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專業學位研究生招生規模迅速擴張,培養目標定位不準確、生源質量參差不齊、課程體系不健全、專業實踐流于形式、學位論文重理論輕實踐、“雙導師制”形同虛設、實踐基地建設水平低和質量評價體系不完善等問題隨之衍生。通過調研農業碩士培養現狀,結合江西農業大學辦學實際,構建“12345”農業碩士人才培養模式,通過構建課程教學體系、實踐創新體系、過程管理體系、質量保障體系及質量評價體系等途徑實現農業碩士培養模式改革,提升農業碩士培養質量。
關鍵詞:農業碩士;培養模式;改革路徑;培養質量;專業學位
中圖分類號:G643"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9902(2023)20-0123-05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expansion of the enrollment scale of professional degree postgraduates, problems such as inaccurate orientation of training objectives, uneven quality of students, imperfect curriculum system, mere formality of professional practice, emphasis on theory over practice, \"double tutor system\" in vain, low level of practice base construction, imperfect quality evaluation system and so on. 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agricultural master training, combined with the reality of running a school in Jiang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the \"12345\" agricultural master training mode is constructed. Through the construction of curriculum teaching system, practical innovation system, process management system, quality assurance system and quality evaluation system to achieve the reform of agricultural master training mode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agricultural master training.
Keywords: Master of Agriculture; training mode; reform path; training quality; professional degree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黨中央著眼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作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的戰略部署。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鄉村振興,關鍵在人”。人才振興是鄉村振興的基礎。隨著我國農業的快速發展,國家迫切需要培養造就大批既有較高理論水平,又有較強解決農業生產中實際問題能力的高層次創新型、復合型、應用型人才,農業專業學位研究生成為我國農業科技創新和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為滿足需求,我國近年來不斷擴大農業院校專業學位研究生招生規模,隨著專業學位研究生招生規模迅速擴張,面對新時代新要求,農業碩士培養面臨諸多問題與挑戰。
1" 江西農業大學專業學位研究生發展現狀
江西農業大學的研究生教育始于1962年,2002年獲得農業推廣碩士和獸醫碩士專業學位授權,2004年獲得了高等學校教師和中等職業教師在職人員攻讀碩士學位授權,2010年獲得了工程碩士、林業碩士和公共管理碩士學位授權,2014年獲得了風景園林碩士學位授權,2016年獲得了教育碩士、會計碩士學位授權,2020年獲得了機械碩士學位授權。目前,江西農業大學共有農業碩士、獸醫碩士、生物與醫藥碩士、林業碩士、公共管理碩士、風景園林碩士、教育碩士、會計碩士和機械碩士等9種專業學位。2002年,江西農業大學首次招收農業推廣碩士和獸醫碩士在職專業學位研究生,2004年首次招收高等學校教師和中等職業教師在職人員攻讀碩士學位在職研究生。2009年,為進一步調整和優化碩士研究生的類型結構,教育部開始擴大專業學位教育招生規模和招生來源,面向應屆本科畢業生招考并實行全日制培養。2009年江西農業大學首次招收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學制2年;2015年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學制由2年改為3年,2016年起停招在職專業學位研究生,2017年起招收非全日制研究生。2014年經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會議決定將農業推廣碩士定名為農業碩士,2016年農業碩士專業學位培養領域由15個領域調整為8個領域,統一按照調整后的8個領域開始招生和培養工作。
2" 江西農業大學農業碩士培養困境
2.1" 培養目標定位不準確
培養目標對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其他構成要素發揮著統領、導向和督促的作用。但是由于農業碩士培養目標定位不準確,農業碩士教育趨同于學術型研究生教育,沿用學術型研究生培養模式,側重培養農業碩士理論創新能力,忽略對農業碩士解決實際問題的創新實踐能力及職業素養的培養。
2.2" 培養過程同質化
2.2.1" 生源質量參差不齊
生源質量是學校研究生教育發展的核心,但是選擇報考農業碩士優質生源匱乏,主要原因:一是江西農業大學在辦學特色、學科建設、師資隊伍和科研平臺建設等方面存在劣勢,本校優質生源選擇辦學實力強、學科優勢突出、經濟發展好的“雙一流”高校,導致本校優質生源流失,也無法吸引校外優質生源報考熱情。二是考生及家長普遍認為學農不體面,工作條件艱苦,工作待遇偏低。社會認為專業學位研究生相比學術型研究生“含金量低”,用人單位認為專業學位研究生知識水平和專業技能不如學術學位研究生,農業碩士就業困難。三是專業學位招生規模急速擴大,錄取跨專業調劑的研究生才能完成招生計劃。跨專業研究生學科基礎知識匱乏,農業生產實踐經驗不足,缺乏“三農”情懷,影響培養質量。四是部分考生學農不愛農,報考農業碩士的目的在于農業碩士考試難度低,研究生學歷有利于求職就業,報考功利性強。
2.2.2" 課程體系不健全
課程設置是幫助研究生理解和掌握知識內容的關鍵。課程體系不健全則無法幫助農業碩士掌握現代農業領域廣博的專業知識和奠定扎實的理論基礎。
課程設置問題:一是課程比例設置不合理。公共課程比例重,專業選修課程不足,研究生缺乏選擇空間,無法依據學習興趣及科研需要選擇課程。實踐課程及案例課程的比例低,不利于培養農業碩士的實踐能力及職業素養。二是未結合培養目標開展課程設置。農業碩士包含8個培養領域,各領域培養目標不同,但課程設置卻雷同,農業碩士無法學習本領域專業知識。三是未開設跨學科課程。解決農業生產實際問題需要同時具備多領域知識,缺乏跨學科知識會局限農業碩士看問題的視野和視角,不利于農業碩士綜合素質及實踐能力培養。
課程內容問題:一是課程內容前沿性不足。任課教師缺乏生產一線實踐經驗,對當前農業生產發展趨勢,最新研究成果轉化應用了解不足,無法傳授農業碩士農業生產發展前沿知識。二是思政教育弱化。部分農業碩士學農不愛農,利用學歷作為求職“敲門磚”,不愿深入農村基層一線就業創業,農業情懷缺失。三是課程內容與學術型研究生重復性高。地方農業院校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經驗不足,任課教師常常將學碩和專碩合班教學,兩類研究生完全處于同一課程體系中學習,課程內容大同小異。
教學模式問題:一是側重理論教學。校內教師側重科學研究,缺乏實踐經驗,以傳統課堂講授為主,講授多、研討少,課堂缺乏互動交流,研究生課堂參與度低。二是考核方式傳統。課程考核以傳統筆試或撰寫課程論文形式為主,考查維度和深度均受限,學生為應付考試突擊復習知識點,或者從網上下載論文進行拼湊,難以調動學生思考的積極性。
2.2.3" 專業實踐流于形式
專業實踐是提升農業碩士實踐能力和職業素養的關鍵環節,專業實踐流于形式無法提升農業碩士實踐能力和職業素養。一是科學研究替代專業實踐。校內導師為完成個人科研任務,要求農業碩士和學術型研究生一起進入實驗室開展項目研究,以科學研究替代專業實踐。二是實習替代專業實踐。部分學院因實踐基地建設的數量及質量原因,無法滿足所有農業碩士開展專業實踐。為完成專業實踐安排,農業碩士隨意選擇實習單位,用實習替代專業實踐。三是因擔心研究成果、知識產權的歸屬及核心技術泄露,校外導師不愿意讓農業碩士參與項目生產研發工作,而是安排農業碩士從事其他與專業知識無關的工作。
2.2.4" 學位論文側重理論研究
畢業及學位授予是衡量農業碩士培養質量的重要關口。江西農業大學農業碩士學位論文重理論、實用性弱。農業碩士學位論文以校內導師的科研項目為基礎開展研究,論文類型單一,以傳統研究型論文形式為主,側重理論研究,與生產實際脫節,應用性不足,無法解決農業生產發展實際問題。受學制影響,農業碩士缺乏充足時間完成項目的研究及論文撰寫,學位論文質量無法得到保障。
2.3" “雙導師制”形同虛設
“雙導師制”是全日制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培養質量的關鍵支撐。農業碩士培養過程中,“雙導師制”形同虛設,直接影響農業碩士培養質量。一是導師遴選機制不健全。校外導師遴選沿用校內導師遴選標準,側重考察導師申請者的學歷、職稱、科研項目和經費,企業中行業經驗豐富、實踐能力強的工程技術人員無法遴選為校外導師。二是校內外導師職責不清晰。農業碩士培養以校內導師為主,校外導師主要承擔農業碩士專業實踐指導任務,受知識產權歸屬及核心技術保密等因素影響,校外導師對農業碩士的指導停留在為農業碩士提供專業實踐場所上。三是校外導師缺乏系統培訓。校外導師缺乏教學經驗及研究生指導方法,不了解研究生培養過程,未接受系統培訓,無法對農業碩士進行有效指導。四是校外導師管理不規范。未制定校外導師的考核、激勵及管理機制,缺乏經費支持,無法激發校外導師的工作積極性。五是校內外導師合作機制不健全。農業碩士專業實踐基地由學院聯系建設的,校內外導師彼此間不認識。校外導師較少參與農業碩士培養環節,校內外導師缺乏溝通交流,合作指導。
2.4" 專業學位實踐基地建設水平低
實踐基地是保障專業學位研究生開展專業實踐,提升實踐創新能力的重要平臺。受學科、辦學條件等因素影響,專業實踐基地建設存在著如下問題。一是實踐基地建設投入不足。作為地方農業高校,江西農業大學教學經費不足,無法提供充足經費開展實踐基地建設。二是實踐基地數量不足,水平不高。隨著專業學位招生規模的不斷擴大,迫切需要建設大量實踐基地滿足農業碩士開展專業實踐。學校建設的專業實踐基地無法滿足所有農業碩士開展專業實踐活動。三是實踐基地管理不規范。未建立規范的實踐基地管理考核制度,未委派專人負責實踐基地日常管理,存在重建設輕管理的現狀。四是校企缺乏長效穩定合作機制。部分實踐基地建設建立在共同研發項目或解決實際問題基礎上,一旦項目完成或問題解決,校企合作有可能面臨終止。同時,校企雙方容易在項目成果收益、研究成果歸屬等問題上產生糾紛,容易造成校企合作無法繼續。
2.5" 質量評價體系不完善
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質量評價是保障研究生教育質量的核心環節。一是質量評價目標不明確。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質量評價目標依據培養目標來確定,培養目標定位不準確,直接影響質量評價目標。二是質量評價主體不全面。農業碩士培養質量評價主要面向研究生、校內導師及管理部門,較少涉及政府、企業及校外導師,評價主體不全面。三是評價內容不全面。專業學位研究生質量評價與學術學位雷同,聚焦學位論文評價,重點考察研究生理論創新能力,忽略對實踐能力、職業素養等其他能力及培養過程的考察。四是質量評價方式單一。考慮到可操作性,收集的評價信息多以數據的形式呈現,因而采用定量法分析數據。人才培養質量在培養方案特色、思政教育成效和教學成效等方面是難以完全依靠數據進行判定,因此單純使用定量評價方式獲取的結果不全面。
3" 構建“12345”農業碩士人才培養模式
著力構建地方農業院校“12345”農業碩士人才培養模式,其中“1”是指培養一支具備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高層次、應用型、復合型農業人才隊伍;“2”是指堅持從職業需求導向和實際問題導向出發;“3”是指科教融合、產教融合、創實融合的人才培養途徑;“4”是指培養專業學位研究生知識結構、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及職業素養;“5”是指建設“課程教學體系、實踐創新體系、過程管理體系、質量保障體系、質量評價體系”五大體系,不斷提升農業碩士培養質量,為全面推進地方鄉村振興發展,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培養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高層次、應用型復合人才支撐。
4" 地方農業院校農業碩士培養模式改革路徑
4.1" 課程教學體系構建
4.1.1" 課程設置
一是合理設置課程比例,縮減公共課比重,豐富專業選修課程,讓研究生根據自身興趣選擇學習課程。提高實踐課程及案例課程的比例,培養農業碩士實踐創新能力。二是結合農業碩士各領域培養目標定位設置專業課程。例如,農業工程與信息技術設置軟件工程類課程,培養農業碩士職業素養。三是開設跨學科課程,鼓勵農業碩士學習多學科知識,拓寬看問題的視野視角,提升農業碩士綜合素質。
4.1.2" 課程內容
一是增加前沿性的課程內容。結合地方農業產業特色,掌握學科領域發展前沿,掌握農業生產發展趨勢,培養農業碩士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二是開展課程思政建設。將紅色校史資源融入農業碩士思政課程,挖掘課程思政元素,厚植“三農”情懷,堅定理想信念,激發農業碩士的學習興趣和專業認同,鼓勵引導青年學生到“三農”一線、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業。三是構建農業生產實際案例。結合江西農業生產實際,充分收集整合專業實踐素材開展案例建設,引導農業碩士通過案例分析發現問題,查閱文獻,制定研究方案,提出解決農業生產實際問題的對策,提高農業碩士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4.1.3" 教學考核方式
一是推廣案例教學方法。邀請校外導師開展案例課程教學,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提高運用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能力。二是采用探究式教學和情景式教學方式,變教學為導學、變學習為探究,深入實驗室或實踐基地開展沉浸式教學,通過演示實驗+技術講解,提高感性認識和實踐水平。深入生產一線、田間地頭開展實踐課程教學,實現實踐教學和理論教學的融會貫通。三是改革考核方式。采取案例分析、撰寫調研報告、開展實驗設計等多元化考核方式替代傳統的課堂考試或撰寫課程論文。
4.2" 實踐創新體系構建
4.2.1" 規范專業實踐活動
將農業碩士派往科技小院、研究生工作站等實踐基地開展專業實踐活動,圍繞企業生產發展中遇到的難題或農民種植中遇到的實際困難,在校外導師的指導下,開展技術攻關與科學研究,把研究成果運用于農業生產中,推動生產發展和技術應用,提升農業碩士實踐創新能力及解決實際問題能力,厚植“三農”情懷。
4.2.2" 高度重視學術訓練
1)積極申報研究生創新項目。鼓勵農業碩士結合專業實踐研究項目或實踐中發現的實際問題開展技術攻關和科學研究,申報研究生創新項目,獲取經費支持,激發農業碩士開展創新研究的積極性,提升農業碩士實踐創新能力。
2)積極參與創新實踐、創新創業競賽。鼓勵農業碩士積極參加“鄉村振興科技強農+”主題賽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中國研究生“雙探”創新與創意大賽等競賽項目,考察研究生從實際出發,靈活運用學科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能力,同時可借助競賽平臺推廣農業生產研究成果,開展成果交流,吸取先進經驗,獲取經費資助,深入探索技術革新,實現提升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及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目標。
4.3" 過程管理體系構建
4.3.1" 招生管理
一是加大招生宣傳力度,吸引優質生源報考。組織各級各類研招直播宣傳活動,開展優秀大學生夏令營活動、考研宣講會、學科名師交流會等活動,加強學校辦學特色、學科建設、師資隊伍和科研平臺的宣傳,進一步擴大學校影響力,提升校內外考生報考率。采取教師課堂引導、考研主題班會、導師和班主任動員等形式宣傳,通過推免或一志愿報考留住優質生源。充分發揮好QQ群、微信群、考研論壇等新媒體平臺,發布研招宣傳信息,增強招生宣傳的覆蓋面和影響力。二是改革傳統招考模式。將理論知識和實踐能力考核作為重點內容。邀請行業企業專家加入復試專家隊伍,突出考查考生運用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選取優質生源。三是設置專項招生計劃,吸引優質生源。將招生指標直接分配給實踐基地,提升校外導師培養積極性,吸引優質生源報考。四是優化獎學金制度,提高一志愿報考獎學金的額度和獎助比例,吸引更多優秀生源報考。
4.3.2" 培養及學位管理
實施專業學位研究生“三段三冊”全過程培養管理模式。“三段”是指知識能力構建+專業實踐與課題研究+理論總結與論文答辯三階段;“三冊”是指研究生專業學習培養手冊、研究生專業學習實踐手冊、研究生導師指導手冊。
知識能力構建階段。校內導師定期組織研究生召開小組會,檢查研究生課程學習及文獻閱讀情況,及時解決農業碩士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困難,指導研究生撰寫文獻閱讀綜述。農業碩士將學習情況及導師指導情況登記在《研究生專業學習培養手冊》中,導師將指導過程登記在《研究生導師指導手冊》中。
實踐教學與課題研究階段。農業碩士在校內外導師的共同指導下進行論文開題,論文選題應以解決農業生產實際問題為目標。通過開題評議審查后農業碩士進入專業實踐環節。在校內外導師共同指導下制定專業實踐計劃,開展專業實踐活動,結合農業生產實際問題進行技術創新研究。研究生將專業實踐過程記錄在《研究生專業學習實踐手冊》中,校內外導師指導過程記錄在《研究生導師指導手冊》。通過論文開題及中期考核的農業碩士繼續學位論文工作,未通過則辦理退學手續,及時分流。
理論總結與論文答辯階段。農業碩士在校內外導師指導下完成專業實踐任務,撰寫專業實踐報告,參與專業實踐考核。通過考核的研究生完成論文的撰寫、修改、送審及答辯。學校對即將超過最長修業年限的畢業研究生開展學業預警,提醒即將超過最長修業年限的研究生及導師抓緊完成學業任務,否則將予以退學處理。
4.3.3" 獎助及日常管理
一是改革獎學金評選標準。改革傳統以科研業績和參加活動情況作為獎學金評選的標準,設置綜合課程成績、學術成果、專業實踐、競賽參與及獲獎情況及社會調研等多維度評選標準,激發專業學位研究生參與專業實踐、社會調研及各類競賽的積極性。二是鼓勵農業碩士積極參加各類學術論壇,促進學術交流,提升創新能力,借助平臺廣泛推廣創新成果。三是動員農業碩士積極參與學校舉辦的小發明、小制作、小創造等活動,激發農業碩士開展科技創新積極性。
4.4" 質量保障體系構建
4.4.1" 建立健全研究生教育管理體制機制建設
一是實施校院二級管理模式,研究生院負責根據國家政策和學校規劃,制定政策、規章和制度,規范研究生教育管理,建立健全質量保障和評估體系,做好校內外協調與服務工作,為發展學校研究生教育事業提供依據。學院負責具體組織和實施研究生教育管理相關工作。二是系統梳理并完善研究生管理制度。根據國家政策和學校規劃,制定招生考試、課程教學、專業實踐、學位論文、求職就業和日常管理等研究生培養各環節的政策、規章和制度;建立健全質量保障和評估體系,包括導師管理、實踐基地建設、監督評價等制度建設。
4.4.2" 更新人才培養方案
一是明確培養目標。農業碩士的培養目標是培養面向現代農業生產需求,掌握現代農業領域廣博的專業知識和扎實的理論基礎、具有良好的職業素養、具備解決實際問題的創新實踐能力的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高層次、復合型、實踐型農業科技人才。二是培養方案課程設置、專業實踐及學位論文應結合地方農業生產實際,培養研究生獨立思考和勇于創新的能力,實現技術創新,解決農業生產發展中實際問題的能力,提升專業學位研究生創新實踐能力及職業素養,畢業后深入農村基層一線為全面推進地方鄉村振興貢獻力量。三是培養方案須根據國家政策和專業學位發展變化及時調整,不斷完善。農業碩士的培養必須緊跟時代發展,對接產業需求,培養更多服務國家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高層次應用型復合人才。
4.4.3" 加強實踐基地建設與管理
一是加大建設質量高、數量足的專業實踐基地力度。與地方政府、行業、企業聯合建立具有鮮明的學科特色,專業契合度高,提供充足的實踐崗位,配備實踐經驗豐富的企業指導教師,開展系統綜合的職業技能訓練,具有基本的教學生活設施,良好的實踐教學環境的專業實踐基地。二是建立實踐基地長效合作機制。設置實踐基地管理機構,配備專職管理人員,制定管理制度,督查制度落實情況,開展專業實踐評價,規范實踐基地管理。三是完善經費投入機制。學校和企業每年劃撥專項經費用于專業實踐工作的儀器設備采購及材料費用支出、研究生日常生活及交通費用、校外導師指導經費等,保障農業碩士專業實踐活動順利開展。
4.4.4" 雙導師隊伍建設
一是完善導師遴選機制。區分校內外導師選聘標準,突出校外導師實踐經驗和指導能力,聘任高素質校內外導師。二是加強導師日常管理。加強對導師招生資格審核,加強對導師評價結果的使用,及時淘汰不合格導師,提高導師隊伍的素質。三是持續開展導師培訓。開展研究生導師分階段培訓,包括崗前培訓、輪訓等,幫助導師詳細了解研究生培養全過程各環節,明確導師職責,掌握國家政策和學校管理制度,不斷提升導師隊伍素質。四是完善考核獎勵制度。建立科學的考核和激勵機制,激發導師團隊各成員的主觀能動性,促進導師全身心投入研究生培養。
4.5" 質量評價體系構建
一是確定評價主體。高校內部評價主體應包括農業碩士、導師和培養單位,外部評價主體應包括社會、用人單位,不同評價主體從不同角度客觀全面、科學真實地反映教育質量。二是制定評價內容。內部質量評價聚焦于農業碩士培養全過程,包含從招生考核到課程教學、專業實踐、學位論文、學位授予及求職就業等各環節。外部質量評價從社會和企業的角度,通過農業碩士的職業能力、職業表現、滿意度等方面對人才培養質量進行評價。三是選取評價指標。制定三級評價指標,從農業碩士的專業知識、創新實踐及解決問題能力、職業能力及職業素養等方面進行評價,涵蓋研究生培養全過程。
5" 結束語
培養“一懂兩愛”服務鄉村振興發展的高層次、復合型、創新實踐型農業科技人才是農業高校的使命與責任。作為地方農業院校,江西農業大學始終堅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強農興農為己任,面向國家現代農業發展需求,服務現代農業產業化發展,培養能夠勝任與引領現代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專業學位研究生,不斷優化培養模式改革,提升專業學位研究生實踐創新能力和培養質量,全面深化產教融合、科教融匯,持續為推動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輸送高層次、復合型、應用型農業科技人才。
參考文獻:
[1] 劉寶東.全面提升農村基層黨組織的組織力[J].中國黨政干部論壇,2023(5):53-57.
[2]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加快建設農業強國[N].人民日報,2023-02-14(001).
[3] 段留生,何忠偉,王琳琳,等.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業碩士應用型培養模式探析[J].北京教育(高教),2021(8):68-70.
[4] 翟婷,王潔瑩,李楓.全過程視角下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教育質量評價研究——以H大學為例[J].高教學刊,2023,9(12):79-83.
[5] 夏文香,李金成,武桂芝,等.“雙一流”視域下地方高校專業學位研究生導師團隊的構建及協同育人實踐[J].高教學刊,2022,8(26):5-8.
[6] 趙光武,沈希,童再康,等.基于科技特派員模式培養農科類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以浙江農林大學余杭基地為例[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22(1):42-47.
[7] 周鮮成,呂陽,賀彩虹,等.地方高校專業學位研究生“五位一體”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22(12):20-25.
[8] 周孜,高嬋,趙晨.農學類研究生招生的困境與建設思路——以南京農業大學為例[J].高等農業教育,2019(5):78-84.
[9] 郭時印,朱育鋒,李尚群.專業學位研究生實施OFTC培養模式的實踐探索[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8(8):5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