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是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舉措。文章以職業院校“插花藝術”課程為例,從思政內容的選取、實施路徑等方面進行深入探討,重點以“文化自信”“工匠精神”和“創新創業”為切入點,闡述在教學實踐中開展“課程”融合“思政”相輔互促方法,包括課堂教學、網絡學習、優秀案例賞析和校園文化傳承等諸多方面,努力做到情景契合、內容融合,從而不斷地點醒和觸動學生的靈魂,進而內化成學生的能力和品質,提高課程思政協同育人實效。
【關鍵詞】課程思政;文化自信;工匠精神;實施路徑
【中圖分類號】G71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4—0463(2023)18—0019—06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學校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1]。以此為指引,教育行業課程思政全面啟動。筆者以職業院校“插花藝術”課程為例,確立以學生為中心,崗位職業能力為導向,堅持立德樹人與學習技能同向同行、相互促進的原則,充分挖掘學科文化協同育人的思政資源,積極創設學習活動任務序列,使思政內容融合、沉浸在學習過程中,推動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實現。
一、“插花藝術”課程思政內容選取
(一)培養文化自信
學習中華傳統插花文化不但是確證和增強文化自信的重要路徑,也是融合和發展優秀插花文化的精神動力。中國傳統插花承載和延續著中華民族幾千年的生存智慧,是中華文化的寶藏,也是世界插花藝術中的璀璨明珠。學習“插花藝術”課程,必須要引導學生從中國傳統插花藝術中汲取智慧和靈感,使他們不斷地被點醒和觸動,才能產生“情感共振和認知共鳴”,進而獲得文化認同和文化自信的強大力量,不斷堅守插花藝術學習,推動中國花藝文化走向世界。
1.中國傳統插花歷史悠遠璀璨,光芒閃耀。中國插花藝術從起源至今已有近3000年的歷史,在時代更替與文化的發展中逐漸積淀與成熟。它萌芽于先秦,經過了漢魏南北朝的初級階段,在隋、唐、五代時期,文化發展進入了興盛時期,插花藝術也不例外,當時宮廷插花極盡奢華,民間插花自由歡快,形式多樣。唐朝每年農歷二月二十五日的“花朝節”是個很隆重的日子,每年都舉行大規模的賞花活動。宋代由于社會穩定,經濟繁榮,插花文化進入精雅全盛期,插花藝術也成為四大生活藝術之首,花器形式多樣,花材的姿態和意境被賦予人的精神,花籃、理念花非常盛行,插花、賞花漸成習俗,以素雅為美,講究高雅韻致,文人插花也逐漸興盛,將花器文化和插花藝術融合起來,插花技巧技法應用行云流水,并突破了花器空間的限制,如“疏影橫斜”“暗香浮動”就成為梅花插作意韻的一種新高度。在元、明及清中期的時候,插花技藝和理論逐漸成熟,形成體系,涌現出了一大批插花著作,在構圖、創作、技巧、欣賞等諸多方面都有了全面的理論支撐,重在意境,妙在精神,藝術造詣達到巔峰,如國畫的留白技法應用在傳統插花中就是刪繁就簡,營造出虛實相生的意境,作品頓然格調高雅、意韻清新。
改革開放以后,國家發展欣欣向榮,插花藝術逐步再度繁榮。2008年,中國傳統插花被評為國家級非遺項目,成為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令人欣喜的是,目前,傳統插花已進入校園,不但被列為花藝課程的必修內容,而且已成為職業技能大賽花藝項目比賽的內容。中國花藝人也在世界技能大賽中取得了非常優異的成績,這一切都源自中國深厚的插花文化的積淀和滋養。可以說,中國插花事業的春天已經來臨。基于此,教師應引導學生進一步堅定學習中國插花的信心,努力研習插花技藝,彰顯中國文化精神氣韻,讓中國插花藝術在世界花藝文化領域重現輝煌。
2.中國傳統插花是東方式插花的典型代表,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中國傳統插花是東方式插花的典型代表,內容博大精深,內涵豐富。它扎根于中國大地,是以中華文化為主導的一種生活趣味,創作師法自然,隱喻生活哲理。中國人種植、栽培花卉的歷史悠久,花卉種類繁多,被稱為花園之國。人民以花為友,飽含對生活的感悟和期望。重大節日在廳堂或活動場所利用花材進行插花作品創作,展現植物的自然美和線條美,追求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表達生命的契機與緣合的美妙。崇尚自然、注重意境創設是傳統插花的靈魂,作品中常常融入中國詩詞的意境,“簡約明澈中散發著深邃悠遠的哲理”[2]。作品的命名往往是神來之筆,具有畫龍點睛的作用,引導欣賞者產生聯想和畫面代入感,烘托作品的主題,從而表達出中華民族深厚的人文歷史與固有的民族精神。“以花悟道”“天人合一”“器以載道、物以傳情”等中華傳統文化及思想在插花作品中都得到了充分尊重與表達,這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與智慧的結晶。
中國傳統插花對日本花道的創立與發展也產生了重大影響。研習花藝的人都知道這樣一個史料事實:日本插花歷史最早由日本譴隋使節小野妹子隨佛教文化傳入日本,自此開創了日本插花起源——佛前供花,起初稱為華道,也有中華思想之寓意,后續融入了本土文化,才逐步發展、成熟。日本將它作為國家文化來弘揚,逐步形成了世界上具有重大影響的花藝形式——花道。于是,許多著作中都這樣表述:東方式插花以中國和日本為代表。作為插花文化的起源國,不能丟失話語權。文化興則國運興,弘揚祖國的優秀文化是我們的責任。在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熱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學習與實踐中逐漸感悟中華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進一步增強其學習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3.優秀的傳統插花文化遺產,彰顯著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傳統插花歷經近三千年的發展,留下了許多文化典籍和遺產,如明代袁宏道的《瓶史》、張謙德的《瓶花譜》;清代李漁的《閑情偶記》、沈復的《浮生六記》等著作,都對中華花藝乃至世界插花藝術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瓶史》傳到日本后,引起了轟動,并由此產生了一個新的流派——宏道流插花。這些插花著作是中華民族在長期的社會進步中孕育出來的優秀文化遺產,也是中華花藝文化的根脈和精神力量,承載著獨特的中國印記和符號。古圣先賢關于“撒”與“花插”的創造與發明,就是中國插花藝術思想的典型代表,它使中國傳統插花的花材固定進入了新境界,進一步拓展了插花藝術創作的空間和無限可能;二十四節氣與傳統插花都是寶貴的非遺文化,其融合性的研究,在今天依然是花藝人不斷研習精進的內容與方向,這一方面來自傳統插花選用時令花卉的精神內涵,另一方面也是民族文化認同的重要載體。中華民族的厚重歷史和文明積淀是中華文明的源頭活水,浸潤著插花藝術的未來和發展。
隨著傳統插花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節日的插花活動逐漸興盛起來,連端午節插花活動也被賦予了更多的文化故事和意韻表達。借花悟道,弘揚經典,這是中華民族節日文化與插花藝術融合發展的例證,充分反映了中國傳統插花文化的獨特魅力。
4.積極講好中國花藝故事,推動優秀文化走向世界。中國傳統插花藝術蘊含著豐富的歷史人文精神,其獨特的藝術表現形式已成為人類文明寶庫的重要資源。“插有意韻的花,營有深度的美”“多多許不如少少許”“意態天然,全得畫趣”,這些思想和觀點都源于對傳統插花文化的深刻理解與領悟,也是中華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的精致呈現。作品常常飽含著人們對生活的感悟和期盼,花卉的特征和精神也被賦予思想與情感,融入了民族審美和意趣,令人賞心悅目,暢情達意,成就了中式插花作品清新秀麗、意境深邃的氣韻和特質,變成了一種珍貴的文化產品。
現在,在花藝大師和花藝愛好者的推動下,全國著名的、有影響力的花藝培訓學校和工作室如雨后春筍般發展起來。在傳統插花方面有中國撒藝插花、東方自然風、吳越流插花、海派插花、漢楚插花等諸多流派領銜走在前列;在現代插花方面有鹿石花藝、媞亞花藝、良友花藝等緊隨其后,各種花藝流派相互學習、融合發展。在世界花藝項目技能大賽中,中國花藝人也取得了非常優異的成績。來自上海城建學校的潘沈涵和陸亦煒同學分別榮獲第44屆、第45屆世界技能大賽花藝項目的金牌。連續兩次蟬聯世界花藝比賽冠軍,這是中國花藝人的榮耀,也是中國花藝文化自信的展現。年輕的職校學子用大國工匠精神將中國花藝推向了世界舞臺的中心,這是中國傳統花藝最好的敘事方式,也是中國花藝走向世界的新契機。自信有光芒,才配得上追逐的星光。花藝人要樹立職業的幸福感和自豪感,積極傳承好中華花藝文化,用鮮活的事例講好有溫度的故事,讓花藝成為溝通交流的橋梁,推動中華優秀文化走向世界。
(二)積極培養工匠精神
“插花藝術”課程是一門技術型課程,因此“工匠精神”就是教學的重點內容,也是立足花藝行業的共識和責任。教師要引導學生“為顧客提供最優質的花藝設計服務”[3];對作品要有工匠精神和品質擔當;對待花藝職業保持初心和敬業精神,努力走好每一步。要及時告誡學生,這個世界,沒有坐享其成,所有技術的學習都不可能只有聚光燈下的光鮮亮麗、輕松愜意,那是千萬倍的努力后才能擁有的高光時刻,腳踏實地、努力向前才是青年人應有的姿態。要引導學生明白,堅定就是最好的狀態,努力的過程最美,只有精益求精,鍥而不舍,才能闖出一片天地。細節決定成敗,技能成就人生,這就是“插花藝術”課程工匠精神的內涵。
在花藝課程學習過程中,要以職業技能大賽為契機,平時積極加強基本技能訓練和實踐鍛煉,從細節著手,諸如花材的選擇、彎曲與固定技法等,不但內容深厚,技巧細節多變,還要展現花草的“表情”,必須精準指導、言傳身教、不斷地激勵與反饋,方能獲得深刻的感悟和堅定的信心。困難和挑戰對強者是一種歷練,它會使我們變得更加睿智、更加聰慧。要鼓勵學生多參加比賽,多多歷練,努力培養自己的嚴謹思維和良好的職業習慣,并積極向同行向大國工匠學習,在花藝朋友圈與文化氛圍中獲得更多啟迪,錨定目標,鍥而不舍,逐步培養良好品質。
(三)積極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精神
本課程就業方向是花店零售和花藝裝飾,技術技巧特質明顯,品質服務特色濃厚。優秀的花藝產品與服務就是實力的體現,因此練好技術、積極開拓新品和提供優質服務就是行業出彩的生命線。教學中,教師要及時拓展知識視野,積極與學生分享花店業發展的前景和痛點,探討職業方向,明晰工作定位,引導學生堅定追求匠心匠藝,不斷創新花藝產品,持續提供優質服務,在市場經濟中獲得認可和超高人氣,逐漸行穩致遠。
在互聯互通時代,抖音、小紅書等線上平臺直播賣花漸成熱點,線下終端銷售也日趨多元化,例如網紅花店、品牌連鎖營銷、個性定制、社區花屋、家庭花藝工作室等銷售模式已經成為花店零售的新業態,個性服務、精細化服務市場占比迅猛增長。互聯網催生了技術變革,新的高端花店對自媒體和策展活動都搞得很專業,不管是從產品的視覺成像,還是對時尚元素的捕捉等方面都比較到位,花藝產品也很有審美和格調。未來花店經營不僅要有專業的技術與服務,還必須要有良好的運營能力,開展自媒體營銷也是必不可少的手段,這些都給花藝學習提出了新的思路和挑戰。
教學中,教師要堅持鼓勵學生積極動手操作,勇于嘗試,敢想敢干。比如練習現代花藝創作技巧、學習世界花藝大師的架構思想等,只有勤加練習,積極研究探索,方能獲得靈感,從而獲得新的思路或想法。要引導學生在不斷的學習中提升能力,及時捕捉新的市場信息,開發創新新品,追求極致,如此才能在競爭中脫穎而出。新的時代蘊藏著新的機遇,新的時代也呼喚新的擔當。創新創業雖然艱難,但成功的人總是先積極行動起來,幸運總是眷顧有想法的人,要鼓勵學生在創新與創業中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二、“插花藝術”課程融合思政協同育人的實施路徑
教師在確立了課程思政內容后,還必須結合課程學習目標創設與之配套的育人活動內容及實施載體,做到情景契合、內容融合,用學生感興趣的事和物來激發學生產生積極的感悟和發自內心的認同,推進鑄魂育人工作取得新突破。
(一)抓好課堂教育主陣地,畫好思政育人同心圓
教育就是用一顆心守護另一顆心,不斷地堅守,才能期待小樹苗長成參天大樹,這里面就包含了傳授知識和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內容,二者互為因果,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如此才能加強育人的針對性,避免空洞說教,因此,思政育人的內容必須融入課堂教學,有效貫穿到教學活動中,適時導入,才能有效觸動靈魂,實現協同育人的最優效能。教師要及時找準教學目標與思政元素的結合點,例如在手綁螺旋花束這一教學任務的實施過程中,教師應重點強調螺旋技巧是花藝師的基本技能,要詳細解析螺旋花束的技巧要點和色彩搭配方法,并要讓每一朵花、每一片葉都有自己存在和展現自信與美的空間;花束完成之后,要及時做好保水,將美好與規范精致地呈現給顧客,突出職業崗位要求,尊重花材重要性。在組織教學活動時,教師要巧妙創設教學情境,適時引入省級花藝比賽花束項目的評分規范及作品評價細節,或顧客買花等情境要求,師生平等熱烈地交流,形成生動活潑的課堂情境氛圍,做到因景生情,啟智潤心,激揚斗志、鑄魂育人,讓學生獲得愉悅的心理體驗,他們才能親其師而信其道。
教育技術快速發展,也必須使課堂教學及時融入新媒體內容。如抖音上的小視頻、網絡論壇等熱度題材,教師可多維度地為學生提供認知、情感滲透和實踐參與路徑,啟發與喚醒學生對仁愛和諧、社會公德和社會價值的思考,及時引導、激發學生做人的責任與擔當,從而深化其對專業和技能學習的濃厚興趣,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在學習中獲得愉悅,收獲自信,進而變得更加陽光、積極向上,逐漸完成從青澀到成熟的蛻變。
(二)優化碎片化教學路徑,找尋與思政元素的契合點
當前,互聯網已經成為我們獲取各種學習資源的有效平臺,新媒體也以其交互性和趣味性成為時代的新寵。因此,我們可以積極融合新媒體創設學習活動,使學生在寓教于樂中也能隨時將做人的素養與責任內化為自己的品德。本課程組織學生課外參與國家智慧教育平臺上的“中國插花藝術”學習,并及時聯動分享相關章節的優質學習資源,比如國賽或世界技能大賽的優秀作品及人物事跡介紹,并從課程思政的角度嵌入一些作業或討論議題,學生在課余時間打開手機就能隨時學習花藝知識及交流學習心得。網絡學習是課堂教學的延伸,教師可積極創設學習路徑和內容,讓課程與思政資源觸手可及,讓立德樹人在技能學習過程中潤物無聲。教師也可以適時分享花藝大師藝術造詣和創作思想的文章,比如“蔡仲娟大師插花作品賞析”“中國資深花藝大師王蓮英教授藝術之路”等,和學生一起探討大師的成長軌跡和藝術思想的形成過程,引導學生課內課外聯動,及時將習慣與品質、技能與職業素質等課程思政內容潛移默化到學生心中,提升學生職業素養。
(三)開展節日情境式教學,進行民族精神與愛國主義教育
每逢重大節日,中國人都有在家庭或重點場所插作花卉的習慣。在端午節、中秋節等傳統節日節點,教師可組織學生進行插花藝術創作,鼓勵學生勤于練手,及時總結,在學習與實踐中逐漸領悟中華民俗文化的精神特質。在父親節、母親節和教師節,可組織學生開展創意花藝沙龍活動,讓學生親自創作作品來表達對父母和教師的謝意,從而加強親情和師生情誼;在父母生日的時候,鼓勵學生在學校花藝室給父母制作一款手綁花束或花籃,讓父母也有節日的儀式感,將愛與美好傳遞。“國慶節”也是增強學生愛國精神和民族情感認同的重要節點,可組織學生創作以“喜迎國慶”為主題的插花作品,在花藝文化的氛圍中感悟家國情懷。
(四)開展優秀作品賞析與實踐,提升花藝課程鑄魂育人實效
賞析優秀案例也是加強思政教育的重要抓手。優秀的作品往往是形態、色彩、技巧和意境完美結合的典范,給人深邃的思想和藝術的啟迪。悟透了優秀作品的思想內涵,就能獲得藝術的提升。中國傳統插花代表性傳承人王蓮英教授現已八十多歲高齡,仍然堅持藝術創作,與花對話,用花朵和植物的力量來表達內心的世界。蔡仲娟大師60余年勤耕不輟,她的作品不僅飽含傳統插花的意境和哲理,還兼具現代插花情趣與意蘊,力求一枝一葉飽含神韻,她提出的插花“構圖六法”,使插花造型理論上升了一個新境界,她本人也榮獲中國插花藝術終身成就獎。要鼓勵學生長期堅守、不斷學習。當我們有了一些新穎的思路和想法,就要立即動手實踐,在創作的過程中不斷喚醒自己,獲得愉悅的體驗,促使自己在藝術里沉醉,進而不斷堅定認識,帶著高階目標前進,實現人生的價值。
(五)以種花養花為契機,讓花文化資源成為育人的重要紐帶
教師可引導學生營造濃厚的家校種花、養花氛圍,讓其體驗艱辛的勞動過程,尊重園藝勞動成果。學校可以提供種子和種球,積極引導學生在校園花卉基地和家鄉門前屋后種植花卉,開展種花、養花、賞花、護花等實踐拓展與交流活動,用愛心和責任心贏得鮮花盛開,同時積極分享勞動帶來的快樂。栽培花卉,需要持久的意志和行動能力,其培育的過程,需要細心呵護和樂觀的情緒,花開時節,才能感受到收獲的喜悅。教師可組織開展以花與生活、花與品格等為主題的探討活動,開展“每周一花”花卉知識及種花的小視頻分享活動,評選最美花匠。努力讓校園群芳競秀、花香襲人;讓花文化資源成為家校育人的重要紐帶,不斷促進學生成長。學生在種花、養花的實踐中體會了勞動的艱辛,才能更好地尊重園藝勞動成果,對花也就有了一種特殊的情感,對花卉傳遞的精神和花語理解得更深刻,在花藝創作中也才能得心應手。
(六)推動插花藝術傳承,強化校園文化特色
保護好、傳承好中國插花文化遺產也是我們的責任,我們要創造性推動和發展插花文化,以時代精神激活插花文化的生命力。學校要將文化育人和校園文化特色相結合,組織插花社團或興趣小組,定期開展花藝研習活動,進行基本素養訓練和實踐鍛煉,強化技能技巧,提高花藝水平,逐漸塑造學生對花藝職業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同時積極利用技能大賽的契機和平臺,組織學生參加各類花藝技能大賽,宣傳好插花活動的亮點和特色;除了在園藝技術、園林技術專業開設插花課程外,有條件的學校可以給林業、森林康養、環境藝術設計及旅游專業的學生開設“插花技術”選修課,如同音樂課程一樣,這是一門美化生活的藝術,幫助學生提升藝術素養和生活品質;定期聘請行業專家、大國工匠或大師來校開展花藝文化交流活動,以榜樣的力量帶動花藝學習氛圍,讓插花藝術活躍起來,并讓學生從喜歡中得到力量和快樂,推動花藝文化傳承創新,不斷壯大花藝文化群眾基礎,進而提升校園文化氛圍和影響力。
課程思政是學校教書育人和立德樹人的重要抓手,課程內容是載體,育人是關鍵,二者同向發力,善用課程資源,活用思政育人,在情理交融中不斷激勵反饋,才能在專業技能的學習過程中把做人與做事的道理講清、講透,“使知識的詮釋瞬間極致充盈”,學生就容易獲得情感認同和目標認同,殷殷教誨才能為學生的成長鳴鑼開道,進而內化成學生的思想品質,從而提升課程思政協同育人效果。插花藝術既是一門技能技巧課程,也是一門綜合性的藝術。教師應在教學中創造性地挖掘思政育人的元素,挑戰性地探索思政育人路徑,讓學生獲得良好的職業體驗,感悟到植物生命的美好和插花藝術的魅力,堅定追求花藝人的初心和使命,認真創作優秀的花藝作品,將美麗呈現給顧客,將文化傳遞給朋友,讓每一位顧客感悟到生命的燦爛,讓生命之花綻放出它原本的美麗,這正是插花藝術課程與職業花藝人的堅守和不懈追求。
參考文獻
[1]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01).
[2]劉梁超.讓思政教學踏歌而行[J].思想政治課教學,2022(03):45-46.
[3]張金鋒,唐黎,石玉波,等.高職院校《插花和花藝設計》課程思政教學改革與實踐探索[J].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20(20):18-21.
(本文系2022年度甘肅省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立德樹人視域下職業院校課程融合思政協同育人的研究與實踐——以‘插花藝術’為例”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22gszyjy-82;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職業教育研究中心立項課題“立德樹人視域下‘插花藝術’課程融合思政單元主題教學實踐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立項編號:LCZJ2023YB030)
編輯:陳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