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村寨文化是村寨人民創造并被利用的文化,鄉村振興背景下,村寨在不斷的發展過程中,對其文化的重視程度還需要加強。該文基于鄉村振興戰略,以瓊中什寒村為例,運用文化生態學理論對什寒村鄉村村寨文化進行分析。從文化活動、文化產業、文化人才隊伍方面研究鄉村村寨文化發展的現狀,進而分析村寨文化發展中存在鄉風文明程度較低、文化治理功能較弱、文化產業發展較慢和人才隊伍不完善等問題,并提出對策與建議,以此來推動村寨文化的發展。
關鍵詞:鄉村振興戰略;鄉村村寨文化;文化保護;發展問題;發展策略
中圖分類號:F327"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9902(2023)23-0167-05
Abstract: Village culture is a culture created and utilized by village people. In the context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the village needs to pay more attention to its culture in the process of continuous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strategy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taking Shihan Village in Qiongzhong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uses the theory of cultural ecology to analyze the culture of Shihan Village. This paper studi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village culture from the aspects of cultural activities, cultural industry and cultural talent team, and then analyz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development of village culture, such as low degree of civilization, weak function of cultural governance, slow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industry, imperfect talent team and so on, and puts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so a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village culture.
Key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rural village culture; cultural protection; development problem; development strategy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國因地域廣闊造成不少偏遠的地區,因為其地理環境、民族分布、文化習俗等不同,在村寨文化保護發展過程中遇到許多困難。村寨文化是成員在所聚居村寨中創造、傳承、使用的能體現本地區特色的文化,具有系統性和相對獨立性,是村寨成員群體共同創造的且群體共同認可的一種文化表達。關于村寨文化發展,目前的研究主要聚焦于村寨的文化旅游、文化產業等經濟發展推動鄉村振興,以及村寨文化保護與傳承方面的研究。
從鄉村振興的角度來看,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極大地帶動了農村地區和少數民族地區的發展,提高經濟收入的同時也增強了民族文化凝聚力,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村寨文化的發展。我國現階段鄉村發展面臨著村寨“空心化”、文化“空殼化”等問題[1],鄉村振興的文化、生態及人力等資本對振興村寨具有重要意義。同時將文化旅游與鄉村振興進行結合,為當地帶來可觀的收益,通過文化旅游的高質量發展來推動“空心化”村寨振興[2]。
國外對鄉村發展、鄉村建設等方面的研究相較于國內更為豐富。鄉村振興的關鍵是發展經濟與創業就業[3],將地方資源及其地區特有的傳統文化和產品與旅游結合起來[4],實現鄉村經濟發展帶動就業創業從而振興鄉村。文化旅游帶給村寨巨大的商業及產業化價值,村寨文化的特殊性吸引學者不斷探索其語言文字等文化符號[5],擴大了村寨文化影響力。村寨的特色文化與旅游進行結合彌補了村落存在地理位置偏僻和物資相對匱乏的客觀限制因素[6],打開了手工藝品市場和有機農場,加強文創設計,賦予產品科技感、時代感,共同扶持村落的生存和發展,在鄉村振興中,政府也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7]。
從村寨文化的保護與傳承角度來看,過于追求鄉村經濟現代化可能會破壞、削弱文化的發展。鄉村以經濟發展為主要驅動力的現代化進程中,村寨文化面臨著價值認同危機、話語體系殘缺等發展困境[8],未能發揮其應有的凝聚引領作用,甚至成為掣肘鄉村振興進程的短板。脫貧攻堅過于追求經濟績效反而忽視了村寨文化保護的整體格局。鄉村振興和村寨文化的發展具有統一性,加強對村寨文化的保護與發展才能更好推動鄉村振興,文化發展可以為鄉村振興提供文化推力和精神動力。創新特色村寨文化產業業態,依托特色村寨,打造產業特色品牌等路徑來推動特色村寨文化與經濟共同發展[9]。同時將生態博物館理念嵌入村寨文化遺產保護,將村寨文化遺產當作發展的優勢及動力[10], 進而實現文化保護傳承和村寨經濟發展的“雙贏”目標。
從已有的相關文獻中研究村寨文化發展過程中,可以發現學者們更多是注重經濟上的發展,把文化與產業、旅游結合起來,進而探討其經濟發展,同時也是在村寨保護層面進行研究,很少有學者單純就村寨文化的發展與保護進行研究。新時代國家鄉村振興戰略內在包括村寨文化的振興[11],如何深入探究鄉村振興和少數民族村寨文化發展的相互作用顯得尤為重要。平衡經濟發展與文化保護的關系需要政府結合各村寨的具體實際情況,及時反應、制定相應政策,使村寨文化在鄉村振興戰略的帶動下煥發活力。
1" 研究方法與理論基礎
1.1"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文獻分析法與實地訪談法,充分利用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的相關資料,在參閱這些資料的基礎上,進行分析歸納,同時對村寨村民進行訪談,傾聽他們關于村寨發展過程中如何發展民族村寨文化,并總結他們認為存在的問題。通過研究村寨文化的發展情況,并結合鄉村振興的戰略,發現村寨在發展文化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總結歸納并探究問題出現的原因;提出解決這些問題的建議及其對策;從村民的保護意識到政府應該采取什么政策促進其發展。
1.2" 理論基礎:文化生態學理論
文化生態學理論最早由美國學者J.H.斯圖爾德在其著作《文化變遷的理論》中提出的。文化生態學理論是從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中的諸多因素交互作用的角度,來研究文化產生與發展規律等方面的學說[12]。文化生態學理論簡而言之就是環境和文化共存,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對文化的形成和發展產生重要影響,在治理中,應當注重文化和生態相協調。本文通過對村寨文化的論述,借鑒文化生態學理論,針對村寨地區發展過程中的文化生態問題,提出有針對性的建議。
2" 村寨文化發展問題分析——以什寒村少數民族村寨文化為例
2.1" 什寒村文化發展與現狀
本文選取隸屬于海南省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紅毛鎮管轄的少數民族村寨什寒村為案例進行討論與分析,該地具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和天然的生態環境。這是一個黎、苗族聚集的村寨,蘊含著獨特的民族文化。當地受氣候的影響,常規作物無法種植,加之交通問題及生態保護等多種因素的影響,曾經是貧困村寨的代表。文化生態理論角度解釋一個村寨的文化生成和發展離不開特定的環境,這一特定的環境綜合了該種文化生成發展所必需的一切要素[13]。保存傳統的特色村寨文化及促進村寨自然環境與經濟進一步發展對村寨文化的發展顯得尤為重要。在鄉村振興政策及文化旅游的推動下,村寨文化底蘊增強,村寨文化的氛圍向好,人才隊伍建設不斷加強,積極推進什寒村村寨文化活動的開展,鼓勵村民售賣民族特色產品,目前什寒村的文化發展現狀也逐漸向好。
2.1.1" 文化活動方面
什寒村在鄉村振興戰略提出后,鎮上積極建設文化廣場并舉辦文化活動、開設文化館,努力構建民族團結與和諧的村寨,共同推進村寨的發展。在傳統民族節日——三月三,當地的黎、苗族同胞著民族盛裝出席,帶著山蘭酒、三色飯等特色食品相聚一起,前來唱歌、跳舞歡度佳節,展現著濃郁的黎苗風情文化氛圍。村民自發成立什寒農民文藝隊,定期舉辦篝火晚會,原生態黎苗歌舞表演。鎮政府也會在村上舉辦民族文化交流活動,例如舉辦作為國家級非遺項目的黎族打柴舞的文化交流展會,來自群眾藝術館的黎族打柴舞傳承人與什寒村的黎、苗族同胞相互交流和切磋舞技,共同感受少數民族特色文化,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感。
2.1.2" 文化產業方面
以產業興旺,促進鄉村振興。什寒村依托黎苗文化以及獨特的生態環境,發展生態文化旅游產業,積極打造具有黎苗風情的少數民族村寨和自然純樸與新時代生活相結合的鄉村休閑旅游,進而促進全村村民的共同富裕。文化旅游的發展模式下,什寒村的民族文化資源也在不斷被發掘,從物質文化資源來看,一是整齊且具有黎苗風情的民居建筑可供游客觀賞,是一種有形的文化產業;二是極具民族特色的黎族苗族傳統服飾,可租給游客進行穿戴拍照或以商品形式進行購買。從非物質文化資源來看,黎族苗族美食發展成飯店、農家樂等餐飲業;黎苗歌舞在節日慶典進行的表演、傳統的體育活動,可供游客觀賞和體驗。除此之外,還有黎族苗族的民族傳統制陶技藝和紡染織繡技藝,通過學習這些技藝來研發工藝產品或開發特色教學活動等,從而推動文化產業的發展。
2.1.3" 文化人才隊伍方面
文化要傳承,要發展,離不開人。通過調研發現,什寒村因地處偏遠,政府會派遣駐村工作服務隊來協助村干部管理村寨。不僅如此村里還成立農民文藝隊在節日活動中表演民族特色文化。村寨文化主要由宣傳中心、村委會等相關部門人員來進行宣傳和引導。村里還設有“黨員驛站”,充分發揮村級基層組織的作用,以黨建引領鄉村振興。在教育政策的普及下,村寨的孩子都有學上,村里也出了不少大學生,但都在外工作,據訪談了解到,村寨有時會有大學生團隊前來參觀、學習,有利于培養大學生對村寨文化的興趣,同時還能更好宣傳本村寨文化。
雖然在鄉村振興政策的推動下,村寨文化得到了一定的發展,但由于信息不通暢、生產方式落后等,再加上旅游發展也帶來外界雜亂的文化、觀念的沖擊,使得什寒村獨居特色的文化遭到破壞,存在許多問題與困難,如村民思想相對落后,政策力度不夠,缺乏資金、技術、人才等問題,同時本地區內年輕人對本村寨的文化認同感逐漸下降,村寨文化的可持續發展面臨著重大的挑戰。
2.2" 什寒村文化發展中面臨的問題
2.2.1" 鄉風文明程度較低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鄉風文明成為了鄉村振興的靈魂,在村寨的發展過程中鄉風民風存在許多問題。什寒村因長期處于偏遠地區、信息傳遞不通暢、受教育程度有限,導致封建思想、不良習俗仍存在。隨著手機、互聯網的普及,傳統的文化活動也受到較大的威脅。村民DXL說:“以前村里的婦女們閑的時候都會織錦繡花,但現在有了手機,大家都不愿意去做這些,傳統織品逐漸變少。村里還會聚眾打牌賭博,雖然有明確禁止,但還是會有人不服從管理,經常出現各種矛盾。”在走訪村寨過程中發現,村里的房屋墻壁上、文化長廊上存在著亂涂亂畫現象,無疑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游客的第一印象。由于黎族苗族有自己的宗教信仰,至今還存在著一些封建迷信行為,尤其體現在老一輩身上。村民CH說:“年輕人都喜歡出去外面,村里就剩我們這些老人,老祖宗留下來的東西都沒人學,現在的小孩都不會講我們的語言了,我感到很害怕,自己民族的語言都不會。”隨著村民思想、生活的進步,許多年輕人向往“大城市”而摒棄自己本民族的文化,導致本民族文化在漸漸流失。
2.2.2" 文化治理功能弱
村寨文化在發展過程中形成了獨特的文化體系,一定程度上會影響社會穩定和群體成員生活,由于受到主觀因素和客觀因素的影響,村寨文化很難充分發揮其在村寨治理中的作用。隨著社會經濟的進步和文化旅游的發展,什寒村文化呈現形式化和商品化。村民WXF說:“我們的文化就是黎苗歌舞呀,還有織錦和繡花。以前只有在節日的時候才聚在一起唱山歌、跳竹竿舞,現在有旅游團來,村里就會隨便找會跳舞的年輕人,然后給錢,讓她們去表演。”村民HQM說:“提到黎錦苗繡,現在很少有人去織或繡了,你在村店里看到的都是用機器做出來的,都是為了賺錢。現在哪里還有幾個人真的去繡,自己繡的也留著自己用,不會拿去賣。”在什寒村,村民利用本民族特色文化,通過各種形式包裝成商品以吸引游客,經濟收入確實可以提高,但在這種模式下,人際交往逐漸冷漠化、文化特色在消散,傳統文化的教育也在弱化,只有少部分人還致力于傳承村寨文化。
2.2.3" 文化產業發展較慢
什寒村主要依托其生態和民族文化來發展旅游業,通過建設特色文化景觀來促進村寨發展。黎族苗族文化產業的發展較為緩慢,文化產業的開發沒有形成規模化生產,目前還僅限于個體性經營。村民WQ說:“現在村里就依靠民宿、飯店、特產店來發展經濟,讓村民們自己依靠旅游的發展,來提高收入,小村寨哪有什么產業不產業的,想發展大的產業呀,但沒有人、沒有錢怎么做得來。要是真的發展產業,還得看政府的意思,上面不發話,我們也做不來。”盡管擁有豐富的民族文化資源,但由于缺乏資金、技術、人才和政策等,難以形成規模化的文化產業。村民LGQ說:“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力度不夠,規模不夠,甚至連特色產業都沒有。旅游業只是改變村容村貌,建設農家樂之類的。”村寨存在著本民族傳統節日的隱秘性,不少黎族苗族老人反對以攝影錄像形式記錄,他們對文化存有敬畏之心,并不喜歡通過文化去牟利,傳統觀念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村寨文化的發展。村寨缺乏企業投資,無法充分發掘村寨文化發展的潛力,足以見得無論是對內還是對外宣傳力度都需要加強。
2.2.4" 文化人才隊伍待完善
文化旅游的發展,村寨經濟雖有所提升,但文化人才隊伍建設相對落后。通過走訪調查發現,村寨主要以發展自然旅游為主,旅游服務者多為當地村民,卻因其文化程度偏低,缺乏旅游服務的培訓,服務效果不盡人意。村寨同時設立駐村工作服務隊,但村干部的文化水平局限且有任職期限,帶動村寨經濟與文化發展的能力不高。村民HJ說:“本村上大學的(年輕人)畢業都在外面,沒有一個回村搞鄉村振興、返鄉創業的,人才隊伍建設幾乎為零。”村民HXF說:“在我們這個偏遠地區,吸引不了人才,留不住人才。雖然也有年輕人在學傳統藝術,但不像老一輩那么認真。”村寨中的傳承人多為老人,較多年輕人外出上學打工,也不愿意學,民族文化的發展令人堪憂。鄉村留不住人才、吸引不了人才,這不僅是什寒村村寨的現象,也是大多數鄉村地區廣泛存在的現象。
3" 鄉村振興背景下村寨文化發展對策建議
3.1" 弘揚鄉賢精神,加強鄉風文明建設
鄉風文明建設是鄉村振興的緊迫任務,加強思想道德建設,培養村民社會公德和傳統家庭美德,需改變傳統觀念和陋習,積極學習先進文化,保護好和發展好本村寨文化。首先,村寨定期開展文化教育活動,積極弘揚鄉賢精神和鄉賢文化,讓具有重大影響力的鄉賢人士成為村民的主心骨,讓鄉賢文化引領村民的思想活動,從而打造出鄉風文明的村寨。其次,通過制定村規民約,并貫徹落實好相關規定,去除村寨陋習,積極打造文明村寨。再次,可通過開展“文明戶”“小康戶”“個人先進”“文明家庭”“綠色家庭”等評選活動,鼓勵全體村民積極參與,不僅激發村民們的熱情,且進一步建設文明的鄉風氛圍。最后,加大村寨公共文化設施建設,充分利用文化資源,積極開展文化活動,通過文化氛圍的熏陶,在潛移默化之中學習,不斷提升精神風貌。
3.2" 注重文化治理的重要性
文化治理是鄉村振興中的重要環節。隨著文化認同感的淡化,鄉村治理也受到一定挑戰。時代的發展促進村寨村民思想進步,但不能拋棄村寨的優秀文化,而應積極去利用所學知識對其進行保護與傳承,讓村寨文化一直流傳。深刻挖掘村寨文化價值,增強文化認同感,有利于提升村寨發展共同意識。政府在制定相關政策時,應當充分考慮當地的文化價值,積極引導村民。利用新媒體方式,對村寨文化進行宣傳,通過講故事的方式,提升宣傳效果。黨員應當積極引領村民認識自己本村寨文化的價值,提升村民文化感知力。
3.3" 發展特色文化產業,助推村寨振興
村寨文化是具有特色的文化資源,包含著當地的特色建筑、服飾、飲食、歌舞及節日等,在文化產業發展中最具優勢。在鄉村振興背景下,應當充分挖掘村寨商業文化,培育特色村寨文化品牌,發展村寨民宿、村寨文創、村寨農家樂等產業。政府應制定相關政策,完善其基礎文化設施,做好招商引資的工作,積極宣傳和推廣村寨文化,以保護和發展村寨文化。強化村寨村民思想觀念,讓先進思想引領村寨振興。發展村寨文化,應當充分發掘特色文化資源,通過投資或幫扶的方式設立合作社,在保持原生態文化的基礎上,創作更多游客喜聞樂見的文化產品。
3.4" 加強人才隊伍建設
村寨的發展離不開人才隊伍的建設,政府應當出臺相關人才政策,對內留住人才,對外吸引人才。首先,在旅游業的發展中對村民進行專業化培訓,提升旅游服務質量,讓村民在自家門口就能就業,不僅激發村民積極性,同時也培養一批專業的服務人才隊伍。其次,可以嘗試校企合作,將特色村寨作為學習實踐的首選,建立研究基地,促進科研探討活動的舉辦。企業可投資入駐文化產業,開發特色文化資源,發展特色企業。再次,政府應當加強新鄉賢人才隊伍建設,定期安排高知識水平的人員到村寨開展講座或文化活動,提升新鄉賢的知識水平。最后,要重視在村寨文化的發展上起著很大作用的年輕人,政府以補貼獎勵等方式,選拔對黎苗文化感興趣的年輕一代村民,培養成民族文化傳承人。
4" 結束語
在鄉村振興背景下,村寨不僅要發展經濟,還要傳承和發展本村寨的文化。村寨文化是寶貴的、獨特的,是村民的寄托和信仰。依托鄉村振興發展村寨,既要注重生態環境的保護,還要保護其文化。在外來文化的沖擊下,村寨文化受到嚴重打擊,傳統獨特的文化味道在逐步消失,社會應當給予高度重視,發展村寨不僅僅是改變村容村貌、提升村民生活水平,同時還要提高村民對文化的保護意識,在保留傳統文化的基礎上,積極傳承,敢于創新,勵志爭做文化傳承人,把老祖宗留下來的財富發揚光大,讓更多的人了解村寨文化。村寨振興的核心是村寨文化的振興,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應當充分發揮村寨文化的價值,將村寨特有文化與鄉村振興方針結合起來,走出一條“文化不敗、村寨振興”的道路。
參考文獻:
[1] 李軍,萬兆彬,徐榮民.民族地區村寨振興的路徑選擇[J].度假旅游,2019(1):164-166.
[2] 單鐵成.特色村寨文化旅游助推鄉村振興路徑研究[D].武漢:中南民族大學,2019.
[3] JOHNSON T G. Entrepreneur ship and development finance: Keys to rural re-vitalization [J]. 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1989,71(5):1324-1326.
[4] TABITA A D, RAMONA C , TIBERIU I,et al. Sustainability of agritourism activity initiatives and challenges in romanian mountain rural regions [J]. Sustainability 2020,12(6):1-23.
[5] MADINA L K. Commoditizing culture: Tourism and may identity [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03,30(2):353-368.
[6] EMEKLI G, SOYKAN F. Prospects for rural cultural tourism in Turkey: Case study of karaburun [J]. Natural Environment amp;Culture in the Mediterranean Region, 2008(15):347-361.
[7] GREENE M J. Agriculture diversife ation initiatives: State government roles in rural revitalization [J]. Rural Economic Alternatives, 1988.
[8] 楊華,范岳,杜天欣.鄉村文化的優勢內核、發展困境與振興策略[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22(3):23-31.
[9] 李忠斌,陳小俊.特色村寨文化產業業態創新與鄉村振興:價值、機制與路徑[J].南寧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41(2):46-53.
[10] 黃艷.生態博物館理念嵌入民族村寨文化遺產保護研究[J].廣西民族研究,2018(6):102-107.
[11] 呂寧興,范在予,耿虹,等.貧困地區民族村寨的整體性文化保護困境與振興發展策略[J].現代城市研究,2019(7):8-15.
[12] 劉瑋.鄉村振興視域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保護與發展研究[D].貴陽:貴州師范大學,2019.
[13] 魏美仙.文化生態:民族文化傳承研究的一個視角[J].學術探索,2002(4):106-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