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支持革命老區、民族地區加快發展,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該研究梳理校地協同對革命老區鄉村振興的背景和意義,以革命老區百色市為例,對校地協同案例進行調查分析,提出高校和地方政府協同發展助力革命老區鄉村振興的實踐路徑。首先是實施產業幫扶,結成產業聯盟振興鄉村產業;其次是實施科技與教育幫扶,實現校地資源聯享。發揮高校社會職能促進革命老區鄉村人才、教育、文化和產業振興,通過校地協同促進高校人才培養和專業建設。
關鍵詞:校地協同;革命老區;鄉村振興;高校;實踐路徑
中圖分類號:F323"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9902(2023)23-0180-04
Abstract: The report of the 20th CPC National Congress proposes to comprehensively promote the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areas. Support the accelerated development of old revolutionary base areas and ethnic minority areas, and build a modern socialist country in an all-round way. This study traces the background and significance of university-locality cooperation to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of the old revolutionary base areas and, taking Baise City, the old revolutionary base area, as an example, investigates and analyzes the cases of university-locality cooperation.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practical path for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ies and local governments to help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of the old revolutionary base areas: the first is to implement industrial assistance and form an industrial alliance to revitalize the rural industry; the second is to implement the assistanc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education to realize the sharing of school and land resources. Give full play to the social functions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promote the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talents, education, culture and industry in the old revolutionary base areas, and promote the training of talents and professional construc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rough the coordination of universities and localities.
Keywords: university-locality cooperation; old revolutionary base areas; rural revitalizatio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practice path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各地政府要加強頂層設計,匯聚力量來推進鄉村振興,要立足當地的特色資源,推動鄉村產業發展壯大。2021年《國務院關于新時代支持革命老區振興發展的意見》提到了到2025年,革命老區脫貧攻堅成果全面鞏固拓展,革命老區紅色文化影響力明顯增強。到2035年,革命老區與全國同步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且形成紅色文化繁榮、產業發展興旺及社會和諧穩定的發展新局面。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支持革命老區、民族地區加快發展”。革命老區雖然擁有豐富的紅色資源,但周曉燕[1]研究表明革命老區財政力量普遍偏弱且大多數革命老區處在欠發達的地區。所以,在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已經完成的形勢下,進一步鞏固革命老區脫貧攻堅的成果,對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具有重要的意義。《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提出,要加強主體協同整合政府、高校以及企業等各方面資源,推動鄉村振興發展。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實施方案(2018—2022年)》要求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教育行動,加快培養鄉村振興緊缺人才。高校是重要的人才培養基地,匯聚了各專業、各領域的高級人才,具有豐富的理論研究成果。探討校地協同助力革命老區鄉村振興,有助于提升地方鄉村振興服務能力,對高校人才培養和地方鄉村振興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1" 校地協同助力革命老區鄉村振興的意義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為了組織引導高等學校深入參與鄉村建設行動,強化鄉村建設人才技術支撐,2022年9月國家鄉村振興局根據《鄉村建設行動實施方案》指導鄉村建設高校聯盟與有關地方組織實施“百校聯百縣興千村”行動。行動方案指出“堅持屬地為主、堅持校地共建、堅持重心下沉、堅持突出特色、堅持穩妥推進”五個行動原則。為校地協同助力革命老區鄉村振興提供了行動指南。
潘麗等[2]指出可以通過紅色文化資源激發革命老區鄉村振興的活力,要想有效推動革命老區鄉村振興為建成中國式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作出較大的貢獻,必須通過全社會的共同努力。高校和地方協同服務革命老區鄉村振興發展,是高校履行社會職能的重要途徑,可以發揮高校的人才專業優勢,服務鄉村振興發展。侯勇[3]認為校地協同推進鄉村振興可以提升人才培養與人才需求的契合度,增加科學研究與資源挖掘的協同敏銳度。與此同時,校地協同也有助于高校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特別是涉農院校的專業設置與人才培養模式符合農業發展需要。王冕等[4]認為高校集聚人才、科技、智力優勢于一體,應當以高度政治自覺與強烈的責任意識,著力探索高校幫扶地方的可行辦法。雙師雙能教師承擔農村技術員培訓工作,熟悉農村、農業、農民的情況,校地協同圍繞鄉村振興目標進行不同程度的互動整合,實現資源的合理優化配置,有利于推進校地共建,科學地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吳佑波[5]認為高校選優配強駐村第一書記,可以精準施策幫扶支持鄉村振興科研項目,聚焦鄉村產業振興。醫學院校聚焦農村醫療衛生發展,將醫學教育布局與醫療資源下沉融為一體[6]。綜上分析,校地協同能夠有效的促進革命老區鄉村振興發展。探索校地協同革命老區鄉村振興發展的路徑,對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有效銜接鄉村振興發展具有實踐意義。可以深入挖掘老區資源,增加鄉村振興的科學性,提升高校人才培養的質量,充分發揮高校社會經濟發展服務功能。
2" 校地協同助力革命老區鄉村振興的實踐路徑
《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強調,要推動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習近平總書記也多次強調“要用好紅色資源”,而革命老區擁有著豐富的紅色資源蘊含巨大時代價值,百色革命老區是廣西壯族自治區脫貧攻堅任務最重的地方,也是全國脫貧攻堅的主戰場之一。探索校地協同助力革命老區鄉村振興的實踐路徑對革命老區脫貧攻堅成果全面鞏固拓展,推進中國式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以及新時代革命老區振興發展具有重大意義和價值。具體來說,高校教學研究成果轉化幫助革命老區鄉村農業和紅色旅游產業發展,高校人才資源服務鄉村,為鄉村提供人才培訓,補齊革命老區鄉村振興發展短板,助推鄉村全面振興。
百色市作為革命老區,應當充分發揮地方高校的資源優勢,協同地方實施產業幫扶,結成產業聯盟振興鄉村產業,實施科技與教育幫扶,實現資源聯享,發揮校地優勢促進鄉村教育、文化、產業振興。實現鄉村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加快推進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促進革命老區經濟發展,是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的“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重要舉措。楊欣等[7]認為地方高校對地方經濟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引領和支撐作用。地方高校科研要與社會生產實際發展相連接,將高校科研成果轉化與區域經濟發展互動,以此促進經濟發展。
2.1" 實施產業幫扶,實現鄉村產業振興
革命老區有豐富的紅色資源,要促進革命老區高質量發展,應深入挖掘紅色文化時代價值。目前百色紅色資源的開發利用主要是紅色歷史遺址的陳列展覽,部分遺址已開發成開放性紅色旅游景點,紅色資源的經濟價值沒有得到充分發揮,紅色旅游景點存在同質化問題。紅色旅游產業和鄉村振興產業沒有相融合,相關旅游配套服務缺失。這些問題將會阻礙百色革命老區的建設與發展。李敏[8]認為在運用紅色文化助推革命老區振興發展的過程中還存在鄉村紅色文化產業發展欠缺紅色專業人才、紅色文化參與鄉村治理的力度還薄弱、紅色文化資源開發利用模式單一和紅色文化保護不到位等問題。地區與高校協同發展,深入挖掘百色革命老區紅色資源經濟價值,促進鄉村紅色旅游產業振興。
隨著基礎教育的改革,近年來研學活動越來越受學校的青睞。百色學院紅色文化培訓學院成立以來以弘揚紅色文化為使命,以傳承百色起義紅色基因為核心,基于紅色文化培訓學院培訓線路進一步與地方合作開發更多的培訓線路,進而把培訓線路發展成為紅色研學旅游線路。校地協同開發紅色研學線路不僅可以深挖紅色資源的育人價值而且可以促進革命老區鄉村紅色旅游發展帶動鄉村產業振興。百色學院教師在教學科研方面充分發揮百色老區特色優勢文化資源,特別是紅色文化資源開發利用的成果尤為突出。百色學院在全國紅色文化研究數量位列前三十單位,紅色文化研究成果豐碩,高校將紅色文化研究成果的轉化有助于革命老區鄉村紅色旅游產業品牌建設,促進革命老區紅色旅游數字化建設以及有利于紅色旅游人才的培養,優化革命老區鄉村紅色專業人才結構,促進紅色文化資源的建設和保護。校地協同振興革命老區紅色旅游產業,從而促進紅色旅游產業鏈的發展,使鄉村居民收入明顯提升,讓紅色文化在百色革命老區發揮最大的價值。
陳前恒[9]認為革命老區生態優勢顯著,但受地理位置偏僻和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低的影響,在發展特色產業上缺乏資金、人才技術方面的支持。在開展鄉村振興工作過程中,百色學院堅持以鄉村產業為主線,根據當地資源優勢,因地制宜地整合百色學院農學院、創新創業學院與百色市農科所、百色市益眾農業,以及百色市農業科技推廣相關部門合作,確定幫扶產業項目,實施產業幫扶,結成產業聯盟的鄉村振興新模式。
其一,從實際情況出發,制定合理的鄉村產業發展規劃。百色學院立足百色市整體,根據每個縣、鄉鎮的發展定位,結合鄉村資源優勢,找準特色精準發力制定科學的鄉村產業發展規劃,促成了那坡縣城廂鎮合群村特色肉牛產業、那坡縣百都鄉各門村食用菌產業等特色項目,培育農村產業鏈,實現產業增值,為鄉村振興打下良好基礎。
其二,匯集社會各界力量,進行產業幫扶。以培育特色產業為鄉村發展目標,依托百色學院農學院、百色市農業科學研究所,匯集社會各界力量,舉辦村民合作社社長培訓班,利用農村經濟合作組織,將紅色旅游、農村觀光、休閑體驗與創意元素融入農業,加強產業融合,催生優勢互補的新農業態勢,促進鄉村農業產業結構升級,拓寬農業產業鏈條,充分激活農村集體經濟,為農村就業增收創造有利條件。
其三,建立完善的農業銷售鏈條。針對農戶生產的農產品銷售渠道單一、農產品經常滯銷的情況,百色學院探索出“以買代捐,以購代幫,電商直播”的幫扶模式,將農村的特色水果、蔬菜、肉類產品等作為鄉村振興的關鍵產業進行開發和培育,同幫扶村共建水果、蔬菜、肉類產品基地,簽訂供貨訂單,實現從農戶到學校食堂、教師家庭餐桌直銷減少不必要的銷售環節;建立百色市名優農產品銷售平臺,在校內外開設農產品銷售定點超市,有效地打開了農產品銷路,使村民留在家鄉就業,提升產業內生動力,實現學校和農村雙贏。同時百色學院充分利用校內建立的國家級創新創業基地提供網絡直播帶貨,開啟農產品網上銷售模式,搭建更加便捷有效的銷售網絡,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使農戶銷售無后顧之憂,帶動幫扶村增收致富,加快鄉村振興步伐。
2.2" 實施科技與教育幫扶,實現資源聯享
高等院校是人才培養的重要之地,同時高校擁有豐富的人力資源。地方鄉村振興發展中存在大量的應用實踐平臺。只有將校地資源聯享才能實現經濟效益和價值的最大化,促進高校師生的發展,促進鄉村產業、教育、文化振興。根據476名大學生社會實踐情況調查數據顯示,有95.8%的大學生愿意參加鄉村振興服務,其中91%的大學生認為參加鄉村振興志愿服務可以提升他們的實踐能力、專業能力以及其他就業能力。所以高校科技幫扶搭建鄉村振興實踐平臺,不僅能夠提升大學生實踐能力和專業能力提升高校人才培養質量,還能有效的培養鄉村振興儲備人才。劉明輝等[10]認為鄉村地區的人才流失導致農村經濟發展受阻。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向全面進入鄉村振興邁進,需要強有力的理論支持和科技支撐,百色學院在鄉村振興工作中勇于擔當,積極作為,凝聚力量,整合校內外資源。為了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2021年4月視察廣西時的重要指示精神,百色學院積極響應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印發的《廣西邊境地區教育提升工程實施方案》的號召,高度重視邊境地區教育提升工程項目,把最先進的教育經驗傳授給對口幫扶學校。支教學生認為參加百色革命老區邊境地區教育提升工程項目支教服務后在教學和管理上都有了顯著的提升,能夠把在學校學習的理論知識應用實踐。各幫扶學校對支教學生工作予以高度評價,并且希望百色學院繼續大力開展邊境教育提升工程項目,為教育資源匱乏的邊境鄉鎮中小學提供更多的優質教師資源。
2020年9月4日,百色學院農學院派遣畜牧專家、燕麥專家、玉米專家博士團到那坡縣城廂鎮合群村進行技術幫扶活動,針對肉牛品種引進、玉米青貯技術、飼用燕麥品種引進,以及土壤改良生物菌劑等提供技術咨詢與跟蹤服務,緩解農村農業科技人員缺口,發揮百色學院在百色市鄉村振興中的科技中間作用,為農村產業發展保駕護航。2021年3月29日,百色市益眾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與百色學院合作共建鄉村振興產學研實踐基地,校企共同發力,推動產教融合,為芒果等特色農產品發展全產業鏈提供技術支撐與智力支持,加快高校與農業科技企業科研成果轉化服務平臺建設,實現芒果等特色農產品產業鏈完善和智能化,探索出“合作研發+成果轉化+技術交流+項目共建”的聯合發展模式,實現高校、企業、地方資源優勢互補和共贏,為農村經濟發展注入源泉動力。
可以通過高校教育培訓幫扶,為鄉村振興培養人才。鄉村振興離不開人才振興,要實現農村產業振興,培養人才是重要一環。百色學院始終堅持助推新農村建設,科技扶智助力產業振興,積極響應國家鄉村振興戰略,整合學校教育資源,以多種途徑對農村農業科技人才培養進行幫扶,提升農民的科技文化素質和創新創業能力。
其一,開展教育幫扶。2022年7月,百色學院第二批支教團隊在凌云縣伶站瑤族鄉浩坤村弄新小學完成支教任務,支教的大學生們將教學技能扎實、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及先進的教學理念帶到弄新村小學,為塑造小學生健康、向上的心理打下良好基礎,體現百色學院在鄉村教育振興中的使命與擔當。
其二,開展農村農業科技人才培訓。百色學院根據農村產業對專家人才的需求,多次派遣業務能力過硬、經驗豐富與專業對口的專家走進基層,推廣農業新技術、新理念。2020年,百色學院農學院派博士團隊深入百色市德保縣那甲鎮大章村開展田間課堂,傳授桑園土壤改良、桑園管理、桑園魚鴨混養,以及桑桿種植食用菌等技術,將“桑-蠶-菌”立體循環經濟的農業發展理念帶到農村,使農民掌握科學的發展理念和先進的農業技術,使其向新型農民轉變,提升自身素質,實現增收致富。
3" 結束語
本文分析了地方高校在區域社會經濟發展中的重要性、制約因素及優勢,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在鄉村振興過程中,依托本地高校教育、科研等平臺,匯聚社會力量,充分發揮高校的人才、信息與智力優勢。百色學院是重要的地方本科院校,在“三農”人才培訓、農業科技創新、農村產業升級中扮演重要角色。第一,支部聯建,深化高校與地方合作,要推動高校與鄉村支部聯建,從高校幫助鄉村完成基層黨支部“五基三化”建設,只有把基層黨組織建設強,才能充分發揮鄉村振興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為實施鄉村振興打下堅實組織保障。第二,產業聯盟,從高校教學科研成果轉化助農村產業、助革命老區紅色旅游發展,充分挖掘利用革命老區的紅色資源優勢,打造鄉村紅色旅游精品路線,打造紅色文藝特色品牌為革命老區鄉村文旅振興注入新力量。將高校科技研究成果服務農村產業既可以幫助鄉村產業振興也可以實現高校科技研究成果的落地轉化,為高校教師搭建科研平臺。第三,資源聯享,高校師生等人力資源服務鄉村振興,履行高校對社會的責任與擔當,也是高校教師提高教學科研能力的機會,能夠充分體現新時代大學生的使命與擔當,在服務鄉村振興工作中能夠全面提升大學生的專業能力和就業綜合能力,體現地方高校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促進革命老區農村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總而言之,校地協同才能充分發揮各自的優勢,共同推進鄉村治理、產業振興、文化振興和教育振興,共同構建革命老區新發展格局。
參考文獻:
[1] 周曉燕.鄉村振興戰略下我國財政支農資金使用效率研究——基于12個革命老區的經驗數據[J].江西社會科學,2022,42(12):71-82.
[2] 潘麗,何源平.新時代紅色文化助推革命老區鄉村振興的實踐與創新[J].智慧農業導刊,2023,3(10):161-164.
[3] 侯勇.鄉村振興戰略下校地協同發展的推進路徑——以川陜革命老區為例[J].四川教育,2020(Z2):6-9.
[4] 王冕,熊勇.抓黨建促脫貧助力鄉村振興高校路徑探析——以貴州師范大學地理與環境科學學院(喀斯特研究院)為例[J].財富時代,2022(2):152-153.
[5] 吳佑波.重慶工商大學:“黨建聚智——114N工程”助推鄉村振興[J].當代黨員,2022(16):59.
[6] 倪鐵軍,武菊芳,王漪.醫學院校“黨建+”模式創新略探[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1(21):36-38.
[7] 楊欣,陳迪釗,李元祥.發揮地方高校科研優勢,服務區域社會經濟發展[J].廣州化工,2013,41(18):173-175.
[8] 李敏.紅色文化助推革命老區鄉村振興的價值、困境及路徑[J].智慧農業導刊,2023,3(12):124-128.
[9] 陳前恒.促進數字經濟和鄉村特色產業深度融合,推動革命老區鄉村振興[J].理論導報,2023(3):27-29.
[10] 劉明輝,舒先林.以人才引領鄉村振興[J].現代農機,2023(4):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