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畢業實習是涉農專業本科生人才培養的重要實踐教學環節,是涉農高校實踐教學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促進學生學習方式轉變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然而,在實際教學中,涉農專業畢業實習還面臨著許多問題,不僅嚴重制約本科畢業實習的效果,而且不利于農業人才的培養。該文分析并探討當前涉農專業本科畢業實習課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并提出一系列解決方案,以期為涉農專業本科畢業實習的優化提供參考。
關鍵詞:農科;本科;畢業實習;實踐教學;現代農業
中圖分類號:G640"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9902(2023)17-0154-04
Abstract: Graduation practice is an important practical teaching link in the training of undergraduates majoring in agriculture, and i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in agriculture-relate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in cultivating students' comprehensive quality, improving students' practical and innovative ability, and promoting the transformation of students' learning style. However, in the actual teaching, the graduation practice of agriculture-related majors is still faced with many problems, which not only seriously restricts the effect of undergraduate graduation practice, but also is not conducive to the training of agricultural talents. This paper analyzes and discusses the main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urrent undergraduate graduation practice courses of agriculture-related majors, and puts forward a series of solutions,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optimization of undergraduate graduation practice of agriculture-related majors.
Keywords: agriculture; undergraduate; graduation practice; practical teaching; modern agriculture
農業是國民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的基礎,農業發展是重中之重。培養農業發展所需的優秀人才,是實現現代農業高質量、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前提,也是涉農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隨著我國現代農業的快速發展以及農業高質量發展目標的提出,涉農專業的就業前景日益廣闊,也對本科人才的培養質量提出了更高要求。
涉農專業是實踐性很強的專業,培養的人才不僅要有扎實的理論知識,還應有較強的發現和解決實際生產問題的能力。畢業實習是涉農專業必需的實踐性教學環節,是學生將理論轉化為實際能力的關鍵課程,在農科人才培養體系中占據至關重要的地位,也在很大程度上直接決定著學生的培養質量。經過多年的專業課程學習,學生已經掌握了本專業的大部分專業知識,但尚未將書本中的內容與生產實踐相結合,學到了用不出來,甚至學過的東西都不知道生產上是什么。而在畢業實習過程中,學生需要廣泛參與到大田農作物種植生產、實驗數據測定與分析、實驗數據整理與論文寫作中,不僅可以鞏固課堂教學的理論知識,還可以進一步了解農作物生長發育規律、栽培和田間管理措施,繼而培養本科生從事農業生產的基本操作技能和獨立開展農業科學研究的能力,為其畢業之后從事相關領域工作或進一步讀研深造奠定基礎。
涉農專業畢業實習過程中所涉及的農作物生長周期長、內容覆蓋面廣、工作量大,但實習時間有限,且與就業、考研等時間段高度重合[1]。因此,在畢業實習過程中暴露了不少問題[2]。本文結合涉農相關專業畢業實習的現狀,分析了當前涉農專業本科畢業實習課程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相應的解決對策,旨在為涉農本科專業的改革與發展提供參考。
1" 涉農專業本科畢業實習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1" 人才培養目標與農業發展需求聯系不緊密
高等院校涉農專業以培養應用實踐型人才為主體,以能否獨立開展農業生產實踐為檢驗人才培養質量的主要標準。但在實際過程中,部分院校涉農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脫離我國經濟發展條件及農業發展需求與趨勢,主要表現在:①當前的農業發展需求與畢業實習的內容和方向不相符合,許多實習活動缺乏與農業產業現實情況相適應的問題,學生在實習期間缺乏對現代農業發展的深刻認識和理解;②學校未能充分挖掘實習過程中存在的傳承經驗和創新點,不能實現人才培養和農業發展目標的有機結合;③在注重學生基礎農業知識和實踐技能培養的同時卻忽略了創新人才的培養,缺乏針對性和前瞻性。以至于人才培養目標與現代農業發展的實際人才需求脫節,造成2大突出矛盾。第一,農業領域技術人才嚴重匱乏,特別是基層實用技能型人才、復合型人才尤為短缺[3];第二,涉農專業本科生因欠缺實踐操作技能而難以駕馭基本農事生產活動。
1.2" 學生對畢業實習重要性認識不足,積極性不高
受傳統教育理念的束縛,以及長期理論教學為主、實踐教學為輔觀念的影響,涉農專業的學生普遍對于畢業實習的認識和重視程度不夠。一方面,部分學生高考志愿錄取時為非第一志愿,就業意向為非涉農方向,且對現代農業的認知不足,主觀上仍保留著對傳統農業臟、累、落后等的刻板印象,對畢業實習涉及的農業實踐操作有排斥情緒。另一方面,不少學生過于注重學術理論知識的掌握,而忽視了對實踐操作技能的學習,且從小就很少接觸體力勞動,在實際操作時“眼高手低”,只是看而不做,稍微遇到一些要花精力和體力較多的項目就以各種借口拒絕參加,導致部分畢業生盡管各項理論課成績優秀,但因欠缺實踐操作技能而難以開展基本的農事生產活動;部分學生考研筆試成績高,但由于動手能力差、理論聯系實際水平低而在面試時落選。此外,很多學生對自己的未來職業規劃缺乏明確的認識和目標,對進行畢業實習的意義和價值認識不足。
1.3" 學生職業定位不清晰,缺乏主動探索意識
在涉農專業本科畢業實習中,還存在著職業定位不清晰的問題。即學生在實習前沒有明確的職業發展方向,實習過程中渾渾噩噩,只是單純地完成實習任務,缺乏主動探索的意識。這樣的實習方式難以幫助學生全面了解自己的能力和興趣,進而選擇合適的職業。對此,導致該問題的原因可能包括以下幾個方面。首先,由于農業類專業性較強,就業方向相對集中,實習渠道相對較少,實習內容和任務單一化,很多實習單位只是讓學生完成一些簡單、重復性的工作,沒有對其進行專業技能培訓,導致學生對所學專業的產業現狀和就業環境沒有一個完整的認識,難以確定自己的職業方向。其次,一些學生缺乏明確的職業規劃,對農業行業的未來發展趨勢、細分領域的深入了解不足,導致其缺乏主動性和自發性。最后,有些學生缺乏社會實踐經驗,沒有參與社會工作的體驗,對于自己的職業目標和個人能力的了解相對較少,不利于明確自己的職業規劃,也無法有效地探索自己的職業方向。
1.4" 實習時間短,與農業生產周期不相符
從多所院校涉農專業的本科生培養方案來看,多采取前2個學年學習通識及基礎理論課、后2個學年學習專業課、專業選修課及開展畢業實習的模式。其中,畢業實習時間通常只有2~3個月,這顯然不能滿足農業生產周期的需要。在農業生產中,種植、生長、收獲和加工等環節都需要相應的時間,且不同農作物的生產周期也有所不同。以水稻和小麥2種主糧作物為例,江蘇的水稻主要在5—11月份種植、小麥主要在11—5月份種植,單個作物的生長周期是畢業實習期的2倍,且分布在不同的季節。短暫的實習期不僅限制了學生對農業實際生產操作的學習,而且使其無法真正體驗和了解到農業生產周期的特點和需求。在這種情況下,學生可能不能完全了解農業生產的復雜性,不能真正參與到農業生產中。此外,畢業實習期恰好也是找工作和各種考研、考公輔導班開班的時期,學生把大量精力與時間放在找工作或考研、考公的準備上,無法投入足夠精力完成其畢業實習的內容,實習效果大打折扣[1]。
1.5" 實習評價體系和監督管理機制不完善
評價體系和監管機制是保證畢業實習質量的重要保障,也是評價學生實習表現的有效手段。然而,當前畢業實習評價和監管制度仍存在較多問題。首先,評價指標單一,無法反映實習中學生的真實情況?,F有體系過于注重實習生的量化表現,如出勤率、完成任務量等,對本科畢業實習質量的評價僅限于“結果式”的最終畢業論文,忽視了對學生實際操作技能、專業能力和工作態度等方面的考察和評價。因此,很多學生即使很少或壓根沒有參加農作物生產相關的實際操作,只要按時完成本科學位論文就可達到畢業條件。甚至有些不認真參加畢業實習、但文字功底比較好的學生評閱成績比認真從事畢業實習的學生還要高,對畢業實習的公平性造成了影響。其次,現有的評價標準過于死板,不具有可持續性。一些淺顯的評價標準難以針對個體差異,同質化表現讓畢業實習過程缺乏有效的反饋和提升機會,因此,難以滿足高水平人才的培養目標。最后,監督管理機制不完善,檢查和管理手段不夠科學、現代化,也導致了一些畢業實習管理方面的問題,主要表現為:由于拒絕體力勞動或者準備考研、考公,很多學生在畢業實習期間實際出勤率較低,沒學到東西;指導教師由于畢業實習學生數量多、自身科研與教學工作繁重,在指導學生畢業實習時不夠用心,畢業實習效果參差不齊。
2" 涉農專業本科畢業實習的對策與建議
2.1" 優化人才培養方案,加強實踐教學內容與方式
為了適應我國現代農業的創新發展需求,需要依據習近平總書記在二十大報告中的重要講話精神、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培養計劃2.0和“新農科”建設內涵要求,從培養計劃的優化入手,順應現代農業創新發展需求,突出“三農”產業需求導向,明確人才培養目標,確立多元化的人才培養體系和綜合評價體系。積極推動涉農專業的教學改革。摒棄“重理論、輕實踐”“教學為主,實踐為輔”等傳統教學觀念,把實踐教學和理論教學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確定實踐課程與理論教學相結合的立體教學體系,提高涉農專業實踐教學在教學中的支撐作用,明確實踐教學的不可或缺性,把推進實踐教學工作、優化實踐教學改革作為提升教育教學質量、增強專業競爭力和凝練辦學特色的關鍵舉措[4-6]。具體舉措包括但不限于:①提高單個課程中實驗課程所占的比例,加強每一門學科的實踐教學;②增加實踐教學類型和時長,除了大三、大四的畢業實習之外,可以從大一開始就開設針對不同季節種植農作物及不同生長階段農作物的田間實習;③通過設立科教融合、虛擬仿真等課程排除場地、季節等環境因素對實踐教學的限制[7];④通過大學生科創、“挑戰杯”“互聯網+”等創新創業競賽的形式鼓勵學生充分利用課余時間提前進入實習或畢業論文課題研究。
2.2" 加強產學研合作,拓寬實習渠道,豐富實習內容
畢業實習是培養本科生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的重要環節。當前,實習渠道少、實習方式和內容單一等問題,制約了涉農專業本科畢業實習的效果。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可以加強學校-企業、學校-農場、學校-科研院所及學校-地方政府的合作,拓寬實習渠道,豐富實習內容。通過洽談合作、共建實習基地等方式發展“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拓展實習崗位和實習機會[8]。積極與鄉村振興戰略相結合,開展農村三大產業融合發展的實踐教學,讓學生發揮專業特長,更好地融入到農村社會。根據學生不同的興趣和能力安排多樣化的實習內容,如參觀農業企業、農業展覽、農業基地等,更好地讓學生感受農業生產和現代農業科技的發展。另外,還可以充分利用涉農高校自身的科研優勢,探索畢業實習與指導教師科研緊密融合的生產實踐項目,實現產學研三者的有機結合,在鍛煉學生實際操作能力的同時,也充分了解農業生產實踐中“有什么、缺什么、怎么改進”,提升學生運用專業理論知識解決實際生產問題的能力,培養創新思維[9]。這樣既能為畢業實習提供經費、保證實習教學效果與質量,又能實現學生服務于三農的培養目標。
2.3" 加強專業認知教育,提高學生專業認可度
隨著農業現代化的發展,涉農專業的復雜性和專業性越來越強,而本科生在大學階段僅僅掌握了淺顯的專業學科知識,對未來農業發展和行業發展趨勢了解不深入,也缺乏對自身學科的自信。針對這些問題,學??梢栽鲈O專業導論和學科前沿課程,加強學生專業認知教育、開拓學生的視野,使學生充分了解現代化農業的先進性和廣闊前景,走出對傳統農業認知的誤區,消除學生因不了解和固有刻板印象對學農、務農的抵觸情緒。培養學生“一懂兩愛”(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情懷,樹立服務“三農”的使命感和責任感,為我國農業現代化發展和鄉村振興作貢獻。鼓勵通過開班制課程,使得學生能夠按照自己的學習興趣和能力來選擇認知教育的課程內容,從而激發學生在專業知識領域的興趣。此外,學校還應該加強與社會的聯系,邀請知名專家、學者、企業家來校授課、講座,提高學生參與度和專業認可度;安排學生到相關企業、工廠、農場去實際參觀和體驗,提高學生對產業相關環節的認知。
2.4" 加強學生職業規劃,因材施教
職業規劃是涉農專業本科畢業實習前需要考慮的重要一環[10]。加強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指導可以讓學生盡早地明確自己的就業意向、做好職業規劃,避免隨波逐流去考研、考公,導致畢業實習效果受到顯著影響。在職業規劃中,需要考慮學生的個性、興趣、能力和價值觀等因素。因此,針對不同的學生應制定不同的職業規劃方案,因材施教。學??梢酝ㄟ^問卷調查、面談、職業性格測試(如MBTI)等方式來了解學生的興趣和能力,針對不同學生制定個性化的職業規劃方案。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實習活動,讓其有機會感受不同的工作環境,并根據實習的經驗和感受來確定自己的職業方向。設置個人職業規劃課程,讓學生學習職業規劃的方法和技能、了解自己的興趣、能力和性格特點,幫助其更好地進行職業規劃。同時,學校還可以針對不同的專業設置不同的職業規劃課程,讓學生更好地了解自己所學專業的就業前景和發展方向。建立導師制度,讓學生與導師進行面對面的交流,獲得更加個性化的職業規劃建議,讓導師協助學生確定個人職業規劃目標和職業發展路徑。
2.5" 加強畢業實習規劃,優化實習時間
實習規劃是本科畢業實習中的關鍵環節。為了讓畢業實習達到更好的效果,需要加強實習規劃和優化實習時間。在規劃實習內容時,教師應該結合學生的專業背景和就業意向,制定適宜的實習計劃,細化實習目標和節點、合理安排實習時間,要注意確保實習內容與現實需求相符,并且實習能夠達到預期目標。例如,對有志于考研的同學可安排在校內科研實驗室,實習內容以主要完成創新實驗項目為主;對本科畢業就準備就業的學生,可安排在注重社會服務和推廣的校內團隊、省市級農科院或校外農業高新技術企業,實習內容以農業生產、加工與銷售為主。同時,還可以與企業、農業企事業單位及當地政府建立起合理的合作機制,制定實習計劃。此外,實習計劃應該考慮到實習過程中的可能存在的困難,以預留時間處理這些問題。在畢業實習時間安排方面,應根據實習內容和專業要求設置合理的時間段。在安排實習時間時,還應該考慮到現實因素,如天氣、季節、流行病等。為了使實習時間更加合理和充分,可以采取彈性實習制度,即讓學生可以根據個人情況選擇實習開始和結束的時間。
2.6" 加強實習指導和管理,完善考核評價機制
隨著涉農專業畢業實習模式和實習內容的多樣化發展,實習指導和管理方面也亟需跟進。畢業實習前,學校要切實做好畢業實習的動員和培訓工作,給學生充分講解實習的目的、重要性及實習中可能面臨的困難,引導學生樹立吃苦耐勞、刻苦鉆研的精神,強調實習紀律,明確學生的主體責任;對指導教師提出明確的考核目標,把學生的實習質量等作為重要的績效考核標準;建立師生“雙向選擇”機制,加深雙方的了解,調動雙方的積極性。制定切實可靠的實習管理辦法,加強實習過程的檢查監督,開展不定期巡查,及時了解實習動態,為師生解疑答惑;及時組織總結交流實習經驗,對實習表現優秀的師生給予獎勵,對實習表現不理想的師生給予批評,及時改進考核中的不足,不斷優化與改進畢業實習的各個環節。建立、健全實習考核機制,實行多層次、多角度、多樣化的考核方式。將學生實踐與創新能力、實習期間的巡查結果、實習經驗交流成績及實習生和指導老師互評成績等納入考核體系,結合實習報告和畢業論文的結果對整個實習過程進行綜合評價。
3" 結束語
總而言之,農業是國家的根本和命脈,培養創新性高、實踐能力強的高素質復合型農業人才是涉農專業本科生培養的目標。本文以畢業實習這一決定本科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實踐課程為切入點,探討了當前涉農專業本科畢業實習課程存在的主要問題,并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和建議。這些措施有望改善涉農專業本科畢業實習教學的質量和效果,為以后相關專業本科畢業實習提供參考和借鑒。而隨著我國現代農業的進一步發展、農村經濟的繁榮,以及高新科技在農業生產與教育教學中的應用,后續涉農專業的本科畢業實習仍需隨著時代的脈搏變化而發展,不斷地改進和完善,為農業院校長足發展,面向農業現代化,培養高素質人才。
參考文獻:
[1] 謝紅旗,肖深根,謝玲.本科生考研準備與專業課程學習之間的矛盾探討[J].教育教學論壇,2015(22):8-9.
[2] 殷文,柴強,于愛忠,等.高等院校農學專業畢業實習問題剖析與改革對策[J].河南科技學院學報,2019,39(8):70-74.
[3] 王路遙,田雨佳,郭爽,等.為鄉村振興培養新型農業人才[J].中國農村科技,2023,334(3):51-53.
[4] 趙燦,霍中洋.新農科背景下農學專業實踐教學的改革與思考——以揚州大學農學專業實踐教學為例[J].教育教學論壇,2022(52):66-69.
[5] 鄭華斌,唐啟源,李迪秦,等.新形勢下農科類本科生畢業實習教學模式探析[J].教育教學論壇,2022,575(24):120-123.
[6] 楊友偉,劉良國,李密,等.農學專業實踐教學新體系構建研究[J].智慧農業導刊,2023,3(2):106-109.
[7] 賈繼文,劉之廣,劉艷.農業虛擬仿真實驗教學發展模式研究[J].實驗室科學,2022,25(3):101-104.
[8] 楊慧,林伯全,杜海江,等.農業類專業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與探索[J].現代農業科技,2013,603(13):341-342.
[9] 王悅.科教融合理念下高校農學專業創新人才培養策略研究[J].智慧農業導刊,2022,2(19):110-113.
[10] 李蘭.涉農專業大學生職業發展路徑探究[J].農村.農業.農民(B版),2022,592(11):6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