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農民專業合作社是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實現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重要載體,對助農增收、增進農民福祉具有重要意義。湖北省是農業大省,也是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最快的地區之一,合作社數量約占全國的五分之一。該研究基于湖北省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實際,將農民福利分為經濟福利和社會福利,分析農民專業合作社對提高農民福利的作用機制,剖析合作社持續提升農民福利存在的問題,同時提出相應的破解路徑。
關鍵詞: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民;福利;機制;路徑
中圖分類號:F323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9902(2023)20-0077-04
Abstract: Farmers' professional cooperatives are an important carrier to expand the achievements of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realize the effective connection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increase farmers' income and improve farmers' well-being. Hubei Province is a major agricultural province, and it is also one of the areas with the fastest development of farmers' professional cooperatives, accounting for about 1/5 of the total number of cooperatives in the country. Based on the actual development of farmers' professional cooperatives in Hubei Province, this study divides farmers' welfare into economic welfare and social welfare, analyzes the mechanism of farmers' specialized cooperatives in improving farmers' welfare, and analyz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cooperatives'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farmers' welfare. At the same time, the corresponding solutions are put forward.
Keywords: farmers' professional cooperatives; farmers; welfare; mechanism; path
農民專業合作社作為互助性經濟組織,是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的中堅力量。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早在1984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就從地域范圍上強調了農民的聯合,2007年實施了第一部關于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法律《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民專業合作社法》。湖北省是全國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發展最早的地區之一,也是在全國最早開始政府指導發展的省份。2004年湖北省出臺《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通知》,首次以官方組織形式認可了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發展,明確了農村合作經濟組織規范標準。到2022年底,湖北省農民專業合作社數量突破11萬家,在繁榮農村經濟、發展現代農業、促進農民增收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1" 文獻綜述
改革開放以后,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相關研究逐漸增加。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一是制度建設及發展趨勢方面,黃祖輝、苑鵬等[1-2]探討了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本質屬性,認為農民合作組織設立在中國具有重要現實意義。二是經營效率方面,徐旭初[3]建構了合作社績效評價體系并進行了驗證,崔寶玉等[4]對合作社績效進行了測度,研究表明組織結構、治理結構、產權安排和利益分配制度[5]、合作社負責人的企業家才能和成員人力資本水平[6]、社會資本[7]等都會對合作社績效產生影響,改善治理結構、整合現有合作社資源要素、增強利益聯結有助于合作社發展。潘勁[8]指出農戶能否受益是農民專業合作社健康發展的關鍵。三是合作社與農民福利方面,學者們一致肯定了農民專業合作社惠農益農、助力脫貧作用,加入農民專業合作社能夠增加貧困戶收入和生活滿意度[9-10]。葉欣[11]將福利定義農民收入,從農民專業合作社改善農民生產經營、提高農民個人能力和開展信用合作分別論述了農民專業合作社提高農民福利水平的作用機制。
2" 湖北省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現狀
多年來,湖北省積極探索,合作社發展一直走在全國前列。調研數據顯示,湖北農民專業合作社社員農戶收入比當地農民人均收入高出約20%,發展特點明顯。
2.1" 發展速度快
2007年后,湖北省農民專業合作社注冊登記數量和注冊資本均呈現幾何式快速增長。2022年底注冊登記農民專業合作社1 145 520家,較2008年增長了42倍,年均增長約28.54%;注冊資本達到2 735.12億元,較2008年增長17倍,年均增長約21.00%。
2.2" 規范建設強
規范化是合作社長遠發展的重要基礎。1985年后,湖北省聚焦農民專業合作社規范建設,發布了7部省級法律法規,開展農民專業合作社示范社“五級聯創”、質量提升整縣推進試點等建設內容,一改1985年前合作社無序發展局面。截至2022年底,湖北省農民專業合作社示范社國家級519家,省級1 201家,市級3 355家,縣級6 229家,各級示范社突破10 000家。
2.3" 行業分布廣
隨著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數量的成倍增長和農業多種功能的不斷開發,覆蓋的行業領域也不斷擴展,涉及了糧食、蔬菜、中藥材及小龍蝦等多個優勢特色產業,涵蓋了種植、林業、畜牧、漁業及服務業等各個農業產業,一些地方還出現了休閑農業、鄉村旅游、民間工藝制造、信息服務、電子商務、農村土地信用和資金互助農民專業合作社。統計表明,2022年底湖北省農民專業合作社種植業占45.12%、畜牧業占20.00%、漁業占9.32%、林業占7.10%、服務業占6.97%。
2.4" 參與主體多
一方面,農民專業合作社帶頭人身份類型的多樣化。越來越多的退休村干部、退伍軍人、大學生和企業等返鄉創業人員成為農民專業合作社帶頭人,豐富了原來以老鄉賢、農業生產能人為主的帶頭人隊伍,由傳統農民逐漸向大專、大學文化層次新農民延伸。以湖北省國家級示范社為例,2022年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身份為非農民占20%,理事長本科以上學歷占比達8.43%;另一方面,社會力量參與的多元化。在湖北,中國郵政湖北分公司、郵儲銀行、中化石油、湖北海外旅游(集團)有限公司、湖北長江壟上傳媒集團、華中農業大學和農民合作社研究所等都成為助推湖北農民專業合作社快速發展的重要力量。
2.5" 組織化程度高
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本質特點就是農民的聯合,目的是組織農民抱團闖市場,提升農業生產規模效益和市場競爭力。在湖北省超過一半的農戶加入了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戶入社數量從2009年的9.58萬人增長至534.88萬人,增長了近55倍;約七成的農民專業合作社開展統一購銷服務的比例達到了80%;合作社開展再聯合,全省組建了639家聯合社,經營總收入超過16億元。
3" 農民專業合作社對農民福利作用機理
3.1" 傳導機制
在福利經濟學中,庇古[12]將“福利”分為廣義的社會福利和狹義的經濟福利。廣義的福利包含自由、公正、安全、友誼和家庭幸福等內容。廣義的社會福利中能夠貨幣計量的部分,即為經濟福利。本研究的福利分為經濟福利和社會福利兩部分。經濟福利即農民專業合作社提高農民收入的福利部分,社會福利即農民專業合作社提升農民的獲得感、幸福感、滿足感的福利部分。農民專業合作社對農民福利傳導機制如圖1所示。
3.2" 提高個人收入
農民專業合作社提升農戶收入作用機制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3.2.1" 提高生產效率
在“三權分置”和農村集體產權改革背景下,農民專業合作社激活土地經營權,挖掘農村集體產權潛力,盤活宅基地、農房、大棚等農村閑置,通過土地流轉、多要素作價出資,擴大社員數量,以企業形式開展勞動雇傭,破解農村老齡化、空心化背景下人力要素短缺困境,實現資金、勞動、土地、技術和設備廠房等固定資產的要素投入,并對持有資源進行充分有效整合利用、組織,使合作社的經營效率提高,形成的合作社“內部規模經濟”。
3.2.2" 激勵生產行為
開展盈余分配是農民專業合作社區別于其他市場主體的顯著特征,合作社必須依照規定按成員與本社的交易量(額)比例返還。實踐中,合作社通過與農戶開展訂單生產或免費提供種苗和生產技術指導引導社員開展生產,正常年份按高出市場的價格收購,遭遇市場不景氣年份,則按約定的最低收購價收購,實現盈余初次分配,年底則會根據成員賬戶出資情況,開展再次分配。農民通過土地流轉、農房出租合作社得租金收入,就業務工得薪金收入、自主銷售得現金收入、入股分紅得股金收入、生產積極得獎金收入,“五金”模式增收,實現在家門口就能獲得工資性、財產性及經營性收入,提高農民生產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3.2.3" 獲得價值增值
農民專業合作社為小農戶參與產業鏈其他環節提供可能,使其能夠分享加工、銷售等環節的價值增值。其主要機制:一是背靠中化、中郵、中糧等大型國有企業和科研院所,借用國有企業信息、管理、市場資源優勢,聯合高校等科研院所開展種子研發、農機研發、農業生產技術攻關,為合作社發展特色優勢產業,建設本地地理標志產品提供基礎動力供給,獲得生產環節增值收益成為了可能。二是合作社與龍頭企業、家庭農場等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多元融合,建立農業產業化聯合體,延長產業鏈,形成“合作社+”新業態,強化農產品生產、加工、物流、儲藏、銷售關聯度,聯通產業鏈上下游關系,帶領農民搭上“合作社+旅游”“合作社+電商”等新業態東風,實現農產品的精深加工和品牌化,從而獲得加工、銷售環節的增值收益。
3.2.4" 有效降低成本和規避風險
一是生產成本顯著下降。通過農民專業合作社規?;a,變小戶零星采購為企業形式的批量采購,提高農戶在農資采購交易中的談判地位,獲得較低的生產資料供給價格。統防統治利于大型農機具的投入使用,能夠降低農機具使用成本。二是交易成本顯著下降。利用農民專業合作社市場內部化特點,農戶可以分攤降低獲取生產決策的信息產生時的搜尋信息成本,購買農資和銷售產品中人工、運輸、管理形成的議價成本。三是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的降低。農民專業合作社通過技術投入、生產培訓、信息發布及時指導農民開展標準化生產,降低天氣、疫病等帶來的自然風險,在擴大生產經營規模上建立穩定的供求關系,降低小農戶跟風盲目過度生產、銷路不暢、違約行為等市場風險,抗擊市場活動的不確定性。
3.3" 提升生活幸福滿意度
農民專業合作社兼具經濟和社會雙重屬性,因此合作社對農民的福利也是多維度的。
3.3.1" 改善鄉村面貌、優化人居環境,提升鄉村生活舒適度
農民專業合作社作為市場主體,其發展受制于環境,反過來也影響著環境,成為了美麗鄉村建設的有效載體。合作社進行土地流轉和歸整、建設生產基地,解決土地細碎雜亂問題,硬化溝渠、治理塘堰,使得荒地荒田、林地、灘涂得以開發利用。參與村莊環境保護,引導農戶秸稈還田,通過統一收購、打捆秸稈制成飼料解決秸稈禁燒問題,開展科學防治病蟲害、運用綠色生產技術推進農藥化肥減量增效,參與建設處理農業廢棄物、治理面污染源,緩解農業污染。利用資源優勢發展生態農業等綠色低碳循環農業生產方式,帶頭踐行青山綠水高質量發展理念。特別是開展田園綜合體建設的合作社,積極投入生產基地環境優化,栽植花卉植物,打造美麗田園,建設形成極具觀賞性的自然景觀,很大程度上改善農地雜草叢生荒蕪現象,美化了農村人居環境。適應大規模、機械化生產形式,合作社自發投入對本地區農業基礎設施尤其是道路進行完善,將主干道和農田連接起來,形成四通八達的田間交通網絡,方便農戶生產出行。
3.3.2" 挖掘鄉村農耕文化,豐富精神生活,提升鄉村生活滿意度
一方面,加強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當前,以農旅休閑為主的農民專業合作社,聚焦農村地區發展特色文化產業,以農業生產活動為背景,挖掘傳統鄉土文化,將傳統文化與農業旅游業結合起來,不斷拓展鄉村旅游、自然教育、文化體驗及鄉村生活等農業多元化功能和價值,形成集“耕、食、住、游、賞”于一體的多元農業,建立了一大批如生態農業園區、科普基地、生態文化長廊、工坊、采摘園、特色餐廳和森林小屋露營等農事文化休閑旅游設施,通過村社共建,做強農村集體經濟,修建文化大舞臺、鄉村圖書室、歷史文化館,打造民俗文化街等成為鄉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力量;另一方面,組織開展文化活動,豐富精神生活。抓住農民豐收節等重要時點,舉辦賞花、踏春、農業生產比賽等活動,發動社員建立歌舞隊、禮儀隊,編排特色節目,通過現場表演、傳授技藝、售賣產品等形式讓農民廣泛參與到活動中,結合電商發展趨勢,組織社員學習短視頻制作,將文化活動與經營活動結合起來,實現農民文化創造能力變現,激發農民參與鞏固文化的熱情和內生動力,一改農村聚眾打牌、打麻將甚至賭博、鬧事的惡劣形勢。
4" 存在的問題
4.1" 風險抵抗能力不足
農業依賴土地資源、天氣等自然因素,加之生產周期長、供給價格和需求價格彈性小,具有天然的弱質性。農民專業合作社作為農業企業,在幫助農民實現風險共擔的同時,自身必然承擔較大的自然災害風險和市場風險,而應對各類風險的手段卻十分有限。
4.2" 困于產品價值鏈低端
目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盈利主要來自于種植、粗加工階段,難以在深加工、銷售端獲得較多的附加值。調研中發現,較多農民專業合作社進入諸如武漢白沙洲農貿市場等批發市場,能夠建立銷售門店或進入高端商場的產品數量相對較少。
4.3" 融資貸款受限
由于農民專業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與其他市場主體相比較,規模較小、經濟實力不強,可抵押資產少,且同時面臨自然與市場雙重風險,在融資市場天然處于弱勢。一直以來,大多數金融機構未將農民專業合作社納入信用評級序列,大多數商業銀行不認可農民專業合作社貸款主體地位,導致農民專業合作社缺信用、缺信息,很難獲得金融機構貸款。
5" 農民專業合作社提升農民福利的路徑
5.1" 探索合作社保險互助機制,健全地方農業保險體系
積極引導商業性保險機構為農民專業合作社提供多元化的保險服務,鼓勵有條件的合作社開展符合當地實際情況的互助保險,制定與農業發展相適應的保險產品,加大互助合作保險的宣傳力度,提高農民對互助合作保險的認知,構建農民政策、農業商業、農業互助保險體系。
5.2" 延伸拓展產業鏈條,將價值更多鎖定在合作社內部
加強聯合,向產加銷一體化拓展,不斷提高農業經營效率,深耕產業鏈,打造集產品生產、加工、休閑旅游、觀光農業于一體的產業體系,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發掘新的增長點,分享農業增值收益。引導示范社以農產品加工為引領,促進產業融合發展,延伸農業產業鏈條,拓展農業產業功能。
5.3" 實施品牌強社戰略,推動合作社產品實現品牌溢價
引導農民專業合作社開展無公害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生產基地和地理標志產品等相關認證。搭建農民專業合作社與大型超市、電商平臺,組織農民專業合作社參加有關農產品交易洽談會、博覽會,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社在城市建立連鎖店、直銷點,提高農民專業合作社產品的市場占有率,擴大銷售半徑,提升其市場影響力和議價能力,實現以銷促建。
5.4" 加快探索資金互助,充分利用農業農村閑散資金
一是開展信用評級。將片區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信用建檔評級工作交由一家或若干家主要涉農銀行機構兜底負責,充分運用人工智能、大數據等金融科技手段,在依法合規前提下盡可能獲取全面信息,建立信用信息數據庫,科學開展信用評級。二是推進合作金融建設。選擇一些有條件的農民專業合作社示范社開展信用合作試點,堅持社員制、封閉性原則,推動社區性農村資金互助組織發展。
6nbsp; 結束語
農民專業合作社作為一種現代農業規模經營形式,通過發展特色產業,拓展多元價值,開展專業化、組織化、規?;洜I,能夠彌補小農經濟“高投入、高風險、低產出”的缺陷,準確把握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從健全保險體系、拓展產業鏈條、加強品牌建設和加快探索資金互助等方面破題,不斷促進農民專業合作社提升農民福利水平,推動全面鄉村振興。
參考文獻:
[1] 黃祖輝.中國農民合作組織發展的若干理論與實踐問題[J].中國農村經濟,2008(11):4-7,26.
[2] 苑鵬.試論合作社的本質屬性及中國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發展的基本條件[J].農村經營管理,2006(8):16-21,15.
[3] 徐旭初.農民專業合作社績效評價體系及其驗證[J].農業技術經濟,2009,174(4):11-19.
[4] 崔寶玉,簡鵬,王純慧.農民專業合作社:績效測度與影響因素——兼析我國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路徑[J].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33(4):106-115.
[5] 孫亞范,余海鵬.農民專業合作社制度安排對成員行為及組織績效影響研究[J].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2(4):61-69.
[6] 黃祖輝,扶玉枝,徐旭初.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效率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農村經濟,2011(7):4-13,62.
[7] 梁巧,吳聞,劉敏,等.社會資本對農民合作社社員參與行為及績效的影響[J].農業經濟問題,2014,35(11):71-79,111.
[8] 潘勁.中國農民專業合作社:數據背后的解讀[J].中國農村觀察,2011(6):2-11,94.
[9] 張晉華,馮開文,黃英偉.農民專業合作社對農戶增收績效的實證研究[J].中國農村經濟,2012,333(9):4-12.
[10] 劉同山,苑鵬.農民合作社是有效的益貧組織嗎?[J].中國農村經濟,2020,425(5):39-54.
[11] 葉欣.農民合作社提高農民福利的作用機制和路徑[J].南方農機,2023,54(8):114-117.
[12] 庇古.福利經濟學[M].北京:華夏出版社,2013: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