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土地財產權的實現,是增加中低收入群眾要素收入的重要渠道。在增收理念上,土地財產是農村中低收入群眾要素收入的基本來源;讓土地財產權這一“沉睡的權利”轉化為“蘇醒的權利”,是從土地財產中獲得收益的關鍵;土地財產權的實現需要針對性的實踐路徑。在增收思路上,農民土地財產性收入由“潛在”變為“現實”,需要以“主體功能區戰略”破解“區域差距”難題,以“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破解“財力不足”難題,以“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破解“機制孱弱”難題,“提高農業科技成果產業化水平”破解“技術匱乏”難題。在增收措施上,多種渠道增加中低收入群眾要素收入的實踐路徑主要是,基于“主體功能區戰略”,實現欠發達地區土地價值增值;基于“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夯實土地流轉的財力支撐;基于“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破除土地財產權實現的機制障礙;基于“提高農業科技成果產業化水平”,打牢土地收益的技術基礎。
關鍵詞:群眾;要素;收入;渠道;土地
中圖分類號:F323"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9902(2023)17-0098-06
Abstract: The realization of land property rights is an important channel to increase the factor income of low-and middle-income masses. In the concept of increasing income, land property is the basic source of factor income of low- and middle-income masses in rural areas, and it is the key to obtain income from land property to transform the \"right to sleep\" of land property right into \"right to awaken\". The realization of land property rights needs a targeted practice path. In the idea of increasing income, farmers' land property income has changed from \"potential\" to \"reality\", which makes it necessary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regional gap\" with the \"strategy of main functional areas\", the problem of a \"lack of financial resources\" through \"giving the priority to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and rural areas\", the problem of \"weak mechanism\" through \"deepening the reform of rural land system\", and the problem of \"lack of techniques\" through \"improving the industrialization level of agricultural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In terms of measures of income increasing, the practical ways to increase the factor income of low- and middle-income masses through various channels mainly include increasing the value of land in underdeveloped areas based on \"the strategy of main functional areas\", consolidating the financial support of land circulation based on \"giving priority to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and rural areas\", breaking down the mechanism obstacles to the realization of land property rights based on \"deepening the reform of rural land system\", and laying a solid technical foundation for land income based on \"improving the industrialization level of agricultural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Keywords: masses; elements; income; channels; land
多種渠道增加中低收入群眾要素收入,是完善分配制度的重要一環。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探索多種渠道增加中低收入群眾要素收入,多渠道增加城鄉居民財產性收入”[1]。揚州大學莫凡教授的著作《西部邊遠地區農民土地財產權的實現問題研究》以“農民土地財產權的實現”為切入點,對該問題進行了詳盡探討。筆者認為,該研究成果具有較為顯著的學術價值,基于其基本觀點,本文嘗試做適當延伸,從而深化該問題的探討與分析。
1" 土地財產權的實現:多種渠道增加中低收入群眾要素收入的“三農”維度
1.1" 土地財產:農村中低收入群眾要素收入的基本來源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后,中國在提高所有公民的生活水平方面取得了歷史性的飛躍,在2021年成為了中等收入國家,實現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也轉化為了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表現在如城鄉經濟發展不平衡、城鄉公共資源和服務獲取不平等、城鄉居民財產權和利益保護不平等。在莫凡教授看來,目前城鄉之間、不同人群之間的較大收入差距,是中國經濟質量發展目前所面臨的最重要和最具挑戰性的問題之一,縮小收入的不平等也成為了目前急需解決的難題[2]。為解決收入的不平等問題,最先需要弄清誰的收入水平高,誰的收入水平低,據中國新聞網公布的2021年居民收入榜顯示,上海、北京等大城市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遙遙領先其他省份,由此可見大部分農村居民人口越多的省份收入越低。因此解決收入不平等問題的關鍵在于解決農民中低收入群體的收入問題。
中國“三農”政策的核心任務是保障農民收入持續增長,實現農民高水平共同富裕[3]。這是中國進入新征程以來面臨的最迫切的農民問題。農民問題究其根本是“三農”問題,要想解決“三農”問題,最主要的就是提高農民收入,擴大農民收入來源,而提高農民收入、擴大農民收入來源旨在開啟農民要素收入。在市場經濟條件下, 農民獲取收入的要素有土地、勞動和資本三大基本范疇,開啟農民的要素收入之源, 就是要分別開啟土地、勞動和資本三大要素收入的源頭[4]。在這三種要素收入的作用下,農民可以以工資、利潤、租金和市場利息等形式獲得財產性收入。財產性收入是居民通過所擁有的財產參與收入分配體系而獲得的非勞動性收入,屬于國民收入再分配的范疇[5]。這不僅僅增多了農民收入的來源,也提高了農民非勞動性收入水平。
1.2" “沉睡的權利”轉化為“蘇醒的權利”:從土地財產中獲得收益的關鍵
由于土地的特殊性,土地財產權是最重要的一種財產權類型。土地財產權指的是土地權利人對土地所享有的支配和排他的權能[6]。而農民對自身財產權的定義存在一定的模糊性,這種情況導致了農村土地利用、農村集體所有制和農民在土地拆遷過程中合法權益的有效保護受到阻礙,同時也導致了農業對城鄉發展一體化的支持能力不足。但實現財產權并不僅僅指保障農民的財產權不被他人侵犯,更主要的是指如何使用、獲得財產資源或經濟利益。因此,要想財產權實現的程度和水平越高,就必須使更多的農民從財產權中獲得收益。由此可見,解決“三農”問題,使農民實現財產權是農民中低收入群體從土地財產中獲得收益的關鍵,其中行使財產權、轉化財產權,通過財產權取得收益是財產權獲得實現的三種重要方式。所以,只有將財產權轉化為現實的收益,將“沉睡的權利”轉化為“蘇醒的權利”,才能提高農民收入。
周彥文等[7]認為,財產性收入是財產所有者通過對財產的直接經營或讓渡財產的所有權、使用權而獲得的經濟利益,是財產所有權在經濟上的實現。簡言之,土地財產權的重點不在于其本身,而在于實現,即財產權的經濟實現,關鍵在于將權利主觀的狀態轉化為客觀的實際利益狀態。從土地財產中獲得收益就是要把財產權從“可能”轉化為“現實”,促進土地財產權,即提高財產權實現的比率和水平。中國進入新征程以來,居民的主要收入來源除了固定工資以外,“實現財產權”也成為了居民重要收入來源的途徑方式。因此,“財產權的實現”對城市和農村居民都非常重要并有價值意義。
1.3" 土地財產權的實現需要針對性的實踐路徑
“實現財產權”是農民在現有收入水平和來源的基礎上增加收入的一個重要方式。目前對于低收入者的固定收入來源——工資的提升空間并不大,因此倘若要想進一步增加農民的收入,縮小城鄉居民的收入差距,為實現共同富裕作出貢獻,就需要通過解決“實現土地財產權”這一難題來增加農民的非勞動性財產收入。農民土地財產權“不單單是一種私法層面的權利架構,而是糅合著私人權利、各階層的利益分配以及國家規制目的的混合產物”[8]。國家抽象地構建土地財產權利并給予農民,而農民集體則具體地分配國家給予的土地財產權利。因此,土地財產權的實現需要從多方面的角度付諸行動。
首先根據黨的十九大報告關于“居民收入”的執政方針:“擴大中等收入群體,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調節過高收入,取締非法收入”[9]。可知國家十分重視低收入者收入,所以政府應在政策、資金等方面支持城市和農村要素間的自由流動和平等交流,提高勞動力、土地、資產等各種要素的可交易性以便優化要素收入的市場機制,充分利用公平、高效、正確的市場使低收入者能夠繼續擴大活動范圍,提高土地等生產要素的貿易頻率。其次,農民可以將其土地承包經營權視為普通的財產權,并自由決定將這些權利的一部分轉讓給其他經營者,同時也可以通過行使參與權來確保自身在集體土地財產權分配中的平等待遇。并且提高自身素質教育,完善農業活動的基本知識與技能,投入技術生產,使農業全要素生產率提高。最后,當今世界是個互聯網時代,土地財產權的實現不僅可以通過實體經濟市場,還可以通過網絡上的虛擬市場、“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在城市和農村之間建立一個土地和其他生產性資產的綜合貿易市場,實現資源要素在城市和農村之間的自由流動。
2" 何以可能:農民土地財產性收入由“潛在”變為“現實”
2.1" 以“主體功能區戰略”破解“區域差距”難題
由于“實行的以行政區為單元推動經濟發展、制定政策及評價標準的方式, 加劇了經濟增長與資源短缺和生態環境容量的矛盾, 助長了地區間產業趨同和招商引資中的過度競爭, 限制了區域分工的形成和發展, 最終阻礙了城鄉、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10]。在莫凡教授看來,長期以來,農民土地財產性收入難以提升的一個重要原因在于,區域發展存在差距,經濟發達地區和欠發達地區差距顯著[2]。破解區域差距難題,實現區域協調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深入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區域重大戰略、主體功能區戰略、新型城鎮化戰略,優化重大生產力布局,構建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和國土空間體系”[1]。其中,主體功能區戰略作為我國國土空間規劃的主要組成部分,兼具社會效益、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有機統一。
主體功能區戰略從地理的分布特征出發,實現區域土地經濟發展狀況,是適合我國國土空間特點的科學舉措,能夠優化農產品布局,與農民土地財產性收入具有共生性關系,為破解區域差距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
一是主體功能區戰略主體功能區戰略能夠打破行政劃分界限,縮小區域之間的基本公共服務的差距。主體功能區是一個空間范疇,因而空間尺度不局限于既有的行政區域劃分,而是取決于空間內部的要求和能力。在主體功能區戰略框架下破解區域差距問題,勢必要打破農村原有的空間局限,在新的空間區域內集中更多的資源、財力、技術和信息,提升農村土地的可能性。
二是促進均衡、穩定的區域發展。主體功能區戰略是根據不同區域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現有開發密度和開發潛力等為基礎進行劃分的,具有穩定性。對于協調區域發展來說,穩定性很重要,農民土地本身是長期穩定存在的,一方面要提升土地使用效率,另一方面要堅守可持續發展,禁止過度開發。
2.2" 以“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破解“財力不足”難題
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包含四個優先,即“干部配備上優先考慮、要素配置上優先滿足、資金投入上優先保障、公共服務上優先安排”。為實施鄉村振興指明了方向,“四個優先”原則貫穿于農業農村具體的制度、政策和財政工作中,是破解財力不足的原則導向。
同時,“十四五”時期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的重要意義,主要體現在縮小城鄉差距、補足發展短板、振興鄉村產業、鞏固扶貧成果和保障糧食安全等方面[11]。第一,縮小城鄉差距能夠提高農民收入水平,促進共同富裕,這是從農民主體方面提升財力支撐。第二,補足發展短板能夠使聚焦于農村發展的薄弱環節和薄弱區域,減少農民的后顧之憂,從而加大對土地投資。第三,振興鄉村產業能夠完善鄉村產業鏈,提升農產品競爭力增加經濟收益。第四,鞏固扶貧成果作為農民穩定增收的長效機制,起到兜底保障的作用。第五,保障糧食安全即確保糧食安全和有效供應,有了市場需求,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也會提高。
因此,面對當前農業、農村財力不足難題,促進農民土地財產變現,必然要通過農業、農村優先發展來破解。
總體來說,一是提高農民收入。推動鄉村與城鎮融合發展銜接,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銜接,促進農民就業多元化,如從事農副產品加工或是勞務輸出,來彌補財力不足的缺陷。
二是加大公共財政支持力度,在資金投入上優先保障。僅靠農民自身的力量難以滿足農業發展的財力需求,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財政投入是關鍵,一方面,在政策上給予資金優先保障,如“三農”政策中的資金項目。另一方面,在制度上更加靈活,給予農民更多的增收渠道和創造財富的機會。
三是引入農村金融機制,加強農村資金籌集渠道和整合力度。農村的金融產業幾乎空白,要撬動社會中的資金,使其投入到農業、農村發展中,就要引入農村普惠金融,引導商業資本投向鄉村發展,鼓勵移動支付,完善信貸機制,并確保金融保險和金融監管。
2.3" 以“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破解“機制孱弱”難題
農村土地制度中的現行機制面臨諸多難題。主要包括集體土地所有權主體和效力范圍不明確;土地承包經營權糾紛復雜、土地征收相關政策制度和法律法規存在缺陷等。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貫徹“三權分置”、土地所有權制度、土地承包經營制度和土地征收制度,能夠有效應對土地制度中的機制問題。
首先,落實“三權分置”制度能夠促進土地制度自我完善。“三權分置”包含了土地所有權、承包權和經營權。經營權從之前的土地承包經營權中分離出來,使承包權負責社會保障功能,而經營權負責財產權,這樣的機制運行更加明確。在堅持土地集體所有的基礎上,探尋農村土地機制發展新路徑,推動土地經營權的有序流轉。既能繼續堅持家庭經營,又能培育出新的經營主體,還能推進農業現代化發展。
其次,落實土地所有權制度能夠使集體土地所有權主體和效力進行區分。土地所有權問題一直是極為復雜和敏感的問題,尤其是對集體土地所有權主體的明晰以及所有權效力上,但隨著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所有權問題和土地使用權機制在不斷完善。
再次,落實土地承包經營制度進一步簡化土地承包經營權的糾紛問題,能夠強化土地承包者和土地經營者之間的聯系,解決當前土地經營“細碎化”和規模小的缺陷,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同時“三權分置”助力土地承包經營制度完善。
最后,落實土地征收制度能夠促進土地征收相關政策制度完善。土地征收法律法規進一步完善的同時,相關征收政策也會隨之得到發展。一是嚴格界定土地征收范圍。二是完善土地征收程序。如建立民主協商機制、社會風險評估機制和矛盾糾紛機制等,同時對政府的土地征收權力加以監督和約束。三是完善土地征收補償機制,補償標準考慮更加綜合,補償項目更加完善,補償途徑更加多樣化。
2.4" “提高農業科技成果產業化水平”破解“技術匱乏”難題
成果產業化即把經濟和科技相結合,達成更高水平的一種經營行為。提高農業科技成果產業化水平除了要求具備經濟效益,還要有較為成熟的科學科技水平。經濟效益是最終的目的,科技水平占據著產業化更為核心的位置,因此,提高農業科技成果產業化水平,首要就是要打破技術匱乏的難題。
第一,完善科技創新體系。一是建立農業科技創新平臺,建立具有先進水平的重點實驗室和科學園區。二是建立農業科技創新保障體系。為確保創新體系的良性運轉,保障體系的建立是非常有必要且基礎性的,如分工明確的農業科技創新管理制度保障、完備的農業科技服務保障以及穩定的農業科技法律保障等。
第二,促進技術合作交流。一是要開展相關研討會,推動農業技術的知識交流。二是借助互聯網加強農業科技服務推廣。一方面傳播農業技術知識,提高農民和地方政府農業科技產業化意識。另一方面以服務為紐帶,增強信息傳遞效率,相對落后的農村地區也能夠了解當前農業科技產業化的最新信息。三是依托校園公益性項目,加強與高校的合作。高校不僅有大量的技術人才,還擁有深厚的學術支撐,能夠增加農業科技產業化項目。此外,還可以借鑒國外農業科技成果產業化經驗成果,結合各地情況,轉化為自身的技術優勢。
第三,制定政策扶持。首先,有計劃、有重點地進行農業科技成果產業化農村試點,發揮引領和示范的作用。其次,對現代化農業的產業加以補貼,或是實施優惠待遇、減免稅收,鼓勵農業產業化的商業模式發展,同時加強知識產權的保護,不僅能夠激發農民個人投入到農業科技成果產業化發展中,還能夠調動社會組織的投資積極性。最后,政府直接投資,加強農業技術產業化的財政力度,投資方向主要在更為基礎、前沿、重大的方面,或是直接派遣農業技術人員進行幫助。
3" “三農”視角:多種渠道增加中低收入群眾要素收入的實踐路徑
3.1" 基于“主體功能區戰略”,實現欠發達地區土地價值增值
土地本身并沒有價值,當人們投入勞動、資本、技術和管理,對土地進行開發和利用,也就形成了一定的價值,由此,莫凡教授認為,實現欠發達地區土地價值增值,就要從相關的要素投入入手[2]。主體功能區戰略以農產品類別為主體構建農業戰略布局,以基本農田為基礎,以其他農業地區為重要組成的農業戰略格局。這樣的戰略布局改變原有的土地區位,使欠發達地區土地價值區別于傳統的農區價值。合理并符合國情的農業戰略布局,能夠實現農民土地的規模經濟效應,對欠發達地區土地價值的提升也有重要的帶動作用。
一是突出區域優勢特色促進農民土地財產收入,在整體上提升欠發達地區土地價值。主體功能區按照開發內容劃分,分為城市化地區、農產品主產區和重點生態功能區,其中,農產品主產區主要提供農產品,同時也提供生態產品、服務產品和部分工業品。主體功能區戰略在現有的土地價值的基礎之上,增添了土地的其他發展潛力,使得欠發達地區在尋求經濟增長的道路上,更多地考慮往特色方向發展,除了農產品外,還能發展生態服務等產品,因地制宜,合理定位。
二是提升對欠發達地區土地的投入要素。隨著主體功能區上升為國家戰略,在其不斷深入實施過程中我國農業發展也獲得了可觀的成效,與主體功能區配套政策如財政、投資、產業和農業等在不斷推進完善。國家對欠發達地區進行資金補償、政策傾斜和技術扶持,欠發達地區土地獲得更多的要素投入,實現價值增值。此外,有了政策的保障和支持,欠發達地區的農民自身的投入要素也會增加,從而實現土地價值增值。如加強對生長周期較長的經濟作物的投資,提升農產品競爭力,實現投資成本的回收。一方面農民熟悉和擅長固定的農作物,另一方面,農民對農業經營也更加熟悉,使之職業化,愿意在其中投入更多的情感和精力。
3.2" 基于“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夯實土地流轉的財力支撐
農業農村優先發展作為政府的政策導向,體現在公共資源與政策支持上的優先和傾斜,以及促進要素流動自由化和交易平等性。土地流轉指土地的承包經營權的流轉,是要素流動自由化的體現。
當前農村土地流轉存在諸多問題,財力問題是影響土地流轉的關鍵因素。首先,受到土地流轉市場價格影響,農民多數持觀望的態度和等待的心理,不急于流轉。其次,農業補貼更多直接發放給土地所有者,對實際的經營者未起到促進作用。最后,土地流轉涉及的農民數量廣,個體情況差異大,增加了地方政府進行保障的工作難度,相關的工作者對此積極性不高。
針對以上問題,一是促進農村土地流轉市場化,推動土地流轉市場體系建設。首先,建立土地流轉所需要的市場組織,如建立土地流轉市場場所,如交易中心、交易銀行等。其次,實現土地流轉的資本化運轉,通過多種方式進行土地流轉,例如以招標、入股、拍賣等方式實現土地的承包經營權,土地在資本化的過程中獲得更多的資金來源。最后,建立市場保護和監管機制,防止惡意哄抬土地價格和散布虛假信息等行為的出現,使農民土地流轉更加有安全感。
二是要區分好承包權和經營權的歸屬問題,進一步完善“三權分置”政策。切實落實農業補貼政策,調整農業補貼方式,提高農業補貼的準確性和指向性,重點對土地經營權加以財力支持,提高土地流轉積極性從而激發農民土地流轉的意愿。
三是要完善當地政府土地流轉服務體系。提供信息服務,利用互聯網信息技術宣傳土地流轉相關政策法規,發布土地流轉的供求信息等,農民可以按需進行土地流轉的操作。同時還要積極建立合作社,開展規模化生產經營,提升土地的利用率,充分發掘土地潛力,為土地流轉規模化服務。
3.3" 基于“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破除土地財產權實現的機制障礙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賦予農民更加充分的財產權益。[1]”破除土地財產權的機制障礙要堅持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當前許多農村土地財產還處于“沉睡”的狀態,部分土地收益的實現難以適應我國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傳統土地法律、法規還存有較多的計劃經濟影子,難以保障現代化不斷變化的土地收益。
確立“三權分置”之后,提升了集體土地的經濟效益。一方面,各類產權交易登記機制在不斷完善,土地的流轉以所有權明晰為前提,解決當前集體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混亂的問題,更好地保障土地財產權。另一方面,土地市場交易機制在走向統一。無論是交易平臺還是交易規則都在逐漸融入城鄉統一的市場機制。集體土地融入市場的流動之中,在不改變集體所有制的前提下,以市場為導向,讓集體土地要素高效率流轉,集體土地不再只是進行耕種,而是將土地作為資產進行開發獲取收益,從而釋放出新的經濟活力,實現土地利用的可持續發展和可持續增收。
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土地與市場的融合發展也促進了土地與資本的聯動,土地財產權更加可視化和數字化,降低統一調度、利用和管理土地減少難度,促進土地市場的良性運轉。
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國家依法保護承包方的土地經營權,土地承包權和土地經營權的分離有了法理支撐。土地財產權保障有法可依,在進行土地流轉機制在簽訂合約、購買保險等行為時,降低流轉交易費用,規避風險,切實保護了土地承包經營主體的土地財產權。
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土地征收補償機制更加健全。如新型土地征收制度更加強調公正補償,土地承包經營權不僅可以依法享有被征收的補償,還能夠享有被發包方收回承包地的補償權利,在預期上保障了土地承包經營主體的財產權。
3.4" 基于“提高農業科技成果產業化水平”,打牢土地收益的技術基礎
我國農業科技成果數量較多,但運用到農業生產中的并不多,缺乏實際的科技成果經濟效益,亟待解決農業科技成果產業化轉化為經濟收益問題。
一方面,打牢土地收益的共識技術基礎。共識即更為廣泛的、通識性的技術基礎。從各方面的主體來劃分,對基層農戶來說,要提高其專業化意識和農業技術水平,改變農戶農業技術較低的狀況,有針對性地對農民進行各種技術培訓,提升其農業素養和科學技術素養。對企業來說,要提高社會責任感,加強農業和企業的合作意愿,這是一個利己利社會的好機會。企業是提高農業科技成果產業化水平的關鍵一環,鞏固土地權益的技術基礎,依托企業的商業模式發展是不可避免的。對政府來說,要加快轉變政府職能,提高科技服務水平,要建立具有運作靈活、程序簡單、咨詢便捷的地方專業化服務組織。促進企業和農戶的合作,引導農戶和企業有計劃地實現農業成果產業化發展,疏通產業化的渠道,營造良好的產業化條件和環境。
另一方面,打牢土地收益的質量技術基礎。質量則強調技術基礎的科技成果效率的達成和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效益的實現。一是加強知識產權保護。能夠激勵相關科研人員和農業方面的技術團隊依法保護自身的合法權益,促進科技的進步和農業技術的創新。二是促進信息靈敏、交易正規的市場專業化發展。技術要素在市場的作用下本能地走向集約化,從而提高農業科技成果實際應用的效率。三是制定更加長遠的農業科技成果產業化升級戰略,實現規模化發展。其一,要不斷深化科研改革適應農村土地改革發展狀況,推動產業化持續發展。其二,要培育相關的科技人才,加強梯次合理的農業科技人才隊伍建設。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 莫凡.西部邊遠地區農民土地財產權的實現問題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3] 吳國松,姚升.要素市場扭曲下中國農民收入地域差異及其影響因素[J].湖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版),2020(4):12-18.
[4] 蔣明,張錦洪,羅建勤.開啟農民要素收入之源[J].商場現代化,2007(6):382-383.
[5] 張玉麗,楊國玉.對增加居民財產性收入的探討[J].經濟問題,2008(12):68-71.
[6] 呂全立.土地規劃權與土地財產權的關系[J].建筑工程技術與設計,2017(31):23-23.
[7] 周彥文,陳莉霞.試論財產收入的概念、性質和功能[J].中南財經大學學報,1998(1):12-18.
[8] 汪洋.土地物權規范體系的歷史基礎[J].環球法律評論,2015(56):17-34.
[9] 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文件匯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37.
[10] 楊偉民,袁喜祿,張耕田,等.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構建高效、協調、可持續的美好家園——主體功能區戰略研究總報告[J].管理世界,2012(10):1-17.
[11] 蘆千文.“十四五”時期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的重要意義、主要任務和措施選擇——“十四五”規劃與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研討會暨第十五屆全國社科農經協作網絡大會會議綜述[J].中國農村經濟,2020(1):132-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