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美育作為培養學生審美能力、提升學生綜合素養、塑造學生人格的重要途徑,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目前,部分地方學校存在美育教材同質化、教學模式呆板等問題。地域文化作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學生而言具有天然的親和力和易得性。因此,將地域文化作為美育素材引入課堂具有可行性。文章認為,教師可以將非遺技藝引入課堂,也可以借助地域文化營造校園美育氛圍,還可以開發基于地域文化的特色美育課程。
【關鍵詞】中學美育;地域文化;非遺傳承;美育氛圍;美育課程
【中圖分類號】G633.95【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4—0463(2023)18—0038—05
“美育”亦稱“美感教育”或“審美教育”,最早是由德國古典美學家席勒提出的。作為一種重要的教育形式,美育通過藝術、生活、文化、自然等手段,讓學生認識、理解、感受美,從而形成感受美、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美育不僅能培養人的審美情趣,還能提升人的素養、情感,陶冶人的心靈,它與德育、體育相輔相成,相互依存。那么,如何實施美育呢?
一、當前中學美育中存在的問題
20世紀初,王國維、蔡元培等教育家將美育這一西方教育理念引入國內,提出“始于美育,終于美育”和“美育替代宗教”等理論[1]。但長期以來,部分教師將美育和藝術教育混淆,美育長期不受重視。且在美育內容的選取上,多與語文、歷史、美術等教材內容相結合。
1.美育教學時長占比較低。當代教育史上,美育的地位可以說幾經起落。就目前而言,美育專業理論的發展和人才的培養機制都還不完善。中學教師雖然充分認識到了美育的重要性,但美育及相關活動占整個中學教育階段的比重較小。一些教師認為,美育成果培育周期過長,在日常教學實踐過程中無法達到“立竿見影”的效果[2]。且在當前教育評價體系下,美育的效果無法準確衡量,因而也無法合理評價教師的美育過程。許多教師在現有教學評估體系下,迫于教學壓力,選擇見效快的“智育”內容,忽略了見效較慢的“美育”內容。
2.美育內容和形式過于單一。大多數中小學校將美育和語文、歷史等學科的教學活動結合起來,通過開展“經典誦讀”等活動來達到美育目的。但在實施過程中,大部分學校沒有開設專門的美育課程,缺乏專業的美育教材,美育內容或為全國統一的美學參考讀物,或簡單等同于語文課的補充。美育教師缺乏對本地美育素材的深度挖掘,導致美育內容不接地氣,缺乏地方特色和學校風格,還加大了學生的負擔,導致美育流于形式。
3.重視內容的識記而非美的感受。教學過程中,部分教師對美育內容缺乏系統性認識。由于教師自身專業素養不夠,國學、美學底子薄弱,對傳統文化的認識淺薄,甚至自身就缺乏基本審美能力,導致在教學實施過程中只能照本宣科地解說學術詞匯,要求學生僵硬機械地記憶美學發展史、美學概念、美學理論等知識點,而非通過沉浸式體驗的方式引導學生對美的事物觀察和感悟,導致學生認為美育和其他學科教育一樣屬于知識教育,忽略了美育的本質。
二、地域文化融入中學美育存在耦合性
1.地域文化的概念。地域文化是指某個地域的專屬文化,是一定地域范圍內的人民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通過勞動智慧創造出的物質和精神的全部總和,包括特定的歷史文化、水文條件、風土人情、宗教信仰、民間藝術等文明表現[3]。
地域文化與傳統文化有著多元一體的關系。“多元”是指地域文化以其多元的民族特征、地域特征,成為組成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子系統;“一體”是指眾多地域文化中的共性特征和互通性認同組成的中華傳統文化。在這種“多元一體”的關系下,地域文化成為中華傳統文化的個性和地方特色,中華傳統文化也相應地成為眾多地域文化所互通認同的主流形式。
地域文化因其表現形式和內容體裁的多樣性,具有原生美育資源屬性。一般來說,美育資源類型主要包括視覺藝術、音樂、舞蹈、戲劇、文學等,這些類型都可以在地域文化中找到對應的具體范本。其中,視覺藝術教育是美育資源的常見類型,包括繪畫、雕塑、攝影、設計等形式。與之相對應的,在地域文化中可以找到的美育資源有以下種類(見圖1)。
與此同時,地方傳統樂器演奏、民俗節慶舞蹈、戲劇演繹、地方傳說等,都與音樂教育、舞蹈教育、戲劇教育、文學教育等融合,既生動活潑,又唾手可得,是廣泛存在于學生日常生活中的珍貴的原生態美育資源。
2.地域文化與中學美育實踐的天然耦合性。新時期,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也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堅實根基?!秉h的十九大也提出了“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要求。利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激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機與活力,進一步增強學生文化自信的同時,讓美育植根于文化勢在必行。作為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地域文化既與傳統文化存在“多元一體”的關系,又與中學美育有著天然的耦合性。
地域文化是由生活在各個地域的人們在長期生產、生活、勞動中總結積累而約定俗成的,既是人們用于互相辨識的文化符號,也是族群互相聯系的心理紐帶,它以生活中具體的衣食住行習俗和文化上的價值觀念被當地人群感知和認可。
進入新時期以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中學美育中逐步得到重視,但教學實踐中只是將傳統文化中的知識內容引入了美育,要求學生了解與掌握,但忽視了學生對文化內涵的體驗。另外,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關的教材和讀本大都為全國范圍內編撰,具體內容和案例缺乏地域特色,導致使用通用本教材實施美育時,無法與當地實際結合起來,教師也無法組織多元化的案例開展教學活動。因此,挖掘并整理地域文化中符合美育標準的元素,形成既符合中學美育要求,又容易被各地教師和學生所感知的美育內容,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地域文化引入中學美育的可行性
1.地域文化可以承載美育教學內容。任何一種教育都需要載體,美育也需要眾多的載體來實現內容的傳遞。地域文化中的建筑造型、各類民俗飾品中的傳統圖案、各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選材及加工工藝、地域性節慶及相關歷史傳說等,具備物質和文化的雙重屬性,既能承載地域性審美傳承,又能使學生認同家鄉傳統文化,產生熱愛家鄉的情感。
運用現代化教學方式,從地域文化中提煉美育素材,將千篇一律的識記型美育課堂轉化為具有地方特色和學校風格的多元化課堂更接地氣,更容易被教師和學生感知。例如,在培養學生觀察美的能力時,可以通過發掘地域文化中的傳統民居元素,開發系列主題課程來實現。中國傳統民居是當地自然、人文地理要素的集合體,能集中體現當地獨特的地域審美和民俗文化。教師可帶領學生調查當地傳統民居,對民居實施聚落分布調查、建筑外觀描摹、建筑構件審美分析、雕刻件內容解讀等,從而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提高學生對地域文化的接受能力。

2.地域文化可以補給美育資源。美育課程資源的探索開發和高效利用是美育教師的重要任務。當前,中學美育中存在教材同質化嚴重、缺乏地方特色等問題。一方面,全國統一的讀本和參考讀物缺乏地方特色,教學內容對當地學生而言缺乏親和力,教學過程中難以讓學生形成沉浸式體驗;另一方面,當地大量美育資源被忽視和浪費。
以甘肅彩陶文化為例,甘肅是我國彩陶之鄉。以大地灣、馬家窯等文化遺址為代表,有著延續五千年的完整彩陶文化發展歷史。其中,大地灣、馬家窯等彩陶的刻畫圖案、裝飾技法、紋飾、器型等,都具有極高的美學鑒賞價值。甘肅地域彩陶文化中的美學元素、紋飾和工藝變遷衍化歷史以及省內各地博物館藏實物、彩陶出土地域環境等,都可以成為中學美育內容的補給資源。
3.地域文化可以增加美育形式。目前,中學階段美育目標主要是引導學生掌握初步的美學知識,學習表現美的技能,初步形成對美好事物的辨別能力。目前,美育形式多以開展“誦經典”活動、學校廣播每天“傳唱經典”、組織“經典誦讀比賽”等為主,形式呆板,只強調美育的潛移默化功能,缺乏多元化、可量化的系統性教學實踐。而將地域文化引入美育后,教師可在深入挖掘地域文化資源的基礎上,以中學美育目標為指導,開展田野調查、現場觀摩、傳統技藝教授、對比性教學、翻轉課堂等多樣化的教學實踐活動,并結合目標結果為導向的考核方式,對美育過程進行系統性評價。
以甘肅省蘭州市為例,為提高學生審美素養,教師可使用“對比教學”和組織學生線下考察體驗相結合的方式。在設計課程時,要挖掘、整理本地文物古跡、民俗飾品、建筑裝飾中所有關于表達“黃河線條之美”的元素,形成符合美學教育意義的課程內容;在教學實踐環節,利用對比教學,引導學生比較從新石器時期馬家窯陶器水流紋飾到現當代黃河母親等雕塑中河流紋飾的變化,讓學生切實感受審美素養與社會發展的關聯性;在實地考察及課外研學環節,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到臨洮縣馬家窯遺址、甘肅省博物館等地觀摩美學元素產生的環境及代表性實物,沉浸式體驗地域文化之美,讓課堂教學與現實生活相呼應,從而達到切實提高學生審美素養、加深美學知識理解的目的。
四、地域文化視角下美育實踐探索
1.將非遺技藝傳承引入美育課堂。甘肅是文化大省,也是非遺大省。甘肅彩陶、黃河水車、甘南藏戲、蘭州葫蘆雕刻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遍布省內各地。這些非遺文化作為地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民俗、地域與村落的自然屬性,對地域內學生而言有著家鄉文化的親切性,易于接受。且非遺文化包含衣食住行各方面,涵蓋文學藝術、繪畫藝術、民俗音樂、節日慶典、工藝流程等多個維度,都可以讓學生沉浸式體驗。因此,豐富的非遺文化為甘肅省地域文化傳承與中學美育實踐相結合的探索提供了可能性。
以甘肅省張掖市民樂縣為例,可以嘗試將麥稈畫、中國結等非遺傳承工藝引入課堂,邀請麥稈畫非遺傳承人孫秀英、中國結非遺傳承人張琴等民間藝人為學生們授課并傳授技藝。學生在非遺實踐活動中不僅提高了審美能力,還能近距離接觸非遺工藝,真正成為地域文化的傳承者和傳播者。
2.借助地域文化營造校園美育氛圍。眾所周知,美育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美育工作的有序開展不僅要依托各類課程,還要依托學校各種活動的設置與開展。在營造校園美育氛圍的活動中,地域文化活動比傳統文化活動具有更強的親和性和生命力。各校可以結合學校實際,將地域文化的學習與傳承納入學校的興趣小組活動中,讓學生在日?;顒又蝎@得文化熏陶。以張掖市民樂縣為例,該縣有“頂碗舞”“四家武術”“木塑畫”“手工刺繡”等非遺項目。截至2022年,民樂縣14個學校開展了600余課時的非遺傳承教學活動。各個學校都建立了鄉村少年宮,同時利用不同社團宣傳非遺文化。
將地域文化傳承與校園美育氛圍營造相結合,將傳統的校園文化墻、美育陳設傳欄等與本地非遺文化相結合,用非遺元素裝飾校園,營造特色校園氛圍,讓學生沉浸式體驗;在傳統的繪畫比賽、手工比賽、歌唱比賽中開辟非遺賽道,引導學生傳唱經過篩選的非遺曲目,或者用非遺技藝來創作,重新闡釋美育內容,能讓學生認識到美育并不是空洞無物的,而是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從而達到讓學生“在生活中發現美,在課堂上學習美”的目的。

3.開發基于地域文化的特色美育課程。地域文化是傳統文化的地方表現形態,也是中學美育的富礦。地域文化需要教師系統性地對其進行整理和篩選,使之與中學美育目標相結合,然后形成獨具地方特色的美育課程體系。例如,以地域文化中“傳統民居”“民俗服飾”為挖掘對象,則可延展出以下系統性內容(見圖2):
由以上案例可見,美育課程開發應基于教師對地域文化的高度理解和充分挖掘整理,貫穿于“理解美的知識”“表現美的技能”“辨別美的能力”“創造美的興趣”等各美育環節,其內容和實踐形式多樣,包含美學知識的講授學習、非遺技藝的簡單入門、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等。這一課程既符合《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中對培育學生“人文底蘊”“學會學習”“實踐創新”的要求,也滿足了學生對美育課程多元化、聯動性、沉浸式體驗的需求。
總而言之,學校美育的目標是使學生理性、自覺地構筑意義豐盈、崇高雋永的精神家園。中學美育應以地域文化中崇高深邃的信仰故事、具象且可感知的文化元素等,引發學生對生活中美的追求,引導學生對地域文化中美的元素產生價值認同,讓學生在沉浸式教學中體驗理想之美、信仰之美、精神之美、文化之美。
參考文獻
[1]姚淦銘.王國維文集:第3卷[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97:157.
[2]何江洋.地域文化融入高校美育建設途徑探究——以南京市為例[J].大眾文藝,2021(04):144.
[3]閆夢影.對甘肅非遺民間傳統文化走進綜合實踐課堂的探索[J].學周刊,2022(02):191.
編輯:謝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