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茶產業在助推鄉村振興發展上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民族村寨茶產業發展具有其特殊性,當下以民族村寨茶產業助推鄉村振興發展主要體現在4個方面:驅動民族村寨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引領民族村寨建設美麗鄉村;推動民族村寨人才隊伍建設;加快民族村寨特色文化建設。實踐中,應建立完善產業融合機制,加大美麗鄉村建設力度,增加人才培育的投入,激活民族文化內生動力,注重民族文化傳承,探索茶產業助推民族村寨鄉村振興的實踐路徑,以使茶產業為民族村寨鄉村振興賦能。
關鍵詞:鄉村振興;民族村寨;茶產業;對策研究;黎平縣
中圖分類號:F323"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9902(2023)17-0192-05
Abstract: Tea industr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the revitaliz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rural areas. The development of tea industry in ethnic villages has its particularity. At present, the promotion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development by the tea industry in ethnic villages is mainly reflected in four aspects: promoting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the primary, secondary and tertiary industries in ethnic villages; leading the construction of beautiful villages; enhanc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alent team in ethnic villages; speeding up the construction of characteristic culture of ethnic villages. In practice, we should establish and perfect the mechanism of industrial integration,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beautiful villages, increase the investment in cultivating talents, activate the endogenous driving force of national culture, emphasize the inheritance of national culture, and explore the practical path of tea industry promoting the revitalization of ethnic villages and villages, in order to enable the tea industry to revitalize the ethnic villages.
Key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 ethnic villages; tea industry; countermeasure research; Liping County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堅持城鄉融合發展,暢通城鄉要素流動”“扎實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是黨的二十大以來第一份指導“三農”工作的中央一號文件。文件指出要做好“三農”工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意見》要求,推動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要做大做強農產品加工流通業,加快發展現代鄉村服務業,培育鄉村新產業新業態,培育壯大縣域富民產業。2016年10月《農業部關于抓住機遇做強茶產業的意見》發布,強調茶產業必須順勢而為、乘勢而上,聚焦重點、突破難點,做強茶產業,助力農業轉型升級和脫貧攻堅。2017年“茶葉”二字首次出現在中央一號文件中,2019年一號文件再次提及茶,茶的功能和價值屬性被賦予了更加深刻的內涵和寬闊的外延。
茶產業一直是西部少數民族村寨脫貧致富、鄉村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民生支柱產業,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推手,且長期伴隨著民族村寨鄉村振興發展的整個過程。茶產業對民族村寨鄉村振興有重大意義,實現茶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對促進農村產業興旺、農民富裕,實現鄉村振興具有重要意義。貴州省作為西南地區茶產業大省,重點扶持茶產業發展。在貴州省產業扶貧推進和實現小康過程中,茶產業發揮了巨大作用。茶產業成為助推當地農民增收的富民產業,是助力農業增效的重要產業。目前,關于茶產業在助力鄉村振興上的研究主要從茶產業生產、加工、品牌、經營和產業融合等方面著手,這為本研究提供了借鑒。但是,目前茶產業在助力鄉村振興的過程中仍然面臨發展聯動性不足、缺少專業人才、生態環境受損及特色文化的內涵挖掘不足等方面的問題。
茶葉、油茶、中藥材已經成為黎平縣農業主導產業,茶葉產業又成其中規模、效益最大的特色產業。目前黎平茶產業雖與發達茶區存在差距,但黎平茶產業在各個環節仍然有較大的提升空間。十多年的努力,黎平縣積極發展生態茶葉產業,取得了明顯的綜合效益。黎平縣茶產業在全縣的整個產業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在助推鄉村振興的過程中,起到了振興鄉村經濟、內蓄發展動力的作用。基于此,本文選取以少數民族為主的黎平縣民族村寨作為案例,探析茶產業助推民族村寨鄉村振興的作用機制,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找出目前民族村寨茶產業發展助力鄉村振興面臨的困境,并提出相關對策,以期為民族村寨鄉村振興提供參考借鑒。
1" 茶產業發展助推民族村寨鄉村振興作用機制研究
1.1" 茶產業發展助推民族村寨產業縱橫融合發展
民族村寨要始終抓住茶產業發展不放松,找準茶產業發展的突破口,助力鄉村振興高質量發展。在縱向融合方面,茶產業的持續擴大,延伸了產業鏈。首先,在茶產業生產領域,包括種植方面和采摘方面。通過把茶葉種植專業化分工成合理化選擇種植土地—高端化栽培技術—精細化茶葉養護等實現茶產業的專業化生產。在茶葉采摘方面細分為人工采摘和機械化篩選。其次,在茶產業加工領域,新建加工廠的加工生產線更加要求清潔化、連續化、自動化,推動茶產業邁向精深加工臺階,拓展茶產業功能至包裝印刷、機械制造、貿易物流等諸多領域。最后,在茶產業銷售領域,不斷拓寬銷售渠道,商貿流通網絡得到構建。在橫向融合方面,民族村寨要依托茶產業,以茶產業為基礎,積極促進茶旅融合、茶文融合等的發展。第一,在茶旅融合方面,將茶產業與旅游業相結合,形成茶園、茶園觀光基地,茶旅康養基地,鄉村休閑旅游示范基地建設,打造茶旅精品線路、精品園區和特色小鎮。第二,在茶文融合方面,重點把茶產業做精做細,以非物質遺產的民族特色文化和紅色文化賦魂,充分挖掘茶文化資源,促進茶產業健康發展,從而有利于民族村寨三大產業融合發展。
1.2" 茶產業發展加快民族村寨建設美麗鄉村
美麗鄉村不是要回歸傳統的“雞犬之聲相聞”的小農社會以孕育文明,而是在當今社會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趨勢下,鄉村如何實現生態發展,實現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諧發展的生態文明路徑選擇。
茶產業為民族村寨建設美麗鄉村創造了良好的契機。其一,茶產業提高了民族村寨的植被覆蓋率。植被覆蓋率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有保持水土的作用,還能夠使民族村寨的空氣保持濕潤,保持雨水充沛,從而形成更優美的生態環境。其二,茶產業提高了民族村寨的綠化率。茶產業發展可以增加村莊綠化量,提高綠化質量,在一定程度上有保持民族村寨常年綠化的作用。這為廣大村民營造了一個“藍天、碧水、綠色、清靜”的生產生活環境,使“優美、干凈、自然、特色”成為民族村寨的靚麗名片,從而有效創建美麗鄉村。
1.3" 茶產業發展加快推動民族村寨人才隊伍建設
人才是鄉村振興的內生動力。黨的二十大報告對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作出戰略部署,進一步明確提出了新時代新征程對于農村人才隊伍建設的更高要求和更深刻使命。
民族村寨茶產業的發展離不開本土茶葉種植戶、管茶戶。無論是本土茶葉種植戶還是管茶戶,其主要是農民身份,文化水平較低,雖擁有豐富的種植經驗,但是缺乏管理知識。依托茶產業的發展,通過實施產學研合作,進而壯大鄉村人才隊伍建設。一方面,由農科所技術人員對這兩類人才進行種植管護技術培訓。這提升了農戶種茶技術和管護技術。另一方面,由高等院校安排教師對涉農種植大戶、合作社及企業負責人進行企業經營管理知識培訓,提升鄉村致富帶頭人的經營管理能力。如培訓茶葉后期服務人才、營銷人才、其他產業的種植養殖人才等。可見,茶產業的發展不僅培育了大批本土助力鄉村振興的緊缺人才,還充分挖掘和使用了鄉村現有剩余人才,充分激活了鄉村人才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有效地實現鄉村人才隊伍的充實與提高。
1.4" 茶產業發展增強民族村寨特色文化建設
民族村寨蘊藏著大量富有民族特色的文化資源。民族村寨多地處偏遠落后山區,因此民族村寨在相對封閉的環境中探索人與自然、社會和人之間的關系,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民居、語言、服飾、節日及婚俗等民族文化。除了上述民族文化之外,還有民族村寨茶文化、飲食文化等。民族村寨文化在推進鄉風文明建設、整合鄉村社會力量、保護文化多樣性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由于茶葉是兼具農產品屬性與文化屬性的經濟作物,其可以映射出茶道、茶俗、茶禮等文化,因此茶產業必將推動民族村寨特色文化的發展。
首先,茶文化與民族歌曲、舞蹈相結合。在茶葉采摘時節,茶農會一邊采茶葉,一邊唱歌,尤其是唱著民族歌曲來傾述自己的感情,調節自己的情緒。其偶爾來一段民族舞蹈和表演,茶文化與民族歌曲、舞蹈的結合成為一種更為具有傳統文化屬性的藝術。其次,茶文化與民族飲食文化的相結合。“柴米油鹽醬醋茶”,可見茶在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民族村寨一日三餐離不開茶,尤其是一些少數民族早餐有吃油茶的習慣,油茶制作的主要食材就是茶葉,可見茶文化早已融入到民族飲食文化中。最后,茶文化與民族節日相結合。茶是待客之道,民族村寨的村民在迎賓送客等喜慶盛事,都會以茶敬客。甚至是一些婚俗、民族特色節日,有新娘茶、送婆茶、攔路茶等。茶文化的發展是對民族文化的賡續與傳承發展,在鄉村振興過程中,茶產業的發展增強了民族村寨特色文化建設。
2" 茶產業發展助推民族村寨鄉村振興的實踐
2.1" 黎平民族村寨茶產業發展助推鄉村振興的概況
2.1.1" 黎平民族村寨及茶產業發展基本概況
黎平縣是侗鄉之都,因此黎平縣的290個村寨大多都是少數民族村寨,其中被命名省級以上的特色少數民族村寨已經有46個。有10個最具民族特色的侗族村寨,比如肇興侗寨、地捫侗寨等。黎平民族村寨主要以侗族、苗族為主,其中侗族約268 665人,占全縣總人口68.7%,苗族約59 325人,占全縣總人口15.17%。這些民族村寨有以下幾個特點:第一,民族村寨一般建在偏僻的山區,經濟較為落后;第二,民族村寨多以侗語、苗語進行交流;第三,民族村寨生態自然優美,且充滿原始氣息;第四,民族村寨的民族服飾、建筑等,有較多獨具民族特色的文化元素。黎平屬于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具有雨水充沛、四季分明等特點,且年平均溫度為16 ℃,氣候溫暖且濕潤,適合茶葉的生長。
黎平民族村寨根據自身獨特的自然資源環境,將茶產業變成推動鄉村振興的“發動機”。黎平縣26個鄉鎮(街道)均分布有茶園,全縣萬畝茶園鄉鎮有9個,萬畝茶園村3個。2022年全縣茶種植面積達26.81萬畝(1畝約等于667 m2),投產茶園23.36萬畝,干茶產量14 832.18 t,產值14.32億元,茶產業帶動就業達6萬人次以上,產業受益群眾16萬人以上。黎平縣民族村寨雖然眾多,但是只有一部分民族村寨是靠茶葉發展起來的,其他的則是依靠民族風俗、民族文化帶動旅游發展壯大的。黎平縣四寨村、岑躉村、蒲洞村、雙溪村和牙雙村等幾個民族村寨均有發展茶產業,且茶葉種植面積較大,無論是茶產量還是茶葉總產值,都有增長趨勢,各村在黎平縣政府政策的指導下,推動了“兩茶一藥”產業穩步發展,促使茶產業成為各民族村寨發展致富的一項主導產業。
2.1.2" 黎平民族村寨茶產業發展助推鄉村振興的實踐
1)黎平民族村寨茶產業發展助推鄉村產業振興。其一,茶產業發展初具規模,專業合作社越來越多,農民收入逐年增加。到目前為止,全縣茶企業(茶葉專業合作社)發展到342家,其中,其中省級龍頭企業12家,州級龍頭企業22家,規上企業3家,茶葉專業合作社67家,茶葉加工企業124家,標準化清潔加工廠46家,通過SC認證25家。其二,茶產業還融合了其他產業發展,比如茶旅融合發展模式。一是黎平縣利用桂花臺“萬畝茶海”資源,建設“景觀型”茶山、“精品型”茶廠、“生態型”茶莊、“研學型”基地,形成了茶園觀光基地、茶旅康養基地。二是發揮高屯街道茶產業“最美茶鄉”,打造黎平特色小鎮,吸引外地游客前來參觀。三是打造茶旅精品線路和精品園區,如桂花臺茶旅體驗園,不僅吸引更多游客與茶結緣,還能有效提升黎平茶的知名度。因此,黎平縣先后獲得過“全國十大生態產茶縣”“中國茶葉產業發展示范縣”“中國西部最美茶鄉”等榮譽。
2)黎平民族村寨茶產業發展助推鄉村生態振興。黎平充分發揮茶區資源富集的獨特優勢,加大“茶+生態”模式的開發,民族村寨抓住時機,建設茶葉基地,擴大茶葉種植面積,積極打造生態茶海,探索適合自身發展的新模式,將茶產業與美麗宜居村莊建設相結合,在促進民族村寨自然環境質量提高的同時,還推進了茶產業與生態自然深度融合。黎平茶文化悠久,生態茶海面積廣、價值高、產量大及帶富強,上榜當之無愧。
3)黎平民族村寨茶產業發展助推鄉村人才振興。其一,黎平在培育本土人才上下功夫。黎平總工會在茶產業人才培養方面發揮了工會“大學校”和“人才搖籃”作用,在侗鄉茶城成立“茶技能培訓基地”。目前,黎平縣總工會先后與茶產業專班、縣茶協聯合舉辦種茶、制茶、摘茶、泡茶、品茶和鑒茶等茶技能、茶文化培訓班30期次,培訓茶產業從業人員3 000余人,培育、培養、選拔、打造了一支專業技術強、綜合素質高的制茶人才隊伍,這為黎平民族村寨培養了大批懂農業、有文化、技術高、會管理、善運營的人才。其二,黎平吸引了在外優秀人才返鄉創業,營造“攜手為家鄉服務”的良好氛圍。近年來,黎平縣每年組織“我與家鄉共發展”鄉友座談交流活動,成功吸納146名在外優秀人才反哺家鄉,這促使民族村寨人才隊伍更加合理。
4)黎平民族村寨茶產業發展助推鄉村文化振興。黎平民族村寨依托茶產業的發展,開發了茶文融合發展模式。一是“茶+紅色文化”。黎平縣擁有“侗鄉黎平紅色茶鄉旅游精品路線”品牌殊榮,并開發出了茶與紅色旅游結合的精品旅游線路,如黎平翹街(黎平會議會址、黎平會議紀念館等)—桂花臺茶旅體驗園—少寨紅軍橋—八舟河景區/天生橋景區/飛龍洞景區—中潮鎮龍形茶場民宿,這推動了黎平縣紅色文化與茶文化融合發展。這種“綠+紅”的模式實現了黎平茶知名度的提高和紅色文化的傳承“雙豐收”。二是“茶+民族文化”。黎平民族村寨厚植民族文化內核,在茶葉采摘季節,舉辦各種采茶、品茶、制茶等活動,巧妙運用民族文化元素融入到茶文化活動中去,如茶農穿著特色侗族服飾唱采茶歌或者侗族大歌、跳采茶舞等,特別是將民族非遺文化與茶文化融合,講好民族村寨生態茶文化故事。這促使民族村寨文化得以更好地傳承與發展,豐富了民族文化內涵,同時也增強了黎平在全國、全市、全縣(區)中的吸引力和影響力,從而更好地堅定文化自信,凝聚強大精神力量。
2.2" 黎平民族村寨茶產業發展助推鄉村振興面臨的困境
2.2.1" 產業融合機制不健全、不完善
黎平民族村寨仍然面臨著產業融合機制不健全、不完善的“瓶頸”。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第一,產業融合效果不夠好。在茶旅融合上,黎平雖利用桂花臺等資源來打造茶廠、茶莊等,吸引了一定的游客,但是僅僅依靠茶葉采摘季節吸引客流,游客黏度不夠、附加值低,茶旅發展的“瓶頸”還沒有突破。第二,民族村寨農民的利益聯接機制不健全。調查了解到,黎平縣在做一個產業時,一般由村集體合作社來做,分紅是按“八二分”原則,80%作為分紅收益,20%用來壯大集體經濟,但是百分之八十的分紅收益大部分歸于村集體合作社,農戶的分紅收益卻不高,收入幅度不大。以上問題是阻礙茶產業在助推鄉村振興過程中最大的“瓶頸”。
2.2.2" 民族村寨茶產業的發展助推美麗鄉村建設的效果力度不夠
美麗鄉村建設雖取得一定成效,但是效果持久度、參與度不夠好,助推美麗鄉村建設的效果力度不夠。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第一,茶企業只能客觀做到茶郊區綠化、硬化,在其他方面便無暇顧及了。雖然黎平政府“四好農村路”正在實施建設規劃中,但進程稍有緩慢。第二,美麗鄉村建設效果的可持續性浮于表面,建設美麗鄉村僅僅是“照搬”表面文章的過程。缺乏內在品質、缺乏文化底蘊、缺乏精神內涵,受監督和約束時,才會做好美麗鄉村建設工作,反之則忽視美麗鄉村建設工作。第三,民族村寨森林綠化率只靠茶產業的發展是僅僅不夠的,美麗鄉村建設除了綠化率這一塊,還有一些基礎設施、精神文明方面的建設等。以上這些問題可能會導致重點建設工作不能有效凸顯出來,那么美麗鄉村建設的效果必定不是很理想。
2.2.3" 民族村寨茶產業助推鄉村振興中人才資金投入不足
黎平雖有總工會對人才的培訓,在一定程度上也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是對人才資金投入不足。具體表現為:第一,沒有足夠的資金保障返鄉創業的高校人才、專家等,留不住高層次、創新型、復合型人才(團隊),人才投入力度較為乏力。第二,黎平引進了民族村寨所需的人才,但出現前期保障好、待遇高,而后期卻缺管理、缺使用,無資金投入人才這樣的情況。因此,放眼整個黎平民族村寨,沒有做到的就是盡可能有效發揮人才對民族村寨整合資源、創新價值、創造財富的作用。這勢必會阻礙民族村寨發展進步。
2.2.4" 民族村寨茶產業助推鄉村振興中民族文化傳承效果不佳
民族村寨民族文化雖取得一定成效,但是文化傳承效果不佳。茶產業在助推鄉村振興上面臨這個困境。第一,隨著時代的大闊步向前,民族村寨的年輕人,特別是90后和00后不會使用本民族語言,造成了民族語言文化逐漸失傳。第二,部分民俗文化也得不到傳承。當前黎平民族村寨只有老人才會傳唱侗歌及吹奏蘆笙,一般年輕人都不會,對本民族民俗風情了解甚少。民族文化傳承效果不佳,阻礙民族村寨綜合實力發展。
3" 特色民族村寨茶產業助推鄉村振興的策略
3.1" 建立完善的產業融合機制,促進產業之間的深度融合
建立完善的產業融合機制,對促進農民增收、繁榮農村社會、促進農村地區實現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其一,以作為第一產業的茶產業為中心,加上旅游業等第三產業, 在民族村寨地區結合并開展,增加附加值, 讓茶產業與旅游業有更好的良性發展,促進產業深度融合。其二,完善利益聯結機制,強調農民在茶產業生產經營主體中的地位,從而使農民可以通過按股分紅、產品高附加值等方式獲得較高的收入以及利潤,從而實現民族村寨茶產業助推鄉村振興的發展。
3.2" 加大美麗鄉村建設力度,彰顯民族村寨特色風貌
加強美麗鄉村建設力度,對改善民族村寨人居環境,打造生態宜居美麗家園具有重要作用。其一,積極鼓勵茶企業投身建設美麗鄉村建設中去,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推進,一系列惠農支農政策疊加,茶企業幫扶鄉村,力所能及完善公共基礎設施,可以實現優勢互補,共建雙贏。其二,政府要齊抓共管,凝聚力量創建美麗鄉村。建立強有力的督導機構,加大平時工作督查力度。將監督政策落實到實處,防止“鉆空子”的心理。其三,多注重美麗鄉村建設其他方面,比如精神文明等方面,倡導規范和加強廣大群眾日常行為管理,養成良好的文明行為,以及形成關心集體、愛護公物和公益設施的道德情操。
3.3" 增加人才培育的投入,做好留住人才的文章
對人才資金投入,是留住人才的重要前提,同時也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人才支撐。其一,建立政府主導的人才資金投入機制,加大財政撥款力度,保障人才的基本生活,積極爭取無償援助、捐贈、低息貸款等支援形式。其二,在引進人才之后,做好人才管理,著力打造人才“聚寶盆”,立足鄉村振興實際需求,推廣有益于人才的相關政策,促進各類人才到黎平民族村寨發展,力爭人才落戶黎平。將進一步加大財政科技資金對科技型中小企業研發活動的引導支持力度,通過調整完善國家科技計劃立項、任務部署和組織管理方式,對中小企業研發活動給予直接支持,并鼓勵地方政府設立支持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研發的專項資金。
3.4" 激活民族文化內生動力,注重民族文化傳承
文化是思想的牽引,是把穩中華兒女精神之舵。文化是一種內生動力,其對人類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如春風化雨、潤物細無聲般地滲透于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挖掘和宣傳民族村寨深厚歷史文化時,要做到保護和傳承。傳承和保護好少數民族語言,培養年輕一代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著力加強少數民族文化陣地建設,推動少數民族傳統文化傳承保護。第一,加大對具有突出貢獻的非遺傳承人獎勵,調動傳承人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不斷壯大民族文化傳承人隊伍。第二,鼓勵申報各類國家級文化保護傳承項目,推動非遺傳承標準化和保護開發規范化,激活民族文化項目的良性傳承。
4" 結束語
產業是發展的根基,產業興旺鄉村才能更好發展。黎平民族村寨在氣候、生態資源、民族文化方面具有明顯優勢,因此為茶產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基礎。同時茶產業在助推鄉村振興上具有重要意義。分析民族村寨茶產業發展在助推鄉村振興上的4個機制,即產業振興、生態振興、人才振興和文化振興,探討茶產業發展助推民族村寨鄉村振興的實踐,再著力解決阻礙民族村寨茶產業在助推鄉村振興發展時面臨的4大困境,即產業融合機制不健全、不完善;民族村寨茶產業的發展助推美麗鄉村建設的效果力度不夠;民族村寨茶產業助推鄉村振興中人才資金投入不足;民族村寨茶產業助推鄉村振興中民族文化傳承效果不佳。針對以上4個困境提出相關對策建議。以期為解決阻礙民族村寨發展的問題,使其更好地適應新時代發展趨勢,從而更好打造出具有黎平民族特色的民族村寨茶產業助推鄉村振興的發展路徑,最終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目標。
參考文獻:
[1] 張帥禎,郭玥,金正波,等.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N].人民日報,2022-10-21(001).
[2] 《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發布[EB/OL].https://china.cnr.cn/news/sz/202302 14/t20230214_526153671.shtml.
[3] 米亞文.云南省南澗縣高山茶產業發展研究[D].南寧:廣西大學,2021.
[4] 王運.產業興旺視角下貴州省茶產業發展水平評價研究[D].貴陽:貴州大學,2021.
[5] 岑鴻蕓.黔西南州茶產業發展的優劣勢分析及發展對策[J].農技服務,2023,40(4):97-100.
[6] 張博,劉挺.盤州市茶產業發展現狀與對策[J].農技服務,2022,39(12):94-96.
[7] 王巍.鏈路優化: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茶產業發展路徑——以成都市A縣為例[J].河南牧業經濟學院學報,2020,33(4):27-34.
[8] 翁傾英.特色產業助力貴州省高質量發展研究——以湄潭縣L鎮茶產業為例[J].山西農經,2022(23):118-120.
[9] 蔡秋霜,肖慧美,戴婷婷.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福建農村茶產業經濟高質量發展研究[J].現代農業研究,2023,29(3):56-60.
[10] 童翎,李玉玲.瑤族茶產業特色村寨建設路徑思考——以汝城縣H村為例[J].湖南農業科學,2022(12):87-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