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農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共同富裕的重要內涵,是億萬農民對美好生活的愿景。鄉村振興是新時代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戰略,是實現農村農業現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實現農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關鍵一步。當前我國農村地區存在著物質基礎薄弱、價值觀念落后、教育資源匱乏和文化體系不完善等問題。在鄉村振興的時代背景下,發展農村特色經濟、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聚焦農村教育事業、完善農村文化服務體系,對于促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實現農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農民精神生活;鄉村振興;共同富裕;農村;實踐路徑
中圖分類號:D422.62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9902(2023)20-0177-04
Abstract: The common prosperity of farmers' spiritual life is an important connotation of common prosperity and the vision of hundreds of millions of farmers for a better life. Rural revitalization is an important strategy to solve the problems of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farmers in the new era, an inevitable requirement for the realization of rural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and a key step to realize the common prosperity of farmers' spiritual life. At present,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in China's rural areas, such as weak material foundation, backward values, lack of educational resources, imperfect cultural system and so on. in the context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developing the economy with rural characteristics, strengthening the guidance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focusing on rural education and perfecting the rural cultural service system a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in promoting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and realizing the common prosperity of farmers' spiritual life.
Keywords: farmers' spiritual life; rural revitalization; common prosperity; rural areas; practical path
習近平總書記曾強調:“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我們說的共同富裕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眾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1],但“促進共同富裕,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1]”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新征程中,“三農”問題是國家建設和發展工作的重點和難點,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以促進農村農業現代化發展,實現農民物質和精神雙富裕成為一項重要任務。當前學界對于共同富裕主題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精神共同富裕,但是以農村為主要視角,以農民為主體而進行的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研究卻鮮有涉及。在鄉村振興視域下,準確把握鄉村振興與農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邏輯關系、探明農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現實困境、找尋克服困境的出路以促進農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實現農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亟待解決的問題。
1" 鄉村振興與農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邏輯關系
鄉村振興與農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之間有著豐富的邏輯意蘊,鄉村振興為農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打下堅實基礎,農民精神生活為鄉村振興提供價值引領。二者緊密相聯,相輔相成,鄉村振興不能脫離農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指引,農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離不開鄉村振興的保障。
1.1" 鄉村振興是實現農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基礎保障
鄉村振興戰略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戰略,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鄉村振興的總要求是“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2]。鄉村振興的首要目標是實現農民“生活富裕”,“生活富裕”是精神富裕的前提和基礎。“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無論古今,人民都只會在充裕的物質基礎上去談論精神生活。實現農民“倉廩實”和“衣食足”的質樸愿望,為農民精神生活提供基礎保障,豐富農民“知禮節”“知榮辱”的精神生活就成為鄉村振興的基本價值取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可以為實現農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和“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相協調”的中國式現代化奠定堅實基礎。在黨的領導下,我國打贏了脫貧攻堅戰,克服了絕對貧困的問題,物質層面上相較前一發展階段得到了更大程度的滿足,但是在部分農村地區依舊存在著返貧的風險,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是鞏固脫貧成果的重要戰略,鄉村振興通過其“振”鄉村產業經濟、“振”鄉村文化教育等功能為推進農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提供基礎保障。
1.2" 實現農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鄉村振興的價值取向
農村的主體是農民,鄉村振興的主體亦是農民,農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就為鄉村振興提供了價值引領。鄉村振興旨在帶領農民脫貧致富,但僅“富”物質不是社會主義,習近平指出“真正的社會主義不能僅僅理解為生產力的高度發展,還必須有高度發展的精神文明——一方面要讓人民過上比較富足的生活,另一方面要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學文化水平,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脫貧致富。[3]”農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就是指農民精神生活內容豐富、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學文化水平極大提高。在鄉村振興背景下,提高農民思想境界、改變農民知識結構、提升農民文化素養,幫助他們實現精神富裕是鄉村文化振興的關鍵向度,通過“以文育人、以文化人、以文培元”來實現農民的精神生活富裕[4]。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要點在于“全面”,農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要點亦在于“共同”,鄉村振興不是狹隘的“振興”某一村、某一地,而是要“振興”各地區、各村落,農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亦然,不是富一個人,而是富每一個人,新時代推動鄉村振興建設應要做到“覆蓋各村落、落實每個人”,扎實全面地推動農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2" 鄉村振興視域下構筑農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現實困境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5]”鄉村振興戰略帶動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農民的物質生活上得到較大改善,生活水平由“解決溫飽”走向“物質富裕”。隨之農民的美好生活需要愈來愈多樣化,對精神層面的需求更高。與農民物質共同富裕相對而言,農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困難更大、挑戰更多,如農村地區依舊存在受物質基礎限制、農民思想觀念滯后、農村教育資源匱乏和農村文化服務體系不完善等問題,如何應對這些困境就成為鄉村振興的重要課題。
2.1" 物質基礎薄弱,農民精神生活受限
馬克思指出“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6]。物質基礎制約著精神生活,換言之,物質生活為精神生活提供了前提條件和保障。恩格斯也指出:“我們建立社會主義制度的目的是給所有的人提供充裕的物質生活和閑暇時間,給所有的人提供真正的充分的自由。[7]”實現人自由而全面發展要以充裕的物質基礎為必要前提和條件,換言之,農民只有在物質生活充裕的前提下,才能去提高精神生活的水平。盡管我國已打贏脫貧攻堅戰解決了絕對貧困的問題,但部分農村地區受地理環境等因素限制,沒有穩定的收入來源、農作物種植效率不高致使部分農民仍然存在返貧的風險,鞏固脫貧成果、防止貧困農戶返貧是當前鄉村振興的工作重點。我國目前依舊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農民群體依然是社會低收入人群,他們的整體收入水平依舊偏低,還尚未完全從物質生活的歷史困境中跳脫出來,受制于較差的經濟條件,以致于相比精神生活,農民更擔憂也更關心物質生活,他們在精神生產上的消費意愿要遠遠低于物質生活,所以農民物質基礎的薄弱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農民精神生活的匱乏。
2.2" 思想觀念落后,難以激發農民內生動力
實現農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主體性障礙是農民主體自身的思想觀念落后,落后且局限的思想觀念不足以匹配農村現代化建設的發展要求,在鄉村振興建設和實現共同富裕道路中容易產生非理性的觀念,不利于激發農民內生動力和建設積極性。比如部分農民有明顯的依賴心理,認為農村建設和發展是國家和政府的任務,只需要被動地接受國家和政府的救濟和幫助;甚至有部分農民在脫貧攻堅戰中出現“爭貧思想”,認為表現得越貧窮,就能得到國家和政府的更多救濟。還有缺乏集體榮譽感,把個人利益置于集體利益之上等,對鄉村振興建設表現出“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懶散態度,對政府的號召感應度不強,更有甚者對于鄉村振興建設工作的不參與、不配合,導致基層干部的工作難以開展,出現基層干部與農民群眾作用發揮失衡現象。鄉村振興和農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目標主體都是農民,而作為最大受益者的農民,也更應該是參與農村建設事業的行動主體。如何消解農民落后守舊思想、智識素養等主體性障礙、激發農民內生動力就成為鄉村振興和實現農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亟需應對的問題。
2.3" 教育資源匱乏,人才隊伍緊缺
教育是強國之根本,農村教育亦是強村之路,是實現農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關鍵。但目前大部分農村地區教育工作還有很大進步空間,農村地區的教育資源投入相對不足,教育資源城鄉二元結構呈現依舊明顯。就農民而言,部分受經濟條件限制的農民受教育程度低,讀書無用論等落后的教育觀念普遍存在。就教育體系而言,特殊群體教育體系不完善,城鄉流動的農民工子女教育問題亟需解決,農村留守兒童這一弱勢群體的教育得不到重視,留守兒童在教育過程中由于缺乏父母關照和引導,不利于身心健康甚至容易導致輟學,這也是降低農村文盲率,提升農村受教育程度的要點之一。就農村教育人才隊伍而言,農村地區人才隊伍緊缺、師資流失率高是普遍存在的問題,城鎮教學資源豐富、生活環境更佳、教師待遇也更好,導致農村優秀教師更愿意去城鎮學校任教,青年教師到農村任教的意愿也不高。加之農村生活條件和教育硬件也相對落后,基礎設施完善度有待提高,部分農村地區的校舍簡陋,教學設備和器材也不完善,不足以滿足教學需求,老師教學熱情、積極性和創造性受限,如何消解教育資源城鄉二元結構、解決農村人才隊伍引不來、留不住的問題就成了鄉村振興建設和實現農民精神共同富裕亟需解決的問題。
2.4" 文化服務體系不完善,農民精神生活單一乏味
鄉村振興既要“振”經濟,也要“振”文化。加強農村文化建設、發展農村文化事業不僅可以滿足農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也可以為鄉村振興建設事業提供力量源泉。但當前農村文化建設事業仍有較大不足,比如農村公共文化供給不足,缺乏優質文化產品,鄉村文化館、圖書館等文化服務基礎設施不完善等,沒有良好的環境支撐農民對精神食糧的追求,導致部分農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較為單一乏味,層次品味也較低,多以玩手機刷短視頻、喝酒打牌搓麻將等為主要的娛樂消遣方式。加之農村文化市場培育不足,政府相關文化部門職能發揮不到位,對農村文化市場培育不重視,導致文化服務效能不高,難以開展農民精神文化活動,構建農村高質量文化服務體系對于實現農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至關重要的一步,只有把農民物質富裕和精神富裕兩手抓,不斷提升農村文化服務質量,農民的精神生活才能更加多樣化、深層次和高質量。
3" 鄉村振興視域下構筑農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現實路徑
鄉村振興視域下把握農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實踐路徑,必須要正視物質差距,發展農村特色經濟以夯實物質基礎,以物質為根,開精神之花。堅持觀念驅動,扶貧先扶志,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農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聚焦農村教育事業,優化鄉村人才結構。加強農村文化建設,完善農村文化服務體系,滿足農民日漸增長的精神生活需要,推動農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3.1" 夯實物質基礎,發展農村特色經濟
馬克思曾指出:“‘精神’從一開始就很倒霉,受到物質的‘糾纏’。[8]”換言之,人的生活要以物質為根,才能開精神之花;繞開物質追求精神是不現實的,想要抵達精神世界必須要以物質為階梯。同時農民的物質水平直接影響著精神文化消費水平,物質消費水平低的農民往往不愿意為精神文化產品再消費,所以夯實農民物質基礎,是提升農民精神生活水平的根本。鄉村振興的核心是“農”,政府應秉持先富帶動后富原則出臺相關惠農政策,鼓勵農村外出人才回村,根據“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原則因地制宜發展農村特色經濟,以投資、合作入股等多種方式發展家鄉的特色產業;如該地區的農村依山傍水則可以發展旅游業、打造特色的綠色生態農家樂,但也要秉持“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9]的原則,發展農村特色產業需要在保護農村原有綠色生態的前提下進行。如歷史底蘊豐富的農村地區,可以打造老字號品牌、民俗古城來增收致富;針對沒有特色產業的農村地區,則應引進先進設備,提高農業機械化,提高土地利用率、種植效率。政府應致力于縮小貧富差距,可以通過適當補貼照顧相對困難的農民,尤其是面對自然災害損失嚴重的農戶加以照顧,鼓勵農民的勞動積極性,減少人員外流,從而擴大內需,提高農民物質收入,為實現農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打下堅實基礎。
3.2" 加強觀念驅動,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農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文化可以“直接地或間接地滿足人類的精神需要”[10]。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承載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觀念,習近平總書記曾強調“促進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1],要強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實現農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來引領,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驅動作用,可以有效引導農民改進農村的陳規陋習,丟掉封建迷信、守舊的落后思想觀念,提升農民的文化、智識素養。當今網絡信息充斥生活各處,各色各樣的信息不斷沖擊人的大腦,農民的文化程度相對較低,容易受許多錯誤的西方思潮例如霸權主義、拜金主義、利己主義等的腐蝕,因此必須要有正確的思想觀念和主流價值引導。積極培育、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可以凝聚農民共識、有效幫助農民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要以文藝活動、新聞媒體、文創產品、紀念活動和樹立典型等方式方法為載體,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到農村生活的方方面面,促進農民理想觀念和精神信仰的自覺養成,凝聚鄉村力量,激發農民主體活力,共同推進鄉村振興,實現農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3.3" 聚焦農村教育事業,優化鄉村人才隊伍
城鄉教育資源呈二元結構,農村教育資源的投入相對不足,直接制約著農民精神文化生活的發展。要堅持“扶貧先扶志,扶貧必扶智”的原則,加大農村教育資源投入,做好教育扶貧工作,優化農村人才隊伍結構。要最大限度縮小教育資源的城鄉差距,完善農村校舍“軟件”設施和“硬件”設施,努力實現教育公平化、均等化。要完善農村教育體系,解決農民孩子上學難的問題,關注留守兒童教育問題,讓農村孩子“有學上”“上好學”。要完善農村教育人才引進政策,堅持特崗教師政策不動搖,把“熱愛農村教育”作為篩選特崗教師的首要標準,適當提升農村教師待遇,讓年輕特崗教師“愿意來”“留得住”。還要優化鄉村人才隊伍,培育本土文化人才,扎根本村、帶動本村。要切實做好“三農工作團隊”建設,鼓勵年輕干部下基層、干實事,發揮模范帶頭作用,積極培育基層干部鄉村治理意愿和治理能力。加強基層干部與農民的聯系,完善基層管理制度,健全鄉村治理制度,細化村規村約,引導農村參與基層治理,帶動農民的建設積極性。要以“立場正、素質硬、本領強、愛農村、愛農民”的標準來嚴格選派駐村第一書記,做好鄉村振興“排頭兵”工作,真正做到扎根農村、心系農民,努力為農村農業現代化打下堅實基礎,有效推進農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3.4" 完善文化基礎設施和培育文化市場,豐富農民精神生活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滿足人民過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須提供豐富的精神食糧”[2],發展農村文化事業是為農民提供精神糧食的有效途徑,要實現農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就必須要重視農村文化事業的推動作用。要通過完善農村文化基礎設施來助力農村文化建設,應建立農村文化生活館、鄉村圖書館等便民文化設施,引導優質文化資源下沉農村,滿足村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政府要宏觀調控,鼓勵企業投資鄉村文化產業,給農村提供像文藝匯演、鄉土文化展覽等活動,助力鄉村文化事業發展。最近火爆全網的貴州“村BA”和“村超”無疑給全國農村樹立了良好的學習榜樣,讓全國人民看到了貴州濃厚的鄉土文化,這也啟示我們農村文化產業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而是要持久的沉淀和培育。同時也告訴我們農村文化市場的培育也需要因地制宜,每個地區都有各自的傳統,把優秀傳統傳承延續下來,形成當地特色文化產業。要促進農村精神文化生產“造血式”和“輸血式”相結合[11],重視農村傳統藝人的發展,尤其是一些傳統手藝人,既能提升農村經濟又能傳承傳統手藝,還可以吸引農民群眾參與到農村文化事業建設中去,提升農民群眾的文化獲得感和精神認同感,真正實現物質和精神生活都滿足,推動農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4" 結束語
促進農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不僅是億萬農民的殷切期盼,也是鄉村振興的應有之義。人無精神則不立,國無精神則不強。促進農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可以使農民自立自強,為農村農業現代化建設保駕護航。新時代促進“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文明新形態比以往時候都要更重要、更緊迫,以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為基點,統籌社會資源、凝聚各界力量,從農村經濟著手,聚焦農村教育、文化事業,提高農民精神文化水平。實現農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之路,道阻且長,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夠實現,但只要精準發力,持之以恒,就能逐步實現農民對美好生活的期望,實現農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扎實推動共同富裕[J].求是,2021(20):4-8.
[2]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25,34.
[3] 習近平.擺脫貧困[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海峽出版發行集團,2014:149.
[4] 張世定.鄉村振興中實現農民精神富裕:價值、挑戰與進路[J].山西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22(3):38-47.
[5] 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2.
[6]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91.
[7]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70.
[8]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33.
[9] 中共中央宣傳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綱要[M].北京:學習出版社,2019:170.
[10] 布羅尼斯拉夫·馬林諾夫斯基.文化論[M].費孝通,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2:50.
[11] 姚冰洋,楊翠蘋.實現農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路徑探析[J].理論導刊,2023(6):9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