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前,我國已經順利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戰略目標,這為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最終目標奠定堅實基礎。如今,我國正處在推動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新階段,要譜寫好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篇章,鄉村的發展水平和共同富裕問題成為關鍵。然而,推動鄉村實現共同富裕仍面臨許多難題,突出表現為鄉村現代化水平低,增收問題突出;區域發展差距大,資源配置不平衡;文化事業發展不足,難以滿足精神生活需求。要破解這些難題,就要加快鄉村現代化建設,增加農民收入;深化資源合理配置,促進城鄉融合發展;推動鄉村精神文明建設,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
關鍵詞:鄉村振興;貧困;共同富裕;精神文明建設;現代化建設
中圖分類號:F323"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9902(2023)17-0023-05
Abstract: Currently, China has successfully completed the strategic goal of building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in an all-round way, which has laid a solid foundation for realizing the ultimate goal of common prosperity for all the people. Today, we are in a new stage of promoting the common prosperity of all the people. In order to write a new chapter in the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drive, the level of rural development and common prosperity become the key. However, there are still many problems in promoting rural common prosperity, such as the low level of rural modernization, the outstanding problem of increasing income, the large gap in regional development, the uneven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the insufficient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undertakings, and the difficultyin meeting the needs of spiritual life.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it is necessary to speed up rural modernization, increase farmers' income, deepen the rational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promote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spiritual civilization, and enrich the spiritual and cultural life of the masses.
Key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 poverty; common prosperity; spiritu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modernization construction
實現共同富裕,建立大同社會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夢想,也是世界各國人民努力追求的目標。如今我國已經徹底消滅了困擾千年的絕對貧困問題,達到總體小康,但這還遠遠不夠,城鄉之間依舊存在著極大的不平衡,實現所有人共同富裕依舊任重道遠。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就是要“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在新的歷史時期要著力滿足國民物質資料和精神資料的需求。當前正處在鄉村共同富裕的新階段,要實現這一宏偉目標,就必須把握新時代鄉村實現共同富裕的決勝密鑰,認清阻礙鄉村發展的影響因素,對癥下藥,提出一系列切實可行的處理策略。
1" 共同富裕思想的理論來源
1.1" 馬克思恩格斯列寧的共同富裕思想
馬克思主義是我們的理論之魂,其所包含的共同富裕思想為當今中國社會發展提供了原則導向。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很早就關注到了所有人的共同富裕問題,雖然在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中并沒有直接提出“共同富裕”這一明確的概念,但實際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中蘊含著完善的“共同富裕”思想,我們可以從他們的經典著作和理論闡釋中尋找理論源泉。他們在描述未來共產主義社會的藍圖中提出,共產主義社會是“生產將以所有的人富裕為目的”[1]的社會。在《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中,馬克思表達了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當工人群眾擁有自我創造的剩余勞動的支配權之后,即便社會生產的最終目的是要為全部人提供豐富的物質財富,但對個人來說自身可掌控的自由時間并不會減少,這是人力資本的真正財富。馬克思認為這實際上就是指勞動者在生產資料社會所有制中,運用按勞分配方式平等地獲得的生活資料[2]。而要實現所有人富裕,馬克思恩格斯強調必須要有高度發達的生產力為支撐,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進一步闡述人與動物之間的區別就在于物質生產,只有生產力的提高才能促進交換、分工的產生,同樣,才能保證人們得到最充足的生產生活資料,進而在此基礎上發展精神領域上的能力。恩格斯同樣認為,隨著生產力發展到一定程度,就會促進全體成員的共同富裕與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兩者之間是相互促進、互為因果的關系。正是馬克思和恩格斯對“共同富裕”的偉大構想,才使得其由空想向科學轉變。
列寧在領導俄國社會主義革命的實踐中進一步發展馬克思恩格斯關于“所有人富裕”的思想。他認為共同富裕是以人民的美好生活為價值導向的,明確共同富裕的價值主體是全體勞動者,在對社會主義的定義中說道“每個人都希望改善自己的生活狀況,大家都想過好日子,這是理所應當的,這正是社會主義。[3]”除此之外,列寧還強調要注重勞動生產率,社會主義國家與資本主義國家相比較,前者之所以強于后者的一個重要因素正是勞動生產率的提高,而創造更多能夠滿足人民群眾需求的物質,這也是實現共產主義的根本任務。要堅持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來推動共同富裕的發展,充分拓寬了馬克思恩格斯共同富裕思想的深度。
1.2"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共同富裕思想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共同富裕,是馬克思主義的一個基本目標,也是自古以來我國人民的一個基本理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文化深根,是我們用之不竭的文化源泉。一直以來,古人一直堅持著對“共同富裕”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和探索。早在幾千年前,共同富裕的種子就已在古老的中華大地上發芽,西周時期的姜太公在《六韜》中提出贍養鰥寡孤獨、幫助生活困難的家庭,以達到“萬民富樂而無饑寒之色”的思想。春秋時期,各路諸侯爭霸,互相攻伐,整個社會處在禮崩樂壞的狀態,百姓被迫卷入戰爭,生活日益艱苦。均平思想悄然而生,這是中國古代“共同富裕”思想的萌芽,對應當代收入分配體系中的宏觀收入分配格局和居民收入分配。孔子主張“天下為公”,提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晏子也主張“權有無,均貧富”;老子曰:“孰能有馀以奉天下”。這種均平思想雖然帶有絕對平均主義的色彩,但它深深影響了后世的統治思想,歷代農民起義都以此為依據,將“疾貧富不均”“等貴賤”“均田免糧”作為口號,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近代太平天國運動《天朝田畝制度》的綱領:“有田同耕,有飯同食,有衣同穿,有錢同使,無處不均勻,無人不飽暖。[4]”除此以外,由于戰爭、統治制度等原因,民眾大多生活在水深火熱中,富民思想應運而生,其大致包含兩個層面:一是治生之學,即增加民眾收入;二是在宏觀分配格局中向民眾傾斜[2]。通過減少百姓的稅收,使人民有田可耕,長此以往,百姓就能夠富裕起來。由此可以看出,雖然這種思想還并不成熟,也缺乏科學理論的指導,但這為當今社會實現共同富裕提供了科學準則。
發展到近代,康有為和孫中山都提出了自己的“共同富裕”理想社會思想。康有為針對近代中國制度落后、民不聊生的局面創作了《大同書》,書中完善鋪畫了對未來美好幸福生活的藍圖,提出包括政治民主統一,經濟實行公有制和多元化發展,文化上崇尚教育、男女平等等思想。孫中山以“三民主義”為綱領領導中國革命,其中“民生主義”思想創造性地提出平均地權、節制資本、經濟建設等舉措,深刻包含了民本主義理念,雖然缺乏對勞苦大眾的正確認知,但這一思想仍具有重要意義。
1.3" 中國共產黨人的共同富裕思想
共同富裕不僅是人民群眾的殷切期望,也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和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有利彰顯。共同富裕是一個長期的發展過程,在不同歷史階段會呈現出不同特點,黨的歷代領導集體在推動共同富裕實踐過程中,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使共同富裕思想不斷完善,朝著更加光明的方向發展。
1953年,毛澤東用通俗易懂的語音概括了共同富裕的涵義,“使農民能夠逐步完全擺脫貧困的狀況而取得共同富裕和普遍繁榮的生活”[5],這是首次明確提出“共同富裕”的概念,極大地提升了人民群眾的建設激情。此時的“共同富裕”有三個層次的含義,第一層次是擺脫物質上的絕對貧困;第二個層次是生產力進一步的發展,物質生活上有所富余;第三個層次是共同富裕是一個逐步實現的過程[6]。鄧小平繼承和發展了毛澤東的共同富裕思想,提出社會主義的本質就是“最終實現共同富裕”,突破均富思想的限制,允許一部分人先富起來,以示范作用帶動后富群體,通過“三步走”戰略分階段、分層次的實現全體人民富裕。江澤民的共同富裕思想具有重要的時代價值,強調先進文化對共同富裕的動力支持與精神支撐作用,創新性提出“要在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礎上,不斷推進人的全面發展”。胡錦濤就共同富裕進行了深層次的闡釋,他提出改革成果全民共享,農民群眾占據我國人口的大多數,農民群體享受到富裕的生活才算得上是真正的富裕,因此實施取消農業稅的征收、鼓勵農民種地并增加政府獎勵力度、免除農村兒童義務教育階段的學雜費等一系列惠農措施,力圖提高農民的生活質量水平。這些內涵深邃又符合中國實際的共同富裕思想是我們黨寶貴的理論成果,為新時代實現共同富裕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2" 當前鄉村實現共同富裕的現實困境
我國的社會主要矛盾突出體現在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其中最大的不平衡在于城市與鄉村之間的不平衡,最大的不充分是鄉村發展不充分。實現共同富裕目標最艱巨的任務在于鄉村,最關鍵的出路在于鄉村致富,因此正確認識當前鄉村實現共同富裕的困境,認真分析影響鄉村發展的障礙因子至關重要。
2.1" 鄉村現代化水平低,增收問題突出
由于歷史傳統因素的影響,自給自足的小農耕作生產仍是主要生產形式。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一方面能夠保障農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另一方面也造成農業發展難以擴大化,以家庭為單位的小農戶發展競爭力不強,主要表現在人才、耕地、資金等方面。首先,高素質的農業勞動力短缺,時代的發展使得農家子弟得以進入高等學府接受先進教育,畢業后大多傾向于留在大城市發展,現代農業發展缺乏人才支撐,動力不足,發展緩慢。其次,農業生產現代配套基礎設施落后。采用滴灌、噴灌等技術的農業生產較少,物流倉儲覆蓋面較小,機械化、信息化等現代科技生產應用水平低[7]。現代農業發展、農村新產業新業態發展受土地資源制約,農村農業產業發展與耕地合理保護之間的問題急需解決[8]。再次,發展資金不足也相對限制了農業的進一步發展。鄉村地區產業結構單一,主要以種植業為主,其他農業經營不健全,在進行產業轉型升級過程中,鄉村自身發展資金嚴重匱乏,外來資金也因種種因素難以投入。除此之外,鄉村農業經營主體之間存在著分散生產經營的局面,導致沒能形成強有力的聯合與合作,形成一股合力促進農業發展,這表現為規模化生產程度偏低,產品同質化現象嚴重,從而帶動農民增收致富的作用有限。
2.2" 區域發展差距大,資源配置不平衡
長期以來,我國城鄉發展呈現出二元結構,城市與鄉村在產業結構、收入分配、基礎設施等諸多方面存在著較大差距。新中國成立初期,由于特殊的地理、經濟和國際因素,黨中央作出重點發展工業尤其是重工業的決定,為了保證重工業和國防建設的順利開展,我國采取了工農業產品價格不等價交換——“剪刀差”的策略,農業用自己的力量全部奉獻給工業發展,結果就是這種不對等的交換使得以農業為基礎的廣大鄉村發展受到制約,鄉村與城市發展的差距日益擴大。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憑借著巨大的人口紅利資源,大力吸收國外工廠來華,鄉村向城市輸送了大量的勞動力,城鄉之間的發展再一次拉開差距。盡管我國采取了一系列惠農政策推動鄉村發展,但這并未從根本上解決鄉村發展緩慢的趨勢。截至目前,我國的城鄉收入比達到了2.5,仍舊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據官方數據統計,2022年,第一、二、三產業全年生產總值增速分別為4.1%、3.8%、2.3%,但放在國內生產總值中比較,第一產業僅僅達到7.3%,而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占39.9%和52.8%。由此可見,與二、三產業相比,農業發展速度雖然遙遙領先,但整體水平較低,收益規模落后,農業發展嚴重不足,鄉村實現共同富裕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除此之外,鄉村地區的人口老齡化較于城市更為嚴重,第一產業就業人員短缺,進一步限制了鄉村的發展。其次,東西部地區的農村發展失衡。根據最新數據統計,2022年我國東部地區農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30 030.8元,均已超過全國平均水平,西部地區農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則不足20 000元。這就表現為東西部農村在產業結構、經濟發展水平、居民受教育水平等存在著差異,進而導致東西部農村發展質量的差異。
2.3" 文化事業發展不足,難以滿足精神生活需求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共同富裕是全體人民的富裕,是人民群眾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9]。進入新發展階段,人們的美好生活需求不斷提高,物質資料的滿足引發精神層次的更高需求,提升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水平成為新時代推動鄉村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內容。但在現實中,種種原因導致鄉村的精神生活相較于物質生活更加貧乏。首先,農民的思想文化水平不高。鄉村居民受教育程度低,很多人的思想依舊封建陳舊,如孩子生病時,家長往往不會去正規醫療機構接受科學的治療,而是會選擇“喝土水”等偏方治理,又或家庭在遭遇困境時祭拜天地、懇求神靈鬼神庇佑等,這與精神文明建設的要求相背離,嚴重阻礙鄉村精神文化水平的發展。在一些少數民族地區,還存在群眾不會說普通話、不認識漢字的情況,難以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實現農村群眾精神富裕道路進一步受阻[10]。其次,鄉村文化事業不健全也阻礙了鄉村實現共同富裕。發展文化事業是建設農民精神文化世界、保障農民基本文化權益的重要手段,這包括文化產品和公共文化服務兩個方面。從文化產品來看,大多數產品供給不足且缺乏創新,基本以剪紙、字畫為主,缺乏優質的文化產品,未能展現新時代文化產品應有的特色,難以滿足農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從公共文化服務來看,近些年來,我國在鄉村大力建設文化廣場、讀書角、宣傳櫥窗等公共文化設施,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農民精神生活,但許多地方存在表面化、形式化的情況,未能達到理想中的作用效果。
3" 推進鄉村共同富裕的實踐路徑
沒有鄉村的共同富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就無從說起。我們必須要仔細分析當前鄉村實現共同富裕的困境,充分認識其長期性與艱巨性,有針對性地制定策略,推動農民農村共同富裕取得實質性進展。
3.1" 加快鄉村現代化建設,增加農民收入
鄉村產業振興是加快現代化建設,實現農民增收致富的關鍵。首先,強化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用以現代科技發展農業,提升農業現代化水平。一是農業用水問題,農作物灌溉一直困擾著現代農業的發展,我國地貌特征多丘陵、山區,因此在配備現有大型水利工程設施的基礎上,要大力開發制造能適用于丘陵山區的水利設施和農業灌溉設施;二是構建完善田間道路設施,要以適應現代化機械生產為目標、拓寬田間道路、提高大型收割機等機械的工作能力,形成規劃得當、布局合理的田間道路體系。其次,發揮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推動鄉村第一、二、三產業融合。積極扶持產業龍頭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發揮其專業化、規模化優勢。優化第一產業,加快推動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提檔升級;拓展第二產業,延伸產業鏈條,提升鄉村特色產業的附加值;融合第三產業,促進各產業間交叉融合、優勢互補,豐富鄉村業態[8]。最后,利用鄉村獨特優勢,擴展農民增收新出路。相比于大城市,鄉村具有環境優美,休閑安靜的特點,可以利用自身優勢打造特色產業,充分挖掘自然和文化資源。如發展紅色旅游產業,不僅可以提升當地紅色旅游基礎建設,加快紅色旅游產業融合,還有助于提升鄉村形象和品牌,拉動鄉村經濟發展,推動鄉村產業轉型。
3.2" 深化資源合理配置,促進城鄉融合發展
推動鄉村實現共同富裕,必須要解決城鄉之間及不同區域間鄉村發展不平衡的問題,縮小城市與鄉村的發展差距,發揮東部經濟發達地區對西部鄉村的帶動作用。一方面,發展壯大新型農村集體經濟,調動農村發展的積極性,建設合理的農業發展體系,發展有地方特色的農業集體經濟,增加群眾農業收入,以鄉村融合發展彌補城鄉發展差距。政府要加大鄉村建設尤其是公益性項目的投入力度,提升鄉村發展能力,構建有利于農民農村共同富裕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機制,穩步提高土地出讓收入用于農業農村的比例[11]。遵循“能進能出,自由流動”的原則,推動勞動力、資金、技術等要素在城鄉間的自主有序流動,從而激發鄉村發展活力。做好初次分配、再分配與三次分配,保障鄉村低收入人群的生活條件,實現社會發展成果共享。另一方面,加強東西部鄉村交流合作,縮小不同區域鄉村發展差距,提升整體鄉村水平。與東部地區相比,西部地區鄉村并不缺乏生活設施,但在質量和數量上有所不足,要進一步優化西部地區鄉村基礎設施,健全道路、建筑物等設施的質量,做到定期檢查、定期維護。除此之外,結合當地地理條件,積極與東部地區交流,利用信息化、物聯網等科學技術,合理規劃現代化設施,不斷縮小東西部鄉村差距。
3.3" 推動鄉村精神文明建設,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
第一,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引領新風尚。通過電視、報紙、廣播和微信公眾號等平臺宣傳鄉村振興的政策,宣傳感動中國人物、先進模范人物事跡,以時政熱點事件為引來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高農民群眾的思想意識和思想水平。開展樹立文明新風、掃除封建舊俗活動,引領社會新風尚,傳播社會正能量。重點關注留守兒童、貧困兒童群眾等弱勢群體,通過開展青少年思想教育課程注重心理問題呵護,強化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第二,促進鄉村文化事業發展,激活鄉村文化氛圍。針對鄉村不同群體的文化需求,可以采取不同的措施,如對老年人群體,要以戲劇、曲藝等傳統藝術為主,抓住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等節日,開展民俗文化活動,弘揚傳統文化。對青年群體,可以開展廟會、歌唱比賽等群眾性文化活動,提高文化認同感,增強鄰里鄰居的文化凝聚力。除此之外,利用好文化廣場、讀書角等文化設施,堅決避免形式化、表面化的缺陷,深挖創新優秀文化,鼓勵農民自主開辦農村文化活動,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第三,培養鄉村精神文明建設隊伍,打造專業團隊。村委會要做好鄉村精神文明建設工作,提高鄉村文明建設的重視程度,積極開展“星級文明戶”“好婆婆”“文明之家”等文明創建活動,組織引領村民積極參與到文化生活中來,促進鄉村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培養有組織的文藝團體,鼓勵發展廣場舞、戲劇等各種群眾娛樂團體,在重大節慶日搭臺演出,設置多種獎項獎品鼓勵群眾參與,既宣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又可以豐富群眾的精神文化世界。
4" 結束語
推動鄉村實現共同富裕,既是新時代廣大鄉村民眾的迫切需要,又是提升社會發展水平的重要途徑。未來五年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開局起步的關鍵時期,也是鄉村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新起點,要實現鄉村共同富裕,就要全方位推動鄉村經濟水平、精神文明建設水平的發展,提升人民群眾的收入水平和改善利益分配格局,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讓現代化建設成果惠及全體人民。
參考文獻:
[1]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 王浴四季.習近平關于共同富裕的重要論述研究[D].哈爾濱:東北林業大學,2022.
[3] 列寧全集第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4] 羅爾綱.太平天國的理想國——天朝田畝制度考[M].上海:商務印書館,1950.
[5] 中共中央文件選集(一九四九年十月— 一九六六年五月)第十四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6] 鄧曉霞.習近平關于共同富裕重要論述研究[D].成都:四川師范大學,2022.
[7] 宋雨.促進農村農民共同富裕的現實困境與路徑探索[J].農村經濟與科技,2022,33(15):233-236.
[8] 張邦輝,楊雅青.以鄉村振興促進共同富裕:重要意義、現實困境和路徑指引[J].重慶社會科學,2022(9):6-17.
[9] 習近平.扎實推動共同富裕[J].求是,2021(20).
[10] 蔣永穆,葉紫.推動農民農村共同富裕:時代內涵、難點挑戰與實踐路徑[J].重慶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22,36(10):14-23.
[11] 肖華堂,王軍,廖祖君.農民農村共同富裕:現實困境與推動路徑[J].財經科學,2022(3):58-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