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公共文化服務是鄉村治理的重要工具,鄉村治理為提升公共文化服務的供給效能提供支持。公共文化服務在鄉村治理中扮演著文化權益的維護者、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念的宣傳者、矛盾糾紛的協調者等關鍵角色,發揮著豐富精神生活、培育公共理性、促進多元合作共治和化解矛盾糾紛的重要作用。基于公共文化服務與鄉村治理的相互關系提出二者耦合的實踐理路有助于推動鄉村發展和文化繁榮,進而加速鄉村治理現代化的進程。
關鍵詞:公共文化服務;鄉村治理;多元主體;農民;文化權益
中圖分類號:D422.6"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9902(2023)23-0096-04
Abstract: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is an important tool of rural governance, which provides support for improving the supply efficiency of public cultural services.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plays a key role in rural governance, such as the defender of cultural rights and interests, the publicist of core socialist values and the coordinator of contradictions and disputes; i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enriching spiritual life, cultivating public rationality, promoting pluralistic cooperation and co-governance, and resolving contradictions and disputes. Based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ublic cultural services and rural governance,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practical path of their coupling, which will help to promote rural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prosperity and accelerate the process of rural governance modernization.
Keywords: public cultural services; rural governance; pluralistic subjects; farmers; cultural rights and interests
黨的二十大報告重申了“兩步走”戰略安排,其中“基本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和“基本公共服務實現均等化,農村基本具備現代生活條件”是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遠景目標的重要組成部分[1]。因此,提高鄉村公共文化服務水平和推進鄉村治理實現現代化,是實現“兩步走”戰略安排的重要課題。圍繞鄉村治理和公共文化服務的耦合關系討論如何基本實現社會現代化,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1" 公共文化服務、鄉村治理及其關系解讀
當前我國鄉村正處在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時期,鄉村治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從聯系的觀點上看,鄉村治理是一個有機整體,由經濟治理、文化治理、社會治理和生態治理等多個要素構成。這些要素之間存在著密不可分的內在聯系和相互作用,缺一不可。其中,文化建設是鄉村治理的重要內容;從發展的眼光來看,鄉村治理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在發展過程中不斷完善各治理要素,以適應外部環境變化。公共文化服務作為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能夠以文化建設的方式直接影響鄉村治理體系的現代化進程。由此可知,公共文化服務不僅是鄉村治理的一部分,而且也是治理的內生動力。
1.1" 鄉村治理
鄉村治理是指治理主體按照法律法規,對涉及鄉村公共利益的事務進行管理和服務的過程。其目的是提高治理效能,保障農民利益,實現鄉村可持續發展。“不論從哪種視角,鄉村治理都可以被理解為由治理目標、治理主體、治理客體和治理方式等構成的完整體系。[2]”在鄉村治理的具體實踐中,這種完整體系表現為,鄉村治理主體為實現治理目標,通過一定的治理方式作用于治理客體。鄉村治理的主體,主要包括黨組織、政府、社會組織和農民群眾;鄉村治理客體是主體的治理對象,一部分表征為鄉村公共服務、公共問題、公共事務等;另一部分與治理主體辯證統一,互相轉化。例如,農民群眾是基層政府的治理客體,在基層政府進行治理的過程中,農民群眾發揮監督作用,此時農民群眾就由治理客體轉換為治理主體。治理方式包含多種類型,既有“軟治理”方式,也有“硬治理”的方式,既有文化的方式,也有政治、經濟的方式。
1.2" 公共文化服務
公共文化服務是指政府及社會力量為滿足公眾的文化需求和權利,面向全體公民提供的公益性文化設施、活動及產品服務。公共文化服務在鄉村治理實踐中展現出多重面向,涉及主體、客體、內容、形式及其耦合,是保障人民群眾文化權益的重要手段,“是國家意志和國家治理在鄉村場域的具體呈現”[3]。文化和旅游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印發的《關于推動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把“加強鄉村文化治理”,納入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的主要任務,提出要“緊緊圍繞鄉村振興戰略,將鄉村文化建設融入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全局,融入鄉村治理體系。深入開展鄉鎮綜合文化站專項治理”。這是國家層面重視文化的治理功能的重要表現。由此可見,我國鄉村治理和公共文化服務密不可分。
1.3" 公共文化服務與鄉村治理的關系
馬克思主義認為,一切事物、現象和過程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萬事萬物都處于一個相互關聯的聯系之網之中。公共文化服務和鄉村治理便是聯系之網上的兩個網結,二者之間的相互作用推動各自不斷發展演進。在此互動過程中,梳理二者之間的關系顯得尤為重要。
公共文化服務在鄉村治理中兼具內容和工具雙重屬性。有學者提出“公共文化服務具有治理屬性,如果從文化治理的高度重新審視公共文化服務,就會發現,公共文化服務既是文化治理的形式,也是文化治理的內容”[4]。公共文化服務具有工具屬性,對激發公共意識和調動工作積極性、調和社會矛盾等方面發揮著潛移默化的作用,是鄉村治理的重要形式。“鄉村公共文化服務因價值符號的嵌入在改善鄉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時,對鄉民的價值觀念、生活方式、行動取向和精神寄托具有內生影響。[5]”據此看來,公共文化服務又是鄉村文化治理的重要內容。新時代,促進公共文化服務提質增效,既是對鄉風文明建設與鄉村有效治理作出的自覺回應,也是對鄉村自生秩序破壞和鄉村文化生態變遷情形的積極應對。因此,發揮公共文化服務在鄉村治理中的積極作用對鄉村振興與國家治理具有重要意義。
鄉村治理為公共文化服務發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環境。一方面,鄉村治理有利于提升公共文化服務的供給效能。持續優化的鄉村治理結構能夠有效配置和合理利用鄉村資源和社會關系,為公共文化服務提供資源保障。另一方面,在推進“三治”融合的過程中,多元治理主體形成良性互動,共同協商涉及公共利益的公共事務,為落實鄉村文化發展規劃、維護鄉村文化生態和制定鄉村文化政策提供了良好的環境。在促進鄉村民主政治的建設過程中,治理效能也隨之提高,科學的決策為實現外部資源進入鄉村提供信心,有利于實現內外部資源有效對接,能夠為公共文化服務提供資金、技術、人才的支持,進一步提升公共文化服務的品質和效率。
2" 公共文化服務在鄉村治理中的定位與功能
2.1" 公共文化服務在鄉村治理中的定位
2.1.1" 公共文化服務是農民文化權益的維護者
公共文化服務作為一項公益性事業,以滿足最廣大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為主要目標。政府和其他組織在公共文化服務中制定和實施相關政策和計劃,投入資金和資源進行文化設施建設和文化活動開展,保障了人民的文化權益。并且,公共文化服務也關注了弱勢群體的文化需求,在鄉村塑造平等的文化環境,會為弱勢群體提供符合他們需求的文化產品和服務。
2.1.2" 公共文化服務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宣傳者
公共文化服務作為輿論引導的重要方式,承擔著傳播主流價值觀、引導社會正能量的重要使命。公共文化服務常采取潛移默化和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通過諸多形式和渠道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能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例如,舉辦文藝作品展覽,引導農民在欣賞文化作品中領悟其中的價值理念。還可以組織農民參與戲曲表演、書畫創作等文化實踐活動,用文藝的手段宣傳主流價值觀。
2.1.3" 公共文化服務是社會力量參與鄉村治理的主要渠道
政府、社會組織、企事業單位是公共文化服務的主要提供者,同時也是鄉村治理的主要參與者。一方面,公共文化服務為社會力量參與鄉村治理提供了平臺和渠道,社會組織和企事業單位可以通過建設公共文化空間和開展文化活動服務鄉村建設。另一方面,通過公共文化服務的推廣,會吸引更多的社會力量關注和關心農村弱勢群體的生活和權益,形成更加和諧、包容的社會氛圍。
2.1.4" 公共文化服務是矛盾糾紛的協調員
公共文化服務可以通過提供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各式各樣的公共文化設施和場所,為農民提供一個學習與合作的交流的契機和平臺,促使人們通過交流和對話了解對方,從而緩和社會矛盾,降低社會矛盾的發生概率。例如,開展宣傳普及活動,不僅能夠提高農民的文化素質和法律意識,避免農民在生活中因為對這些方面知識的缺乏而發生矛盾,而且也讓農民都有機會在文化活動中聚集,增加相互了解和交流的機會。
2.2" 公共文化服務在鄉村治理中的功能
2.2.1" 豐富農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在公共文化服務尚未普及之前,廣大農村地區受條件所限,人們的日常休閑活動較為單調枯燥,主要是看電視、聚眾聊天、下棋等簡單娛樂方式。隨著公共文化服務逐漸普及,農民也日漸擁有了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選擇。例如,農民可以在家門口的農村書屋借閱書籍和報刊,不僅能夠開闊文化視野,也能夠獲得關于農業所需的專業知識;可以在活動室學習體驗書法繪畫,發掘個人文化興趣愛好。這極大地豐富了農民的文化生活,讓他們的生活不再局限于勞作之余的幾個固定娛樂項目。同時,公共文化服務的普及也會淡化不良習俗產生的消極影響。過去,由于缺乏文化活動,一些農村地區存在著較嚴重的賭博問題和封建迷信活動。現在,隨著公共文化生活的繁榮,公共文化服務為農民提供了更健康、正面的生活選擇,農民可以通過參與各類正規的文化活動來獲得樂趣,這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他們沉迷賭博、封建迷信的可能性。
2.2.2" 培育農民的公共理性
“和諧社會的構建,需要作為政治主體的公民具有和諧的人格、和諧的價值觀念與和諧的行為方式,需要公民具備一定的公共美德、公共能力與公共意識”[6]。農村既是國家治理體系縱向延伸的末端,也是鄉村成員蘊含社會情感,建構社會關系的場域。公共文化服務培育農民的公共美德、公關能力與公共意識,能夠實現對農民言行舉止的有效規范。農民都是具有獨立意識的主體,在價值觀念上難免存異,因此,達成意識形態領域共識是鄉村治理有效的前提條件。公共文化服務能夠將主流價值觀念和先進意識嵌入到鄉村社會成員的日常生活和心理結構中,通過整合農民群眾的價值取向、塑造社會共同記憶和認同等方式去培育鄉村社會成員的公共理性,引導鄉村社會成員認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念,主動維護鄉村社會秩序。
2.2.3" 促進多元主體合作共治
“公共文化的功能及其主要實現載體——公共文化服務,是一項致力于發揮文化的公共職能、由多方主體共同參與的制度實踐”[7]。在社會結構深刻變化的背景下,鄉村社會原有的結構和規則受到了波及,鄉村社會各階層之間的關系也悄然發生了變化。以政府壟斷公共文化服務的行為邏輯已然不符合鄉村社會結構變動,政府在公共文化服務中的傳統角色隨之改變。政府并不排斥市場介入和社會參與公共文化服務的供給中,相反,政府通過合理界定各階層主體在公共文化服務中的角色定位,鼓勵多元主體加入合作網絡,充分發揮市場和社會的應然效能。由于公共文化服務和鄉村治理所涉及的主體高度重合,因此,政府文化職能轉變和公共文化服務合作網絡創建的正外部性映射在治理領域的具體體現為,治理主體組織化程度提高、主體間合作成本和治理成本降低、公共資源有效利用等。
2.2.4" 化解矛盾糾紛
鄉村治理需要一個緊密的公共精神空間去匯聚鄉村合力,以增強鄉村社會成員間對村莊共同體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公共文化服務所塑造的公共精神空間對化解社會矛盾具有積極意義。公共文化服務本身就是一個開放的公共空間和交流平臺,公共文化空間為農民提供了交流場所,公共文化活動創造了人們積極對話的機會,能夠從空間和思想上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公共文化服務營造的集體在場情景修補了由經濟社會發展帶來的鄉村公共精神空間裂隙,有助于鄉村社會成員間的情感互動和意見交流,幫助鄉村社會成員尋找集體歸屬感,避免人際疏離帶來的孤獨。最后,公共文化服務還可以促進了城鄉交流,縮小城鄉差距。在這個過程中,公共文化服務不僅提供文化活動和服務者,更通過文化傳播、交流和融合發揮著橋梁和紐帶的作用。
3" 公共文化服務與鄉村治理耦合的實現理路
3.1" 以“精神富裕”為耦合目標
“共同富裕對于社會實踐主體而言,不是僅指物質生活的共同富裕,而是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相統一的共同富裕,進而為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奠定更為堅實的基礎。[8]”在目標層面,公共文化服務與鄉村治理都以實現人民的精神富裕為導向。公共文化服務最終要滿足的是人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是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文化權益;鄉村治理注重改善農民生活和促進社會進步,兩者在目標導向上高度一致。通過公共文化服務提升鄉村文化軟實力,促進鄉風文明建設,也是鄉村治理的重要內容,兩者相輔相成,共同推動鄉村發展和鄉村文明進步。以精神富裕為核心目標,推進公共文化服務和鄉村治理的協同發展可以聚焦于以下3個維度:首先,高舉思想旗幟。通過持續開展主題教育和理論宣講活動,促使農民群眾建立起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和愛黨愛國的價值追求。其次,強化價值引領。引導農民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融入日常生活,使之成為日用而不自覺的道德規范和行為標準。最后,優化資源配置。通過協調整合更多的公共資源參與鄉風文明建設,解決區域和鄉村之間的資源不平衡的問題,同時也需要鼓勵廣大人民群眾自愿、自覺、主動參與鄉村治理和農村公共服務中來。
3.2" 堅持“農民主體性”原則
在馬克思主義視域下,人是歷史活動中的主體。在鄉村公共生活領域,要想發展公共文化服務、實現農村治理,就必須明確農民群眾的主體性地位,并鼓勵他們積極行使主體權利。“農民主體”需要考慮以下兩方面:一方面,切實保障農民權益。首先,在鄉村公共文化服務領域,了解農民在精神文化層面的需求,將“富口袋”和“富腦袋”齊抓,建設公共文化空間和修建公共文化設施為他們提供看得見的公共文化服務,讓農民親眼看到身邊生活環境和文化氛圍的變化,增強他們對公共文化服務的認可,進一步提高鄉村公共事務的參與度。此外,日常舉辦文化活動也是有效保障農民權益的另一種方式。文化活動不僅能讓農民有更多的文娛選擇,而且在參加集體文化活動中也能培育他們的合作意識,以便在鄉村治理中更好地發揮集體智慧和力量,以可持續的方式實現鄉村治理的目標。另一方面,增強農民主體的能力。需要加強村民的思想道德教育和科學文化教育,提高農民的科學和文化素養,只有這樣,才能激發農民的創新意識,促進農民更好地融入發展進程,參與到鄉村建設中來,為鄉村發展提供智力和文化支持,增強鄉村自治的能力。
3.3" 發揮“多元主體”作用
鄉村善治強調了在鄉村治理和公共文化服務中,應該重視多元主體的作用,包括基層黨組織、社會組織、鄉村精英等,他們都是鄉村治理和發展的重要參與者。同時,也強調合理配置鄉村各類社會資源,推動鄉村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如果沒有多元力量有效參與,公共文化服務和鄉村治理就難以實現理想狀態的耦合。首先,著力提升基層黨組織對鄉村社會發展、治理和服務統籌能力。“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9]。必須始終堅持黨的全面領導,發揮基層黨組織引導和組織社會力量的重要作用。其次,公共文化服務的開放性和政府的鼓勵政策也呼喚當代新鄉賢、社會組織、志愿者等多元主體有更多作為。社會組織可以通過組織各類志愿服務和公益活動,增加鄉村的社會資本和文化資源;新鄉賢扎根農村,在鄉村文化傳承和創新方面的話語權不容忽視,匯集新鄉賢智慧有利于農村快速發展;農民則是鄉村發展的主體,他們的參與和意見反饋是鄉村治理和公共服務的重要依托。因此,就鄉村治理和公共文化服務耦合進路而言,以培育共同體意識為內核,提升基層黨組織能力,激發多元力量參與的活力是強化鄉村公共生活的耦合遞進效應的題中之義。
4" 結束語
公共文化服務與鄉村治理的關系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和形勢的變化而不斷調整的。公共文化服務需要及時更新公共文化內容、創新服務方式、完善基礎設施、積極營造有利于公眾參與的文化氛圍。以便鄉村社會成員就涉及公共利益的問題達成共識,在推動鄉村振興的行動上形成合力,推進實現鄉村治理現代化。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N].人民日報,2022-10-26(001).
[2] 丁志剛,王杰.中國鄉村治理70年:歷史演進與邏輯理路[J].中國農村觀察,2019(4):18-34.
[3] 高曉琴.鄉村文化的雙重邏輯與振興路徑[J].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20(6):87-96.
[4] 熊皇,宮慧穎,許艷艷.老少邊窮地區公共文化服務軟治理路徑建構研究[J].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22,26(4):64-69.
[5] 曹海林,任貴州.鄉村治理視域下的公共文化服務:功能定位與實踐路向[J].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22(3):75-83,184.
[6] 施雪華,黃建洪.公共理性、公民教育與和諧社會的構建[J].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6):42-46.
[7] 顏玉凡.公共文化服務的實踐路徑轉型:由政府主導到多元主體協同共治[J].藝術百家,2019,35(1):76-79,137.
[8] 陳乙華,曹勁松.新時代精神富裕的內涵與實踐要義[J].學海,2022(4):5-12,52.
[9] 劉維濤,吳儲岐.確保黨始終總攬全局、協調各方[N].人民日報,2021-11-0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