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小企業在助推我國經濟增長、促進社會和諧上發揮巨大作用。但由于條件限制和內部控制管理問題,企業生存能力較差,競爭力不強。從中小企業、內部控制兩大核心概念切入,剖析中小企業內部控制問題,如內部控制環境不完善、風險評估體系不健全、內部控制活動不規范、信息化內部控制水平不高、內部控制監督力度不強等,并總結解決上述問題的有效策略,分別為:夯實基礎,改善內部控制環境;增強意識,健全風險評估體系;緊扣核心,優化內部控制活動;與時俱進,提高內部控制信息化水平;強化監督,提升內部審計獨立性。
關鍵詞:中小企業;內部控制;經營策略
0 引言
中小企業是指收入、資產總額相對較少,或者職員數量較少,管理制度相對簡單,有利于滿足社會需要、提升就業率的企業。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中小企業得到顯著發展,實力明顯提升。近年來,我國經濟飛躍式增長,市場經濟體制也得以優化和完善,中小企業在此過程中作出了巨大貢獻,逐步成為促進經濟水平提升的堅實力量。雖然中小企業發展取得了顯著成果,但是仍存在許多不可忽視的問題,如缺乏嚴密的內部控制制度、“家族制”經營方式阻礙制度執行等。為更好地推動中小企業發展,提升其競爭力,解決其內部控制中的問題勢在必行。
1 中小企業界定及特點
2011年,《關于印發中小企業劃型標準規定的通知》(工信部聯企業〔2011〕300號)將中小企業劃分為中型、小型、微型3類。關于中小企業具備的主要特點,總結如下:第一,經營主體多,經營范圍廣,同時企業組織單一、規模小,因而經營方式靈活,具備“船小好調頭”的明顯優勢。第二,分布不均,我國沿海地區中小企業更集中。第三,與大企業相比,該類企業整體實力偏弱,在人才、技術、資金等層面都處于劣勢。例如,部分中小企業財務部門配置不完整,僅安排1名財務人員,且會計出納均由其兼任,導致權責難以分明。第四,該類企業生命周期偏短,人員流動性高。許多中小企業規模小、管理不完善,并且存在單人多崗現象,導致人員工作壓力大、流失率高。據統計,我國中小企業平均成長周期一般少于5年[1]。近年來,《“十四五”促進中小企業發展規劃》《“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均對中小企業的長效發展及數字化轉型提出了新的戰略部署和要求,表明其發展備受社會各界關注。
2 內部控制概述
美國COSO(反虛假財務報告委員會下屬的發起人委員會)對內部控制的定義為:“內部控制目的在于通過企業董事會、管理者及員工的影響,實現財務報表的可能性、經營活動的效率和效果,以及所適用法規的遵循性所提供合理保證的過程。”我國對內部控制的研究于1980年開始,起步相對發達國家較晚[2]。關于新時期下內部控制的含義,可從動態、靜態兩方面來闡述。從靜態方面看,內部控制是指企業為保障信息可靠、資產安全及效率提升,制定的措施和程序等;從動態方面看,內部控制是指相關的內部控制措施、程序及方法的執行,以保障企業信息真實、可靠,提升企業的經營效率。中小企業內部控制特點主要體現在4個方面:一是全員性,即內部控制需要全員參與;二是前瞻性,即內部控制的管控防范對象具有不確定性,要提前設計管控預案;三是精細性,即企業管理本身就具備復雜性和精細性,為確保管理的細致落實,內部控制同樣要考慮周全和科學,精準到每項工作的細節;四是長期性,即企業要不斷總結內部控制經驗并進行鞏固和完善。
3 中小企業內部控制存在的問題
3.1 內部控制環境不完善
中小企業普遍存在內部控制環境不完善的問題。在內部環境中,企業的治理結構占據重要地位,又涵蓋權責劃分、企業文化等。部分中小企業治理結構還停留在紙上談兵的階段,不僅結構設置不科學,而且執行力差。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中小企業數量不斷增多。不少中小企業出于成本考慮,不會設置很多崗位,存在一人兼任多崗位甚至崗位混同情況,易發生操作錯誤、舞弊及推諉責任現象[3]。
3.2 風險評估體系不健全
中小企業由于發展條件限制,往往并沒有強大的經濟后盾作為保障,對抗市場風險的能力也較弱。企業要想實現可持續發展,就必須進行風險評估,將風險控制在可應對的范圍內。部分中小企業的管理層在制定決策時存在盲目性和主觀性,僅憑借自身經驗,缺乏基本的抗風險意識及管理能力,影響了內部控制成效。還有部分中小企業雖建立了風險管理制度,但執行效果差,未能基于全局來把控。
3.3 內部控制活動不規范
中小企業內部控制制度要具備全面性、可操作性、規范性及有效性的基本特點。然而,從實際情況看,許多中小企業未能達到內部控制的要求,還存在會計信息失真、會計制度不完善等急需解決的問題。在內部控制制度方面,部分中小企業缺乏更嚴密、合理的規章制度,加之一些企業為“家族制”形式,關鍵崗位交由親戚、朋友擔任,阻礙了企業制度的執行。在內部控制程序上,交易授權、職責劃分、獨立稽核等方面也有不足。因中小企業軟實力差,且企業內人員的專業素養不高,無法順利地駕馭內部控制活動,導致內部控制活動不規范。
3.4 信息化內部控制水平不高
許多中小企業內部控制機構不健全,員工的責任也不明晰,未能建立起完整的信息反饋機制。當發生需要解決的問題時,無法找到責任人或相關人員推諉扯皮,影響企業正常運營管理[4]。導致企業信息系統落后、信息化內部控制水平低下的原因主要有兩個。第一,中小企業發展參差不齊,很少有企業會設立完善且獨立的信息管理部門,同時信息及業務復合型人才相較大型企業明顯匱乏,會明顯阻滯企業發展速度的提升。第二,內部控制信息化建設需投入大量資金,后期還要維護升級。中小企業普遍存在規模小、資金少的問題,會將大量資金投入日常經營管理,因此導致信息化水平不高,處理信息傳遞的能力也較弱,內部溝通不順暢。
3.5 內部控制監督力度不強
內部審計是中小企業內部控制的有力手段,內部審計只有強調高度獨立性,才能保持公正、客觀,發揮監督管理的作用。內部審計具備的功能強大,如能監督中小企業各項程序、制度的落實情況,為決策提供依據;還能揭示企業發展中出現的違規問題,及時維護企業正常的經濟秩序,消除經營的薄弱環節。但現實中許多企業的內部監督力度較弱,主要體現在缺乏獨立的審計機構上,即便是設置了內部機構,也流于形式,未能發揮實效,或是內部審計人員的獨立性不強。此外,部分中小企業會過多關注經營業績的提升,再加上內部人事關系復雜多變(如家族制),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內部審計工作的開展,導致監督工作無法發揮作用。
4 中小企業內部控制存在問題的原因
4.1 主觀層面的原因
中小企業內部控制存在的問題與主觀層面有關。在主觀層面的要素中,又涵蓋了中小企業自身的經營運作理念、思想、文化、管理體系等。從宏觀角度看,當前我國不少中小企業自身還未能形成較成熟且規范的管理體系,這也正是導致該類企業競爭力被削弱的主要原因。中小企業的戰略管理、目標管理往往滯后于大型企業。中小企業的管理體系不佳,會直接阻礙其融入新時期的競爭體系,從而不利于其實現內部控制的相應目標。因此,中小企業在未來發展中有必要革新思想及管理理念,以滿足自身內部控制的目標需求。
4.2 客觀層面的原因
從客觀角度看,在當前中小企業的日常運營管理中,管理者會將重心放在產品制作及其后續服務的優化上,容易忽視內部控制,導致企業內部控制所需的人力、財力投入不足。這也是影響中小企業內部控制成效的重大因素。當前的市場競爭如火如荼,中小企業更要明確外在環境、內在環境對自身發展造成的影響,積極整合資源并進行調整。
5 解決中小企業內部控制問題的策略
5.1 夯實基礎,改善內部控制環境
中小企業開展內部控制,立足于良好的內部控制環境,內部控制環境是重要的基礎條件。內部控制環境涉及治理結構、人力資源管理、企業文化等,對內部控制效果影響突出。夯實內部環境基礎,具體可圍繞以下兩點措施展開。第一,完善治理結構。治理結構應包含股東大會、監事會、經理層等。由于當前部分企業的股權結構設置不合理,存在股東“獨大”的現象,要及時優化。①明確職權。無論是中小企業的治理,還是內部控制,都要遵循相互制衡的基本原則,并采取“不相容職務相分離”的管理思想,防止內部控制流于形式。②設立獨立的董事制度。獨立董事不受限于任何利益集團,并為企業帶來新理念及新技術,為企業發展提供行之有效的指導建議,全面保護中小企業利益。③充分發揮董事會作用。許多中小企業都未設置董事會,即便設置了董事會,也未能從根源上發揮其職能作用,導致管理浮于表面。中小企業要充分激發董事會職能作用,及時識別企業可能面臨的風險。第二,構建現代化的企業管理制度。為在激烈的競爭浪潮中站穩腳跟,中小企業要構建符合現代經濟市場的管理制度[5]。該制度要能凸顯企業 “產權明晰”“權責分明”“政企分開”“科學管理”的核心理念,并且更好地監督企業發展中的行為,從內部控制的角度實現對企業未來發展戰略的管控。總之,通過改善企業內部控制環境能夯實發展基礎,優勢突出。
5.2 增強意識,健全風險評估體系
中小企業內部控制中的風險評估問題較突出,體現在缺乏風險控制意識等方面。第一,增強風險管理意識。當前市場經濟環境復雜且常變化,中小企業也處于布滿風險的大環境中,隨時都可能遭受外部因素的影響,生存及發展受到阻礙。據調查,當前中小企業發展中可能面臨的風險類型有資金風險、制度風險、成本風險等。因此,作為企業管理者,必須樹立風險防范及管理意識,用前瞻性的思想來為企業發展統籌規劃。第二,構建風險管理體系。為合理地規避風險,維持企業既定的發展軌跡,中小企業要構建相應的風險評估體系,分別對風險的識別、重大性、危害程度等進行分析,從而制定可靠的風險應對措施,將風險對企業的不良影響降至最低。中小企業要持續關注來自內部、外部的風險,在既定目標基礎上,利用工具或方法(如頭腦風暴法、德爾菲法、核對表法、情景分析法、SWOT法等)進行風險識別。第三,明確企業風險管理責任。中小企業要建立風險責任制度,由相應責任人負責風險管理、風險責任追究,實現風險動態化監督,提出預警及應急方案,為企業發展保駕護航。
5.3 緊扣核心,優化內部控制活動
中小企業內部控制活動是其核心所在,但從上述問題剖析中看,內部控制活動有制度、執行方面的不足。第一,完善內部控制制度。①授權審批制度。明確企業各崗位職責及義務,確保業務落實均基于規定的內部控制范圍,各部門嚴格遵循程序要求來審核業務。②財產保全制度。嚴格制定企業財務記錄、賬實核對、定期盤點措施[6]。③會計系統控制。按照國家下發的《企業會計準則》《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等綱領性文件及有關會計制度,制定符合企業自身發展的會計制度,完善會計工作內部控制。要求會計人員實行崗位責任制度,發揮會計監督職能,保障企業的財務會計報告真實、可靠,能為企業決策的制定提供有力幫助。第二,加強內部控制執行力。中小企業管理層要做好表率,認真遵守內部控制制度,起到“領頭雁”的示范效應[7];按時考核和評估企業各部門及人員,根據其在內部控制執行中的表現予以對應獎懲措施,不斷加大對企業整體的約束力度;通過優化企業內部控制制度規范企業控制活動,提升內部控制的積極效果。
5.4 與時俱進,提高內部控制信息化水平
中小企業的內部控制及發展不僅要著眼于實際,而且要逐步順應時代步伐,與時俱進地構建反饋機制,以提升內部控制的信息化水平。信息系統是企業基于先進的通信技術及計算機技術構建的信息化管理平臺,能減少人為操作因素的影響,促進內部控制效果的提升[8]。第一,加強企業信息化建設。當前處于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技術覆蓋的新時代,中小企業要結合自身的經濟實力、發展規模及戰略規劃,構建與自身經營管理業務相聯系的信息化內部控制體系,以提升業務處理質量和效率。通過結合信息化技術,能極大地消除人為因素造成的錯誤,提升企業內部管控有效性。在此過程中,中小企業要注意強化對計算機信息系統的控制,具體細化到系統開發、維護、數據傳輸、文件存儲、網絡安全等方面。第二,構建信息與溝通制度。中小企業內的不同層級、業務部門要針對內部控制進行及時溝通,企業要與外部債權人、投資者、供應商、客戶等進行溝通,及時發現問題并上報,再采取內部控制措施。第三,建立暢通的反饋機制。中小企業規模小,發展受限,更要創設有利于溝通的透明化環境,并搭建適宜的溝通機制。這不僅能自上而下地傳達企業領導層的精神,而且能傾聽企業內部基層人員的意見,打破雙方的溝通壁壘[9]。中小企業要激發人員參與的積極性,并提供多元化的信息溝通方式,如主題會議、分享會、聯歡會等。
5.5 強化監督,提升內部審計獨立性
第一,強化監督內部控制實施情況。中小企業要健全內部控制制度,根據不同部門的特點,建立相互牽制的制度,要求對業務進行多次審核,并進行日常性、周期性的審核,讓內部監督工作制度化。中小企業內部監督職能要從以往的“查錯防弊型”轉變為“管理服務型”,并重視事前風險預防、事中風險控制,實現全方位的監督管理。中小企業可構建舉報投訴機制,當發現未經授權而挪用企業資產的行為時,要及時投訴舉報,并制定舉報人保護制度;要完善內部監督機構,維護內部控制的權威性、有效性。第二,提升內部審計的獨立性。中小企業可設立單獨的審計部門并指派專業人員負責,明確人員職責、權力和范圍,尤其注重提升審計獨立性。審計部門由企業的主要領導來全權負責,擴張內部審計范圍。此外,中小企業要定期評價內部控制工作并制作報告[10],及時整改報告中列舉的問題和內部控制缺陷,利用PDCA原則實現可持續發展,發揮內部監管效力。
6 結語
綜上所述,內部控制通常是指企業為有效維持內部正常運行、經營、管理,促進各項業務活動、管理事宜順利推進而執行的一系列管控行為。具體包括針對企業資金獲取渠道、利用方式,組織和開展規劃、編制、監管、考察、審核、管控等多項工作,規范企業生產經營、資金管理方案制訂中的具體操作,以確保企業內部管理工作的一系列措施符合相關規定。中小企業內部控制可圍繞環境控制、風險評估、控制活動、信息與溝通、內部監督5個方面展開。針對存在的問題,中小企業要“因地制宜”地制定解決措施,從而規避風險,增強市場經濟效益,實現穩定、向好發展。
參考文獻
[1]王明月.企業采購業務內部控制問題研究:以M公司為例[J].經濟研究導刊,2022(21):114-116.
[2]楊真真.企業內部控制與稅收行為:“治稅”還是“避稅”[J].財會月刊,2022(8):61-68.
[3]陳利軍,李延喜.企業內部控制、資本成本與EVA績效評價[J].江漢論壇,2022(1):58-64.
[4]韓冬梅.建筑施工企業內部控制問題及對策[J].行政事業資產與財務,2021(19):74-75.
[5]楊舒雯.制革企業成本問題與內部控制策略研究[J].中國皮革,2021,50(12):14-17.
[6]那明,馮坤雯.內源融資、內部控制與投資效率:基于中小板上市企業的研究[J].工業技術經濟,2020,39(8):126-133.
[7]胡川,王林江,張桂玲.分析師跟蹤、內部控制有效性與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J].科技進步與對策,2020,37(3):88-97.
[8]楊凱淇,卿松.風險投資對中小企業創新績效的影響:以內部控制為路徑[J].財會月刊,2019(20):168-176.
[9]楊毅,朱秋華,楊婷.內部控制、供應鏈金融與中小企業融資約束:基于創業板上市公司的經驗證據[J].武漢金融,2019(9):66-73.
[10]聶志萍,李青青.內部控制對中小企業融資租賃的影響研究[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信息與管理工程版),2018,40(6):690-695.
收稿日期:2023-03-10
作者簡介:
陶夢,女,1995年生,碩士研究生,助教,主要研究方向:企業管理、風險管理。
趙雁,女,1986年生,碩士研究生,助教,主要研究方向:企業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