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三下鄉”社會實踐是目前高校對學生進行人文素質教育,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幫助學生了解基層、深入社會的一個重要途徑。醫學生通過參加“三下鄉”社會實踐,可以發揮其專業優勢,服務于鄉村振興戰略,助力健康鄉村的建設,從而達到實踐育人的成效。具體可從實踐實施全面化、實踐內容專業化、實踐保障穩定化和實踐考核客觀化4個方面切實推動醫學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深入探究醫學生助力健康鄉村建設的新模式。
關鍵詞:醫學生;三下鄉;健康鄉村;“四化”模式;實踐育人
中圖分類號:G641"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9902(2023)23-0072-04
Abstract: The social practice of \"Three Factors Going to the Rural Areas\" is an important way fo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carry out humanistic quality education for students, cultivate students' innovative spirit and practical ability, and help students understand the grass-roots level and go deep into the society. By participating in the social practice of \"Three Factors Going to the Rural Areas\", medical students can give full play to their professional advantages, serve the strategy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help the construction of healthy villages, so as to achieve the effect of practical education. Specifically, we can promote the medical students' \"Three Factors Going to the Rural Areas\" social practice from four aspects: the comprehensive implementation of practice, the specialization of practice content, the stabilization of practice guarantee and the objectification of practice assessment, and deeply explore the new mode of medical students helping to build a healthy countryside.
Keywords: medical students; Three Factors Going to the Rural Areas; healthy village; \"Four Modernizations\" model; practical education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社會是個大課堂。青年要成長為國家棟梁之材,既要讀萬卷書,又要行萬里路。社會實踐、社會活動以及校內各類學生社團活動是學生的第二課堂,對拓展學生眼界和能力、充實學生社會體驗和豐富學生生活十分有益。[1]”近年來,大學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在社會上引起了廣泛關注并取得了顯著成績[2];然而,面對新時代社會變革新趨勢和鄉村振興戰略新要求,如何更好規范大學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實現“健康鄉村建設”目標高校實踐教育與新農村建設已成為亟待研究解決的問題。
1" 新時代醫學生“三下鄉”助力健康鄉村模式的意義
1.1" 有利于響應鄉村振興的政策方針
黨的二十大吹響了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號角,向全黨全社會發布了包括高校在內各行業各領域全面融入鄉村振興的動員令[3]。教育特有的育人功能與社會功能,為高校參與鄉村振興提供了理論邏輯[4],當前全面加強新時代勞動教育的趨勢,為大學生融入鄉村振興提供了政策基礎。在新時代醫學生“三下鄉”助力健康鄉村的模式下,大學生們可以以志愿者的方式在鄉村傳播先進知識和文化,調研社會現狀,服務基層群眾。
1.2" 有利于引導投身鄉村的理想信念
新時代醫學生“三下鄉”助力健康鄉村模式的探究是引導學生投身鄉村建設新途徑,它能幫助學生縮短社會化進程,掌握基本社會技能、樹立社會認知、實現自我價值[5],是實現醫學生理想信念與人生價值的重要途徑,也是成為開展勞動教育和引導醫學生投身基層就業的良好載體,在實踐的過程中助力健康鄉村的建設。
1.3" 有利于達到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
社會實踐活動具有素質教育功能,對高校立德樹人目標的實現起關鍵作用[6]。“三下鄉”社會實踐是“行走的思政課”,不僅提高學生自身專業能力,將理論知識引入實踐,還有助于醫學生走出“象牙塔”,走進基層,了解民生,培養其尊重生命、甘于奉獻的醫學精神,加強其心系患者、以人為本的人文精神,增強其“救死扶傷”的醫學生使命感和社會責任心,通過實踐做到“價值取向”與“專業知識”并重,最終達到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
2" 醫學生“三下鄉”助力健康鄉村建設現狀調查
2.1" 研究對象與方法
問卷以某醫科大學全體本科生和研究生為研究群體,涉及不同性別、不同年齡、不同專業及不同家庭背景,問卷內容包括了解程度、參與頻率、價值觀念和實踐內容等方面,運用問卷星進行線上問卷調查。作答問卷前向被調查者說明本次調研的目的、意義、方式和注意事項,最終共收集有效問卷273份。
2.2" 研究結果
2.2.1" 實踐參與者思想認識不夠端正
對于“三下鄉”的看法,有超過半數同學(54.21%)認為大學生“三下鄉”社會實踐在“樹立正確的實踐觀念”這一點上需要進一步重視;半數以上的同學認為“三下鄉”活動能夠培養吃苦耐勞的精神,增強社會責任感,提高專業知識與技能,能提高綜合能力,增加社會閱歷;有1/3以上的同學認為“三下鄉”活動能夠結交朋友,能夠獲得學分或評獎評優資格,能夠實現自我價值,僅有5.49%的同學認為“三下鄉”沒有意義。
關于學生參加“三下鄉”社會實踐的動機,大部分是出于想要了解社會,貼近群眾、學有所用,理論應用實踐,以及開拓視野、豐富課余生活,這些動機占到55%以上;另外,有35.9%的同學參與社會實踐是為了獲得學分或評獎評優;有22.71%的同學是為了完成學?;蛏鐖F等組織布置的任務;14.65%的同學是想放松心情,把“三下鄉”當成一次旅游度假的機會;還有8.79%的學生是懷著隨大流的心態參加。
2.2.2" 針對實踐指導者的機制不夠健全
對于參加“三下鄉”社會實踐前是否得到培訓,近七成(68.13%)的同學表示在“三下鄉”實踐之前沒有專門集中的培訓,只有31.87%的同學參加過專門集中的培訓。41.76%的同學認為“缺乏專業指導”是自己參與“三下鄉”社會實踐中遇到的最大阻礙。57.14%的同學認為大學生“三下鄉”社會實踐在“健全組織機構”方面最需要進一步改進。在參與“三下鄉”的過程中,大多數學生未得到專業培訓,專業教師的參與度也不高,或僅在活動中期給予一定的指導。由于地域限制和學生數目眾多,有能力承擔“三下鄉”任務的指導教師較少,“三下鄉”實踐活動缺乏有效的指導,嚴重制約其廣泛開展。
2.2.3" 實踐活動與專業結合不夠緊密
問卷顯示,對于同學們經常參加的“三下鄉”活動中醫療服務占比38.1%,義務支教占比30.4%,此外環境保護和紅色革命類的活動也占到20%以上,另外同學們選擇其他類別的社會實踐也占33.33%的比例。此項調查表明,醫學院校開展的與醫療服務相關的實踐活動體現了醫科大學的學科優勢,與其他大學的實踐活動有明顯區別。
2.2.4" 實踐考核評價形式不夠多樣
對于當前評定“三下鄉”實踐成績的主要依據,只有34.8%的同學認為當前根據個人實踐報告或接收單位意見、是否蓋公章是比較實際的,45%的同學認為這樣不科學,有部分學生只是做樣子,證明是有水分的,41.39%的同學認為應該結合準備情況和效果一并考核,24.91%的同學認為防止弄虛作假應回到實踐點抽查,另外,17.22%的同學有其他的想法。高校普遍對“三下鄉”社會實踐的考評流于形式,考核重定性考核輕定量考核,重成績總結輕糾錯評價,只注重實效,忽視總結和提高經驗在考評時的作用[7],導致部分學生忽略了“三下鄉”活動的目的和性質。
2.2.5" 實踐活動經費保障不夠充足
關于參加“三下鄉”社會實踐所承擔的費用,問卷顯示43.33%的同學承擔“三下鄉”費用少于100元,25%的同學承擔了100~300元的費用,15%的同學承擔了300~500元的費用,11.67%的同學承擔了500元以上的費用,僅5%的同學稱沒有承擔費用。在承擔活動費用的同學中,75%的同學認為承擔的費用在承受范圍內,6.67%的同學認為費用較低,但仍有18.33%的同學認為所承擔費用高。
一方面,由于學校設立的社會實踐專項經費有限,在資金的分配上側重于校級、院系級重點團隊,而對于大多數非重點團隊同學組織的“三下鄉”社會實踐得到的經費支持較少,除了由學校報銷的社會實踐保險,甚至難以申請到經費,故“三下鄉”活動經費絕大部分需要學生自費,不小的花銷成為了部分學生想要參加社會實踐的一大阻礙。另一方面,若要體現出醫學生“三下鄉”社會實踐的專業性,往往涉及使用專業的醫療器械以及購入常見藥品等,集體的運營資金無法保障,導致部分同學的實踐活動不能有效開展。
3" 新時代“四化”社會實踐新模式助力健康鄉村建設
3.1" 實踐實施全面化
3.1.1" 實踐前深化思想認識
高校要大力宣傳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重要性,積極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實踐觀,即不是只有在課堂教學中才能掌握知識,社會實踐活動也是學習知識的有效途徑,要以正確的態度來看待社會實踐活動[8]。社會實踐活動可以有效幫助學生鞏固知識、了解社會,從而具備適應社會的能力,轉變角色,踏入社會。高校應該使大學生充分認識到國家對大學生參與“三下鄉”實踐活動的教育意義和思想引領,加大對社會實踐活動重要性的教育,使學生真正樹立科學的實踐觀,進而產生主觀認同、認真參加的共識,從而激發學生的主動性。
3.1.2" 實踐中明確醫學專業特色
衛生健康是醫學院校的專業特色,與基層群眾的切身需求密切相關[9]。對醫學生而言,應該把“三下鄉”的概念具體化為“衛生服務下鄉”,突出醫學專業的特色,增強社會服務的針對性。醫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專業特點開展實踐活動,如健康普查、慢性病的篩查工作,全方位了解村民身體健康數據,并告知改變不良的生活方式,以提早降低健康問題帶給村民的沉重經濟負擔;學生運用所學的流行病學知識設計問卷,形成流行病學調查報告和其他專業調查;或慈善義診、健康宣傳、藥物咨詢、健康知識宣傳和慢病防治等對基層群眾關心的健康問題提供服務,體現醫學院校的學科優勢,培養醫學生的專業素養與社會責任感。
3.1.3" 實踐后加強復盤與總結
團隊成員應建立起相互信任,坦誠溝通的氛圍,在項目實踐過后進行復盤與總結。應回顧總的目標與總的結果,找到關鍵節點,最后找出影響目標達成的關鍵因素。然后對問題進行反思并加以深入思考,從項目初期的規劃是否合理,實踐過程中是否存在問題,當時的解決方案是否是最優的等多個方面進行復盤與評估。對所獲經驗加以總結記錄,以提升下一次的實踐活動質量。
3.2" 實踐內容專業化
社會實踐主題和活動內容應與醫學生所學專業密切相關。開展“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的初衷是為了培養大學生將知識轉化為實踐的能力。因此,社會實踐必須將學生所學到的知識緊密融入到社會實踐活動中,走一條“學科化”的個性化道路。這樣在提高學生參與社會實踐的積極性和務實性的同時抵制了“形式主義”,還能夠激發學生對專業的職業興趣,尋求創新創業的機會[10]。
3.2.1" 健康鄉村建設
將“三下鄉”社會實踐嵌入鄉村振興戰略[11],使大學生在實踐的過程中助力健康鄉村的建設和鄉村醫療衛生事業高質量發展?!丁敖】抵袊?030”規劃綱要》中多次提到要“提高全民健康素養”,提出到2030年,居民健康素養水平從2015年的10%提高到30%的指標[12]。大學生“三下鄉”社會實踐可以搭建健康教育科普平臺,進行醫學科普講座和實踐活動;還可以開展健康飲食教育,促進兒童健康成長,延緩老年疾病發生;開展運動健康指導,向老年人介紹適合他們的體育鍛煉方式,幫助他們保持身體健康、增強抵抗力等。這些活動能夠提高老年人和兒童對健康的意識,增強自我保健的能力,預防疾病的發生,提高生活質量和幸福感;減少社會上的醫療誤區和不良健康習慣,推動全民健康素養的提高,實現健康中國的目標。
3.2.2" 政策宣講
開展新時代“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有利于廣大青年學生將在書本和學校中學習到的黨的二十大精神、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鄉村振興戰略的總方針等更好地宣講給當地農村基層干部[13]。黨的理論創新通過實踐宣傳團的宣傳方式能夠更好地落到實處,使黨的創新理論、路線方針以及政策深入人心,這將有助于促進新農村建設和農村干部隊伍建設的良性互動,共同推動我國農村經濟的發展與繁榮。
3.2.3nbsp; 醫療服務
送醫下鄉,開展醫療服務活動。在一些偏遠地區,由于經濟文化水平落后,醫療資源和醫療服務相對匱乏,同時醫療服務也是醫學生提高醫療技能的重要工具。這些醫療服務內容涵蓋醫學科普、定期體檢、健康咨詢、血壓血糖測量和按摩保健等。這些健康保健活動不僅可以幫助更多人了解醫學知識、提高健康意識,也為醫學生提供了提高醫療技能的實踐機會。通過參與臨床實踐,醫學生能夠親身接觸患者,了解不同疾病的特點和治療方法,培養與患者溝通和協作的能力,為今后成為合格的醫生做好充分準備。
3.2.4 人文關懷
在當前新時代下,開展“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已成為高校實踐育人和新農村“健康鄉村建設”的重要途徑。我們需要將志愿服務作為活動的核心,將人文關懷作為活動的內核,與“三下鄉”社會實踐緊密結合起來,以更好地滿足農村基層干部和群眾的實際需求,增進彼此的理解和信任。志愿服務如關愛留守兒童、殘障兒童,對其進行衛生知識的普及與功課輔導;關注空巢老人,為空巢老人提供更多的關懷,減輕老人的孤獨感等這類活動應擴展到學校周邊及更廣闊的地區,以服務更多需要幫助的人群。通過關心和愛心,打造一個相互扶持、共同發展的社會環境,推動農村基層干部建設和鄉村振興工作的全面發展。
3.3" 實踐保障穩定化
3.3.1" 健全指導機制
高校和實踐單位為應充分考慮實踐育人與社會服務的雙向需求[14],各地、各高校要注重活動內容的規劃和更新,活動前開展的職業培訓要從實際服務活動向更加專業化、科學化的方向發展,避免流于形式主義的實踐服務現象[15]。可通過工時獎勵機制,盡可能保證每個“三下鄉”社會實踐團隊配有指導老師;定期舉辦“三下鄉”的指導經驗交流會,確保活動開展內容豐富、真實有效,從而保障“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持續開展,為“三下鄉”等社會實踐的實施提供制度上的保障。
3.3.2" 保障實踐資金
為保證醫學生“三下鄉”活動順利進行,需要充足的實踐經費,包括2個方面:一是活動經費,學校團委應安排社會教育專項預算,確保團隊成員衣食、住宿等需求;二是醫藥費用,自從開展醫務人員“三下鄉”活動以來,學生參與醫療設備、藥品等專業耗材的使用,這部分費用需要由主辦方承擔。高校應做到廣泛整合社會資源,通過政府、企業、公益慈善組織等,建立多元化、多渠道、多形式的“三下鄉”社會實踐資金募集機制,努力從根本上解決大學生開展“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的資金來源,確保該活動持續發展。
3.3.3" 實踐考核客觀化
科學系統的評價是提高社會實踐“含金量”的突破口,既可以幫助學生將個體經驗升華為理性認識,獲得精神和才智的“雙豐收”,又可擠出個別“放養式”實踐的“水分”[16]。應創建科學的評價機制,如以“實踐過程+實踐表現+實踐結果”的形式對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進行評價,實現全過程監管[17];制定詳細的考核細則,全面考核成績,注重質量與數量、過程與結果、個人與集體相結合,有針對性地完成考核,盡可能達到各參與主體的預期目標,真正實現社會實踐鍛煉人、培育人的積極效果[18]。
4" 結束語
“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是醫學生成長成才,深入了解基層衛生工作,樹立服務人民、服務基層遠大人生理想的重要途徑,也是高校堅持全程、全方位育人的重要舉措,對醫學生高尚仁愛情操和強烈社會責任感的培養具有重要作用。鄉村振興戰略下健康鄉村事業的發展離不開高質量醫學人才的輸入與社會各界的支持,醫學生要開拓進取,踐行“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誓言,促進鄉村醫療衛生事業高質量發展。
參考文獻:
[1]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青少年和共青團工作論述摘編[M].北京:中共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55.
[2] 王左丹.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長效機制構建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4(3):83-86.
[3] 吳桂翎,余厚石,時偉,等.大學生服務鄉村振興的意涵與路向[J].江蘇高教,2023(6):66-71,78.
[4] 賈琳琳,張姝玥.教育服務鄉村振興的邏輯與路徑[J].現代教育管理,2022(4):12-19.
[5] 張海燕,陳顯久,畢研新.鄉村振興背景下醫學生參與健康鄉村建設的困境與出路研究——以山西某醫學院校為例[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22,34(5):69-75.
[6] 姚祥燕.高校立德樹人背景下社會實踐活動的價值探析[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4(12):12-14.
[7] 簡添,李健,張峻瑜,等.大學生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組織管理工作研究[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7,28(2):245-246.
[8] 應吉日木吐,孫金玲.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探析[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23(1):131-133.
[9] 劉敏,李永忠.醫學生“三下鄉”活動的專業性困境及其對策[J].衛生職業教育,2022,40(20):29-31.
[10] 唐菁菁,林孝鍇.傳承與創新大學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J].中國教育學刊,2015(S2):7-8.
[11] 景耀強.高校團學“三下鄉”項目實踐引領的思政作用[J].北京青年研究,2018,27(3):53-59.
[12] 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J].中國實用鄉村醫生雜志,2017,24(7):1-12.
[13] 張建飛,郝永宇.“大思政”背景下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對當代大學生成長成才初探[J].智庫時代,2022(20):43-46.
[14] 李薇薇.高校社會實踐育人體系構建的路徑選擇[J].中國高等教育,2021(9):58-59.
[15] 洪曉暢,鄭傳娟,李魯靜.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優化策略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8(6):138-141.
[16] 張輝蓉,唐知然.新中國成立以來青年學生社會實踐教育的歷史經驗[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22(11):127-133.
[17] 許意藍.“三全育人”視角下當代大學生社會實踐問題分析[J].大學,2021(9):126-127.
[18] 姚建軍,師薔薇.大學生社會實踐存在的問題及破解思路[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6(3):147-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