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農村生態環境治理為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打下良好基礎,是實現農村現代化和美麗中國的重要舉措,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但是隨著經濟和社會的快速發展,農村生態環境往往不能與之相協調,如農村生態環境治理相關制度體系不夠完善、農民生態環境治理意識淡薄、資金投入力度不足和粗放型農業經濟發展方式與生產有待完善等,都會對農村生態環境治理造成嚴重影響,加強生態環境保護迫在眉睫,需從完善法律規章制度、加強農民生態環境意識、完善基礎設施和發展綠色生態農業等方面入手,促進農村生態環境治理的有效實施。
關鍵詞:鄉村振興;農村生態環境治理;美麗鄉村;生態文明;路徑探析
中圖分類號:F323"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9902(2023)17-0094-05
Abstract: R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governance has laid a good foundation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to achieve rural modernization and a beautiful China, and meets the needs of the people for a better life. However,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society, the r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s often not coordinated with it, such as the related system of r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governance is not perfect. Farmers' weak awareness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governance, insufficient capital investment and extensive agricult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 and production need to be improved, which will have a serious impact on the governance of r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so it is urgent to strengthe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It is necessary to improve laws and regulations, strengthen farmers' awareness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mprove infrastructure and develop green ecological agriculture to promote the effective implementation of r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governance.
Key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 r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governance; beautiful countrysid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path analysis
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第一次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2022年,黨的二十大報告再次強調要“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扎實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1]。其中農村生態振興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支撐。然而鄉村振興戰略實施至今,農村在生態環境治理上雖然取得了一定成績,但仍然面臨重重問題,需要積極探究其解決路徑。
1" 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村生態環境治理的意義
1.1" 有利于促進鄉村振興戰略的全面實施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求做到“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其中“生態宜居”與農村生態環境治理聯系最為緊密,可以說農村生態環境治理是鄉村振興推進中的重要一環,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對扎實推進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作出重點部署,加強村莊規劃建設。中央農辦副主任、國家鄉村振興局局長劉煥鑫在國新辦舉行的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發布會上表示,從美麗鄉村到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是對鄉村建設內涵和目標的進一步豐富和拓展[2]。農村生態環境治理的目標不僅在于保護、治理和修復農村自然生態,營造宜居的生態鄉村環境,更在于合理開發利用農村自然資源,把“綠水青山”轉變為“金山銀山”,將鄉村建設成為一個生態美、產業優、民生富的地方。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一個重要任務就是推行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讓生態美起來、環境靚起來,再現山清水秀、天藍地綠、村美人和的美麗畫卷。[3]”新時代農村生態環境治理要構建生態、生產、生活良性循環的發展體系,以全面促進鄉村振興。在當前部分農村生態問題突出,環境污染嚴重等情況下,促進農村生態環境治理既是響應鄉村振興戰略,更是貫徹該戰略的重要措施,是對“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理念的充分踐行,為鄉村振興的蓬勃發展提供了堅實的保障。
1.2" 有利于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
《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中提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加快建設農業強國,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好局起好步打下堅實基礎”。實現農村生態環境治理現代化在農業和農村現代化中同樣具有重要意義,強化農村生態環境治理和培育農民生態意識,發展綠色生態產業,完善生態法制和農村生態治理現代化建設,為農村營造山清水秀生態空間和集約高效生產空間、宜居適度生活空間。
我國農村地區占全國土地總面積90%以上,我國有5 億多人口常住農村,占全國人口的36.11%[4],要想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農村生態環境治理問題是繞不開的一個重要環節。離開農業農村現代化,中國的現代化便失去了其完整性和科學性,也無法實現其宏偉藍圖。要想真正解決“三農”問題就必須從根源上消除異化。在農業農村現代化進程中,實施農村生態環境治理能夠有效銜接鄉村發展與生態治理之間的關系,能夠扭轉鄉村土地資源過度利用帶來的生態破壞現象。
1.3" 有利于滿足農民美好生活需求
鄉村振興以農民過上更好生活為出發點與落腳點,應使他們擁有更多的參與感、獲得感、幸福感。習近平總書記講到:“加強農村突出環境問題綜合治理……完善農村生活設施,打造農民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5]”農村生態環境治理是基于新時期農民對于生活幸福的高要求,旨在通過培育綠色生活方式,逐漸提升農民生活環境與質量,以此來滿足他們對于美好生活的需求。農村生態環境治理要按照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共建共享模式,促進農村“廁所革命”、生活污水整治、生活垃圾綜合處理等措施,從而持續改善農村人居環境。
農村生態環境治理有助于提升農民在鄉村振興中的獲得感、幸福感。環境即民生,其反映在每位村民生活之中。農村生態環境治理這一概念的提出與實踐推進,恰恰立足于民眾的實際需求,是對村民實際利益訴求的一種能動表達。時代發展到今天,村民們已不滿足現有生活條件,對經濟、政治、社會、文化和生態等多個領域都有多樣化和層次性遞進型要求,他們期待著有更蔚藍的天空、更新鮮的空氣、更干凈的鄉村環境和更便捷的生活條件,期待著有更大的幸福感、安全感、獲得感。農村生態環境治理工作的開展,也正是把握住了大多數村民關心的與他們現實利益及生活需要相關的問題,這是朝著實現人們對于美好生活向往的方向邁出的重要一步。
1.4" 有利于推進美麗中國建設
新農村建設的成功離不開對農村自然環境、生活環境、社會環境的全面治理,這不僅為當地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同時也為新農村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我國全面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中,農村生態環境問題日益突出,成為制約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和影響農民幸福指數提高的重要因素之一,這表明在農村生態文明建設中,治理生態環境是至關重要的核心任務。
鄉村生態振興事關民生和國家的整體建設。就鄉村自身的發展而言,強化農村生態環境治理,有利于響應鄉村振興戰略的號召,促進鄉村整體發展的實施;就國家發展總體戰略目標而言,有利于在生態方面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推動美麗中國建設和“兩個一百年”戰略目標實現。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分2個階段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在中國現代化建設生態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建設生態和諧的美麗中國,并對社會主義生態現代化目標作出了戰略規劃,要確保到2035年,生態環境質量實現根本好轉,生態環境領域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基本實現,美麗中國目標基本實現。
2" 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村生態環境治理的現實困境
2.1" 農村生態環境治理相關制度體系不夠完善
制度體系建設是強化農村生態環境治理的重要依據。但是目前我國農村生態環境治理的法治機制尚未健全,其內容也不夠全面,這導致在農村生態環境治理的某些方面仍缺乏可靠的依據。
第一,農村生態環境治理立法保障不足。我國許多生態環境治理法規多數更注重城市污染防治,而農村生態環境治理領域仍有許多立法空白點。而且現有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法》等法律雖然有一部分關于農村生態環境治理的規定,但是可操作性不強、針對性不夠[6]。并且還有很多關于農村環境污染治理的法規散見于各立法之中,內容分散,有些內容之間還存在著矛盾與沖突,從而阻礙了農村生態環境治理的深入實施。
第二,農村生態環境治理執法力度不嚴。在執法過程中所遵循法律依據不清晰、執法機構職責權限不明確、執法過程中常帶有較多個人主觀性、執法程序尚不健全和難以實現執法公平。同時農村環境執法機構設置不足的情況也較為常見,人員配置相對短缺,農村生態環境執法隊伍的整體水平較低,導致農村環境執法工作無法正常開展。
第三,農村生態環境治理監督體系不嚴密。由于農村生態環境治理信息缺乏透明度和公開性,導致村民在環境保護方面的參與權和監督權常常無法得到充分的保障。在農村生態環境治理的推進過程中,一些地區甚至缺乏專門的生態環境監測部門及從業人員,這些因素共同導致了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難度增加。
2.2" 農民生態環境治理意識還不夠強
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過程中,農民既是直接參與主體又是受益主體,其生態意識是決定鄉村振興與農村生態環境治理能否取得成功的一個重要因素。廣大農民特別是青年一代的農民綜合素質越來越高,但與國家和黨的要求相比還存在一定差距。
第一,生態價值意識錯位。村民沒有充分認識到經濟發展和生態治理之間的辯證關系,常常會選擇以環境換經濟。囿于小農思想,農民只懂得向自然索取而不認識或不關心自己的行為給生態環境帶來的嚴重惡果,更不顧及今后生態可持續發展問題,缺乏對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第二,生態主體意識錯位。農民是農村生態文明法治建設最根本的群眾基礎[7],部分農民將生態環境保護及治理視為當地政府的任務,對于生態文明缺乏足夠的認識水平,導致其對于國家出臺的有關政策缺乏了解、合作和行動,造成農村生態環境治理的主體力量缺失。
第三,生態文明教育缺失。就現實情況而言,有些鄉鎮領導在農村生態環境治理中的政策宣傳和解讀不夠全面,基層政府能通過各種形式經常向村民開展生態文明教育,缺少探索出一條適合自身發展的綠色可持續發展道路。農民的生態意識并非空穴來風,需要教育去促成,目前以農民為對象的生態文明教育在宣傳方式和內容上均較為單一,難以激發村民的學習熱情。
2.3" 資金投入不足,基礎設施有待提升
在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過程中,一些農村地區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已經有所進步,但是與城市相比始終處于落后水平,廣大農村地區基礎設施建設還有待完善。
第一,資金投入不足。在市場經濟發展模式下,投入和產出是密不可分的[8]。農村污染相對分散,治理過程困難,政府的專項財政撥款是農村生態環境治理資金的主要來源,但資金投入往往達不到預期要求,這就導致環境治理基礎設施建設不完善,從而對當地村民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質量產生直接影響。
第二,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不相協調。許多地區因產業轉型升級及經濟發展的需要,往往將工業尤其是污染較重的重工業企業向鄉村遷移,污染物通常不經過嚴格處理就直接排放,造成廢水、廢氣等污染物的排放量巨大,這進一步加重了鄉村生態環境治理的難度。
第三,現有基礎設施建設滯后。一方面體現在生活服務性基礎設施滯后,主要包括清潔能源供應、生活污水處理、垃圾處理,電網、通信、道路、醫療和教育等基礎設施較為落后,極大影響著美麗鄉村建設進程。另一方面體現在農業生產基礎設施建設不完善,主要包括節水灌溉設施覆蓋較低、部分農田水利建設與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無法開展,降低了農業的抗風險能力,阻礙了農業現代化的實現。
2.4" 粗放型農業經濟發展方式和生產方式尚未根本扭轉
目前,我國的農業經濟仍處于粗放型發展階段,需要一定的時間和過程才能實現向集約型的轉型,這導致了對農業生態系統的危害和對生產資源的浪費。
一是未達到綠色生產方式發展。在農業生產過程中,由于化肥、農藥等施用標準不夠規范,超過了合理的正常用量范圍,雖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農產品產量,但是也導致農作物土壤遭到嚴重破壞及地下水污染等問題,還使得農村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無法滿足農業綠色發展需求[9]。
二是農村企業發展過程中以經濟為先。工業生產過程中所產生的廢水、廢氣被直接排入空氣、土壤及水資源之中,這不僅導致農村土地、空氣及水等自然資源遭到嚴重的污染,同時呼吸著被污染空氣、喝著被污染水源、吃著被污染土地上種植的食物都會給當地居民的健康帶來危害。
三是農業生產機械化水平不高。就農業生產而言,灌溉機械化程度較低,許多農戶都是通過大水漫灌來進行灌溉,這樣既耗費大量的人力又會造成水資源浪費。實現農村經濟及生態高質量發展少不了科技的運用,缺少綠色農業生產技術的開發可能會造成資源浪費、污染量提高,從而降低農產品品質及產量。
3" 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村生態環境治理的解決路徑
3.1" 健全農村生態環境治理制度體系
構建規范科學、公正民主、運行良好的制度體系,是農村生態環境治理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做好農村生態環境制度的完善工作,可以從立法、執法、法治監督3個方面發力。
第一,完善農村生態環境治理法律法規。保證農村生態環境保護有法可依,與之有關的法律和法規必須以農村的特殊性為前提,形成一套具有操作性的法律制度,彌補農村生態環境保護法律短板。同時也要注意到法律法規的出臺并不是一勞永逸之舉,需要在實踐中不斷按需創新法律法規體系來共同促進農村生態環境治理。
第二,加大農村生態環境治理執法力度。良好的立法還需要通過嚴格的執法才能在實踐中彰顯效果,為了確保農村生態環保執法的有效性,必須建立完善的基層環境執法機構,承擔起農村地區具體的環保執法任務,激發執法人員秉公執法熱情,定期舉辦監督執法隊伍生態教育講座,提升執法隊伍執法水平。
第三,落實農村生態環境治理監督體系。為促進農村生態環境治理效果的提升,相關管理部門應建立一套高效溝通、聯動機制、多主體參與、內外結合和共同治理的監督管理機制。確保信息公開透明,暢通公眾參與渠道,支持和激勵各主體積極參與治理行動,形成全方位、立體化的監督管理與全民共治大格局,以推動農村生態環境治理進程。
3.2" 多舉措提升農民生態環境意識
農民是美麗鄉村的建設者和鄉村振興戰略的推動者[7],提高農村居民的文化知識水平及生態文化素養,進一步加快農村生態環境治理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第一,在充分利用鄉村自然地理條件和資源優勢的基礎上,結合當地特色文化活動,通過打造富有地方特色的產品或服務來吸引游客,帶動區域內經濟快速發展,以提高農業效益和農民收入為目標,經濟收入增加的同時也帶動了生態文明建設思想的普及。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以實現資源、生產等要素的相互匹配。
第二,強化村民在生態環境治理中的主人翁意識。把綠色發展理念滲透到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過程中,堅持系統化、常態化開展鄉村生態文明意識教育活動,突破教育活動的形式化和表面化現象,讓農民群體切實認識到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重要性,從而進一步激發農民環保積極性[10]。
第三,加大生態知識宣傳力度,一方面有關部門整合鄉村現有文體活動室、黨員活動室及村委會廣播站,現代化信息網絡陣地,面向廣大農村居民傳播生態環境保護知識,另一方面充分發揮“互聯網+”優勢,利用各類政府視頻號傳播農村生態環境治理理念,積極利用主流新聞媒體輿論監督功能,加大輿論監督力度,促進鄉村生態和諧發展。
3.3" 加大資金投入,完善基礎設施
農村生態環境治理的薄弱環節在于基礎設施建設,而這也是改善農村生態環境的關鍵所在,直接決定了農村生態環境治理各項行動開展的持續性和有效性。完善農村基礎設施的建設具體可以從以下方面著手。
第一,加大鄉村生態文明建設的資金投入。有關部門要加強對農村生態環境治理支持,增加政策傾斜,促使各類人員更好履行職能。各地方政府應該結合農村現實情況,建立激勵措施,激發更多社會資本投入農村生態環境治理工程,完善鄉村公共服務體系。
第二,完善企業利益與環境利益相統一。應健全基礎設施建設分類投入機制[11]。完善市場準入機制,優化產業布局,鼓勵和吸引環境友好型企業落戶。積極引導企業實現綠色轉型,政府為其生產技術創新提供部分資金與政策扶持,并輔以相關工業污染處理設施,以督促其主動參與生態環境治理。
第三,完善農村生態環境治理基礎設施建設。積極探索與農村實際情況相適應的配套基礎設施建設方案及污染治理模式,在農村實施清潔能源應用,設立統一垃圾處理站和污水處理設施,著力加強醫療、教育、交通和通信等設施建設。在村莊布局設計中,設計者必須全面考慮鄉村的生態保護、鄉民的審美趣味和精神文化需求,以打造一個美麗宜居的鄉村。
3.4" 加快科技創新,發展農村綠色生態產業
扎實推進農村生態環境治理,必須使科技創新發揮重要作用,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走出一條綠色農業發展之路。促進農業產業轉型升級重在從根本上解決農村生態環境受農業污染問題。
一是轉變以往的粗放型農業經濟發展方式。推廣無害性養殖、降低農用水和化肥用量、鼓勵農耕地區綠化建設、加快高效緩釋肥料和水溶肥料等新型智能肥料技術的推廣應用。推廣循環養殖技術的開發和微生物科學技術的應用,使農、林、牧、漁業等多產業之間形成產業生態良性循環。
二是實現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協調發展。推進農業生產的清潔化、標準化、規范化,從源頭上控制農業污染,擴大無公害和綠色有機食品的生產規模;建立循環農業模式,以提升資源利用效率[12];建立鄉村生態產業鏈,實現種植業、養殖業、微生物產業、加工業、營銷業和旅游業的有機融合和協同發展。
三是農業設備技術的更新。加大信息化和機械化農業種植技術推廣力度,提高農業生產科技含量和土地產出率。依托專業科研平臺,在新型肥料、納米農藥、綠色栽培育種和農業廢物循環利用等方面進行綠色農業科技的優先研發。大力推廣農田機器人、農業無人機等智能化農業裝備,提高農業生產效率,讓村民共享綠水青山帶來的綜合效益。
4" 結束語
總而言之,優良的生態環境為鄉村振興提供了重要的依據,并結合鄉村現有的實際狀況發現了鄉村在生態環境治理進程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并針對這些問題提出切實可行的方法措施,這既是黨心所在,也是民心所向。農村生態環境治理作為一項復雜艱巨的長遠工程,在這一進程中不可避免地會遇到困境與一些挑戰,這就要求基層政府,村民必須強力合作,直面困難,描繪美麗鄉村藍圖,用中國式現代化促進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N].人民日報,2022-10-26(001).
[2] 權威部門話開局|中央一號文件釋放加快建設農業強國信號[EB/OL].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57857554952360262amp;wfr=spideramp;for=pc.
[3] 讓生態美起來,環境靚起來(人民政協新實踐)[EB/OL].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14176954774743574amp;wfr=spideramp;for=pc.
[4] 寧吉喆.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情況[N].中國信息報,2021-05-12(001).
[5] 習近平講故事: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一篇大文章[EB/OL].http://jhsjk.people.cn/article/31864812.
[6] 李桂花,楊雪.鄉村振興進程中中國農村生態環境治理問題探究[J].哈爾濱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25(1):120-127.
[7] 薛榮娟.美麗中國視域下鄉村振興與生態文明建設的融合發展[J].環境工程,2022,40(5):266-267.
[8] 荊蕙蘭,鄒璐.鄉村生態環境治理共同體的審視與構建——以山東省為例[J].煙臺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35(5):109-116.
[9] 薛榮娟.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農村生態文明法治化保障研究[J].農業經濟,2023(4):39-40.
[10] 張小雁,周偉.鄉村振興視角下加強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策略研究[J].農業經濟,2023(4):33-36.
[11] 孔祥智,盧洋嘯.建設生態宜居美麗鄉村的五大模式及對策建議——來自5省20村調研的啟示[J].經濟縱橫,2019(1):19-28.
[12] 宋路平.鄉村振興戰略下生態循環農業發展模式與實踐分析[J].農業經濟,2022(1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