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社會的發展,教師意識到傳統文化的重要性,并將傳統文化要素融入每一個教學環節。區別于以往的教學模式,教師不僅要提煉教材中的傳統文化要素,還要基于學生的實際情況尋找插入的時機。傳統文化的滲透講求潛移默化,因此,教師應引入情境式教學、項目式教學等新穎的教學策略,拓寬學生的眼界,豐富他們的知識積累。在生動、有趣且頗具教育意義的教學情境中,學生們會更好地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并利用自己所學的知識傳播傳統文化,堅定文化自信。
關鍵詞:傳統文化;小學英語;課堂教學;高效課堂
作者簡介:楊興會,江蘇省海安市教師發展中心附屬小學。
“教材應以適當的方式介紹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革命文化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小學英語課堂不僅是具體知識點的集合,還承載著豐富的傳統文化要素。為了最大程度地發揮傳統文化要素的效用,教師既要理解課程標準、學科特點,還要基于學生的學習需求、心理訴求,匹配以合適的教學模式。本文將從具體的教學案例出發,深入分析“如何引入傳統文化,構建高效課堂”。
一、引入試聽資源,提升課堂效率
(一)利用圖片資源,展示教材內容
從教材內容來看,小學英語教材不僅包含了大量的專業知識點,還承載了豐富的傳統文化要素。然而,在以往的教學中,教師將大部分的精力放到詞匯、句型、語法的輸入上,這使得學生經常忽視圖片資源。為了更好地滲透傳統文化,教師可以從兩個方面優化教材內容的展示:一方面,挖掘教材中原有的圖片;另一方面,引入電子白板等多媒體技術,優化圖片資源的展示。在教材中的細節之處,學生可以感受傳統文化的內涵,重構學習方法。
以譯林版小學英語五年級下冊Unit7“Chinese festivals”的教學為例。在講解Story time這一部分的內容時,教師并不急于教學其中的知識點,而是借助教材中的幾張插圖請學生猜測“Which traditional festival is depicted in the picture? ”這時,學生們紛紛調動自己的知識積累進行分析。比如,一名學生針對一張畫有兩個龍舟的圖片分析說“The festival depicted in this picture should be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另一名學生針對一張畫有兩個中國結的圖片分析說“The festival depicted in this picture should be the Chinese Spring Festival.”,等等。通過各種各樣的分析,教師快速引入本節課的重點“Chinese festivals.”,讓學生思考“文章介紹了哪些傳統節日?這些傳統節日各有哪些特點?”,并讓學生填寫“文章中涉及的傳統節日”的表格。
傳統文化的滲透是一個長期且系統的過程。基于教材內容,教師致力于引導學生自主發掘傳統文化、分析傳統文化、感受傳統文化。教師通過循序漸進的引導以及多模態表達,讓學生逐步樂于、善于自主學習英語知識,形成相應的文化意識。
(二)拓展教學內容,提升課堂教學質量
目前,小學英語教材中雖包含較多的傳統文化要素,但深究其內容,不難發現,教材中的論述并不全面。基于教材中蘊含的傳統文化要素,教師不僅要將其貫徹于每一個教學環節,還要適當地加以拓展。在此過程中,信息技術成為教師拓展傳統文化要素、構建教學情境的主要渠道。教師可以利用視頻、圖片資源拓展教材中的知識點。基于生動、形象的教學資源,學生們快速進入學習狀態并理解視頻、圖片中的傳統文化要素。
以譯林版小學英語三年級上冊Unit6“Colours”的教學為例。教學中,教師展示了各個朝代的瓷瓶。“What colour are these porcelain products? In which dynasties did they appear?”,根據上述問題,學生們嘗試用表示顏色的詞形容電子白板中出現的瓷瓶的顏色。通過一系列的師生互動,學生們逐漸產生了“這個顏色應該如何用英文表達”的認知沖突。這時,教師基于本節課的重難點展示一張表示詞匯的顏色清單。區別于紅色、黃色、藍色等基本詞匯的展示,教師還羅列出梅染、荼白、落栗、薄柿、酡顏、躑躅、曙色、緇色等傳統顏色。由于小學生的知識積累有限,所以,在面對傳統顏色時,他們的第一反應往往是新奇。在興趣的驅使下,學生們積極地學習“表示顏色的詞匯”。
一般來說,小學生的理解能力還不強,所以,如果教師以“文字+口頭敘述”的方式傳遞知識點,很容易讓他們產生畏難情緒。針對這一情況,教師可以借助互聯網技術,搜集、整合資源,再加上適當的補充,讓學生不僅可以感受傳統文化,還能豐富自己的知識積累,提升學習效果。
二、詳解閱讀文本,體會文化內涵
(一)關注文本體裁,挖掘傳統文化
受應試教育模式的影響,教師將大部分的時間、精力用來傳遞文本中的專業知識點,這也使得學生們在學習某一篇文章時往往僅關注其中的詞匯、句型、語法。然而,從教材內容來看,小學英語教材中不乏體裁有特色、內容有深度的對話或文章。針對這些文本,教師應重構教學策略,并從以下幾個方面引導學生自主挖掘傳統文化要素:幫助學生厘清文本架構,總結文本體裁的特色;幫助學生挖掘文本中的傳統文化要素,分享自己的閱讀感受;幫助學生將文中出現的傳統文化要素與實際生活結合起來。
以譯林版小學英語五年級上冊Unit6“My e-friend”的教學為例。在教學Story time部分的內容時,教師提出問題“This article introduces e-friend from what aspects? ”。結合這個問題,學生一邊閱讀對話內容,一邊在教材中畫出相應的關鍵詞。通過適當的總結與分析,學生們紛紛表示“The conversation introduced his preferences, introduced his nationality, age...”。針對他們的分享,教師繼續拓展并展示了一封郵件。為了最大限度地構建教學情境,教師模擬了Peter的寫作方式并表達“想要來中國看看”的想法。“如果你要帶Peter游覽中國的自然、人文風景,你會帶著他到哪里?”基于自己的親身經驗,學生用英文介紹了多個人文景觀,比如,長城、北京故宮等。在課程講解的最后,教師要求學生將自己的觀點落實到紙面,并以電子郵件的方式進行介紹。考慮到學生們的實際情況,教師在線上學習平臺發布了郵件的基本格式以及本次寫作任務的要求。在本次寫作中,學生不僅要介紹景物的基本情況,還要展示其中蘊含的傳統文化。
隨著社會的發展,越來越多的教師意識到讀寫結合的重要性,并致力于在閱讀講解之后擬定寫作任務。在此過程中,學生們將知識輸入與知識輸出結合起來,并將傳統文化的內涵與寫作主題聯系起來。
(二)把握文本主題,輸出正確的價值觀
文本主題又稱文眼,是一篇文章極具表現力的關鍵性詞句,是學生明晰文章主題思想的窗口。對于閱讀文本中的價值觀,教師要予以重視并加強引導。在前期的備課中,教師要挖掘教材中的傳統文化要素,明晰大致學情。在課程講解階段,教師要秉承“以學生為主體”、循序漸進的原則,鼓勵學生自主分析文眼。一般來說,小學生的理解能力有限,所以,教師可以引入情境教學法、項目式教學法、小組合作等教學策略。通過豐富的學習項目,學生們既會感受到其中蘊含的價值觀和倫理觀,還會積極分享自己的觀點。
以譯林版小學英語四年級上冊Unit4“I can play basketball”的教學為例。教師要求學生閱讀文章內容并回答“Liu Tao最終為什么投籃成功了?”這個問題。經過一系列分析,學生在理解文章內容后,積極主動地闡述文章蘊含的價值觀。“在朋友的鼓勵下,Liu Tao最終投籃成功了。”基于這一結論,教師擬定了一個小組分享任務。根據任務要求,學生用英文分享:大家鼓勵過哪些人?大家又被誰鼓勵過?學生們在分享實際生活的活動中,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并鍛煉了他們的語言運用能力,促進了他們學科核心素養的發展。比如,有的學生分享自己在運動會上鼓勵同學的案例,有的學生分享自己被同桌鼓勵的案例。由于學生們的討論熱情高漲,所以教師從情感體驗出發,設計了相應的寫作任務。
無論是學習項目的引入,還是傳統文化的滲透,都講求時機。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充分利用自己的教學經驗,觀察學生的言行舉止。當學生的聽課狀態不佳或探索興趣不強時,教師適當引入游戲化、活動化的探究項目,當他們的聽課狀態較好,且探索興趣較強時,教師要增加項目難度,增加討論時長。
三、傳承傳統文化,延伸課堂內容
(一)以學生為主體,創新傳統文化
隨著時代的發展,傳統文化被賦予了新的內涵。在此過程中,教師不僅要傳播教材中的傳統文化要素,還要基于社會發展趨勢實現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教師堅持“以學生為主體”并從以下幾個方面優化課程教學。首先,創造適當的教學情境并讓學生加強社會資源與學校資源的聯系。其次,搭建不同的文化情境,形成文化與文化間的對比。再次,擬定豐富的文化創新任務。通過循序漸進的引導,學生既能增進文化自信,點燃傳播文化的熱情,又能將自己的所想所思融入后續的學習與生活中。
以譯林版小學英語六年級下冊Unit6“An interesting country”的教學為例。教師擬定了一個口語表達任務——描述一個國家的傳統文化。考慮到學生的知識積累程度,教師將教學內容轉化為教學資源并依次展示英國、荷蘭、西班牙、俄羅斯等多個國家的傳統文化。在此過程中,學生選擇一個心儀的國家,并介紹該國家的歷史、文化。基于學生的答案,教師一邊加以引導,一邊總結“如何介紹一個國家的傳統文化”。當學生明確“如何介紹一個國家的傳統文化”之后,教師又擬定了一個新的任務——向外國人介紹我國的傳統文化。由于學生已在前期的討論中了解大致的思路,因此教師發起了生生互動,要求同小組的學生進行互評。為了提升效率,教師走近每一個學習小組,了解學生的討論情況。通過具體的了解,教師發現,大部分學生不僅能清楚地介紹某一文化現象,還能融入自己的直觀感受。
在新時期的小學英語教學中,學生學習傳統文化的最終目的并不是學習某一、某些文化現象,而是通過大量的傳統文化學習,建立起文化自信,增強民族自豪感,形成跨文化意識。基于學生的實際情況,教師要創設大量的實踐活動。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有利于學生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二)融入語文要素,傳承傳統文化
在新時期的小學英語教學中,跨學科學習成為一種新的學習方式。基于豐富的語文資源,學生能快速理解資料的內容,并體會其中的傳統文化要素。與此同時,教師將語文資源與英語學習結合起來,不僅能加強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理解,還能提升他們的學科核心素養以及綜合能力。在此過程中,教師不再是學生的監督者,而是他們的引導者。一方面,教師提供合適的語文材料并要求學生進行翻譯;另一方面,教師展示經典的成語故事、寓言故事,并鼓勵學生分析其中蘊含的正向價值觀。
以譯林版小學英語三年級下冊Unit3“Is this your pencil?”的教學為例。由于Story time部分的內容可以與《金斧子銀斧子鐵斧子》這一寓言故事相聯系,所以,教師利用電子白板技術展示中文版的繪本內容。接下來,學生快速理解繪本內容,厘清故事情節并分析其中蘊含的人文要素和傳統文化要素。比如,有的學生認為,做人要誠實;有的學生認為,做人要經得住誘惑。接下來,教師發起了一個講故事的任務。在此過程中,教師讓學生用四句話闡述故事內容,厘清故事情節。由于小學生的知識積累、英語能力均還不強,所以他們經常會出現各種問題。針對形形色色的問題,教師在點評時并不會拘泥于具體的表達方式,而是致力于從邏輯思維、語言運用等多個角度進行綜合性的評價。
傳統文化的傳承是一個長期且系統的過程。教師除了要加強課上的引導,讓學生意識到傳承傳統文化的重要性,還要讓他們在日常的學習與生活中自覺傳承傳統文化,學習其中的優秀品質。
在新時期的小學英語課堂中,教師不再拘泥于具體知識點的講解,而是致力于從教材中深挖傳統文化要素,傳遞家國情懷,提升學生的文化自信以及跨文化意識。區別于傳統的教學模式,教師不僅要堅持“以學生為主體”,還要基于豐富的教學活動、教學內容,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增進他們對所學知識的理解,不斷提升他們的英語綜合素養,讓他們充分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實現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陳歡.論小學英語教學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弘揚路徑[J].中國民族博覽,2023(3):218-220.
[2]季利梅.小學英語教學中傳統文化教育的實施路徑研究[J].吉林教育,2022(28):83-85.
[3]展之娜.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小學英語教學中的策略研究[J].天天愛科學(教學研究),2022(4):129-130.
[4]王子琪.跨文化視域下小學英語教學中中國傳統文化的導入策略[J].校園英語,2022(17):166-168.
[5]黃宛輝.小學英語課程中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教學實踐[J].中小學教材教學,2023(3):5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