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以課程思政“立德樹人”的要求為切入點,結合《高級英語》課程的特點,以教材中第一冊第五單元課文《馬克·吐溫——美國的鏡子》為例,從教學內容、教學設計、教學手段、教學資源和教學評價五個方面闡釋《高級英語》教學與課程思政育人的融合路徑。《高級英語》課程隱性育人和三全育人作用的實現需要充分發揮教師的能動性和學生的主體作用。
關鍵詞:《高級英語》課程;思政育人;路徑
一、引言
2016 年 12 月,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關系高校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將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根據這一指導思想,2019年8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若干意見》,要求深度挖掘各門課程所蘊含的思想政治教學資源,發揮好所有課程的育人功能。2020年5月,教育部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強調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貫穿人才培養體系,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發揮好每門課程的育人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養質量”。高校英語專業是高等教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應當充分挖掘各門課程中的思政資源,做好教學設計,靈活使用教學手段,發揮隱性育人的作用,充分落實“立德樹人”這一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務。
《高級英語》是大三年級英語專業學生的主干課程。教材采用歐美國家英語人士的名家作品,涉及話題廣泛,涵蓋政治、經濟、文化、語言等各個方面。過去,《高級英語》課程的教學目的主要聚焦學生的英語語言技能、語篇賞析能力、邏輯思維與獨立思考能力等的培養。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給《高級英語》課程的建設和發展帶來了挑戰和契機。一方面,《高級英語》教材中的文章都是以西方社會為背景,缺乏中國文化元素;另一方面,這些以西方社會為背景的文章,為學生進行中西語言文化對比學習提供了資源。徐錦芬指出,英語課程思政的核心是教師在課程教學過程中發揮能動性,以學生發展為中心,挖掘英語學科課程的特色和優勢,培養學生的綜合語言能力、文化意識和思維品格。因此,要充分發揮好《高級英語》課程的課程思政育人功能,需要教師積極挖掘與課文內容相關的思政素材,并設計靈活多樣的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活動和學習任務,巧妙地將思政元素融入課程教學的各個環節,把語言能力的提升與課程思政的育人作用相結合,賦予語言學習以內涵,培養學生的愛國意識,增強學生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提升他們講好中國故事,傳遞中國聲音的能力。
二、《高級英語》課程思政育人路徑
結合《高級英語》課程的特點,教師應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發揮能動性,實現課程思政育人功能。教學內容上,教師應充分挖掘與單元話題相關的思政元素,引導學生積極思考;教學設計上,教師應以學生為中心,增加同伴教學、同伴互評等教學形式,發揮學生自身的影響力,引導學生相互學習;教學手段上,教師應融入信息技術輔助教學手段,利用教學軟件,提高學生的課程學習投入度;教學資源上,教師應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豐富學生的學習資源,利用學習強國、China Daily、CGTN等平臺,為學生提供多元學習素材;教學評價上,教師應融入思政內容的課程學習評價要求,及時了解學生的掌握情況和思想動態。為進一步闡釋《高級英語》課程思政的實現路徑,下面以《高級英語》第一冊第六單元的課文《馬克·吐溫——美國的鏡子》為例,展示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如何發揮課程思政的育人功能。
(一)教學內容
盡管《高級英語》教材的文章均是以西方社會為題材,但其所涉及的話題卻是全球范圍內的共性話題。因此,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應充分結合相關話題,挖掘思政元素,融入中國文化,引導學生發散思維,深入思考。
1.語言技能。教師應以名言導入對馬克·吐溫的介紹,并引出與其風格類似的中國作家——魯迅的勵志名言,引導學生開展英漢互譯;引入有關密西西比河與長江的對比介紹,總結與長江有關的古代詩句,挑選代表詩句讓學生進行翻譯練習;由淘金熱,引入有關考研熱的話題,在語言的應用練習中,引導學生樹立理性就業觀。
2.語篇理解。引導學生由美國西部大開發引入我國的西部大開發,引導學生比較二者的異同,加深學生對我國西部大開發政策和成果的理解;在分析文章內容時,啟發學生學習馬克·吐溫的優秀品質;結合課文背景知識,讓學生查找相關資料,了解華人修建太平洋鐵路的血淚史,并引導學生正確看待美國社會的發展進程。
3.拓展練習。由文中提到的加利福尼亞州的開拓創新精神,引導學生開展小組活動,要求學生從“移民文化”“地理環境”“產業升級”“人才結構”“創業領域”及“風投領域”6個方面中,選取其中一個方面就“深圳 V.S. 加州——中美熱門創業城市對比”話題做展示。
(二)教學設計
《高級英語》課程的授課對象是大三年級英語專業的學生。經過前兩年的學習,該階段的學生已經具備了較好的語言技能、一定的獨立思考能力和合作學習能力。在教學設計上,教師應以學生為中心,增加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的教學設計,在提高學生學習能力的同時,帶動《高級英語》課程隱形育人功能的發揮。
1.合作學習。兩兩合作根據教師提供的歷史事件圖片,找出文中提到的3個歷史事件,并說出歷史事件的名字(Civil War; Gold Rush; Western Expansion);分小組討論歷史事件對美國社會的影響(共分為6個小組,其中每兩個小組的話題相同);同一話題的兩個小組,一個做陳述,另一小組補充。
2.自主學習。找出文中所有與“水”相關的詞匯和短語,并根據意義進行歸類;把答案發送到學習通討論區;在教師引導下討論作者用詞的巧妙之處;用以下文中出現的詞匯artery、drainresurface、current、teem with 介紹武漢。
3.小組學習。小組討論中美西部大開發的異同(時間、歷史背景、地理狀況、所取得的成就);一組陳述討論結果,其他小組做點評補充;通過翻譯有關我國西部大開發規劃介紹的段落,理解國家政策。
(三)教學手段
《高級英語》課程是一門綜合性較強的學科主干課程。教材中所選取的文章不僅詞匯豐富,句式復雜,而且思想深刻,有較強的社會意義。以《馬克·吐溫——美國的鏡子》一文為例,文章在介紹馬克·吐溫生平經歷的同時,還概述了美國的地理特征和發展歷史,以及社會問題。無論是語言的學習、內容理解,還是語篇賞析,對學生來說都是不小的挑戰。因此,教師的教學手段應避免單一化,應與教學內容相適宜,降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焦慮感和受挫感,提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認知投入和情感投入,從而提升學生課堂學習投入度。
1.利用好智慧教室的教學設備,組織好小組討論等同伴教學活動。智慧教室中的桌椅擺放設計可以拉近學生間的距離,方便小組討論;多屏設計有利于小組展示,促進學生間的相互學習。比如,在介紹密西西比河時,可以由密西西比河引入有關我國長江的介紹,引導學生小組討論翻譯經典古詩詞,并在屏幕上分享譯文。通過相互對比、同伴互評、取長補短、修改譯文,提升語言技能。
2.選一款適合的教學輔助軟件,如學習通、微助教、雨課堂等,并合理利用軟件的交互功能,增加學生的學習輸出,助力教師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同時增進學生之間的相互交流與學習。比如在賞析文章的遣詞造句時,可以以英語類考試寫作題目中的常見話題(如何看待電子產品)為題,要求學生思考如何構思作文第一段寫作;教師引導學生分析課文第一段三句話的三層含義及其作用——引入話題+轉折+點明主旨;引導學生比較自己的構思與課文第一段的構思,賞析作者的遣詞造句;要求學生模仿課文第一段的句式和寫作思路,重寫剛才構思的作文第一段,發送到學習通平臺,先在學習通平臺軟件上生生互評,然后教師課上點評。
(四)教學資源
《高級英語》教材中的文章選取獨具匠心,與文章內容相關的話題有較強的社會意義和時代價值。因此,在教學資源平臺的建設上,教師應結合課程思政“立德樹人”的要求,選取合適的教學資源,在幫助學生夯實語言基礎、了解西方文化的同時,加深對我國國情的了解,增強學生的愛國精神,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促進學生對我國傳統文化的了解,幫助學生樹立文化自信;引導學生正確看待社會問題、人生議題,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1.可以利用現有的網絡學習資源,擴充教學資源,如學習強國、China Daily、CGTN 等媒體資源,這些媒體平臺一方面可以方便學生了解實時熱點、國家政策,另一方面其中與中國相關的英語新聞報道也可以幫助學生提升語言能力,提升講好中國故事、傳遞中國聲音的能力。
2.教師自建網絡學習資源平臺,補充和完善《高級英語》課程的網絡學習資源。以《馬克·吐溫——美國的鏡子》為例,教師可以補充以下網絡學習資源:傳統文化方面,補充長江流域對中國發展歷史的影響及相關古詩詞的英譯;國家政策方面,補充西部大開發的相關成績以及改革開放取得的相關成績;世界觀、人生觀及價值觀方面,補充馬克·吐溫及魯迅有關青年人的抱負和理想的名言警句。
(五)教學評價
有關《高級英語》課程思政育人效果的評價應貫穿課程教學的全過程中。具體來說可以體現在平時作業、課堂表現、小組活動以及期末考試等教學過程中的各個環節。這就要求教師在設計以上這些教學環節時,在相關教學任務的設計中應融入思政元素,在評價學生的相關作業和表現時應注重積極引導,實現價值引領的作用,發揮《高級英語》課程“潤物細無聲”的價值。
1.在平時的學習任務考查中融入思政元素。以《馬克·吐溫——美國的鏡子》為例,在評價學生有關華人對美國交通建設貢獻的小視頻作業時,可以把是否全面了解這段歷史、態度觀點是否正確、講述方式是否恰當等作為得分點,綜合考查學生對思政內容的掌握情況。在考查學生對文章中語言要素的學習情況時,可以要求學生借鑒文中關于加州創業精神的寫作技巧和語言表達,通過查找資料,介紹代表我國創業精神的城市——深圳以及深圳的企業家精神。在評價學生的作業時,教師不僅要點評學生的遣詞造句、謀篇布局,而且要把學生的家國情懷,講述中國故事的能力納入考查范圍。
2.在期末的卷面考試中也應納入思政元素。在常見的筆試題型中,句子寫作、翻譯、作文這幾個題型可以較好地反映學生的思想狀況,體現學生的家國情懷,反映學生傳遞中國聲音的能力。教師可以圍繞所學課文提煉的主題,設計相關考題。以《高級英語》第一冊中的文章為例,Lesson 1“Face to face with hurricane Camile”可以提煉出環境保護、災難意識、人類互助、團結寫作等主題;Lesson 3“Blackmail”可以提煉出誠實守信、道德與法治、西方社會的社會階級問題等主題;Lesson 4“The trial that rocked the world”可以提煉出司法公正、社會責任感、尊重科學等主題;Lesson 6“Mark twain—mirror of america”可以提煉出擇業觀,青年人應具備的優秀品質,國家發展政策,中美地理、歷史、經濟、文化對比等方面的相關主題。在考試時把這些元素融入語言技能的考查中,為語言能力的考查賦予了內涵,引導學生關注自身發展,了解社會動態,聚焦國家時事熱點,理解我國國情,便于教師及時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同時實現價值引領。
三、結語
成矯林指出,語言學習的內容要與思政內容進行融合。教師可以通過教學設計幫助學生在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實現價值觀的塑造,通過教學活動引導學生在新的語境中自覺踐行正確的價值觀。盡管《高級英語》課程中的文章素材均是摘選自西方原文,但其中所涉及的主題具有廣泛的社會意義和思考價值,為教師挖掘思政素材提供了方向,是《高級英語》課程與思政育人相結合的融合點。教師可以通過設計教學活動,把思政元素融入課前、課中、課后教學的各個環節。在教學內容上,發揮價值引領的作用,培養學生講好中國故事的能力;在教學形式上,注重培養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在教學過程中,洞察學生思想,注重家國情懷的培養和思維能力的提升,從而實現《高級英語》課程隱性育人與三全育人的價值。
參考文獻:
[1]徐錦芬.高校英語課程教學素材的思政內容建設研究[J].外語界,2021(2):18-24.
[2]成矯林.以深度教學促進外語課程思政[J].中國外語,2020(5):30-36.
作者簡介:吳婧,女,湖北十堰人,武漢商學院外國語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英語教學、認知語言學;郭妮,女,湖北武漢人,武漢商學院外國語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美國文學、英語教學。
基金項目:本文系武漢商學院2022年度課程思政示范課程建設項目“《高級英語》課程建設”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