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青藏高原是中國最大、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被稱為“世界屋脊”。擁有全世界最高、最年輕而水平地帶性和垂直地帶性緊密結合的自然地理單元、豐富的野生動植物資源和水資源。由于其地理位置和歷史文化的特殊性,使得青藏高原的生態系統、經濟發展模式和傳統社會文化存在特殊性。該文通過搜集資料、逐步分析,發現經濟發展為青藏高原生態帶來極大的危害。而生態的破壞必然會阻礙經濟的發展,尤其是農業經濟。建立循環經濟迫在眉睫,所謂農業循環經濟,就是在加強生態農業建設的同時提高經濟效益。經研究發現,循環經濟是緩解資源壓力、促進資源可持續發展的有效方法。加強政府的領導,調動居民的積極性,實施“共同管理模式”,以“循環型”代替“消耗型”農業發展模式,是實現循環經濟的重要方法。
關鍵詞:青藏高原;生態保護;農業循環經濟;發展;共同管理
中圖分類號:F323"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9902(2023)17-0109-04
Abstract: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is the largest plateau in China and the highest in the world, which is called the \"Roof of the World\". It has the tallest and youngest natural geographical unit, rich wildlife resources and water resources with a close combination of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zonality in the world. Due to its geographical location and the particularity of history and culture, there are particularities in the ecosystem,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l and traditional social culture of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Through the collection of data and gradual analysis, this paper finds that economic development has brought great harm to the ecology of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The destruction of ecology will inevitably hinder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especially the agricultural economy. It is urgent to establish circular economy, the so-called agricultural circular economy is to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agriculture and improve economic benefits at the same time. It is found that circular economy is an effective way to alleviate the pressure of resources and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resources. Strengthening the leadership of the government to arouse the enthusiasm of the residents, implementing the \"common management mode\" and replacing the \"consumption-oriented\"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model for \"circular\"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modelis an important way to realize circular economy.
Keywords: Qinghai-Tibet Plateau; ecological protection; agricultural circular economy; development; joint management
青藏高原的文明歷史與東部沿海地區相比較短,還未形成完善的、合適的經濟發展模式,經濟發展空間大。近幾年來,為應對多變的國際經濟環境,國家不斷加大對青藏高原的政策扶持力度,切實保障困難群眾基本生活、兜牢民生底線。西藏自治區黨委、政府堅決扛起保一方穩定、促一方發展責任,因地制宜挖掘自身潛力,集中力量以最快速度制定最實最細舉措。
人類為了能長久地從自然環境中獲得經濟價值,必然要主動保護生態環境,減少資源消耗、降低環境污染,實現能源的可持續發展。循環經濟以“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為原則,即3R原則。減量化是指減少生產過程中的投入和消耗;再利用是指對上一階段產生的廢物進行加工后使其再次變更成下一階段的原料進行利用;再循環是指建立循環鏈,讓多個生產過程處于環環相扣的循環之中。以青藏高原為例,由于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及歷史文化,所以在對其經濟與生態的協調發展做研究時,就要抓住普遍性中的特殊性,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青藏高原的經濟發展條件與發展水平與其他地區并不相同,所以,應該有其獨特的經濟發展方向。在發展經濟的同時也要注意保護青藏高原脆弱的生態環境。通過對現有文獻及官方報道的研究,發現青藏高原經濟與生態的主要矛盾圍繞著資源短缺和產業結構不成熟。所以在發展青藏高原農業時,我們應注重經濟、社會、生態三大效益的有機統一,改善原有粗狂的高原經濟,發展可持續經濟,合理規劃產業結構,建立循環鏈,延長產業鏈。發動當地居民的力量,積極投入到環境保護和農業發展工作當中。促進高原生態農業的發展。
1" 青藏高原農業經濟發展現狀
1.1" 生態環境脆弱,農業發展困難
青藏高原生態環境脆弱,自然生態的承載力弱,自我維持和恢復能力差,一旦遭到外界破壞就很難修復。同時高原地區高寒荒漠面積大,極易發生冰川退縮、土地退化、水土流失、珍稀生物資源減少和自然災害增多等生態問題,這為農業發展帶來了許多未知的挑戰。由于海拔高、氣溫低、降水少的高原氣候,這里植物生長季節短,一年中僅有夏秋天氣較暖時才適合種植,而且主要的農業區僅集中在河谷地區,嚴重限制了農業規模的擴展,因此高原地區的主要農產品結構單一,區域產量差異較大。從2011年到2021年,青藏高原的農作物播種總面積增長緩慢,同比增長率均低于15%,甚至在2017年出現負增長的趨勢。截至2021年農作物總種植面積依然低于300 hm2。
青藏高原農業發展最主要的制約因素是多變的氣候。除呈現西北嚴寒干燥,東南溫暖濕潤的總趨向外,還有多種多樣的區域氣候和明顯的垂直氣候帶[1]。農作物生長最基本的條件是進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而這兩大代謝過程都離不開酶的催化。青藏高原海拔高氣溫低,極大地抑制了酶的活性,從而降低了植物的代謝效率,不利于農作物吸收營養物質。同時高原地區空氣稀薄,缺少植物各項生命活動需要的氧氣,導致農作物生長發育不良。常年的嚴寒氣候造成了青藏高原9~100 m的高原凍土,加重了土地的干旱板結,不利于農作物蓄熱保暖,加快土壤水分和熱量的散失,導致農作物產量降低。
1.2" 對外交流相對封閉,農業模式落后
高原信息交通相對封閉,與外界交流少,大部分僅限于西藏自治區及周圍的小部分地區。使得他們保留了原始的農業生產模式,產業規模小,大多為小規模的家庭農場。隨著高原地區經濟的發展,人口不斷增多,土地資源緊張,原有的農業生產力已不再適應當下的糧食需求量。家庭農場在當下農業發展過程中有以下缺點。
1)農場經營管理水平低。現代化的農場需要企業化的管理,受宗教文化及原始農業模式的影響,青藏高原的農場管理仍遵循小農經濟的管理模式,主要表現為管理者的素質較低,專業技能缺乏,沒有合理科學的管理手段,直接導致農業生產力低。
2)對市場需求把握不及時。擺脫自給自足的生產方式后,家庭農場的消費者逐漸面向全國,但由于對外交流受限,高原地區的家庭農場無法及時對變化的需求做出改變,極易造成盲目生產,最后導致產品滯留。
1.3" 第二三產業占據主導地位,忽視農業發展
在改革開放和政策的扶持下,青藏高原的總體經濟一直處于一個上升的趨勢,但是內部的產業結構分配不均衡,近8年來青藏高原的三大產業占比一直保持在一個相對穩定的狀態(圖1)。總體占比表現為:第三產業大于第二產業大于第一產業。由于青藏高原農產品結構相對單一,沒有大規模的消費市場,所以部分居民放棄低利潤的農業生產,投入到其他行業;在西部大開發的熱潮下,中石油青海油田分公司、鹽湖集團、西部礦業等龍頭企業紛紛進入高原,第二產業迅速發展起來,憑借著豐富的石油、天然氣、礦業等資源,高原地區的工業發展一直處于穩步增長;短視頻及互聯網的發展讓雪域高原的壯闊美景進入大家的視野,吸引著一批又一批的游客前來消費。政府加大在基礎設施建設及旅游服務上的投入,為游客提供了多樣化的消費需求,更大程度上拉動了高原的經濟增長。
2" 建立循環型經濟模式存在的阻礙
2.1" 原本的經濟發展模式已對生態環境造成破壞
過度放牧,消耗土地資源。青藏高原原有產業模式為“消耗型”資源利用模式,受環境的影響,農牧業是青藏高原最主要的生產模式,高原上有65%的居民依靠農牧業生存。為了提高產量增加收入,牧民們盲目地過度放牧,導致大片草地被啃食,引起土地裸露、草場退化等現象。由于草地被過度啃食,截至目前,有近30%的草地退化,植被覆蓋率明顯降低。
砍伐樹木,森林資源減少。青藏高原的部分工業發展依靠木材的加工,而且牧民的日常生活也需要大量的木材。根據植被遙感圖像擬合計算,1992—2002年青藏高原中部和西部地區出現大面積退化現象。其中最強烈的地區主要集中在長江、黃河、瀾滄江源區。植被的生長需要時間,長期無節制地砍伐森林植被,只能導致森林覆蓋率下降,天然矮生植物增多;森林涵養水土能力減弱,沙塵暴等惡劣天氣增多。
2.2" 道路網絡建設占用土地資源,可利用土地減少
隨著網絡時代的信息傳播,青藏高原的知名度也大大提高。茶卡鹽湖、布達拉宮、青海湖等,這些擁有獨特的宗教文化和得天獨厚的天然環境的景點,吸引了大批熱愛自然的游客。2015—2022年,青藏高原接待游客人數總體處于增長趨勢,即使在2020年和2022年因為新冠病毒感染疫情有短暫的回落,但也都超過3 000億人次,旅游總收入接近500億元。交通的不暢,勢必會制約旅游業的發展。為了保證高原良好的通信狀況、通暢的交通環境,從而容納更高的客流量,青藏高原加大了道路網絡建設的力度。如今,青藏高原已建構起縱橫交錯、四通八達的現代交通運輸網絡。從2015年至今,通車歷程的增長速度一直處于正增長狀態,在2020年同比增長速度達到了14.3%,通車歷程超過100 000 km。截至2022年,全區公路通車歷程已超過120 000 km,在青藏高原道路建設過程中,會發生嚴重的土壤破壞。道路建設時會建設取土場、臨時公路等輔助工程,占用大面積可利用土地資源。當道路建成后,施工區域的土地資源被破壞,道路周圍的土地可利用性喪失,植被無法再生。而且,施工廢料處理不當,有的被直接倒入周圍河流,嚴重破壞河流水質,使水生動植物減少。更影響在河流進食或產卵的野生動物。空氣污染、水源污染、噪音污染都是對青藏高原的環境承載能力的考驗,最終受害的依然是生活在高原上的居民。
2.3" 居民對新型農業模式認可度不夠
青藏高原擁有歷經幾千年的游牧、農耕文化,早在新石器時代,青藏高原的原始農業經濟就已經比較發達。在青銅時代青藏高原興起大規模的畜牧業,游牧業也逐漸發展起來。馬家窯文化早期家畜飼養業開始出現。隨著原始農業和畜牧業的發展,手工業也逐漸發展興起。先秦時期,青藏高原地區的商業活動大致經歷了創始、初步發展及逐步興盛3個階段。至于后來農業與畜牧業犬牙交錯,手工業經濟繁榮,商業具有一定的規模。由于地處高原地帶,往來通信困難,人口流動不頻繁,這些原始的“消耗型”經濟發展模式一直被沿用至今。在近千年游牧文化和宗教信仰的熏陶下,他們對農業發展擁有自己固有的認知,這使推行新型的農業模式存在極大的阻力。他們大多數依然是保守的封建思想,認為原有的農業生產模式是祖輩傳承的,不應該被替代。
3" 針對農業循環經濟模式建立的措施
3.1" 加強生態建設,保障生態效益
建立農業循環經濟的原則之一就是要加強生態建設,在青藏高原,生態是農業發展的基礎,經濟發展依賴良好的生態環境[2]。
創新工業發展方式。循環經濟也是第二產業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青藏高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必須建立在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上,絕不能一味地掠奪、消耗原有的自然資源。人是社會建設的主體,只有人的思想觀念發生改變,其社會生產方式才能改變。所以首先要大力推行生態保護教育,發揚循環經濟思想,提升高原地區整個民族的思想文化水平。加快生態化社區建設,摒棄單純只為生存或牟利而無視自然資源的利用率和生態平衡的發展模式。改善原有的“消耗型”觀念,將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緊密結合,節約自然資源。利用青藏高原豐富的太陽能、風能、水能等自然優勢,結合高新技術,集約化、合理化利用可持續利用的自然資源。
農工牧業協調發展。青藏高原工業、農業、畜牧業大多集中在雅魯藏布江谷地、湟水谷地、柴達木盆地。各類生產方式過于密集,資源競爭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應優化產業結構進行合理分配,按照“再利用”的原則,提高資源利用率。建設“自上而下”的“畜牧業-農業-工業”循環生產模式(圖2)。上游畜牧業產生的天然肥料隨河流到達中游,為中游的農業提供豐富的有機化肥。也可以發展沼氣資源,保存糧食、生產飼料、作為燃料等。中游地勢較為平坦,可以在農業園區修建水庫、水壩、梯田等水利工程,增大儲水量,大力發展灌溉農業,提高農產品產量。將工業放在下游地區,水流湍急,水能豐富,利用水力發電,降低工業廢氣帶來的環境污染。同時,加大工業污水的防治工作,引進先進污水處理裝置,優先處理水污染嚴重的地區,可將經處理過的水源再投入使用。如格爾木地區,經凈化過的污水可以為居民提供健康的生活水源,既實現了資源再利用,也緩解了干旱的問題。
3.2" 發展特色產業加強對外交流
首先,試點發展手工業。西藏民族手工藝品地域特色突出,文化內涵豐富,是藏族傳統文化延續和傳播的重要載體。改革開放以來,西藏傳統民族手工業在工藝傳承、產品生產、企業發展和人才培養等方面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已呈現品種豐富、區域特色突出、行業效益穩步提升的發展態勢[3]。組建手工業合作社,從各個社區招攬員工,為留守家鄉的婦女老人提供工作崗位,拓寬就業渠道。聘請專業設計團隊,生產富有民族特色且符合大眾審美標準的商品。利用短視頻網絡平臺進行宣傳,擴大知名度,讓商品走出高原,創造更大的經濟價值。
其次,大力發展生態旅游。一方面能促進民族文化的發展與保護,旅游者給當地居民帶來了新的思想觀念、新的生活方式、新的信息及新的思維,使當地居民開闊了眼界,促進了當地居民物質生活水平及精神文明的提高[4],并以此進行生產制造,從而及時掌握需求側變化,及時改善產業結構和生產方式,創造更多經濟效益。另一方面,旅游對文化層次的高要求能夠激發當地居民自覺學習文化知識的熱情,有效提高居民的文化素質。促使當地居民自覺地去保護、傳承、弘揚民族文化,同時政府有關部門在鄉村旅游的開發中要正確引導、有序推動,積極深入挖掘、拯救、復原和宣傳民族文化,由此可見,發展旅游業,可以使不可再生的歷史文化傳承得以發揚光大[5]。
3.3" 發動居民力量,建立共同管理模式
實施責任管理制度。所有的方案歸根結底還是要發揮政府、居民、社會組織的聯動作用,即一種“共同管理模式”。它是由多個參與者參與管理的一種形式,而參與者往往來自某一共同領域的不同身份,他們各自擁有自己所擅長的方面[6]。并且在管理過程中,參與者平等享受管理的權力和責任,也可以看作是“使用者的參與能夠產生一種激勵,使其共同協作以建立和實施更有效、公平、可持續的管理框架,而這將使所有的參與者獲利”[7]。社會組織的專業學者擁有當地居民沒有的專業知識,而當地居民具有專家學者所沒有的實踐經驗,二者優勢互補,共同參與到青藏高原的建設中,能更有效地解決青藏高原農業循環經濟與生態協調發展的問題。
節約資源,減量化投入生產成本,政府要明確工作目標和重點,頒布符合當地實情的循環經濟法律法規,讓下屬部門的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同時,將農區與其周圍的社區關聯起來,讓臨近社區的居民成為管理農區的一線工作人員。農區與當地政府及周邊社區等單位組織建設公共管理委員會,共同協調農業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的工作。同時,各單位要有明確的責任分工,政府要加強對社區經濟發展工作的領導,為社區管理人員提供專業的技術支持,培養他們的職業素養。在保護生態的同時也要注重周圍社區的農業經濟發展,將兩者放在同等地位,切實保護社區居民的利益。
3.4" 減少破壞面積,保護道路周圍植被
青藏高原以往在鐵路建設時土地破壞嚴重,破壞了大面積的草地,形成了無法修復的裸土,最后變成了 “黑土灘”。所以,應在之前的建設中吸取教訓,減少工程破壞面積。首先要制定合理的規劃,選擇植被較為稀疏的地方取土,并嚴格控制取土的規模;盡量減少對植被和土地的破壞。其次,要降低公路占地面積。公路建設中的路基是整個公路構造中最重要的部分,可以根據設計要求和實地地形條件適當降低路基高度。或者,在經濟成本允許的情況下,可以建設橋梁來代替公路,將道路向立體空間發展。最后,要保護稀有的草場資源。青藏高原可用土地資源稀少,能用作草場或耕地的土地更少。當占用到肥沃的土地時,可以先鏟去表層肥土,再動工建設。將移出的肥土層覆蓋到其他貧瘠地,一定程度上節約了肥沃的土地資源。
4" 結束語
本文揭示了循環經濟是緩解資源壓力、促進資源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方法。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青藏高原不管在經濟、生態還是文化方面,在我國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人民群眾要牢固樹立綠色發展理念,推動實現高質量、可持續發展。政府要正確領導,有序推動法規的實施,努力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社會,守護好我們的雪域高原。
參考文獻:
[1] 張磊.西藏干線公路典型橋梁病害機理及其數據庫構建技術研究[D].重慶:重慶交通大學,2011.
[2] 繆磊磊,王愛民.綠洲農業發展的可持續性分析——以民勤縣為例[J].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01(4):1-5.
[3] 2020西藏民族手工業行業發展現狀及前景分析[EB/OL].https://finance.chinairn.com/News/2020/08/12/094945392.html.
[4] 中共貴州省委宣傳部.希望的田野 貴州省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理論研討會論文集[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6.
[5] 鐘大榮.民俗旅游與少數民族社會發展——以云南省為例[J].廣西財經學院學報,2007(2):109-112.
[6] 曾淦寧,葉婷.“共同管理”模式——我國海洋漁業管理的發展趨勢[J].中國漁業經濟,2009,27(5):53-59.
[7] 周永麗.基于漁民合作組織的漁業共同管理[D].上海:上海海洋大學,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