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該文針對內蒙古農業大學職業技術學院承擔建設國家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展示基地的情況,在介紹基地建設的運營方式和目標基礎上,詳細論述基地建設推動產教融合、科教融匯工作的探索。最后,從加強產教融合推動科技項目和成果轉化工作、加強科教融匯推動科技團隊建設和青年英才培養、加大服務市域經濟社會發展力度、不斷深化服務內蒙古鄉村振興等方面,開展基地進一步建設并服務鄉村振興的思考。
關鍵詞:農業科技基地;產教融合;科教融匯;鄉村振興;基地建設
中圖分類號:F323.3"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9902(2023)17-0053-05
Abstract: In view of the situation that the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of Inner Mongoli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undertakes the construction of a national modern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monstration base, and on the basis of introducing the construction, operation and objectives of the base, this paper discusses in detail the exploration of the base construction to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and the integration of science and education. Finally, from the aspects of strengthening the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promoting the transform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rojects and achievements, strengthening the integration of science and education,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teams and the training of young talents, strengthening the efforts to serve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and constantly deepening the service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in Inner Mongolia, this paper carries out the discussion on further construction of the base so as to serve rural revitalization.
Keywords: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ase;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integration of science and education; rural revitalization; base construction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統籌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協同創新,推進職普融通、產教融合、科教融匯,優化職業教育類型定位。不僅明確了職業教育的發展方向,而且將職業教育的產教融合、科教融匯工作提高了很高的重視程度,是職業教育辦學的重點發展方向。內蒙古農業大學職業技術學院(以下簡稱“學院”)是內蒙古自治區建立較早的職業院校,是自治區示范性高職院校和高水平高職學校,學院占地5 000畝(1畝約等于667 m2,下同),在校生1.7萬人、專任教師384人,聘請行業企業兼職教師182人。學院設有農藝與種業等6個專業學位碩士點和1個學術學位碩士點,本科專業27個、專科專業38個,形成了以農牧、食品類專業為特色的高職、應用型本科和專業學位研究生相銜接的職業教育體系。學院是“國家級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與包頭市土默特右旗合作建設的“中國·敕勒川現代農業博覽園”是科技部批復的包頭國家農業科技園區核心區。
2020年5月,學院“中國·敕勒川現代農業博覽園”作為建設主體,獲批為國家農業農村部“國家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展示基地”(以下簡稱“基地”),通過基地建設,進一步完善并建成高標準農田試驗示范區、現代設施園藝試驗示范區、生態經濟林果試驗示范區、智慧牧業及運動馬文化產業區和食品加工及安全檢測示范區5大核心區域。基地通過積極發揮作用,不僅充分展示內蒙古地區先進農業技術生產模式和發展經驗,促進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落地和先進技術進村入戶到企,而且通過基地建設,積極推動專科、本科、研究生不同學歷人才的實踐教學和研究,為學院教師教學、科研工作及農業科技成果示范推廣方面充分發揮了平臺和載體作用。通過上述工作,推動學院職業教育的產教融合、科教融匯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
1" 基地建設運營管理和建設目標
基地采取學校、地方政府、企業的三方緊密合作方式開展建設和運營,基地的日常農業種養殖生產、實踐教學和生產實訓、日常農業生產管理、科技示范展示、技術技能培訓和科技項目申報建設等工作由學院管理?;噩F代設施園藝試驗示范區的30 000 m2智能溫室區和12棟日光溫室區由土默特右旗農投公司企業化管理運營,土默特右旗政府在地方土地、科技、人才等項目政策上給予支持和立項,學校、地方政府、企業三方通過有效合作方式,管理規范,秩序良好,積極發揮基地的理論教學、實習實訓、科學研究、技術示范推廣和科技培訓等功能,推動產教融合和科教融匯工作。
基地建設的主要目標是開展糧飼作物綠色高效科技示范展示,通過直接對接經營主體,帶動及示范推廣內蒙古各盟市旗縣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有效提高新品種普及率,技術到位率和入戶率,全面提高項目區新型經營主體的科技文化素質。同時,基地將采取線上培訓、入戶指導、小規模辦班和手機APP技術服務,發放宣傳資料和技術明白紙、微信視頻指導、現場觀摩會等多種技術培訓和服務方式,廣泛開展技術培訓工作,使從事糧飼作物生產的廣大農技人員、科技特派員、種植大戶和新型職業農民等群體能夠通過基地的培訓、觀摩和學習,深入了解并掌握糧飼作物抗逆培肥豐產增效關鍵技術,最終獲得較好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
2" 基地建設推動產教融合工作的探索
2.1" 通過基地建設推動校企橫向合作
通過以基地建設為依托,學院發揮產教融合優勢,積極鼓勵廣大教師與行業企業開展橫向科技合作,通過承擔橫向科技合作項目,解決農業企業、合作社的技術難題,推動科技成果轉化落地,共承擔橫向科技合作項目45項,取得了明顯成效。例如學院通過承擔突泉縣譽豐農作物機械化種植專業合作社項目,為企業提供防風、柴胡、赤芍和蒼術4種藥材仿野生栽培技術,幫助該合作社獲批國家實用新型專利2項,指導中草藥高效栽培2 760畝,示范帶動18戶農戶種植中草藥;學院為土默特右旗天惠農民專業合作社開展保護性耕作技術研發,提供智能農機、保護性耕作等關鍵技術3項,帶動86戶農戶開展農機高效作業,示范推廣玉米大豆帶狀復合種植2.3萬畝,該合作社成功入選為國家農民合作社示范社;學院與內蒙古宏禾源農牧業科技有限公司、牙克石市森峰薯業有限責任公司等積極橫向合作,開展黑土地利用與保護下的馬鈴薯綠色高效栽培技術研究,收集馬鈴薯品種54個,在大興安嶺西麓進行馬鈴薯16個品種共3 200畝黑土地的高效示范種植和技術推廣,并指導6家企業和9戶種植大戶科學選種用種和合理施肥,促進黑土地保護和馬鈴薯產業協同發展。
2.2" 通過基地建設推動科技平臺建設
通過基地建設,推動學院自治區級“內蒙古特色果酒系列產品產學研科技創新平臺”建設,培養碩士研究生11名、國家級品酒師和釀酒師14名,獲批國家實用新型專利14項,篩選釀酒酵母1 290株,建成葡萄酒生產體系規程1套,為內蒙古蒙特農牧業發展有限公司、寧夏蘭山驕子葡萄酒莊有限公司提供果酒生產配方6份,為包頭市、呼和浩特市沿山果品深加工提供12項技術支持,與青島九鼎酒莊有限公司合作生產“罕血”“鐘金哈屯”2款葡萄酒被確定為中國馬業協會專用酒,助力內蒙古果品深加工產業發展。同時,通過基地建設,推動學院獲批并承擔自治區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培育基地“馬文化與馬產業研究中心”和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基地“馬術”“馬球”項目建設,進一步推進自治區大型馬舞劇《千古馬頌》主題演員培訓和專業人才輸出任務,深入達拉特旗等8個旗縣開展馬匹人工繁育、修蹄護理、調教等技術培訓1 260人次,發放技術指導手冊650冊,并推動學院與中國馬業協會、北京天星調良國際馬術俱樂部有限公司等4家國內知名企業進一步建設“中國馬產業人才培養教育聯盟”,打造馬業人才培養產教融合示范基地,開展馬產業技術研發,助力包頭市“中國馬城”建設,持續推動區域文旅產業發展。
2.3" 通過基地建設推動校地科技合作建設
依托基地建設,學院與土默特右旗、和林格爾縣、清水河縣、庫倫旗、杭錦旗、突泉縣、翁牛特旗和阿巴嘎旗等開展校地合作,共建“博士專家工作站”“產教融合基地”“科技小院”等產教融合平臺12個,推廣設施園藝、玉米高產、燕麥新品種、黑土地保護、玉米秸稈轉化、中草藥種植和農旅融合等實用技術26項,極大推動了學院科技成果的落地轉化。依托基地建設,學院進一步獲批內蒙古自治區科技廳“內蒙古科技特派員工作站”、國家農業農村部“耕耘者”振興計劃承辦培訓機構和研學基地,獲批包頭市、鄂爾多斯市、烏蘭察布市和赤峰市等盟市科技特派員68名,學院科技特派員充分發揮農業、畜牧、食品等學科專業優勢,深入田間開展農技服務,切實解決農牧業生產中的關鍵技術難題,利用學院國家和自治區級農技人員培訓資質,開辦“鄉村振興農牧民帶頭人培訓班”“農村職業教育助力鄉村振興”專題輪訓班等,并面向內蒙古廣大鄉村牧區、農牧企業、合作社等開展技術服務、科技培訓、咨詢指導等工作,累計培訓、服務、指導科技人員、企業骨干和基層農牧民等6.3萬人次。
2.4" 通過基地建設推動科技項目特色化發展
依托基地建設,走具有農牧業職業教育特色的科技發展之路。職業教育最重要的定位就是為產業發展培養大批有能力、高素質的技術技能型人才。所以,學院的科技方向就是要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和科教融合。同時,緊密結合自治區和地方政府經濟社會發展,緊密結合農牧業行業、企業的實際難題,加強應用技術研究和科技成果示范推廣,提升服務經濟社會能力,形成學院獨特穩定的科技優勢和特色,推動學院高職教育事業的高質量發展。依托基地建設,實現縱向和橫向項目均衡并重。在縱向科研項目申報中,做好項目申報的規劃,做好各項申報項目的打磨工作,形成高質量的申報書,特別注意要加強國家、自治區重大項目的申報。要抓典型、抓重點,對接社會關注重要領域,分類分層次做好課題申報工作,實現高層次項目和高質量科技成果的多點突破。只要抓住正確的發展方向,持之以恒的艱苦付出,就能不斷獲得批復,取得多方面的突破。同時,密切對接行業和企業,深入行業企業解決實際問題,服務行業企業產品研發和技術創新,通過聯合攻關,構建“產學研用”創新合作體。最終構建學院“縱向”和“橫向”2大類型項目相互促進、均衡并重的發展格局。
2.5" 通過基地建設推動社會服務工作
堅持基地的科技建設與社會服務工作緊密結合。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加快建設農業強國。通過走進社會、深入鄉村牧區,找準產業發展需要,推進技術創新,提高科技貢獻率。通過基地建設主動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鄉村振興的意識不足,科技成果轉化率偏低。不斷注重增強科研的社會服務功能,緊密結合自治區農牧業行業企業實際難題,強化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聚焦鄉村振興戰略,加強應用技術研究,加大科技成果推廣,不斷提升服務社會能力,形成學院獨特穩定的科技優勢和特色。學院不斷加強與地方政府、行業企業及社會各界的聯系與合作,通過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科教融合爭取更多科技資源,通過為政府、社會、企業行業解決關鍵難題,不斷提高學院的科技貢獻率與社會影響力。
3" 基地建設推動科教融匯工作的探索
3.1" 通過基地建設提升科技和教育融合度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并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首次對教育、科技、人才一體部署?;胤e極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推動教育、科技、人才一體發展,一是推動學院科技與教育教學緊密結合,科技與教學互動是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和創新水平的必由之路,廣大教師借助基地建設,樹立以教學帶科技,以科技促教學的理念,將基地最新農業科技成果引入課程教學,提高教學內容的前沿性,在基地的教學實踐中發現科技問題,提高科技工作的針對性。同時,基地積極發揮科研育人功能,吸收研究生、本科生、??粕鷧⑴c教師科研課題,發揮學生在科技工作中的生力軍作用,培養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二是加強科技與學科建設緊密結合,針對學院正在建設“農藝與種業”“食品加工與安全”“畜牧”“農業管理”“旅游管理”“藝術”6個專碩點和“旅游管理”學碩點的發展需求,基地建設全方位服務于學科建設、導師遴選、研究生培養和學科評估等工作,學院積極鼓勵引導教師和科研人員在科研選題、服務基地建設發展的同時,主動服務學科建設發展,充分發揮學科集體力量、高效利用基地的科技平臺從事農業科學研究,形成科技工作與學科建設相互促進、個人成長與學院發展同向同行的良好局面。
3.2" 通過基地建設推動科技創新團隊建設
學院以建設基地為依托,積極發揮高級職稱教師的帶頭示范作用,鼓勵年輕教師積極參與社會服務,承擔企業技術難題,營造良好的科技氛圍,并立項支持作物種業、現代園藝、肉羊、農畜產品加工、農機裝備、鄉村旅游和智慧農業等領域的14個科技創新團隊,將年輕教師納入科技創新團隊中,不斷加強青年英才培育,推動基地科技成果轉化,培養更多知農愛農青年學生投身于鄉村振興建設。例如,“特色作物種業科技創新團隊”積極開拓南繁育種基地建設,團隊成員繁育燕麥新品種7個、甜菜新品種2個,示范黑小麥新品種9個、大麥新品種7個,篩選并示范種植具有較高價值的李子、杏等6類果樹共72個品種,并與土默特右旗溝門鎮合作建立“產教融合基地”,推廣果樹矮化密植技術,輻射帶動溝門鎮全域林果經濟提質增效,每畝平均增產110 kg;“作物逆境生理科技創新團隊”積極服務現代園藝產業發展,通過承擔突泉縣譽豐農作物機械化種植專業合作社項目,為企業提供防風、柴胡、赤芍、蒼術4種藥材仿野生栽培技術,幫助該合作社獲批國家實用新型專利2項,指導中草藥高效栽培2 760畝,示范帶動18戶農戶種植中草藥,同時團隊與內蒙古浩坤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伊金霍洛旗生態委員會等單位合作,為企業制定玫瑰生產標準1項,指導企業培育玫瑰種苗61萬株,推廣種植2 850畝,指導建設玫瑰公園,推動發展生態旅游業;“農業智能裝備科技創新團隊”不斷推動農業機械化發展,為土默特右旗天惠農民專業合作社開展保護性耕作技術研發,提供智能農機、保護性耕作等關鍵技術3項,帶動86戶農戶開展農機高效作業,示范推廣玉米大豆帶狀復合種植2.3萬畝,該合作社成功入選為國家農民合作社示范社。
3.3" 通過基地建設推動勞動教育工作
通過基地建設,學院獲批內蒙古自治區大中小學勞動教育實踐基地稱號并承擔其建設任務,通過開展勞動教育,建立了職業教育實踐教學基地勞動教育開放共享機制,在實施期間分別與土左旗第一職業中學、呼和浩特第十二中學等共享勞動教育基地,針對不同學段的學生,結合學院現有實踐場所開展農耕、種植、插花等項目在內的生產性勞動實踐,干農活、知農事、體農情,體驗農事、農耕、農收,并利用農業研究的前沿,向中小學生展示現代農業勞動之美。目前,正在充分利用現有實踐場所,創新教育模式,提高育人效果,為自治區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提供實踐場所。
4" 基地進一步建設并服務內蒙古鄉村振興的思考
4.1" 加強產教融合,推動科技項目建設和成果轉化
基地的建設需要進一步加強產教融合,主動對接自治區建設“國家重要農畜產品生產基地”任務,大力推動基地建設、科技項目申報和建設、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等方面的工作。一方面,結合基地建設,進一步加強縱向科技項目的組織和申報,聚焦自治區科技需求,凝練科研主攻方向,以創新能力提升為突破口,積極申報和承擔國家級科技項目、自治區重大科技專項,爭取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社科基金、自治區重大科技專項、自治區應用技術研究和草原英才等方面實現項目數量和層次上的新突破。另一方面,依托基地建設,加強橫向科技項目的爭取,圍繞自治區各盟市、旗縣鄉村產業振興需求,鼓勵教師主動面向企業、合作社開展技術服務和合作,重點增強種業、智慧農業、馬業、肉業、乳業、農機裝備、低碳農業和文旅融合等領域的技術升級和產品研發能力。此外,通過基地建設,進一步發揮平臺和載體作用,充分利用“內蒙古科技特派員工作站”和國家級科技小院的平臺功能,做好農牧業科技成果的示范和推廣,加強科技成果建設和轉化;同時,進一步加強與企業的科技合作,校企合作建立工程技術中心、實驗室、創新中心等科技創新平臺,積極申報自治區發改委、科技廳、教育廳等平臺和基地,力爭新建成若干自治區級科技創新平臺。
4.2" 加強科教融匯,推動科技團隊建設和青年英才培養
通過基地建設,積極發揮好學院自身的優勢和特色,加強建設14個科技創新團隊,推動學院的科技創新團隊建設培養更多青年英才,并匯聚各學科專業教師和科研人員,緊密結合區域行業、企業實際難題,精準確定各自的重點研究領域和主攻方向,下大氣力、久久為功,加強應用技術研究和科技成果示范推廣,努力在種業、設施園藝、馬業和肉羊、農畜產品加工、鄉村牧區旅游、低碳農業、傳統圖案數字化、農業工程、農機裝備和農業數字化等領域和方向上創特色、立品牌,有力促進產教融合、科教融匯,全力培育自治區級科技創新團隊、草原英才、青年科技英才、高技能人才和大國工匠等,培養更多知農、愛農并立志投身于鄉村振興建設的新時代青年學子,充分發揮基地的科教融匯功能。
4.3" 加強基地示范帶動,加大服務包頭市經濟社會發展力度
針對基地位于包頭市的特點,加強基地建設并服務好包頭市產業發展。一方面,深化“校地企”三方合作機制建設,加大產教融合力度,積極服務包頭市土默特右旗建設“優良食谷”、國家農村產業融合示范園,針對土右旗玉米、肉羊、甜菜和蔬菜等農業主導產業,積極促成更多科技成果轉化,持續推動土右旗建設綠色農畜產品精深加工基地。另一方面,通過學院馬產業研究和成果轉化,輻射和帶動包頭市大力發展馬文旅融合產業,助力包頭市打造“中國馬城”,并以寵物醫療技術專業為依托,深化產教融合,精準對接包頭市百億級寵物產業集群,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有效銜接。
4.4" 加強基地功能發揮,不斷深化服務內蒙古鄉村振興
充分發揮基地的科技作用,依托基地的平臺功能,緊密結合內蒙古經濟社會發展,進一步對接內蒙古建設“中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國家重要農畜產品生產基地”任務,深度融入“科技興蒙”行動,完善科技成果轉化機制,規范管理,引導廣大教師、科研人員適應市場需求,聚焦農牧業產業發展需求,與農牧業行業企業、地方政府、相關部門對接,加強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科教融匯,推進“產學研用”深度融合,加強應用技術研究,重點提升種業、肉業、乳業、智慧農業、設施農業、農機裝備和農業碳中和等領域的科技研發能力,推動更多科技成果落地轉化,提升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能力,為推動內蒙古農牧業現代化建設和服務內蒙古鄉村振興作出更大的貢獻。
參考文獻:
[1] 于志晶,平和光,李玉靜,等.學習貫徹二十大精神,努力開辟現代職業教育發展新領域新賽道[J].職業技術教育,2023,44(3):31-32.
[2] 朱谷涵.休閑農園體驗提升研究——以太倉現代農業園為例[J].智慧農業導刊,2023,3(4):60-63.
[3] 丁月牙,瞿振元,周光禮.深刻領會黨的二十大精神 助力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J].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刊,2023(1):5-16.
[4] 吳素春,楊思佳,張瑜.湖北省鄉村振興科技創新示范基地建設研究[J].智慧農業導刊,2023,3(4):48-51.
[5] 周佳,阮班錄.咸陽農業產業現狀及農業科技創新研究[J].智慧農業導刊,2021,1(9):47-50.
[6] 韓瑞平,賈永芹,段文昌,等.農業高校服務鄉村振興中的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索[J].新農業,2022(18):79-81.
[7] 韓瑞平.新時期高等農業院校大學生思政工作創新探索——評《農科院?!皩嵺`育人”特色化探索與實踐》[J].中國農業氣象,2022,43(4):323.
[8] 林瀟瀟.面向鄉村振興的“高校-基地”農業科技人才協同培養模式與路徑[J].科技智囊,2023(2):63-70.
[9] 俞明正,鞏文紅,董月,等.農業科研試驗基地信息化建設與管理的實踐與思考——以江蘇省農業科學院科研試驗基地為例[J].農業科技管理,2023,42(1):52-55,68.
[10] 黃新雨,王慧慧,劉慶友.新農科背景下農業類研究生專業實踐基地多元共治治理體系探索[J].基因組學與應用生物學,2022,41(Z2):2282-2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