演進的現實邏輯
綠色發展傳承了我國傳統農耕文明中蘊含的物質循環利用、生物間相生相克等樸素的生態學思想,同時與發達國家提出的循環農業、有機農業、低碳農業等可持續發展概念具有很強的相融性。與過去的農業綠色發展政策相比,今天的農業綠色發展政策最重要的特征在于,其是在“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基礎上提出的,由新時代農業發展面臨的問題和核心目標派生而來。
2.3.1" 推進農業綠色發展需要破解的突出問題
一是對農業綠色生產觀念的重視程度有待提高。“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生態文明無論從現實情勢還是未來規劃看,都具有重要性、緊迫性、復雜性和長期性。目前我國社會的農業綠色發展意識與生態文明理念要求還存在不小的差距,國家層面,農業生態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和政策體系不完善,執法監督體系不健全等;社會層面,社會節約環保意識不強,生產和消費觀念滯后等;農戶個體層面,農民在生產過程中更關注經濟利益,同時對綠色農業生產的認知缺乏,根深蒂固的生產傳統和生產習慣積習難改,綠色消費和綠色行為等公民基本生態素質亟待提高。
二是促進農業綠色發展的生產能力有待增強。我國地大物博,土地資源豐富,農業生產以種植業為主,在生產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大范圍使用化肥和農藥,同時因為農民的知識文化水平相對較低,對于生產過程中的化學用品使用量掌握不準確,基本依靠以往生產經驗,所以對當地土地資源和水資源造成了很大程度的不可逆污染。在農業化工污染形勢嚴峻的同時,農戶接受綠色農業建設的意愿低下,使得我國綠色生產遭遇瓶頸,直接導致農戶綠色生產能力受限,土地遭受不可逆的損害,地方水資源遭到污染。同時造成巨大資源浪費,農業可持續能力大大縮減,生產模式轉型困難,農業綠色發展的生產能力有待增強。
三是農業綠色生產技術推廣不足,技術水平有待提高。一方面,現階段我國總體農業生產技術水平不高,自有開發的農業科技產品依舊停留在較低水平,且受制于農民整體的科學文化素養,想要接受先進技術對我國農業來講也比較困難;另一方面,我國農業技術體系并不完善,一些科技設備無法應用,農民在生產過程中協同程度不高,導致建立農業綠色發展科技體系更加困難。
四是農業綠色發展的科技創新能力薄弱。新時代的農業現代化離不開綠色科技和創新,目前中國的科技水平對于推進農業綠色發展的支撐引領力度不夠,必須轉變發展方式、經營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加強綠色科技創新能力建設,推動產業綠色發展方式轉變,可以刺激綠色科技創新能力提升[6],進而提高中國農業競爭能力,實現綠色化的轉型。
五是農業綠色產品產出不足。一方面公眾對農業綠色產品了解不夠,對綠色食品認識不足,所以綠色食品在公眾生活消費中所占的比重不高;另一方面,由于農業綠色產品消費的不足,導致農業綠色食品的有效供給不足,產品品種單一,可選擇性弱,綠色產品的總量不足,綠色產品的優勢無法凸顯,也影響了我國農業綠色發展的進一步深化。
2.3.2" 我國農業綠色發展的核心目標
新中國成立以后的很長一段時期,我國農業的首要任務是保障供給,解決人口快速增長的口糧問題,進而滿足國家發展的需求。改革開放后,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進一步解放和發展了生產力,20世紀80年代中國基本解決了溫飽問題[7]。面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大任務,統籌城鄉發展戰略賦予了農業促進增收的時代要求。21世紀以來“十九連豐”的糧食生產使農民生活發生了質的變化,農業發展進入了新的歷史階段。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提出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對農業發展提出了新要求——實現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型,推動農業綠色發展。農業綠色發展被提升到生態文明建設的高度,成為繼“保證農產品供給、增加農民收入”后現代農業發展的第三大核心目標。
我國農業綠色發展政策的核心目標就是提供有利于農業綠色發展的良好制度環境,保障農業的可持續、高質量發展。要實現這一核心目標,一是堅持以民為本的中心發展思想,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完善收入分配制度,統籌城鄉協調發展,兼顧農業增產和農民增收,積極回應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態環境和美好生活的迫切愿望。二是必須大力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注意調動和保持農民務農種糧的積極性,“手中有糧,心中不慌”,確保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三是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注重農業生態環境的持續改善,按照“一控、兩減、三基本”的總體部署,將綠色的導向貫穿于農業生產全過程。
參考文獻:
[1] 劉戰偉.新型城鎮化提升了中國農業綠色全要素生產率嗎?——基于空間溢出效應及門檻特征[J].科技管理研究,2021,41(12):201-208.
[2] 郭鐵民.中國共產黨領導百年農民合作社發展的“三個邏輯”[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21(12):5-22.
[3] 孫金龍.肩負起新時代建設美麗中國的歷史使命[J].環境保護,2022,50(5):8-11.
[4]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74-375.
[5] 李存山.儒家的民本與人權[J].孔子研究,2001(6):4-12.
[6] 戴秀麗.我國綠色發展的時代性與實施途徑[J].理論視野,2016(5):59-61.
[7] 魏琦.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切實推動農業綠色發展[J].經濟研究參考,2018(33):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