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人才資源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關鍵,高校肩負著人才培養的使命和重任,有責任借助其高質量的教育體系培養社會需要的創業型人才賦能鄉村振興。該文從社會創業的內涵特征出發,以廣西區內高校和有意向返鄉創業的大學生為研究對象,探索高校社會創業教育的價值、路徑方法,探討高校社會創業人才的培養路徑,探尋社會創業與鄉村振興的共生價值,發揮高校社會創業人才賦能國家鄉村振興戰略的直接效應。
關鍵詞:社會創業;創業人才;鄉村振興;價值邏輯;路徑研究
中圖分類號:G961"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9902(2023)17-0146-04
Abstract: Talent resources are the key to comprehensively promote the strategy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Higher institutions shoulder the mission and responsibility of talent training, and have the responsibility to use their high-quality education system to cultivate entrepreneurial talents that society needs to enabl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arting from the connot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this paper take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Guangxi and college students who intend to return home to start their own businesses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explores the value, path and method of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probes the training path of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tal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eeks the symbiotic value of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gives play to the direct effect of higher institutions' would-be social entrepreneurs empowering the national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Keywords: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entrepreneurial talents; rural revitalization; value logic; path research
社會創業(social entrepreneurship)作為一種新型的創業模式,不同于傳統的商業創業和純粹的公益活動,在創業動機、目標價值等方面有自己鮮明的特征。社會創業兼具創業性和社會性雙重屬性。社會性強調創業的責任意識,通過創新創業的方式解決社會問題,承擔社會責任;創業性是區分于純粹的社會公益活動,明確在社會創業過程中也不回避追求一定的經濟價值。從社會創業的價值主張來看,社會創業的目標價值具有多重性,同時兼顧實現經濟價值、社會價值及個人價值,更注重在解決社會問題中人的價值的實現,并把社會問題和需要視為可創造的利潤。
筆者認為社會創業是旨在解決社會矛盾和問題,滿足社會發展需要,在創業的過程中注重商業價值和社會價值均等創造的一種新型創業模式。本文中的高校社會創業人才是指一群懷著社會責任意識和企業家精神,有著較高的創業綜合素質能力,能夠運用創新思維去解決鄉村問題、服務鄉村振興建設發展的大學生。
1" 問題的提出與文獻梳理
黨的二十大報告對推進鄉村振興作出了深刻論述和全面部署,明確提出了鄉村振興的總要求和總目標,是“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扎實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①。2022年,中央一號文件再次強調要加強鄉村振興的人才隊伍建設,人才資源始終是實現鄉村全面振興的“第一資源”。高校要充分發揮其人才培養職能,通過開展社會創業教育,注重對創業者創業精神和社會精神的培育,為鄉村建設持續輸入一大批具有社會責任感和企業家精神的愛農村、懂農村、有能力建設農村的人才隊伍,服務鄉村發展建設,提升鄉村建設的“造血”功能,以“人才振興”助推“鄉村振興”。
20世紀90年代末,社會創業教育在歐美國家興起,21世紀初開始逐步進入到中國高等教育系統,目前已逐步被推廣認可并進入到發展的起步階段。相比較而言,國外社會創業教育實踐已經取得了豐富的研究成果,尤其是美國關于高校社會創業人才培養的研究已逐步體系化,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眾多學者對社會創業教育的內涵、功能及價值進行了探討分析,并對開展社會創業教育的策略和教育成果進行研究。例如,Greg Dees在美國哈佛大學商學院首開社會創業課程——社會部門中的企業,成為高校社會創業教育的開端,課程中創造性地將社會創業的理論和案例穿插到傳統工商管理課程中。在社會創業教育方法研究方面,KaiHockerts對175名選修社會創業課程和265名參與線上公開課的學生進行調查分析總結得出,體驗式學習能增強學生對外界支持的感知度,增強學生進行社會創業意向,參與體驗式學習活動越多效果越明顯。
國內的社會創業教育起步較晚,發展僅僅只有二十多年的歷史,研究還多集中在對國外社會創業教育的經驗總結介紹以及對社會創業的概念研究方面。徐小洲、倪好認為社會創業教育是有關社會創業的教育教學活動的總稱,是創業教育的繼承和發展,并從廣義和狹義兩個方面對社會創業教育進行了定性分析。戴維奇通過梳理美國社會創業教育的發展軌跡發現美國高校在實踐中不斷總結試錯,根據創業者的實際需要設計教學內容,并且非常注重運用體驗性實踐教學方法。黃兆信、卓澤林就美國明德學院開展社會創業教育的原因和路徑進行深入分析,強調體驗式學習方法和內外協同組織結構的重要性。
通過文獻梳理可見,我國學者關于社會創業對比性研究較多,大多停留在對比國外尤其是歐美社會創業教育實踐,研究成果還主要集中在定性研究方面,側重于對具體案例進行總結分析,缺少實證研究成果。本文基于對高校社會創業現狀調查的研究,闡釋社會創業人才對賦能鄉村振興的價值邏輯,構建新形勢下高校開展社會創業教育的實踐路徑,主動對接鄉村振興。
2" 調查研究設計與問題分析
關于高校大學生社會創業人才培養和創業現狀的調研主要選取了廣西一所高校的學生為調查研究對象,共計發放關于社會創業調查問卷400份,有效回收問卷率達98%。通過數據整理分析,85.43%的大學生認為當前就業形勢非常嚴峻,與其他就業渠道相比,返鄉進行社會創業可能給予他們更多機會解決就業問題。可見,當前大學生對投身鄉村振興和社會創業的總體認可度還比較高。
2.1" 大學生社會創業的認識與取向
調查顯示,78.74%的學生表示對社會創業概念停留在初步認知階段,不清楚與商業創業的本質區別,其中有63.16%的學生表示在校期間有過創業類相關課程的學習經歷。對社會創業實踐調查可知,65.18%的大學生表示曾參與過社會公益活動,對社會創業實踐活動有一定的了解,其中有62.31%的學生表示今后有意向繼續參與社會創業教育相關實踐活動;對社會創業意愿調查顯示,13.96%的學生是為了解決自身就業問題,31.74%的學生是為了賺錢獲取更多的個人財富,49.07%的學生是為了實現人生價值,回報社會。
此外,創業素質的培養對大學生社會創業具有重要意義。62.77%的學生表示自己缺乏創業能力和創業素質,70.45%的學生沒有社會創業的相關實習實踐經驗。同時,受訪的很多學生表示自己社會責任意識不強,并缺少溝通和協調能力以及風險承受能力。
2.2" 大學生對投身鄉村振興的認知情況
大部分有意愿參與鄉村建設的學生對學校和政府關于創業扶持政策的了解并不多,其中有一半以上的學生表示不清楚參與鄉村振興建設的渠道,在校期間只是通過學校共青團了解到學校創新創業類的相關活動和實踐。有74.7%的學生認為鄉村基礎設施條件差,公共服務水平較低等是阻礙他們投身鄉村建設進行創業的外部環境因素。同時,有59.11%的受訪者認為鄉土文化落后保守,村民思想傳統守舊,不愿意接受新思想、新技術,這種思想文化的對抗是大學生參與鄉村振興心理困境。另外,沒有充足的資金支持和相關服務政策的缺失,也是大學生社會創業不順利的主要原因。
可見,大學生參與社會創業熱情度較高,但很多大學生對社會創業缺乏正確的認識,社會責任感意識不強,社會創業動機還比較單一,且能夠參與到社會創業的培訓和實踐的機會較少,容易造成技能恐慌。究其原因主要是我國高校社會創業教育因起步較晚,培養理念不明晰,培養目標定位模糊,社會創業教育體系不完善及培育主體單一,對大學生社會創業培訓和服務的教育體系不完善。
3" 高校社會創業人才賦能鄉村振興的價值邏輯
3.1" 雙向市場供需邏輯
鄉村振興為高校社會創業人才提供了豐富的實踐平臺和發展機會,不僅解決了部分高校畢業生就業問題,也為大學生實現個人人生價值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和市場。同時,鄉村振興戰略可以推動高校進行人才培養策略的調整,精準培養出更多符合鄉村建設發展需求的創業人才,解決社會需求和人才培養脫節的問題。高校培養出的社會創業人才可以充分挖掘鄉村潛在的創業資源,進而轉化為創業資源,賦能鄉村新的創業思維、方式和創新手段,帶動更多的人參與到鄉村建設過程中,通過心理賦能改變鄉村原有的舊觀念,發現新的發展機會,以解決鄉村內生動力的問題,實現鄉村資源價值的實現。
3.2" 目標利益協同邏輯
我國鄉村振興戰略和高校社會創業人才培養具有目標一致性原則,其目的都是促進社會高質量的發展。現階段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發生變化,鄉村振興的目的正是從根本上解決新時代社會的主要矛盾、解決鄉村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社會創業具有社會性,可以在鄉村振興中推動解決更多的社會問題。按照辯證唯物法的觀點,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因是變化的依據,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鄉村振興要想取得可持續發展,必須調動其內生性的發展動力,解決鄉村發展的內生動力問題,并在社會創業的使命和目標約束下,確保鄉村發展的目標實現。
4" 高校社會創業人才賦能鄉村振興的實踐路徑
社會創業可以通過賦能的邏輯平衡外來援助與內生發展之間的矛盾關系②。高校社會創業人才賦能鄉村振興建設有兩個層面,內部賦能和外部賦能。內部賦能主要指的是社會創業人才的心理賦能和能力賦能。外部賦能是指結構性的賦能,能夠側重運用外力,獲取相關的信息和資源,從而改變外部的環境。
4.1" 心理賦能:重塑教育理念,賦能鄉村建設打破陳舊慣例
心理賦能強調個體主觀能動性,提升創業者改變鄉村建設現狀的信心和信念。高校社會創業人才賦能鄉村振興首先要進行心理賦能,通過增強高校創業人才的創業理念,打破鄉村原有的陳舊的慣例和習慣,引導更多的農民自主參與鄉村建設,提升其發展的內生動力,讓鄉村形成自造血系統,挖掘更多的鄉村價值。
第一,堅持立德樹人,重塑創業育人價值理念。高校要立足育人的本質,堅持以人為本,重新認識社會創業的內涵,加強社會創業理念教育,明確以解決社會問題為目標的培養定位,在創業課程中注重對學生企業家精神和社會責任感的培養。要善于挖掘創業教育知識體系中蘊含的精神價值,保持課程的時代性和開放性。例如,美國杜克大學力求通過社會創業教育引導學生無論從事任何職業都必須具備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以自身的創造力和同理心來引領社會變革。我國高校社會創業教育要引導大學生轉變價值觀,注重對學生社會意識和社會責任感的培養,借助高校社會創業教育的平臺資源把個人的發展融入到社會發展之中,主動投身鄉村建設,解決鄉村問題。
第二,堅持問題導向,引導學生主動關注鄉村問題。當代大學生發現和解決社會問題的能力不足,調查顯示只有33.2%學生對當前的社會和民生問題非常關注,大部分學生沒有意識去主動關注社會問題。社會問題的精準識別有賴于創業主體對社會和民生問題的關注。高校社會創業教育要將學生的注意力引導到對社會問題的關注上,把學生培養成善于發現社會問題,能夠為社會服務的、有能力去解決社會問題的人才。注重培養學生的企業家精神,主動去發現鄉村問題,引導鄉村價值的發現。
第三,堅持信心培養,提升學生的心理效能。外援型的發展思路,例如政府援助、非營利組織幫扶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解決鄉村發展的部分問題,但是難以長久地為鄉村建設提供內生性的發展動力。農民自己創業等傳統的內生發展思路,雖然有一定的成效,但因農民自身認識有限,無法協調鄉村經濟發展和環境和諧發展的深層次矛盾。高校要著重提升大學生社會創業者的創業信念、信心,引導學生創業者能夠自發地追求自我價值的實現,主動投身鄉村建設找到有助于實現個人價值目標的資源,挖掘鄉村價值,賦予鄉村振興新思維、新文化和新理念,打破鄉村陳舊慣例,帶動更多人參與到鄉村振興建設中去。
4.2" 能力賦能:完善課程教育體系,提升解決社會問題的素質能力
能力賦能強調提升大學生社會創業個體解決社會實際問題的能力。高校要通過創業課程教育體系的改革,全方位培養大學生社會創業能力,利用自身的專業儲備和技能向農民提供有關技術、行業、市場及管理等方面的知識,提升自身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第一,推進課程普及,整合社會創業課程內容。課程是高校推進社會創業教育的主要渠道,也是社會創業教育實施成果的核心要素。目前,我國高校社會創業教育處于初步發展階段,大部分只是在創新創業類課程中對社會創業的內容有所提及,且課程質量參差不齊,當務之急是先整合社會創業課程內容。可將社會創業課程內容分為創業技術知識部分,以提升學生創業實踐能力為主;創業精神及責任感意識培育部分,以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意識為主。將創業和社會兩個層面的內容融合在一起,在體現創業性的同時也要體現社會性的特征。同時要積極推進社會創業教育的普及,全方位打通教學各個環節,以開放式的教學模式面向全校學生開放社會創業課程。
第二,加強專業融合,完善課程體系的建設。社會創業教育綜合性強,要想塑造學生社會創業的能力和素質必須要多學科聯合配合。高校社會創業教育可以由學校創業部門負責,統籌各學院根據自身的專業特點開展社會創業教育,構建各專業相互融合滲透的社會創業教育體系。清華大學率先在我國推行社會創業教育的專業滲透,嘗試將經濟管理和公共管理兩個學院專業互相融合滲透,結合兩個專業各自特色開設經濟變革下的政府、社會組織與企業等社會創業的相關課程。高校各學院也可針對各自專業特點面向全校學生開設社會創業課程,學生根據自身的興趣自主選擇,提升學生對社會創業的興趣。
4.3" 結構賦能:拓展實踐平臺,沖破鄉村建設基礎條件束縛
結構賦能強調高校社會創業人才整合多方面的資源,聯合高校、社會企業及政府等多元主體持續向鄉村注入人力、物力和財力等參與鄉村建設,解決鄉村建設中基礎設施薄弱、資金資源不足等問題,實現創業過程中個人價值實現和鄉村發展的利益并取。
第一,加強實踐平臺的建設。社會創業教育具有鮮明的社會實踐屬性,學生必須通過實地調研、實踐才能加深對社會現狀的認識,提升創業能力。高校要避免紙上談兵,打通社會創業理論與實踐的銜接,全方位多維度為學生提供社會創業機會。學校層面可以在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中專門開設以社會創業為主題的實踐活動,整合現有資源,建設大學生社會創業實踐基地和孵化基地,提升大學生社會創業項目的落實率。同時,各二級學院可以根據專業特色建立社會創業實踐室,實踐教學可由專業教師、創業教師共同參與,面向所有學生開放,為潛在的大學生社會創業人才提供更加專業、系統和職業化的創業指導,增強潛在創業者的社會創業能力。
第二,構建外部支持體系。就社會創業人才培養主體看,高校是社會創業教育實施的主體力量,但是從實際情況來看,僅僅依靠高校現有的資源難以滿足社會創業教育的教學與實踐需要。社會創業教育中要加強學校與社會、學校與企業等的跨界合作,實現相互交融的社會創業教育體系,強化社會創業教育的社會性功能。高校可以積極尋求社會組織協同參與社會創業人才的培養,比如依托社會資源,共建農產品電商產業園;整合學校和政府雙方的資源互補,建立電商人才培養基地等,推動高校社會創業人才更好地服務于鄉村發展。同時將高校相關的專利成果和科研項目成果與鄉村政府、組織合作,共同開發建設鄉村的社會創業基地,爭取相關企業的支持和配合,通過合作辦學、協議就業等方式實現高校社會創業型人才培養與鄉村振興需求之間的有效銜接。
5" 結束語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當前,高校社會創業教育處于我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實現教育現代化和建設教育強國的關鍵時期。展望未來,需要進一步探索我國高校社會創業教育的改革方向。高校要在創業教育現有成績的基礎上抓住社會創業教育的新機遇,積極探索有中國特色的社會創業教育,推動高校社會創業人才培養體系建設,為鄉村建設源源不斷地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培育出具有社會責任感、有能力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新時代創業型人才,走出一條符合中國特色的高校社會創業教育改革發展之路。
注釋:
①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建設農業強國[EB/OL].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52228023212759196amp;wfr=spideramp;for=pc.
② 上海財經大學劉志陽教授:社會創業與鄉村振興[EB/OL].https://mp.pdnews.cn/Pc/ArtInfoApi/article?id=30979374.
參考文獻:
[1] 唐亞陽,何飄文,閆森森.高校公益創業教育體系的構建研究——以湖南大學公益創業教育為例[J].企業導報,2010(1):244-245.
[2] 劉明陽.中美高校社會創業教育的比較及其實[D].溫州:溫州大學,2019.
[3] 倪好.高校社會創業教育的基本內涵與實施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1):62-66.
[4] 李遠煦.社會創業教育新走向:教育性與創新性的和諧發展[J].教育理論與實踐,2020(36):20-22.
[5] 徐小洲,梅偉惠,韓冠爽.論我國高校創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十大關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1(1):155-161.
[6] 嚴中華.社會創業[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8:64.
[7] 韓佳琳.社會創業教育價值實現與實證研究[D].杭州:浙江理工大學,2021.
[8] 蘇相丁,鄒穎瑜,易佳鑫,等.內外賦能視角下社會創業與鄉村振興共生體系發展研究[J].現代農業科技,2022(18):172-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