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隨著市場競爭的不斷加劇和企業管理要求的持續提升,制度在企業生存和發展中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制度成本在企業成本管理中的地位也越來越高。通過對比交易成本概念明確制度成本的內涵,從全生命周期角度分析制度成本的構成,并提出制度成本的管控策略,以促進企業制度成本的整體降低和成本目標的全面實現。
關鍵詞:制度成本;全生命周期;成本目標
0 引言
在企業成本管理中,制度成本往往被忽視,導致企業成本支出不合理或成本目標難以達成。目前,多數企業的制度成本概念不完整,對制度成本的內涵、構成和管理策略尚沒有形成完整的管理體系。
本文以企業主體為研究對象,從全生命周期角度出發,明確企業制度成本的定義,闡明企業制度成本的五大構成部分,即制定成本、監督成本、執行成本、變革成本和完善成本,分析和探討各部分之間的相互關系和各部分的管控策略,為企業制度成本管理提供必要的理論基礎。
1 制度成本的內涵
交易成本是新制度經濟學的一個重要的基礎性概念。隨著新制度政治學、新制度社會學的產生,源自經濟學的交易成本概念表現出其局限性,因而制度成本的概念被提出。制度成本與交易成本既相互區別,又相互聯系。
1.1 交易成本與制度成本
交易成本泛指所有為促成交易而形成的成本。交易成本概念的提出者科斯認為,為了進行市場交易,有必要發現誰希望進行交易,有必要告訴人們交易的愿望和方式,以及通過討價還價的談判締結契約、督促契約條款的嚴格履行等。這些工作常常需要花費成本。如果某項交易按照定價制度進行而無須付出成本,則需要支付費用的該項交易將不會發生[1]。
布勞的研究中出現了制度成本的概念意識。他認為,建立一個正式程序需要投入一定的資源,以保存和固定化這種社會行為和關系模式。使個別已成為習慣的行動變明確并使該行動過程穩定化,就需要付出成本。要建立人們一貫共同遵守的規則并使行動模式進一步具體化,則必須付出更大的成本[2]。
從起源角度看,交易成本早于制度成本出現,交易是客觀、獨立存在的,并不依賴制度的產生。從范圍角度看,交易成本大于制度成本,只要有交易的發生,就會有交易成本,但不一定有制度成本。從未來角度看,隨著企業管理意識的增強和方法的改進,交易活動將逐步規范化、制度化,交易成本將逐漸轉化為或趨近于制度成本[3]。
綜上所述,交易成本與制度成本之間的關系可以理解為:交易成本是制度成本形成的物質基礎,制度成本是交易成本的理論結晶。交易活動有助于制度規則的形成,制度成本管理有利于交易成本的降低。二者是相互聯系、相互促進的關系。
1.2 制度成本的含義
制度是約束人們行為的一種規范或準則。新制度主義學者諾思形象地將制度描述為一種社會游戲規則,是人們設定的決定相互關系的規范制約。因此,當制度以規則制約的形式產生或發揮作用時,需要投入相應必要的一定資源,這就是制度成本[4]。
汪丁丁[5]從交易費用博弈均衡的角度進行研究,認為制度知識可以降低交易費用,制度本身也是一種稀缺資源,對一種制度的選擇或放棄是存在機會成本的。李建德[6]對制度成本進行了深入研究,指出制度的本質是人類合作過程中不可缺少的共同信息,制度成本則是社會在形成這種有價值信息時所必要的費用。張廣利和陳豐[7]從制度成本影響因素的視角出發,將制度成本的內涵概括為:制度成本是以制度設計為起點、以制度變遷為終點的整個制度周期中所產生的一切耗費,是不同主體之間進行利益博弈而產生的成本。
廣義的企業制度成本,既包括企業內部制度成本,即企業為降低市場中的不確定性而進行信息整理、簽訂契約和保障履約的支出;又包括企業外部制度成本,即企業為遵守國家法律規則,在市場準入、行政管理和稅務征收等方面的支出[8]。本文研究的范圍為狹義的企業制度成本,即企業內部制度成本。
綜上所述,本文對企業制度成本的定義為:企業為達到一定目的,在制度的制定、監督、執行、變革和完善等各環節的全生命周期中所投入的所有資源的經濟價值。
2 制度成本的構成
根據企業制度成本的定義,結合成本的全生命周期理論,將企業制度成本的構成劃分為五大部分,即制定成本、監督成本、執行成本、變革成本和完善成本。
2.1 制定成本
制度制定成本是指制度在制定過程中付出的各種支出,包括調研成本和形成成本:①調研成本,即在制度的制定之前,需要付出一定的調研支出,包括對企業所處的外部環境(政治、經濟和法律等)和內部環境(企業的行業特點、發展階段和戰略規劃等)進行綜合分析,使制度適合制度環境,支撐企業成本目標的實現;②形成成本,即在調研論證之后,需要繼續投入一定的人、財、物等資源,對相關信息進行加工,最終完成制度的建立,這就是制度的形成成本[9]。
2.2 監督成本
制度監督成本是指保障制度得到有效運行所付出的必要支出,包括培訓成本、保障成本和督促成本:①培訓成本,即為了使制度被深入理解,需要對制度制定的目的、條文的含義和相關要求等方面進行宣貫、培訓而發生的必要支出;②保障成本,即為了使制度得到有效運行,通過審批權限、流程設計和信息化等手段保障制度順利執行而發生的必要支出;③督促成本,即為了使制度得到剛性執行,履行督促制度執行職責的部門或人員而發生的必要支出。
2.3 執行成本
制度執行成本是指承擔制度規定的義務和執行制度規定的標準而引起的全部支出,包括規定成本和履行成本:①規定成本,即承擔制度規定的成本義務,如工資水平、福利標準和公積金比例等;②履行成本,即按照制度規定的標準執行制度需要支付的成本,如決策程序、檢測次數和盤點頻率等。
2.4 變革成本
制度變革成本是指新制度在執行中遇到阻力和形成損失而產生的相應支出,包括摩擦成本和損失成本:①摩擦成本,即在制度變革過程中,舊制度的既得利益者阻止制度執行或新舊利益雙方博弈而帶來的額外的摩擦支出;②損失成本,即在制度變革過程中,新制度不夠成熟或存在缺陷而導致不必要的損失支出。
2.5 完善成本
制度完善成本是指根據制度的執行情況,對制度進行修改、補充和優化而付出的必要支出,包括總結成本和修訂成本:①總結成本,即根據制度環境的變化、制度的執行狀況和企業新的管理要求,對制度執行的適應性進行總結所支出的必要成本;②修訂成本,即根據定期的制度總結,為提高制度的適應性和有效性,對制度進行修改、補充和完善所支出的必要成本。
按照因果角度分類,企業制度成本的五大構成部分可分為動因制度成本和結果制度成本。動因制度成本包括制定成本、監督成本和完善成本;結果制度成本包括執行成本和變革成本。
企業的制定成本、監督成本、執行成本、變革成本和完善成本共同構成全生命周期的企業制度成本,各階段的制度成本之間相互聯系、相互影響,形成一個完整的成本體系,見圖 1。
3 制度成本的管控策略
從全生命周期角度看,制度成本的管理重點在于各環節成本的整體降低,而非制度成本的單個環節的成本降低。適當地提高某一環節的制度成本,可能大大降低另一環節的制度成本或整體制度成本。所以,要根據制度成本各部分的特點和全生命周期特征來籌劃制度成本在各環節的合理投入,以達到制度成本總體水平降低的目的。
3.1 制定成本管控
制定成本是一本萬利的投入。制定成本是制度成本的起點,同時是制度成本的重中之重,對其以后各階段的制度成本具有顯著的影響。制度的設計需要充分研究企業的運營環境和目標。制度的制定要滿足以下2個條件:一是要符合國家法律法規的要求,遵守合規性這一基本要求;二是要適合企業的實際情況,有明確的成本目標,促進企業整體利益最大化[10]。
制定成本投入不充分,制度設計不合理,將直接影響制度的執行情況、執行成本的高低和成本目標的達成情況。例如,制度初衷不明確、內容不合規或要求過高過低,都將直接影響制度的順利推行、執行效果,產生損失成本;又如,制度設計中影響規定成本的員工工資水平,過高將直接增加企業的人工成本,過低又起不到充分的激勵作用;再如,制度規定中影響履行成本的檢驗次數,過多將增加的企業的檢驗費用,過少又保證不了企業產品的安全。
3.2 監督成本管控
監督成本使制度不再是擺設。制度成本最大的浪費是制度不被執行,制度成為“空架子”,而制度的有效運行需要相應的監督作為保障。將制度制定的初衷、制度的重點和難點有效地進行宣貫、培訓,使得制度被理解并深入人心,是制度能夠得以全面執行的內生動力;將制度流程化、信息化和表單化,是保障制度有效執行的重要途徑;對制度執行弱化或偏差進行督促和考核,是制度得以剛性運行的重要保證。監督成本架起了制度設計和制度執行的橋梁,并為制度執行提供強有力的保障。
3.3 執行成本管控
執行成本是制度剛性兌現的成本。執行成本是為了達成成本目標而必須支出的成本,是結果制度成本。企業要保證規定成本的足額支付,從而保障制度規定義務的履行和激勵作用的發揮;要保證履行成本的合理投入,從而保障產品和服務的質量和安全。制度設計是在合理的前提下,執行成本投入越充分,成本發揮的效用就越大;反之,如果在執行成本支出環節“偷工減料”,或者在此環節不合理地強調降成本,將削弱成本目標的達成,產生直接或潛在的損失成本,如質量維護成本增加、安全責任成本承擔和環保違規成本的發生等[11]。
3.4 變革成本管控
變革成本是制度革新的必要代價。變革成本是以制度推動進步過程中,牽扯利益格局重新調整而需要支出的阻力成本或摩擦成本。變革成本一般是不可避免而發生的一種暫時性的制度成本。制度設計環節的調研論證越充分,制度監督環節宣貫、培訓越到位,制度執行環節推行力度越剛性,制度變革存在的阻力和摩擦程度就越輕微,造成的損失成本就越可控。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制度變革中的矛盾處理不善,可能引起企業的不穩定或重大損失風險,因此,要做好變革成本和風險因素的平衡。
3.5 完善成本管控
完善成本使制度成本持續優化。完善成本是為了更好地達成成本目標而需要持續付出的成本。企業根據環境的變化、制度執行的情況和成本目標的調整,定期、適時地對制度進行修訂和完善。在發現制度執行過程中存在問題時,企業不應通過弱化或不執行制度來回避問題,而應及時付出成本,修訂制度,維護制度權威,保證制度執行剛性。同時,制度具有一定的穩定性,在制度設計和完善階段,企業必須付出必要、充足的成本,考慮到影響制度執行的方方面面,避免制度頻繁修改和完善成本的無序支出。
4 結語
制度成本是企業成本發生的先導和動因,應當將其納入企業成本管理體系,在制度制定中事前籌劃制度成本管控策略。制度成本的五大構成部分是有機的整體:制定成本是整個制度周期的起點和關鍵點;監督成本是使制度得以有效執行的保障;執行成本是制度成本的主體成本和結果成本;變革成本是制度革新的必要代價;完善成本持續促進制度成本的整體優化。
從成本全生命周期角度看,企業不應孤立地強調降低某一部分的制度成本,而應當從聯系的角度出發,降低整體制度成本。從成本目標角度看,制度成本并非越低越好,不能一味地追求制度成本的降低,制度成本的投入要與成本目標的達成相結合。如果制度成本的投入可以產生更大的激勵作用和更高的成本效用,企業應合理、適當地提高制度成本的投入,以提升整體利益水平,使自身價值最大化。
參考文獻
[1]COASE R H.The problem of social cost[J].The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1960,3(3):1-44.
[2]布勞.社會生活中的交換與權力[M].孫非,張黎勤,譯.北京:華夏出版社,1988.
[3]孫國峰.交易成本與制度成本的關系分析[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2):68-72.
[4]諾斯.制度、制度變遷與經濟績效[M].劉守英,譯.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4.
[5]汪丁丁.從“交易費用”到博弈均衡[J].經濟研究,1995(9):72-80.
[6]李建德.論“制度成本”[J].南昌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1):44-49.
[7] 張廣利,陳豐.制度成本的研究緣起、內涵及其影響因素[J]. 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2):110-116 .
[8]彭向剛,周雪峰.企業制度性交易成本:概念譜系的分析[J].學術研究,2017(8):37-42,177.
[9]袁曉輝,袁寧英.對制度成本的會計學思考[J].管理觀察,2012(8):221-222.
[10]常耀中.企業制度性交易成本的調節與實證研究:兼評東北地區營商制度環境 [J].企業經濟,2019(12):54-60.
[11]陳支武,張萌.市場競爭、制度成本與企業技術創新[J].大連大學學報,2022(6):76-86.
收稿日期:2023-03-21
作者簡介:
賀寶琳,男,1981年生,碩士研究生,會計師、中國注冊會計師(非職業),主要研究方向:企業財務、企業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