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跨學科主題活動不是單獨存在的,而是與整單元、整節課的各個環節環環相扣、呈遞進關系、互相融合而展開的。筆者依據新課標,以人教版小學英語六年級上冊Unit2“Ways to go to school.”Read and Write一課為例闡述了小學英語跨學科主題活動設計路徑,從單元整體深度解讀文本、跨點地尋找到主題的確定,實踐跨學科主題活動,關注學生思維路徑,以多元評價檢測學生素養習得,使體驗性活動與學科知識的學習相融合,讓學生在真問題、真情境、真體驗中發生真學習。
關鍵詞:尋找跨點;主題確立;文本解讀;綜合實踐性
作者簡介:鄭萍萍(1988-),女,福建廈門人,廈門市翔安區舫山第二小學,中小學一級英語教師,研究方向:小學英語跨學科主題教學。
一、引言
核心素養下學生的學習形態正在變化更新。教師的教學內容與活動設計,都以引導學生更好地學習為前提。教師必須重視不同學生的內在需求、主體地位,營造真實、積極、平等、共同探究的課堂氛圍。
二、跨學科主題活動概述
教師在設計和實施跨學科主題活動過程中,要基于主學科教材和其特點,積極發揮各個學科的優勢,為學生設計高效整合的跨學科實踐活動。跨學科主題活動的開展有利于打破學科界限,將不同學科、不同內容及思想方法進行整合,以任務為載體,以真實情境問題為紐帶,為學生提供多種語言實踐和意義探究的機會。
三、小學英語跨學科主題活動設計路徑
(一)深度解讀文本,準確定位目標
1.單元整體文本解讀,厘清語篇課時目標。進行小學英語跨學科主題活動路徑設計時,教師要對單元整體教材進行文本解讀,有機整合課程內容六要素,每個課時目標設定都要為達成單元整體教學目標服務,每個活動目標也指向課時目標達成。本單元的主題是人與社會,圍繞Transportation Means (交通方式)主題展開。語篇一是小學生日常生活對話。Mike和Amy在學校門口和教師討論上學方式,通過對教師出行方式的評價,調查了解其他學生和教師的上學方式的頻率。語篇二是學生和教師的日常對話。通過Wu Binbin問路和教師探討騎自行車圖片,了解美國學生騎自行車必須戴頭盔,以及需要注意的交通規則。語篇三是配圖說明文。語篇介紹不同國家的不同地區學生上學方式的不同,以及針對不同方式需要遵守和注意的事項。語篇四是配圖對話故事,故事主人公Amy在機場接來自英國的朋友,通過餐館的招待對比中西方飲食文化,在過馬路乘公交回家的路上,好朋友Annie看錯方向,介紹中國和英國交通規則的差異。教師進行單元整體文本解讀,根據本區域每周英語課時數,梳理出本單元知識結構概念圖。(如表1)
本課時是B部分語篇三,課時目標為:學生能夠聽、說、讀文本中有關國家和城市的名稱及出行方式詞匯;能有邏輯地介紹這些國家學生的出行方式;能根據畫面、地圖等信息推斷各地所采用的出行方式的原因,明白因地制宜、綠色出行是世界各國人們共同理念的道理,激發學生感恩自己所處的生活環境,選取便利的上學方式。
2.課時學情特征分析,關注學生素養發展。(如表2)
3.課時學習難點解析,定位主題活動目標。在特定的概念理解和能力培養中隱藏著學生的學習難點,圍繞這些學習難點設定目標,可以促進學生學習,提升學生素養習得。本課時學習難點即是跨學科主題活動目標:學生能否有邏輯地介紹這些國家學生的出行方式,并能根據地圖或圖片等信息推斷各地所采用的不同的出行方式及其原因,真正明白他們因地制宜地選擇。這些難點涉及地理學科人地協調觀的培養,教師要指導學生結合真實情境理解地理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與作用。
(二)多維尋找跨點,確立活動主題
1.以多學科知識為連接點,探尋跨學科學習跨點。小學英語《新版課程標準解析與教學指導》指出:“要加強與不同學科教師的交流和合作,組建跨學科教師團隊,形成跨學科教學共同體,研討不同學科橫向與縱向的整合方法與策略?!睂W生在小學階段的各個學科中并未涉及世界地圖中Munich、Germany、Alaska、Papa Westray、Scotland這些國家的城市的名稱及地理位置學習,第三個小語篇講述到中國江西省很多學生選擇坐渡船的上學方式,而小學階段的各學科并未涉及中國江西地理多河流環境特征的情況。設計跨學科主題活動,教師需了解把握學情,了解學生在設計這一課時相關聯的不同學科中都涉及哪些內容,這就是開展跨學科學習的“跨點”。只有把握好學科學習間的“跨點”,才能定位本地跨學科主題學習的目標,引導學生綜合運用多學科知識去發現、探究和解決現實問題,達到學科育人目標。
2.以多學科跨點為連接點,定位跨學科活動主題。根據多學科的跨點分析,本課時的跨學科學習內容的主題定位為“Different ways to go to school in the world”?!读x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指出:學生在跨學科主題的引領下,經歷一個時段的學習與積累,通過深度體驗、討論、反思、合作、報究、設計、創作等,獲得對于主題意義和觀念的深度理解,積累多種整合性、關聯性的學習體驗,實現核心素養的發展。
(三)分階段實踐探究,實施主題活動
1.啟動階段:基于主題語境,巧設驅動性問題,提出實踐任務。新課標指出:主題語境是英語課程內容的六個要素之一,所有的語言學習活動都應該在一定的主題語境下進行。主題語境就是教師圍繞某一主題創設相互關聯的語言學習環境,并在一定的情境下進行情感交流、思維互動所形成的和諧的教學氛圍。在教授“Different ways to go to school in the world”這一課時主題時,教師用動態小視頻以世界地理、中國地理為引入視角,呈現世界、中國各地不同地區的學生不同的上學方式,如意大利威尼斯的學生是乘小艇去上學,中國上海的學生是乘地鐵上學,讓學生初步融入活動主題語境。
《廈門市小學英語新課程教學指導綱要(2022年版)》指出:“驅動性問題設計是指教師基于學科內容、分析教學單元和知識點的現實應用情境,設計一個個情景化的、具有挑戰性的、有意義的驅動性問題或任務?!苯處熞郧擅顔栴}驅動,激發學生思維探索。如“Different ways to go to school in the world ”一課的教學活動的驅動性問題鏈是“How do the children go to school in these counties? Why do they go to school in different ways?”,教師引導學生思考探究,然后提出實踐性任務:找出世界各地學生采用不同方式上學的原因。據筆者課堂實踐觀察,優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能說出不同地區以不同方式上學是他們因地制宜地選擇,多數學生能根據課文第二幅插圖中阿拉斯加積雪和狗拉雪橇的畫面較快速判定出原因,但對于美國阿拉斯加的地理位置和地理環境非常陌生。其他三幅圖基本上說不出具體原因。學生帶著兩個驅動性問題思考,在強烈的求知欲和思維探索力驅動下進行下一步真實自我探究學習。學生能多維度形成問題解決方案和路徑,并經歷推理、評價、分析和預測等批判性分析過程,進行方案、路徑的選擇和優化。在教學主題情境下,培養學生的思維驅動力。
2.探究階段:立足學用結合,善用多學科素材,落實實踐探究。新課標指出:在英語綜合實踐活動中,確立并引導學生圍繞復雜的、來自真實情境的主題,自主、合作參與實踐和探究,用英語完成設計、計劃、問題解決、決策、作品創作和成果交流等一系列項目任務。在探究階段,學生根據啟動階段的實踐任務探究學習,他們在“做”的過程中學習體驗學科知識,提升學科運用能力。
通過事物的形象特征認識其內容、本質,并作出某種判斷的思維,是通過表象、直感、想象等形式進行的思維。教師借助其他學科的真實教具素材,引領學生進行跨學科思維探索體驗,使學習變得生動有趣。本課時教師在教授到德國慕尼黑、蘇格蘭的帕帕韋斯特雷島、美國阿拉斯加時,在黑板一側貼上世界地圖,與學生一起尋找并指出美國阿拉斯加的地理位置,引導學生觀察阿拉斯加離北極的距離,發現非常近,常年積雪,所以當地人會因地制宜地選擇狗拉雪橇的出行方式。本課以世界地圖為主體媒介,教師善于使用適合跨學科活動開展的其他學科教具素材,帶給學生真實的跨學科思維體驗,使學習變得生動真實。
3.展示階段:實施多元評價,注重綜合性素養培養,指向成果交流。新課標指出:在英語綜合實踐活動中,學生運用所學語言進行有意義的思考、建構、交流和表達,呈現和展示最終的學習成果,實現學以致用、學用一體。成果交流是在真實生活中指向核心知識的深度理解。
小學英語跨學科主題活動的評價要重視評價主體多元、評價方式科學多樣??鐚W科主題活動評價幫助學生重新梳理、反思學習實踐過程中的收獲,通過自評、互評、師評和成果展示分享,提升學生英語綜合實踐能力、英語核心素養,實現課程育人功能。表3為本次跨學科主題活動學習評價和成果評價:
四、結語
跨學科主題活動讓學生素養培養鮮明化、具體化。以活動為載體,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在真實的主題情境互動中,統整知識、技能、情感態度,以用促學、在用中學,最終達到學以致用,核心素養發展真正落地。
參考文獻:
[1]王薔.新版課程標準解析與教學指導(2022年版)·小學英語[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2]教育部.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3]程曉堂.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課例式解答(2022年版)[M].北京:教育科技出版社,2022.
基金項目:本文系廈門市翔安區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2年度課題“核心素養下小學英語跨學科主題微活動設計與實踐”(課題編號:202244)的階段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