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思政課是高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既把紅色文化資源融入思政課教學,又善于運用新媒體新技術使思政課活起來,是筆者對于思政課教學創新的課程觀和方法論。在網絡育人環境下,筆者探究甘肅紅色文化資源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的實踐路徑:改革教學組織形式和考核評價方式;將本土紅色文化資源案例融入課堂教學;通過課程設計融入實踐環節;創作相關視頻作品,通過網絡傳播。
【關鍵詞】網絡時代;思政課;紅色文化;教學資源
【中圖分類號】G410【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6—0463(2023)18—0015—04
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是高校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陣地。面對網絡時代的機遇和挑戰,思政課教師必須思考如何實現網絡新媒體技術與傳統課堂、紅色資源與思政課的融合,為高校思政教育教學注入重要力量。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用心用情用力保護好、管理好、運用好紅色資源”,“設計符合青少年認知特點的教育活動,建設富有特色的革命傳統教育、愛國主義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基地,引導他們從小在心里樹立紅色理想”[1]。這為我們進一步辦好思政課、講好思政課提供了根本遵循,也為互聯網時代“紅色文化+思政課”改革創新提供了重要的方向指引。
基于長期從事思政課教學的工作實際,筆者運用文獻資料法、觀察法、對比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從制度創新、課堂教學、成果運用這三個維度,分析網絡時代思政課教學的困境,探究紅色文化資源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的路徑,在此基礎上體現思政課教學創新的課程觀和方法論,為互聯網時代“紅色文化+思政課”的實踐提供“西北民大”經驗。
一、網絡時代思政課教學的困境
思政課教學體現的是教師鑄魂育人的工作,要想將思想政治理論內化為學生的思想觀念、價值理念和行為規范,需要教師認真分析教育對象的特征,做到因材施教。離開特定的社會物質條件和社會關系狀況抽象地分析教育對象,就容易停留在表面現象上,很難真正把握教育對象的本質特征[2]。因網絡新媒體興起,人人都有“麥克風”,可以便捷實現信息傳播。與面對面談話相比,大學生更傾向于通過網絡社交媒體獲取信息、表達觀點、交流互動。不可忽視的是,在人工智能算法支持下,信息爆炸與信息繭房并存。一方面,手機“侵占”學生的休息甚至課堂時間;另一方面,網絡新媒體的觀念塑造和價值引領功能被放大。就學生評教結果反饋情況而言,如果教師施教理念落后、教學模式缺乏創新、教學方法單一,這樣的思政課教學便會脫離時代和生活實踐,容易進一步使學生的畏難情緒放大,不利于提升學生的學習參與度、獲取較好的學習效果。
基于思政課面臨的困境,構建網絡環境下的思政課教學生態尤其重要。這要求高校教師必須不斷豐富教學手段,以更加鮮活、更加新穎、更加形象、更加交互的方式,推進思政課教學改革;積極運用新媒體新技術,使思政課活起來。而將紅色文化資源融入思政課,既可以豐富思政課教學內容、創新人才培養方式,又可以提升思政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3],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現實要求和打造思政“金課”的重要途徑[4]。
習近平總書記考察中國人民大學時指出,要加強校史資料的挖掘、整理和研究,講好中國共產黨的故事,講好黨創辦人民大學的故事,激勵廣大師生繼承優良傳統,賡續紅色血脈[5]。西北民族大學肇始于延安“民族學院”,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和鮮明的紅色血脈。而學校所在的甘肅是一片紅色土地,留下了許多紅色文化資源和精神“富礦”,為思政課教學提供了寶貴的教育資源和素材。深入挖掘整理本土紅色教育資源,用“身邊人、身邊事”充實教學內容,是上好思政課、激發青年學生愛國熱情和報國之志的有效途徑[6]。
二、本土紅色文化資源融入思政課教學的實踐路徑
筆者按照“大思政課”理念,積極推動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實踐新課堂、網絡微課堂等結合[7],初步形成“課堂+實踐+傳播”的“三位一體”教學法。根據學生課堂表現、考試成績、學習效果、教學評價反饋,創新教學方式,將本土紅色文化資源融入教育教學內容,提升思政教學的針對性,教學效果較好。
(一)優化課堂:紅色資源融入教學內容,創新改進教學方式
1.紅色文化資源融入思政相關章節內容。教師在講授“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相關內容時,可以引入張一悟、胡廷珍、宣俠父等甘肅早期中國共產黨人的故事;在講解“新民主主義革命道路”相關內容時,可以引入創建南梁革命根據地、成立陜甘邊區革命委員會等內容;在講授“改革開放”相關內容時,可以引入習仲勛在南梁“搞活經濟”的故事;在講授“統一戰線”相關內容時,可以講首任校長汪鋒如何促成并參與和平解決“西安事變”。在教學過程中可以發現,將本土紅色文化資源融入思政課教學,既能有效補充和豐富教學內容,又能有效吸引學生、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2.在教學組織方式上適當改進。一是改“單兵作戰”為“團戰”。以往,在實踐教學考核環節,教師才將“大班”劃分“小組”,指定各組負責人牽頭完成實踐作業?,F在,從導論部分開始引導學生組隊,自行推選組長,協同學習,組內合作、組間競爭。二是從“圍觀”到“參與”。利用多媒體教學設備的“議程設置”功能,發布課前預習、課堂討論及實踐作業各環節的選題指導。學生團隊結合要求申報選題,挖掘整理相關紅色文化資源,以幻燈片、短視頻、調研報告等形式呈現,課堂上現場“比武”,勝出者可獲得實地考察、人物訪談、紀錄片攝制等“福利”。三是讓“社恐”變“社?!薄=處煶浞职l揮網絡多媒體交互優勢,引導學生參與思政學習,學生不僅可以通過網絡多媒體共享資源、答疑解惑、交流互動,而且可以將互聯網應用場景遷移到課堂。教師還可以把點名改為掃碼簽到,以“抽獎”方式隨機提問和抽查出勤;適時啟用“彈幕”功能,學生可以通過彈幕參與答題、討論、提問、評價。這樣既方便高效,又有一定趣味性,學生在課堂上表現得更加積極。
3.在考核評價方式上有所調整。一是在內容構成上有增有減。減少出勤、筆記等“被動輸入”環節,增加回答問題和以幻燈片、短視頻形式分享紅色故事的環節。二是在考核方式上體現團隊協同。組長督促成員按時上課,與團隊成員參與學習全過程,并參與團隊考核評價。在分享展示環節,組長組成“評審團”,與老師一起評價“團隊分”。在此基礎上,依據貢獻率給團隊成員打分,將團隊協作情況納入學生平時考核。
(二)實踐:理論實踐與課堂內外有效銜接
在擬定實踐課教學計劃時,教師可以指定創作主題和作品形式,引導學生創作網絡文化作品;可以通過帶領學生前往紅色資源豐富的博物館、舊址,開展現場體驗式教學,將紅色文化資源融入思政課實踐教學環節,進一步深化實踐課的內容和形式,將課堂從教室遷移到實踐場所[8]。如帶領學生實地探訪“西北民大舊址”“汪鋒故居”“張一悟紀念館”等,引導學生感悟紅色文化,共同見證和記錄相關故事,將所見所聞制作成短視頻作品,在班級多媒體平臺發布。據反饋,這種“行走的思政課”更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尊重學生的學習需求,視聽感染力、情感沖擊力遠勝于傳統課堂教學,將講授與體驗、邏輯與情感等緊密結合,能夠使學生更加深刻地了解革命先輩的感人事跡,自覺筑牢思想防線。
(三)傳播:創作視頻作品在網絡平臺發布
遵循教育教學規律,遵循對學生主體的認知規律,是發揮教師主導作用和突出學生主體地位的基本方式[9]。全媒體時代,短視頻深受青年大學生喜愛,信息傳播效果較好。經過理論課堂和實踐課反復“錘煉”,學生們的短視頻創作能力明顯提升,他們精心制作的視頻作品既可作為結課作品,又可以作為教學案例、教輔材料,教師可還從中擇優分享,進一步提升學生的獲得感。比如學生參與攝制的《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西北民族大學首任校長汪鋒》《統一戰線的典范——杰出的兵運、情報和統戰工作者蒙定軍》等短片,在學校新媒體矩陣同步上線。其中《統一戰線的典范——杰出的兵運、情報和統戰工作者蒙定軍》入選新華社黨史故事百校講述欄目,在新華網、中大在線等平臺廣泛傳播。2022年,春季學期實踐作業《我心中的思政課》《奮進新征程》等作品在甘肅省“青春獻禮二十大強國有我新征程”短視頻大賽中獲獎。
通過教學實踐和學情調查可以發現,通過以上教學方式的創新,可以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主體,學習興趣和自主學習意識得到激發,學習團隊成員既緊密合作,又互相督促,凝聚成學習共同體,有效激活了思政課教學。
三、教學反思及需要關注的“三個堅持”
紅色資源融入思政課的教學實踐創新證明了紅色資源融入思政課教學,能有效強化學生的獲得感。具體到實踐路徑,需要深入挖掘校史及學校所在地所蘊含的紅色文化資源,通過課程融入、實踐教學、網絡傳播等方式,在組織形式、教學過程、考核評價等方面形成閉環,將紅色文化資源巧妙地融入思政課理論教學、實踐教學、網絡文化作品創作等環節,成為教育人、激勵人、塑造人的鮮活教材。據此教育引導青年學子更加自覺地堅定理想信念,以革命先輩優良傳統為精神之錨,校正價值追求,賡續紅色基因,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可以實現教學質量、宣傳、思政工作共同提升,具有一定的示范和推廣價值。
堅持必修選修與線上線下同步融入。首先,把準全媒體時代傳播特征和受眾喜好,通過運用短視頻、直播等青年學生喜歡的形式,引導學生從被動受教育者變為教育教學活動的主動參與者,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其次,學生在線下提交實踐作品后,教師可擇優在學校新媒體矩陣發布相關作品,從而在網絡空間形成二次傳播,講好民大故事、甘肅紅色故事,傳播效果較好的作品可推薦參加全省、全國思政類微電影、微視頻比賽。
堅持實踐學時與理論學時同等重要。在思政課教學中,往往理論課學時占比較大,實踐課學時相對較少。對此,在分析屬地和學校紅色文化資源的基礎上,教師應找準紅色文化資源與課堂教學、實踐教學的結合點,補充課堂教學內容,將相關內容納入實踐作業選題范圍。在實踐教學環節,學生可以去紅色紀念館進行“體驗式”學習,用自己的語言講述、分享,以短視頻的方式呈現,把道理講深、講透、講活,如此才能做到真學、真懂、真用。
堅持用“身邊人、身邊事”同頻共振。根據傳播規律和教學經驗,處于同一個空間場景,如母校、故鄉、當前所在城市等,更容易引起關注和共情。將家鄉、本校相關的紅色人物和故事等紅色文化資源作為教學案例,更具有說服力和感染力。為此,教師需要做足功課,深入挖掘整理、用好用活當地和學校紅色資源,更多地用“身邊人、身邊事”浸潤心田??梢哉f,這是高校深入開展紅色基因傳承行動、持續推進新時代思政課改革創新、講好“大思政課”的有效路徑[10]。
總之,通過充分挖掘學校及地方蘊含的紅色文化資源,將其融入思政課教學,創造性地轉化為育人優勢,能夠更好地發揮思政課的主陣地作用,幫助學生近距離感受紅色文化,更直觀地認識和理解“馬克思主義深刻改變了中國,中國也極大豐富了馬克思主義”,更好地賡續紅色血脈。
參考文獻
[1]習近平.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一次集體學習時強調用好紅色資源賡續紅色血脈努力創造無愧于歷史和人民的新業績[N].人民日報,2021-06-27(01).
[2]陳萬柏,張耀燦.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04-06,161-171.
[3]習近平.習近平在中國人民大學考察時強調:堅持黨的領導傳承紅色基因扎根中國大地走出一條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新路[N].人民日報,2022-04-26(01).
[4]劉建平,周蓓,莫丹華.用紅色文化鑄魂育人打造高校思政課“金課”[J].中國高等教育,2021(12):25-27.
[5]趙聃.紅色文化為思政教育注入深厚力量[J].人民論壇,2021(31):104-106.
[6]白薇.將地方紅色文化融入教學多維度打造思政“金課”[J].中國大學教學,2020(01):56-59.
[7]王學儉,李東坡,李曉莉.新時代高校思政課教學協同創新的內涵、重點與對策[J].蘭州大學學報,2022(01):87-97.
[8]王哲.立足“四史”強化思政課教學的感性支撐力[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22(03):170-175.
[9]劉向軍,李昂.思政課要做好創造性工作[J].中國高校社會科學,2022(05):88-95.
[10]盧黎歌,向苗苗,李丹陽.善用“大思政課”爭當思政“大先生”[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2(05):11-18.
(本文系2021年甘肅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基金項目“非遺民歌與紅色基因融合思政課程教學理論與實踐研究”的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21YB003;2021年西北民族大學教育教學改革研究一般項目“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指導下的新時代大學生網絡育人實施與探索”的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21YJYBJG-41)
編輯:彭雪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