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農業資源利用與管理針對高等農業院校農業資源與環境專業學生開設,為該專業學生的專業基礎必修課,為學生對農業資源的合理利用與管理提供理論基礎。該文結合作者近十年在農業資源利用與管理課程教學實踐,就課程的備課、講解、課堂互動和復習等進行經驗總結,并提出一些建議,以期提升教學效果,進一步提高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和實際利用。同時深入探究農業資源利用與管理中的思政教育問題,分析思政教育對農業資源可持續利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提出相關的實踐策略與建議。
關鍵詞:農業資源;可持續管理;教學實踐;教學效果;思政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9902(2023)17-0134-04
Abstract: Utilization and Management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 is a course offered for the students in the major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ies. It is one of the basic compulsory courses, and provides a theoretical basis of the rational utilization and management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Based on the author's teaching practice in the course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utilization and management in the past ten years,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experience of lesson preparation, explanation, classroom interaction and review, and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 so as to further improve students' mastery and use of knowledge. At the same time, the paper probes into the problem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utilization and management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alyzes the importance and necessit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o the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puts forward relevant practical strategies and suggestions.
Keywords: agricultural resources; sustainable management; teaching practice; teaching effec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農業資源利用與管理課程為高等農業院校農業資源與環境專業學生的專業基礎必修課,共32個課時,使用的教材為西南大學黃云老師主編的《農業資源利用與管理(第2版)》,該教材質量較高,為“面向21世紀課程教材”“全國高等農林院校規劃教材”。課程參考教材內容分為3部分,第一部分為緒論,整體介紹了農業資源的概念、特征,農業資源利用與管理的研究任務、內容與方法,農業資源的發展及與農業生產的關系,農業資源利用的意義、目標、措施及展望等;第二部分分別詳細介紹了農業氣候資源、土地資源、水資源、生物資源、森林與野生生物資源、肥料資源、廢物資源的現狀、特點及開發利用途徑等;第三部分介紹了農業資源區域開發的目標、原則和方法,并從經濟、行政、法律、技術和教育等方面對農業資源的管理方式進行了闡述。
農業資源利用與管理課程涉及到農業中各種資源(包括自然資源與非自然資源)的利用與管理,這是當今世界面臨的重要問題之一。在全球范圍內,人類面臨著自然資源日益減少、環境污染加重和生態系統失衡等挑戰。而農業資源作為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基礎資源,其利用和管理的問題尤為突出[1]。因此,掌握農業資源利用和管理的基本理論和技能,對于解決當前的資源問題和促進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農業資源利用和管理是農業和環境科學等專業人才必須具備的基本能力。在當今世界,農業領域正面臨著日益復雜的問題和挑戰,例如如何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如何保護生態環境、如何提高農產品質量和安全等[2]。這些問題的解決需要專業人才具備較強的綜合素質和能力,其中包括掌握農業資源利用和管理的基本理論和技能。農業資源利用與管理課程的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都與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緊密相關。例如,該課程要求學生掌握農業資源的基本概念、特點和利用方式,以及了解農業資源的管理、評價和保護等方面的知識。這些內容與農學、環境科學等專業人才所需掌握的知識和技能高度吻合,有助于培養具備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的優秀專業人才[3]。
在該文中,作者將從農業資源利用與管理課程教學過程優化與思政教學模式初探2部分進行闡述。
1" 農業資源利用與管理課程教學過程優化
作者從2013年9月開始教授該門課程,到目前已經教授了從2013級到2021級共9屆學生,在這些年的講授過程中,對該課程的認識越來越深刻,現將一些相關的思考和建議列出,與讀者交流探討,以期提高該門課程的教學質量,將更加豐富飽滿的內容傳遞給本專業的學生。
1.1" 農業資源利用與管理課程教學當前存在的問題
1.1.1" 教學內容不夠貼近實際
對于農業資源利用與管理這門課程來說,實際情況的復雜性和多樣性讓教學內容顯得尤為重要。然而,在實際教學中,部分教學內容可能過于理論化,沒有充分考慮到實際問題和應用場景。這使得學生在理論和實踐結合的過程中遇到一定的難度,也會影響他們對該課程的興趣和學習熱情,影響課程教學的參與度與教學效果。
1.1.2" 教師隊伍綜合素質需要提升
教師隊伍的綜合素質對于提高高校教育質量至關重要。在該課程的教學中,還存在教師專業素養不夠突出,需要不斷學習,與時俱進,持續提升的問題。只有通過教師隊伍整體素質的提高,才能力求將教育教學上升到更高的水平,為國家培養更多的人才提供更有力的保證。因此,學校應向教師提供更多培訓和機會,以提高整體素質水平,并鼓勵教師積極投入教育教學,更好地服務于學生和社會的需求。
1.1.3" 教學手段不夠豐富
教學手段的豐富度是教育教學質量的重要體現。農業資源利用與管理課程需要學生掌握大量的理論知識,但傳統的教學方式可能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力。因此,需要探討和實施更加豐富多樣的教學手段,以提高教學效果。此外,缺乏有效的實踐環節和案例分析,也會使得該課程的教學效果受到影響。通過多媒體教學、小組互動、翻轉課堂和行業實踐合作等多種教學手段的綜合運用,可以提高教學效果,讓學生更好地掌握所學的知識和技能,提高教學品質。
1.1.4" 教學評價體系不夠完善
當前,在農業資源利用與管理課程的教學評價方面還存在一些問題。例如,評價標準可能不夠明確、評價手段不夠多樣化,難以全面準確地評估學生的學習情況和綜合能力。因此,需要多元化的評價、定期課程評估、創新評價方式、開展師生互評等來改進教學評價體系。通過不斷創新改進,加強教學質量的監管和監控力度,讓教學質量評估工作更加公正、科學、全面和細致,推進教學質量的持續提高。
1.2" 農業資源利用與管理課程教學過程優化思考
1.2.1" 教授過程中不能拘泥于一本教材,照本宣科讀課本,應多查閱相關文獻
教科書只是教育教學過程中的一種工具,往往不能完全滿足大多數教學場景,因此,教師不能拘泥于現有的教材內容,應該適時查閱相關文獻,以更好地展現課程的實際情況和研究進展。教材上有些科普性內容較為淺顯,在講授的時候需要加入最新科學文獻上與農業相關的內容,二者融合,將常識性內容的意義拔高,提高學生的積極性,也進一步加深印象。教師需要將教學內容作適當的調整,比如文獻調研、實踐支持、學術分享和利用網絡工具等,與實際情況、行業發展和科研進展相結合,以增強教學的實用性和應用性。
1.2.2" 結合其他參考書一起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概念
教師可以適當結合其他專業參考書,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概念,提高教學質量。例如作者在準備講授農業氣候資源及其利用這一章,農業氣候資源的特征中有一項叫“非線性”,氣候資源并不像其他資源是多多益善的,比如對每種農業生物來說光、溫、水等主要氣候資源都有一定范圍,超過或者低于一定的范圍,都會給農業生產帶來不利影響。對于“氣候資源的非線性”并沒有詳細解釋。作者在查閱相關參考書的時候發現,《資源科學導論》(以下簡稱《導論》)第106頁給出了明確的答案,《導論》提到“與煤、石油等礦產資源多多益善不同,氣候資源是一種非線性資源,氣候要素在一定范圍內才能成為資源。例如,對農業而言,溫度過低,熱量不足,發生冷害;降水過少為旱,過多為澇;對交通運輸、醫療旅游等則適應范圍又不同于農業。因此,氣候資源指的是適于人類活動范圍內的數量。”上課的時候作者就會結合《導論》中的內容一起講述氣候的非線性,幫助同學們加深對氣候資源的理解。同時,教師應提供適量的參考書,并積極引導學生自行閱讀相關的課外教材、文獻和科研資料,以追求綜合性、精細化的教學質量和學生的知識水平。
1.2.3" 每年都應查閱最新數據,更新書中舉例
對于任何一門課程來說,都應該隨時關注最新的數據和發展趨勢,以保證教學內容的及時性和精準性。教師應該定期查閱最新的數據和研究成果,更新教材中的案例,以反映實際情況和提高教學質量。例如在教材第5章講到糧食作物的分布特點,其中說到2007年我國農作物總產量分布由大到小依次為水稻、玉米、小麥,該教材編制的時間為2010年,距離2007年已經過了3年,根據《中國統計年鑒2018》對我國小麥、玉米和水稻面積及產量數據進行的統計,目前的排名由大到小依次為玉米、水稻、小麥。因此,在給學生講授課程的時候,就不能照著課本給學生講2007年的產量情況,而要講最新的更有意義的數據。因此,教師需要定期更新參考資料,這樣才能確保教材內容的及時和準確,并為課程的教育教學質量提供更好的支持和保障。通過不斷更新數據和案例,幫助學生更加深入地了解相關領域,從而更好地理解相關概念、方法和技能應用,并能在實際中更好地運用所學知識。
1.2.4" 加強與學生之間的互動,提高學生的“抬頭率”
加強與學生之間的互動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因素,而提高學生“抬頭率”則是教學互動的關鍵表現之一。教師需要尋找一些有效的方法來增強教學互動,以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和學習興趣。首先不能把課講得枯燥,老師照著PPT念,學生當然不愿意抬頭聽,所以講授課程時不僅要加入吸引學生的實例,還要多與學生進行互動,問問題,或者給學生充分的自由,在聽課的同時如有問題可以舉手提問,同時老師也要認真對待學生的每一個問題,不管問題是否點題,只要學生進行了思考,提出了問題就是好事,老師應該耐心回答。課程中有概念較多的問題,基本每一章都有名詞解釋等知識點,如何讓學生在課堂上就掌握這些略顯枯燥的內容,可以讓學生將一個個概念分開剖析,舉例子說明,加深對概念的理解和記憶。通過問題探討、視頻學習、個性化學習、講解表達和小組合作等策略,教師能夠有效地提高學生的“抬頭率”,增加學生對課堂的參與度和學習興趣,增強學習的效果。同時,教師還要注重鼓勵學生多主動提問和多參與教學互動,在開放、互動的氛圍中,促進學生的積極參與,不斷提升教育教學質量和效果。
1.2.5" 加強復習強化記憶
加強復習強化記憶是學生提高學習成績和綜合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幫助學生建立科學的復習計劃,增加學生對課程知識的理解與認知,提高學習效果。每節課開始前花5分鐘時間帶著學生進行復習,作者每次備課都會針對上節課講到的內容出一些判斷選擇題等,在下一次上課之前進行提問,這樣做一方面可以幫助學生再次對知識點進行記憶,另一方面可以讓學生迅速進入緊張的課程狀態,等提問結束,自然用一個承上啟下的知識點讓學生們進入新一章內容的講授。教師不僅應該注重傳遞知識和掌握方法,還應該引導學生認真學習和反思,幫助他們提高記憶效率和自信心。在復習時,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需求和實際情況,多提供一些練習和思考問題,讓他們真正理解和記憶相關知識,充分利用教育教學資源和手段,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1.2.6" 建議本課程適當增加實踐課時
本課程適當增加實踐課時是有必要的。實踐是一種重要的教學方法,能夠有效地幫助學生掌握所學知識和技能,并且能夠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綜合能力。目前本課程總體32個課時全部都是課堂講授,例子也都是通過任課老師在課上講給學生聽,比如作者在講到廢物農業資源化的時候,給學生講到了曾經帶其他專業學生去污水處理廠,垃圾處理站實習的事情,如果本專業的學生也能通過該課程去實地考察看一看,真正對廢物資源有深刻的認識,會對學生們理解課程幫助更大。通過增加實踐課時,讓學生可以更好地實踐所學知識和技能,鍛煉實踐能力和綜合能力,進一步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教師還應該根據學生的實際需求和情況,在實踐活動中加入合適的知識和技能訓練,為學生的實踐能力和綜合素養的提高提供更全面的保障。
以上是作者作為農業資源利用與管理9年任課老師的一些思考和建議,在日后的講授過程中一定還會有更多新的認識,社會在進步,知識在更新,作者認為任課老師也要不斷精進,不僅加強知識的儲備,新知識的吸取,還要積極學習好的授課方式,多向其他老師學習,爭取將該課程講授得更好,讓學生學習到更多,學習的過程更加愉快。在教學過程優化部分的最后,向指導過作者的老師們,教材的編委們,上課時認真聽講互動的同學們表示衷心的感謝。
2" 農業資源利用與管理課程思政教學模式初探
目前,我國的農業發展模式逐漸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發展,我國農業面臨著“又要馬兒跑得好,又要馬兒少吃草”的雙重壓力,即既要保持高產,又要減少面源污染,合理開發利用與管理農業資源不僅是農業現代化的需求,也是保護資源、改善環境的需求[4]。
黨的十八大提出“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決策后,我國先后制定了一系列重大戰略決策以支撐生態文明建設。黨的十九大與二十大在十八大報告的基礎上,把生態文明綠色發展擺在了更加至關重要的位置[5]。2018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明確指出,“生態文明建設正處于壓力疊加、負重前行的關鍵期,已進入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的攻堅期,也到了有條件有能力解決生態環境突出問題的窗口期”[6]的“三期疊加”的歷史性關口。隨后,2019年兩會再次聚焦“四個一”的生態文明思想內涵。2022年,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明確了我國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任務,總基調是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站在深入建設生態文明的歷史關口,如何推動生態文明建設邁上新臺階,全面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已不是單純的環境保護范疇,而是一個綜合的系統工程,需要將綠色發展,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植入經濟可持續增長、相應機構重組、相關的制度安排落實和相關專業人才戰略培養中。高校作為培養大學生樹立積極向上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重鎮,其思想政治工作做得如何,直接影響著青年學子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精神風貌[7]。因此,如何將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融入大學生思想價值觀,作為一所農業院校,通過農業資源利用與管理實現思想政治教育與知識體系教育的有機統一,實現“全員、全程、全方位”“三全育人”,是我們教育工作者當前亟須思考的問題。
農業資源利用與管理課程是一門應用型較強的專業課,涉及到農業資源的開發、利用和管理等方面的知識。因此,在思政教育方面,需要將農業資源利用與管理的專業知識和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相結合,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注重人文關懷,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和思想道德水平,培養合格的農業資源利用與管理人才。
2.1" 強化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
在課程教學中,可以注重介紹我國農業資源開發利用的發展歷程,強調農業資源的重要性,讓學生深刻認識到農業資源的戰略地位和保障作用,進而增強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2.2" 強化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
在課程教學中,可以注重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團隊精神和公益意識,讓學生認識到農業資源的開發利用是為社會服務的過程,需要具備高度的社會責任感。
2.3" 注重人文關懷,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
在課程教學中,可以加強對農民、農村地區和農業生態環境的介紹,讓學生了解農民的辛勤勞動和生活,以及農村地區和農業生態環境的特殊性和脆弱性,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和對農業資源利用與管理的關注度。
2.4" 推動課程實踐教學,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在課程教學中,可以增加實踐環節,通過實地考察、實驗實踐等方式,采用討論、案例分析、多媒體教學等模式,依托逐步優化的線上資源建設,完善線上授課思政環節。讓學生在“線下理論+實踐+線上教學”的模式下,親身體驗農業資源的開發、利用和管理過程,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
2.5" 強化課程評價的思政導向
在課程評價中,要注重考核學生對思政教育內容的理解和領會情況,注重考察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實踐能力、團隊協作精神、創新能力等綜合素質,促進學生思政教育和專業知識的融合發展。
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特征靈活運用教學方法,發揮好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可以采用討論、案例分析、多媒體教學、現場參觀等多元化形式,引導學生構建完整知識體系框架,扎實專業基本功,為未來科研工作打好基礎。通過思政教育與專業知識的融合,讓學生在學習專業知識的同時,能夠更好地理解和應用思政教育內容,使思政教育與專業教育相互促進,形成全面發展的人才,為學生成長為德才兼備的農業資源利用與環境保護的專業人才奠定基礎。
綜上所述,農業資源利用與管理課程教學過程優化及思政教學模式推廣在專業人才培養中具有重要地位,對于提高學生的專業素養、培養綜合素質和實踐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義。
參考文獻:
[1] 賈士靖.農業資源的現代化管理與可持續利用研究[D].哈爾濱:東北農業大學,2001.
[2] 李天祥,萬悅,易福金.全球百年大變局下的農業發展新格局:壓力挑戰與應對方案——中國國外農業經濟研究會2021年會員代表大會暨學術研討會綜述[J].中國農村經濟,2022(1):135-143.
[3] 教育部印發《新農科人才培養引導性專業指南》[J].農村新技術,2022(11):42-43.
[4] 瞿劍.讓農業回歸自然,是時候了[N].科技日報,2014-11-13(008).
[5] 任平.讓綠水青山造福人民澤被子孫[J].中華魂,2021(12):37-38.
[6] 習近平.推動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邁上新臺階[J].求是,2019(3):4-19.
[7] 馮剛.習近平關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論述的理論蘊涵[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24(3):170-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