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優秀傳統文化是鄉村振興的靈魂根基和精神載體,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較為關鍵的一環。從理論內涵和深度、價值維度來看,無論時代怎樣發展,優秀傳統文化都歷久彌新,在時間的積淀中得到了更好的傳承和發揚。鄉村振興戰略下,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是必然的。在大數據時代背景下,必須依托好文化產業這個載體,運用優秀傳統文化這個寶貴資源,形成立體化鄉村文化浸潤效果,在傳承文化的基礎上不斷加強農業現代化建設,提升鄉村振興的軟實力。
關鍵詞:優秀傳統文化;鄉村振興;價值;文化產業;建構路徑
中圖分類號:F323"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9902(2023)17-0188-04
Abstract: Fine traditional culture is the soul foundation and spiritual carrier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it is also a key link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oretical connotation, depth and value dimension, no matter how the times develop, the fine traditional culture has been fresh for a long time, and has been better inherited and carried forward in the accumulation of time. Under the strategy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it is inevitable to inherit fine traditional culture. In the context of big data era, we must rely on the carrier of cultural industry and make use of the precious resources of fine traditional culture to form the effect of three-dimensional infiltration of rural culture. On the basis of inheriting culture, we will continue to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and enhance the soft power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Keywords: fine traditional culture; rural revitalization; value; cultural industry; construction path
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國家幾千年來積累的寶貴的精神財富,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關鍵要素。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大環境下,鄉村振興的逐步推進離不開優秀傳統文化的加持。本文闡釋鄉村振興戰略下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意義,還闡釋了文化在鄉村振興傳承中存在的困境,并提出了優秀傳統文化在鄉村中傳承的基本路徑,以期為更好地推動鄉村振興提供了見解。
1" 鄉村振興戰略下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意蘊
1.1" 發揚優秀傳統文化,提升鄉村人文價值
鄉村振興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戰略任務。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注重鄉村和城市的協同發展,文化興則鄉村興,鄉村振興只有抓住文化這個關鍵要素,才能更加完整地激發出振興的動力。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文化振興也成為一個熱議的話題。單論文化來說,優秀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集體智慧,是具有歷史價值和文化價值的遺產,蘊含著豐富的精神資源,包括了勤儉節約、艱苦奮斗、仁愛等綿延至今的豐富內涵,并逐漸深入到群眾的日常生活中。其中,儒家文化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之精髓,其內容博大精深,思想源遠流長,在鄉村文化的發展中,儒家文化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1]。此外,還可以追溯到道家、佛家等,這些都是優秀傳統文化的發源。優秀傳統文化是鄉村文化中重要的組成部分,與鄉村的生態、歷史、人文等緊密相連,優秀傳統文化的發掘可以促進鄉村地區文化發展,增強鄉村的吸引力和競爭力。
通過優秀傳統文化的暈染效應,促進鄉村的文明建設,將人文價值觀念滲透到生活中,進一步發散出去,引導群眾將陳舊的觀念轉變為嶄新的、現代化的觀念,不僅能進一步豐富優秀傳統文化內容,又能更好地培育農民的思想觀念和道德修養,對于完善傳統優秀文化體系具有重要的作用。鄉村振興,既要保證經濟產能的復蘇,還要文化底蘊的充實,優秀傳統文化不僅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題中應有之義,而且對于人文培育有著重要的價值引領作用。
1.2" 助力文化產業發展,加快鄉村現代化轉型
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能有效地糾正鄉村發展過程中經濟發展獨占鰲頭的問題。以優秀傳統文化帶動經濟發展,兩者相互促進、相互聯結。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對于推動文化強國建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鄉村建設和城市化建設缺一不可,必須協同發展。在傳統文化產業的轉型中,我們需要保留其中的精華,剔除那些不符合農村發展的部分,以期推動新型文化產業的發展。賦能鄉村振興,不能忽略產業這個載體,通過多渠道、全方位對文化產業的推進,使得鄉村經濟的發展保持均衡且上升的態勢。促進農業科技化發展,充分挖掘了鄉村要素,并且經過對文化的傳承創新實現產業化的整合,進一步推動鄉村走向現代化方向發展的規范化道路。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的科技革命正在蓬勃發展,互聯網深入到人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使得優秀傳統文化的發揚催生了新的文化消費模式、文化業態。改造了傳統的鄉村文化模式,推動了文化產業的轉型升級,將平臺經濟和鄉村文化產業有效融合,增強了人們的文化體驗。
產業的發展是賦能鄉村振興的有效運作方式,文化產業與鄉村振興的核心都是以產業為主,傳統文化的發揚有利于構建鄉村文化產業的空間格局。文化產業的發展和轉型不是對文化和鄉村簡單的融合,而是以其為依托,通過對文化、產業、鄉村等相關要素的整合,延伸文化產業的廣度和深度,實現文化產業發展和現代化鄉村建設的動態優化。傳統文化與鄉村發展的融合助推了產業的升級,有利于鄉村產業結構的調整,同時改變了以往經濟效益占主體的局面,向高質量的文化產業邁步,文化產業與發展理念契合的鄉村價值定位,進一步推動了鄉村功能的多樣化與現代化建設。
1.3" 改善鄉村精神風貌,營造良好鄉風氛圍
鄉風是鄉村居民集體的道德情感,也是鄉村文化振興的重要內容。隨著經濟的發展,地區的隔閡逐漸消除,打破了原本相對封閉的鄉村社會,一些不良的風氣蔓延到鄉村生活中去,產生了一些攀比、追逐名利等現象。城鄉進程的加快,間接影響著農民職業的分化,并且一些低俗、恃強凌弱、盲目比較等事件時有發生,鄉村文明的發展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沖擊。文化是精神構建和文明實踐的依托,優秀傳統文化賦予了鄉風文明擇善聚德的標尺,能夠引導農民形成健康的人格,使其選擇豐富有趣的生活方式。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著豐富的生活智慧和人生哲學,能夠與鄉村文化活動相互銜接、相輔相成。傳統文化中蘊含著農本價值觀念,能夠幫助農民建立起自己的生存意義,激發農民的文化本位意識,培養農民的文化自覺。并且通過文化對鄉村居民的耳濡目染,能夠在潛移默化中涵養文明新風,以彌補道德缺陷,矯正不良的社會風氣。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作用,以無形的力量凈化鄉村的精神風貌,從而提升農民的文化素養,推動鄉村文明治理工作,使鄉村社會形成健康的文明風尚。
2" 鄉村振興戰略下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現實困境
2.1" 優秀傳統文化認同度不足
鄉村地域的特定性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揚,比如古代形成的道義觀、天人合一等觀念也正隨時代變化不斷衍生出新的內容。提到文化認同度,具體而言,就是要使人們認識到鄉村傳統文化為中華文明繁榮發展注入了豐富的文化滋養[2]。認同度的養成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潛移默化的過程。如今受城鄉經濟結構的調整,加之開放性文化交融的影響,部分青年流向城市,剩下的老年人群等由于受教育程度不同,對于傳統文化的概念滯留于舊時代,對于個人道德修養的提高存在懈怠,很容易把一些腐朽的舊思想傳播給身邊的人。再加上認識程度不高,導致對于傳統文化存在一定程度的缺失,間接造成由文化驅動的產業認識受到影響,進而出現了文化斷層的現象。
農民是建設鄉村的主體,對鄉土文化有著不一樣的情感,但是衍生的文化產業并未受到太多重視。尤其是新媒體技術蓬勃發展的今天,網絡化沖擊著人們的日常生活,思想的交流逐漸發生碰撞,引入商業化的模式而忽略了對優秀傳統文化的界定,傳統文化的價值被淡化,人們更多追求以經濟效益的需要為標準的發展方式,因而產生了傳統文化不適應現代化發展等錯誤的觀念。農民對于傳統文化的價值產生了認同危機,對于鄉土情懷、傳統習俗等的價值認同也逐漸消解,造成了鄉村傳統文化秩序結構的缺失。進一步造成了鄉村傳統文化的衰弱,削弱了農民的文化認知,農民的傳統倫理觀念約束力下降,并最終演變出傳統文化與鄉村割裂的局面。
2.2" 鄉村建設資源受限,人才流失嚴重
隨著社會經濟發展程度的不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升到一個嶄新的高度,但是仍面臨一些發展不均衡問題,鄉村受地理環境的限制,可發展范圍和程度有限,加上缺乏文化設施、交通不便利等因素,文化發展的程度稍顯滯后。振興鄉村文化,人才是關鍵。本土農民是鄉村文化建設的內生動力[3]。在城鄉發展分化的現實環境中,農民大部分向往城市中高利潤、高收入的行業,尋求更多的發展機會,因此人員的流失表現得較為明顯。城鎮化的加快,導致了青壯年勞動力向城市的遷移,使農村人口結構不平衡,衍生出一系列的問題,青年向往大城市的心理與老人的農耕記憶相矛盾,導致傳統文化的傳承更加困難。青壯年有時長期在城市發展,農村的老人又無力承擔農村文化的傳承建設工作,造成了鄉村傳統文化的失序。由于城鄉之間存在差異化,很難持續吸引創新人才進入新農村建設中。此外,鄉村的發展和城市不協調,鄉村的經濟基礎較城市差,城市的資源集聚化,而鄉村資源較為分散,農民希望享受到更好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等,城市和鄉村在教育、醫療等方面的差距加速了農村資源的流失,進而引發了城市的資源膨脹和鄉村的凋敝。
在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過程中,農村文化設施建設受到資金匱乏、管理力度不夠、文化設施利用效率較低等問題,導致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的不深入、不廣泛,嚴重影響了農民對精神文化方面的追求,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城鄉的協同發展。鄉村的人才建設、基礎設施建設、鄉風建設等都與城市存在一定的差距。發展鄉村文化面臨著不小的阻力,除了人力物力的消耗,還存在著經濟效益不明顯等特征,缺乏長期的資金支持,文化設施不足甚至未有建成。此外,設施存在一定的損耗,如何更好地保存并合理運用也成為一大難點。
2.3" 文化傳承方式較為單一,市場機制不完善
文化并不是單純地把一種精神機械式發揚,而是有規劃地將一系列內容整合到人們物質、精神生活以及社會的發展中去。受城鎮化建設發展的影響以及各種政策的持續推進,優秀傳統文化形式發生了改變,部分地方文化重視度日益降低,一些傳統文化面臨消失的境地。首先,活動的形式也比較單一化,內容比較枯燥,很多內容流于形式化,很難真正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盡管一些地區的傳統文化保留相對較多,資源較為豐富,但是表現和傳播形式比較單一,并且內容固定,缺乏創新。比如民歌,市場限制較大,很容易找不到歸屬,網絡化的機制也很容易形成單向化延伸,加之缺乏相關的系統性保障和經濟基礎的支撐,造成了如今優秀傳統文化的現實困局。
鄉土社會中,由于傳播手段的局限,也只能在特定的場合和群體進行宣傳,大部分只采用戲曲舞臺、報欄等形式,方式比較固定,對于新媒體技術的普及還不是很成熟,難以覆蓋大部分人群的文化觀感。其次,市場的導向作用也較為明顯,雖然文化市場也在隨著時代發展有一定進步,但是發展程度相對城市還較低,沒有形成規模化,沒有統一的文化范式,市場化態勢還沒有真正形成,鄉村文化市場規模較小,還存在很多不規范的問題,而且對于文化的定位較為固化,結構也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地方,因而未能建立比較完善的文化市場機制。農民對于文化發展積極性不夠,探尋傳統文化與鄉村的融合參與度不足,缺乏創新思維,文化創意較少,最終導致失去市場活力,對文化的傳承和創新造成了一定的阻礙。
3" 鄉村振興戰略下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建構路徑
3.1" 深度整合優秀傳統文化,提高農民文化認同度
鄉村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發源地,同時也是文化延續的聚居地,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我國農耕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根。優秀傳統文化得到好的傳承,也就進一步抓住了文化振興的命脈。鄉土社會是由人組成的,同時又超越了個體,這些文化將個體連接起來,形成了一個有機的整體,并且賦予了鄉村生活的文化底蘊。傳統文化也許表面看起來利用度不高,但是一旦處于特定的情境或者是與其他元素的交流碰撞中,便能發揮出超常的潛力,催生出絢麗的文化之花。因此,要加強農村文化建設,抵制封建迷信活動,倡導現代文明理念和生活方式,摒棄傳統陋習,培育有益于鄉村發展的文化,讓優秀傳統文化深入人心,用現代意識重新審視優秀傳統文化,使之順應時代的發展,打造與時代發展相適應的鄉村文化體系。
要從思想上給予重視,加大對傳統文化的宣傳,深入了解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通過對民風民俗、特色文化等概念的整合,向群眾宣傳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意義,讓群眾切身體會到優秀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形成聯結鄉村地域的情感紐帶,提升農民對于文化的認同感。深度挖掘與傳統文化相關的優秀的歷史故事,將優秀傳統文化與現代鄉村文明建設相結合,重構鄉村文化價值觀念,改善農民精神風貌,提升鄉村社會的文明程度,煥發鄉村新氣象。要不斷增強農民生態文化意識、政治文化意識等,將優秀傳統文化延續下去,為鄉村振興提供持續強大的精神動力。
3.2" 加強鄉村基礎設施建設,吸引人才回流
鄉村基礎設施建設是改善農村生活的重要抓手,同時也是鄉村振興的一個短板,鄉村分布廣泛,經濟發展水平不平衡,因此,只有抓住基礎設施和建設資源這個薄弱環節,才能為鄉村傳統文化的傳承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確保鄉村振興戰略的順利實施。一方面要增加資金投入,給予經費保障。公共文化設施的完善、文化活動的發展都離不開資金的支持。建設資金在有保障的前提下要不斷向農村傾斜,設立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專項資金,鼓勵和引導社會資金投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另一方面,需要出臺稅收減免、財政貼息等相關政策措施,吸引文創投資機構到鄉村發展文化事業,為鄉村文化建設籌集更多的社會資金,并且為建立多元化文化融資機制提供建設力量。加大鄉村文化建設的財政投入,將資金用于文化相關的設施中,為農民參與公共文化活動創造條件,擴大農民的文化公共空間。
充實人才隊伍,推行相關政策,帶動優秀人才回流,吸引高層次文化人才扎根。重視人才專業技能的培訓工作,積極引進專業、專職人才,通過多種途徑選拔一批優秀文化人才。深入挖掘鄉村文化傳承人、民間藝人,積極吸納鄉村文藝骨干,做好定期培訓和跟蹤服務,鼓勵其開展創新文化活動,大力發展鄉村特色文化產業。推進鄉村振興,重在促進農業穩定發展與農民增收,實現共同富裕,而這一重點的核心就是產業興旺[4]。要突出鄉村文化的地域性特征,發展具有鄉土特點的文化產品和服務。依托鄉村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紅色文化資源和生態文化資源,形成特色鮮明的文化名片,以品牌效應帶動鄉村發展,激活優秀傳統文化的內生動力。發展鄉村體驗經濟,展示具有鄉村特色的文化服務。優秀傳統文化與現代產業的融合是鄉村振興的重要途徑,發展優秀傳統文化可以為產業提供靈感和創新。
3.3" 線上線下協同發展,增強雙向互動
發展鄉村文化,要立足于當下,推陳出新,將傳統文化與鄉村特色結合起來,網絡技術的發展突破了空間和時間的限制,能開辟出更多的文化傳播渠道,通過結合新技術展現傳統文化的活力,讓文化動起來、活起來,將文化元素與鄉村風俗碰撞出不一樣的情感。在互聯網時代下,借助網絡平臺開展宣傳活動,能夠有效提升農民對文化的認知度,提升農民參與到生產經營中的熱情。鄉村的文化遺產是傳統文化發揚的載體,要不斷完善傳統文化遺產的保護機制,推進對傳統文化遺產的數字化保護,以人工智能、多媒體技術為依托,運用數字技術對傳統文化遺產進行搜集和保護性開發,建立傳統文化數字展館、網絡空間展館等,來實現傳統文化遺產的共享共建。
網絡平臺是重要的文化傳播載體,打造網絡平臺并實施監管,通過直播、短視頻等方式帶動人氣,從而增加關注度,提高經濟效益,增強文化自信。積極與文化機構和高校相關人員合作,將經驗與技術展示出來。在保護鄉村文化的原始面貌基礎上,深度挖掘鄉村特色文化基因。運用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打造多維度平臺,將文化通過旅游、表演、實景參與等形式到鄉村中去。同時,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品牌開發,深挖傳統文化與鄉村地域文化資源,以新媒體為傳播媒介,打造出一批標識性高、地域性強的原生態文化產品品牌[5]。積極開展豐富的活動,增強群眾的記憶。根據鄉村特色,將優秀傳統文化元素應用到產品創新中,創造出更具有文化特色和藝術價值的產品。在適度的范圍內發展旅游產業,提高鄉村旅游的品質和吸引力,創造具有綠色生態的文化產品。線上線下協同發力,抓住文化特色,充分利用新媒體技術,將傳播的范圍最大限度擴展,打造有熱度、有特色、有內涵和有故事的鄉村文化新業態。
4" 結束語
優秀傳統文化作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精神命脈,對于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是推動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途徑,通過對優秀傳統文化與鄉村振興融合發展的研究,可以探索出更多可能的路徑,來助力鄉村振興。優秀傳統文化的發展是一項長期的工作,需要各界的共同努力,通過挖掘和發揚優秀傳統文化,打造具有特色和文化內涵的產品,帶動鄉村多元化發展,促進社會和諧。讓鄉村成為傳播優秀傳統文化的搖籃,讓農村成為新型農民創業的陣地,不斷將鄉土文化發展壯大,讓鄉村不再是“文化荒漠”。
參考文獻:
[1] 余文娟,任向紅.中國傳統文化中儒家文化對鄉村振興的價值研究[J].農家參謀,2022(35):34-35.
[2] 肖劍忠.弘揚傳統文化 賦能鄉村振興[N].中國社會科學報,2022-04-14(001).
[3] 任敏.鄉村振興戰略下的傳統文化建設路徑探索[J].產業與科技論壇,2022,21(3):11-12.
[4] 王猛.立足現代化全面推進鄉村振興[N].中國社會科學報,2023-02-21(008).
[5] 舒坤堯.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促進鄉村文化振興[J].人民論壇,2022(3):123-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