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文化振興是國家推進鄉村振興工作的重要方式。該文整合寧夏回族非遺文化資源,調研其發展背景,分析互聯網時代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困境與創新機制,并討論“交互式”非遺文化資源庫搭建的可行性以及基礎方案構架。探究“IP模式”融入非遺文化創意領域的可行性與策略,思考數字時代寧夏回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與創新路徑探究。利用文化IP綜合商業模式進行鏈接創新,建立上、中、下游三大環節,構建基于“互聯網+文化IP”,集非遺文化研究、非遺文化傳播、非遺文化體驗和非遺衍生產品推廣于一體的生態閉環模式,并針對不同地域的模式進行可推廣性的討論,推動非遺生態優化。
關鍵詞:鄉村振興;非遺文化;活態傳承;文化IP;互聯網
中圖分類號:F323"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9902(2023)17-0037-04
Abstract: Cultural revitalization is an important way for the country to promote rural revitalization work. This paper integrates Ningxia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resources and investigates its development background, analyzes the dilemma and innovation mechanism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dissemination in the Internet era, and discusses the feasibility of building an \"interactive\"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resource library and the basic plan structure. This paper also explores the feasibility and strategy of \"IP model\" into the creative field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nd considers the protection and innovation path of Ningxia Hui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the digital era. We will make use of the integrated business model of cultural IP for linkage innovation, establish three major parts: upstream, midstream and downstream, and build an ecological closed-loop model based on \"Internet plus Cultural IP\", which integrates the study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he dissemina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he experience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nd the promotion of non-heritage derivative products, and discusses the extensibility of the model in different regions to promote the optimization of non-heritage ecology.
Key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living inheritance; cultural IP; Internet
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文化豐富的國家,其中寧夏作為五個自治區之一,在這片土地上,歷代先民創造了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些文化遺產代代相傳,流傳至今,不僅豐富了人們的精神生活,更是對中華文化的寶貴貢獻。然而,隨著現代化的快速發展,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也面臨著失傳的危險。保護寧夏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是對文化傳承的責任,更是對歷史和文化的尊重。因此,我們必須積極地傳承和保護這些文化遺產。對于非遺文化的保護和發展,我們需要作出不斷的努力和嘗試,在傳統文化與現代科技相結合的道路上不斷前行。
1" 國內外研究現狀和發展動態
近年來,我國不斷加大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力度。與此同時,也對鄉村振興方面提供了政策支持,不少民族個性化產業在此背景下發展勢頭正猛。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全國各族人民長期以來創造積累的文化財富,對實現文化振興有著無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和價值。此外,文化部、工業和信息化部、財政部制定的《中國傳統工藝振興計劃》更是直接表明了黨和國家對我國傳統手工藝發展的高度重視。截至目前,我國已經建立起了比較完善的非遺保護政策體系,并在此基礎上不斷加深對非遺文化保護方面的重視程度。
非遺作為民族個性、民族審美習慣的“活”的體現,不僅是一個國家寶貴的非物質文明,更代表了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的薪火相傳。然而,在現代文明和科技快速發展的沖擊下,非物質文化遺產面臨前所未有的窘境,多數非物質文化遺產似乎趕不上時代的列車,被擠出了“互聯網”的領域。這類現狀不僅丟掉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也等同于放棄了前人智慧的結晶,拋棄了中華民族引以為榮的精神文明,因此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刻不容緩。寧夏回族自治區在此類現狀下所受影響較為突出,各種非遺顯得十分沒有活力,在這個信息化的社會也急需被挖掘和復興。
同時,非遺文創產品生產及推廣也存在一系列問題。
文創并非復制:文化發掘不足。主要問題在于非遺文創產品開發過程中對文化底蘊的發掘不足,涉及產品設計、加工、營銷等方面。一方面是未充分掌握文化傳承路徑和文化民間融合模式,特別是針對活動性、歌曲性的非遺。另一方面是不同地區的非遺文化只能展現該地區的人文景觀和文化思想,若過度追求文化融合,則會破壞原生態文化體系。
非遺僅靠政府:企業投入不足。目前,非遺文創產品設計、生產和銷售企業的總體數量較少,技術、人力和資源明顯儲備不足。在產品設計過程中,無法根據非遺文化的核心內涵和價值實現對文創產品進行合理再開發,導致企業對各類文創產品的加工和設計觀點呈現趨同,缺乏創新性。
封閉家族傳承:推廣力度不足。目前,非遺文創產品的推廣存在一些問題。雖然產品介紹是必要的,但僅僅對產品本身進行講解,往往忽略了其背后蘊含的文化思想。此外,有些推廣講解內容過分融合,導致消費者對這類文創產品失去興趣。因此,在文化營銷過程中,需要從產品的設計到后續制作,通過科學的推廣模式,讓更多消費者了解非遺文化的價值與內涵,并賦予文化思想、文化理念和文化素養,實現對文化觀念的科學融合。
缺乏聚合平臺:營銷方法落后。非遺文創本身具有良好的文化基因和豐富的文化底蘊,但如果一直以一種“端著”的姿態抵觸互聯網所帶來的營銷便利,非遺文創難免束之高閣,淡出大眾的視野。因此,非遺文創亟需與互聯網技術接軌,利用直播帶貨、平臺推廣、品牌效應和多方聯動等方式宣傳文創產品,提高其知名度,有效貼合市場需求。
2" 寧夏回族非遺文化資源發展背景
對寧夏回族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進行梳理,對當地非遺文化的發展現狀,以及非遺資源非文字化、民間化、多樣化及復雜化等特點進一步探究,并為寧夏回族非物質文化的活態傳承研究提供更為寬泛的研究依據。
本文依據回族特色以及地域發展優勢,對部分寧夏回族非遺文化資源進行整合。部分信息見表1。
3" 基于文獻檢索的非遺文化發展問題研究
近年來,為了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行業發展,我國陸續發布了許多政策,本文對2004年以來194個國家關于非遺發展問題的政策和通知意見性文件進行了詞云文本分析(如圖1所示)。
通過詞云分析詞條,本文得出傳承工藝振興計劃、文化遺產日、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等詞條出現的次數尤其之多。從這些詞云文本分析以及政策匯總分析之中便可把握非遺發展的動態。解決好“非遺發展”問題,是國家工作的重中之重。近年來,我國逐步加重對非遺文化產業的重視,既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到經濟建設中去,又變革了數字技術時代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方式。我國應在“兩創”方針的指引下逐步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以及傳承模式的創新,并采取一定措施激勵傳承人內在的傳承動力,進一步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相關法規條例的出臺,構建非物質文化遺產商業利用合理的分配機制。
4" “互聯網+”環境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困境與創新機制研究
隨著互聯網鏈接能力和整合資源的能力不斷提升,互聯網環境也逐漸與現實環境相融合。在互聯網飛速發展的大背景下,將互聯網與傳統的非遺資源相結合,進而為非遺的保護和傳承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并有效解決諸多現存阻礙非遺文化發展的問題。
現階段,寧夏回族地區仍有大量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在現代生態場中日漸萎縮,逐步沒落,甚至走向衰亡。為了確保蘊含民族特色的非遺項目脫離困境,分析互聯網時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困境,探尋與當地民族特色相適應、與當代社會發展相吻合的保護與傳承創新機制,挖掘新媒介傳播渠道,賦予其新的生命活力。
5" “IP模式”融入非遺文化創意領域的可行性與策略分析
在商品經濟背景下,IP模式的融入對推動傳統非遺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有著重要作用。而在非遺文化有效保護、活態傳承的語境中,借助IP這一全新的綜合商業模式進行非遺文創的鏈接創新,探究IP模式的融入對非遺文創發展的重要意義,同時論證非遺文化IP自身特質,突出IP模式競爭的差異性、獨特性,在研究基礎上,提供“IP模式”介入非遺文化創意領域的開發策略分析,以此為優質的IP項目打造奠定基礎。
非遺文創依托當下非遺資源強烈的價值認同感和共鳴性,以新型IP營銷傳播方式為實現手段,利用文化資源的傳承力和穿透力去延展市場,構建全產業鏈開發:通過構建多感官服務體系,使IP形象的傳播具有沉浸感,促使用戶對非遺文創IP形象的好感度增加,更愿意參與其中;在融媒體時代,關鍵信息強化推廣的主要手段有信息多方向、多途徑傳播等,通過強化全方位互動傳播,IP營銷傳播方式以此開展,吸引更多用戶。為充分發揮IP形象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中的作用,新型IP營銷傳播方式貫徹精準策略定位原則,帶動目標群體積極參與。這些既是推動非遺文化保護與傳承的新模式,也是實體經濟與非遺文化并行發展的有力嘗試,更是通過非遺文化體現中國價值、鑄就中國精神的有效途徑。
6" “交互式”非遺文化資源庫搭建的可行性及基礎方案構架的討論
新媒體藝術和數字化技術最顯著的特征就是互動性。通過多種數字多媒體技術與平臺的引入以及各種虛擬影像的應用,非遺文創將展示在移動終端,并且更具多元化、立體化、可視可感化,所有對非遺文化感興趣的用戶都能關注并參與其中,進行互動交流,通過參與這種交互性的展示,獲得良好體驗,深刻地領會到非遺文化依托新媒體數字化之后的魅力,領悟其文化內涵,并加強用戶對非遺文化傳承守護的目的。
鑒于寧夏回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分散化、民間化、非文字化及復雜化等特點,結合地域文化及民族文化特點,通過線上的多方查詢和線下的走訪調查,對寧夏現有的回族非遺數據庫的內容、發展現狀,以及所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總結寧夏回族非物質文化遺產數據庫目前存在的問題,并在此基礎上,整合非遺文化資源,搭建基于移動互聯網的“交互式”非遺文化資源庫,并提出其建設推廣策略。實現非遺文化的知識可視化、虛擬再現及互動操作,使用戶更真實地感知非遺的魅力,真正實現資源整合與共享。
7" 鄉村振興戰略下,基于“互聯網+文化IP”的少數民族非遺文化活態傳承閉環模式的探索,以及針對不同地域的模式可推廣性的討論
近些年,“IP經濟”頻出爆款,持續火熱;“盲盒經濟”興起,“未知的喜悅”引年輕人喜愛;電商平臺成熟壯大;“直播帶貨”成為拉動經濟增長新引擎。在互聯網時代,傳統口耳相傳的模式顯然是低效的,通過年輕人的方式進行,讓非遺搭上“互聯網+”的快車,從遙遠的情懷真正走進日常生活。結合上述研究,結合寧夏地區文化特色,確定框架如下。
上游:搭建“交互式”非遺文化資源庫,實現非遺的虛擬再現、知識可視化,讓用戶更真實地感知非遺的魅力,真正實現資源整合與共享;聯合非遺傳承人,打造非遺工作室基地,吸引手藝人入駐;將非遺產品與現代文創相結合,挖掘非遺自身所蘊含的革新元素,使其從現代文化中汲取養料;結合寧夏民族文化背景,融合非遺元素,打造形象IP,以IP賦能非遺文化。
中游:將項目生產群體由非遺傳承人、文創設計師擴大至更多手藝人,甚至是普通百姓,打造“非遺+產業”的鄉村振興新路徑。提高項目創作的人員流動性,為當地殘疾農戶、失地家閑農戶和下崗農工提供更多就業機會和平臺,最終拉動當地經濟和文化水平的雙增長,實現以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
下游:塑造與開發IP形象,并通過推出系列定格動畫、表情包等方式,走進大眾視野;通過非遺文化的標簽賦予IP形象故事背景的方式來追溯文化,促進文化經濟相輔相成;IP轉向產品化,設計文創盲盒,傳統碰撞新潮,拉近與年輕人的距離;“公眾號+小程序”的推廣模式,實現線上文化傳播、文創產品DIY設計以及線上下單等,滿足個性化、便捷化需求;通過短視頻展播與直播帶貨兩大方式,在抖音、嗶哩嗶哩、快手等網絡平臺推廣及銷售等。
如圖2所示,建立上中下游三大環節,打通O2O閉環模式,實現傳統非遺的“破圈”,將非遺產品及非遺文創產品的研產銷引入健康和快速的發展模式之中,讓傳統非遺散發新活力,真正實現少數民族非遺文化的活態傳承。
8" 結束語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歷史發展的見證,對傳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增進民族文化自信心發揮著巨大的作用。針對現階段非物質文化遺產面臨的問題,采用更貼合現代人認知的思維策略,結合數字技術,設計受用戶喜愛的IP形象。為給予受眾全方位、立體化感官服務體驗,以IP形象為載體,拓展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視野,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發展,發揮好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傳承中華文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中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鄭文昭,梁媛.基于“互聯網+”交易平臺的寧夏“非遺”產品市場開發策略探究——以隆德縣為例[J].商訊,2022(19):17-20.
[2] 張瑋玲.基于“參與式數字化保護”理念的西部民族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數據庫建設——以寧夏地區為例[J].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16(12):110-114.
[3] 禹梅.寧夏回族非物質文化遺產數據庫建設的思考——以寧夏圖書館多媒體資源庫為例[J].河南圖書館學刊,2018,38(9):75-78.
[4] 李寧,張燾.移動互聯網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困境與創新途徑[J].大眾文藝,2019(6):1-2.
[5] 桂超,張丹,趙金龍.寧夏回族自治區紡織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整理[J].服飾導刊,2021,10(2):57-61.
[6] 徐同磊,徐隆.基于IP視角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開發與保護[J].遺產與保護研究,2019,4(2):41-43.
[7] 秦泰,張鈺,郭春麗.非遺活態保護視域下的南昌宣紙刺繡數字化傳承研究[J].化纖與紡織技術,2022,51(9):134-136.
[8] 于方.IP介入非遺文化創意領域的途徑研究[J].北京印刷學院學報,2019,27(7):46-49.
[9] 王磊.黃河流域寧夏段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性旅游開發策略研究[D].銀州:寧夏大學,2022.
[10] 儀秀江.寧夏非遺產業化發展初探——以隆德縣六盤山文化城為例[C]//白雪華.新理念 新機制 新舉措 推動文化館行業高質量發展——2020中國文化館年會征文作品集.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21:128-133.
[11] 丁佳蓓.寧夏非物質文化遺產網絡傳播制約因素及對策分析[J].今古文創,2020(48):90-91.
[12] 禹梅,丁劼.信息資源視角下寧夏回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現狀解析[J].回族研究,2018,28(3):89-96.
[13] 張瑋玲.基于“參與式數字化保護”理念的西部民族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數據庫建設——以寧夏地區為例[J].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16(12):110-114.
[14] 張歡.寧夏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開發模式研究[D].銀州:寧夏大學,2014.
[15] 張敏.基于GIS緩沖區分析的寧夏“非遺”旅游資源空間結構研究[J].旅游研究,2016,8(4):88-94.
[16] 王濤.寧夏新修訂非遺保護條例施行[N].中國旅游報,2021-09-03(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