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涉農高校作為鄉村振興人才培養的重要陣地,正確認識地方涉農高校人才培養與鄉村振興人才需求之間的內在邏輯關系,構建地方涉農高校服務鄉村振興人才培養路徑框架,為豐富我國鄉村人才振興研究提供新視角。該文選擇地方涉農高校揚州大學作為研究對象,通過對揚州大學相關涉農專業人才培養調查,分析當前涉農高校服務鄉村振興人才培養的現狀及問題,總結涉農高校服務鄉村振興人才培養模式及經驗啟示,在國家新農科建設背景下,嘗試從加快涉農專業優化設置、創新涉農人才培養模式、強化涉農專業實踐教學等方面,提出新時期面向鄉村振興戰略的涉農高校人才培養的路徑建議。
關鍵詞:鄉村振興;人才培養;路徑建議;涉農高校;揚州大學
中圖分類號:C961"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9902(2023)20-0128-04
Abstract: As an important position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talent training, agriculture-related universities correctly understand the inherent log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local agriculture-related university talent training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talent demand, and construct the path framework of local agriculture-relate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serve rural revitalization talent training, to provide a new perspective for enriching the research on the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talents in our country. This paper chooses the local agriculture-related university Yangzhou University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on the training of relevant agriculture-related professionals in Yangzhou University,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talent training in agriculture-related universities, and summarizes the talent training mode, experience and enlightenment of agriculture-related universities serv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in the context of national new agricultural construction. From the aspects of speeding up the optimal setting of agriculture-related majors, innovating the training mode of agriculture-related talents, and strengthening the practical teaching of agriculture-related major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on the path of talent training in agriculture-relate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acing the strategy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in the new era.
Key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 talent training; path suggestion; agriculture-related universities; Yangzhou University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自此,鄉村振興戰略成為國家重大戰略之一,為今后我國“三農”工作提供了總指引和總抓手。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提出了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五個振興’”[1]重要論斷,為新時期如何實現鄉村振興指明了具體路徑。其中,鄉村人才振興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關鍵因素,也是實現其他四個鄉村振興的重要保障。2019年習近平總書記給全國涉農高校的書記校長和專家代表的回信中指出,“新時代,農村是充滿希望的田野,是干事創業的廣闊舞臺,我國高等農林教育大有可為。[2]”涉農高校應培養更多“知農愛農”新型人才,為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回信和重要指示為新時代涉農高校人才培養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
涉農高校肩負著強農興農的歷史使命,地方涉農高校服務鄉村振興是時代所趨。涉農高校作為培養服務“三農”的新時代高素質人才的陣地,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應面向國家鄉村振興重大戰略需求,涉農高校必須加快農林專業緊缺人才培養,這有助于縱深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施[3]。在城鎮化轉型發展下,我國農村地區學生及家長普遍存在跳出農門的思想,導致農村難以吸引優秀涉農大學生和研究生等專業人才返鄉奉獻,鄉村振興人才匱乏難題仍比較突出[4],這也是當前涉農高校人才培養不可回避的現實問題,因此如何培養涉農高校“知農、愛農、為農”的鄉村振興人才,引導更多的涉農專業學生投入到鄉村振興實踐中去,是當前涉農高校服務鄉村振興人才培養面臨的重大課題,也開展了相關的理論與實踐探索。典型研究有:程華東等[5]認為涉農高校亟需在保障鄉村人才供給、提升鄉村人才素質和能力、促進人才流入鄉村上下功夫,切實通過服務人才振興促進鄉村全面振興;吳普特[6]研究指出涉農高校要根據鄉村振興總要求,切實解決學科建設、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等方面存在的不適應問題,不斷深化教育綜合改革;魏蜜等[7]以中山大學為例,構建了“知識傳授與課程思政相融合、傳統農學與現代農學相融合、理論學習與社會實踐相融合、學科交叉與創新創業相融合”的“四融合”鄉村振興人才教育體系;程櫟霖等[8]提出了搭建“情感-技能-實踐”教育的特色“三農”情懷培育模式。總體上看,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時代背景下,開展涉農高校服務鄉村振興人才培養的理論與實踐探討具有十分顯著的當代價值,目前,國內相關涉農高校圍繞自身特色開展了服務鄉村振興人才培養的實踐創新,助力了地方鄉村振興發展;同時,隨著我國鄉村振興戰略全面推進,如何深入優化涉農高校服務鄉村振興人才培養路徑是當前值得深入思考和探究的重要方向。
鑒于此,本文選擇地方涉農高校揚州大學作為典型案例,通過對學校相關涉農專業人才培養開展實地調查及問卷訪談,分析當前涉農高校鄉村振興人才培養現狀特征及存在的問題,在總結涉農高校服務鄉村振興人才培養典型模式和經驗啟示的基礎上,結合鄉村振興戰略人才需求,提出面向鄉村振興的地方涉農高校人才培養的優化路徑,以期為新時期地方涉農高校深入服務鄉村振興人才培養提供理論參考和實踐指導。
1" 涉農高校服務鄉村振興人才培養現狀分析
本文選擇地方涉農高校揚州大學作為典型研究案例。揚州大學作為涉農高校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前身是由近代著名實業家、教育家張謇先生在1902年創辦的通州師范學校和通海農學堂;從通州興學、奠基立業到遷揚辦學、艱苦創業,再到六校合并、開創新業,學校在長期的辦學實踐中形成了文科底蘊深厚、農科優勢突出、科學人文交融、分類協調發展的辦學特色[9]。自2010年以來,揚州大學開始了涉農專業人才的“訂單式”培養,開設了“常熟班”“張家港班”等特色培養班,至今已培養了400多名“新農人”,為地方鄉村振興和農業現代化發展提供了穩定的人才保障,這也是揚州大學作為涉農高校服務地方鄉村振興實踐的一種有益嘗試。通過調查發現面向鄉村振興人才需求,揚州大學在服務鄉村振興人才培養方面主要做了以下工作:一是優化涉農專業布局。根據辦學實際和產業發展情況,推進學科專業一體化建設,強化新興農科專業和涉農專業建設,建設新興交叉學科農科專業,新增“智慧農業”等農科專業;學校注重強化理論知識和能力素質融合,培養學生解決農科發展問題的綜合性思維,注重反映新農科發展建設前沿性和時代性。二是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學校與地方政府合辦“常熟班”“張家港班”,定向培養高素質“三農”人才。創新教學組織形式,堅持送教上門、送教下鄉,對接農時農事、生產環節、生產活動和后續服務。學校與多家涉農職業院校開展農科人才“3+2”聯合培養;立足學科與本土需求,學校確立了“本-碩-博”人才的銜接培養模式。
作為典型涉農高校的揚州大學盡管在探索服務鄉村振興人才培養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績,著力培養了一批具有深厚情懷、寬博知識、寬厚素質,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上得來的新型農業專業人才,為我國涉農高校鄉村振興人才培養提供了諸多有益借鑒,但同時,通過實地調研也發現,涉農高校人才培養存在著與鄉村振興人才需求匹配程度不高的這一突出問題。當前,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對“三農”領域人才的需求量日益增加,同時鄉村振興人才需求是“綜合型”人才,這就要求人才具有農學、經濟學、管理學、社會學、地理學及城鄉規劃學等多學科的知識體系,鄉村振興人才的學科交叉融合性特征顯著[10]。而目前我國涉農高校人才培養仍以傳統培養模式為主,涉農專業學科設置與鄉村振興實際需求的契合度相對還不高,尤其是培養出來的涉農專業人才服務地方鄉村振興的實踐能力不強,涉農專業人才的實踐能力有待完善提升[11]。因此,新時期面向鄉村振興人才需求,我國涉農高校人才培養模式有待于進一步優化和調整。
2" 涉農高校服務鄉村振興人才培養經驗啟示
面向當前國家鄉村振興人才需求,我國涉農高校也開展了人才培養模式調整與優化的有益嘗試,側重對涉農學科之間的資源進行有效整合,以解決傳統農業學科“單兵作戰”的不利局面,為鄉村振興戰略全面推進及縱深實施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我國涉農高校在長期的實踐過程中也呈現出了一些典型的模式經驗,本文重點對中國農業大學、南京農業大學、四川農業大學3所涉農高校服務鄉村振興人才培養的主要做法和成功經驗進行初步介紹。
中國農業大學圍繞著鄉村振興國家戰略時代需求,面向國家新農科建設目標,堅持培育新農科,構建更能適應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目標的學科體系。學校重點圍繞著農業生物學與分子育種、智慧農業、農業綠色發展、生態環境與資源保護及全球農業等新的需求領域,建立新的學科體系,優化學科專業布局。同時,中國農業大學首創的“科技小院”人才培養模式已經成為集科技創新、社會服務、人才培養和文化傳承于一體的基層綜合服務平臺,“零距離”地接觸農業生產實際[12],成為新時期我國涉農高校服務地方鄉村振興實踐的重要模式,為我國涉農高校服務鄉村振興提供了重要示范和經驗參考。
南京農業大學聚焦糧食安全、鄉村振興及雙碳目標等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積極優化學校學科專業布局,不斷推動涉農學科與文、理、工等不同學科之間的深度交叉融合,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學校加強了涉農新興交叉學科專業建設,如增設了植物表型組學交叉學科,新設了人工智能、智慧農業等專業。同時,南京農業大學探索涉農拔尖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實施“本-碩-博”貫通培養;學校通過建設創新創業學院、鄉村振興學院、前沿交叉研究院,打造耕讀教育第二課堂和品牌項目,零距離接觸“三農”實踐活動[13]等系列舉措,重在不斷提升涉農專業學生服務鄉村振興的實踐能力。
四川農業大學圍繞鄉村振興戰略的人才需要,學校新增了智慧農業、草坪科學與工程、食品營養與健康等6個服務鄉村振興的“新農科”專業,形成了作物學和畜牧學“雙核驅動”,高峰、高原、基礎、培育學科“四維支撐”的學科格局[14]。同時,四川農業大學正在加快構建“知農愛農”新型人才培養高地,建立以“國家需要、產業需求、行業應用”為導向的農業人才培育機制,學校計劃每年投入5 000萬元實施學科建設支持計劃,以及2 000萬元實施專業建設支持計劃,著力培育一批服務鄉村振興的教學名師,更好地為地方鄉村振興實踐輸入高質量的“三農”領域專業人才。
國內典型涉農高校服務鄉村振興的積極嘗試,為新時期涉農高校更好地深入服務鄉村振興提供了有益啟示。通過對涉農高校服務鄉村振興人才培養模式及做法的梳理,總結出面向鄉村振興的涉農高校人才培養的幾點啟示:第一,涉農高校人才培養應迎合鄉村振興人才需求。當前,生物技術、信息技術及人工智能等正在迅猛發展,對傳統農業學科產生了深刻影響,伴隨著新業態不斷涌現,涉農高校應著重培養符合農業行業需求的專門人才,注重圍繞產業和科學對農業生產的細分進行專業設置,培育相關涉農專業的人才隊伍,完善優秀青年人才全鏈條培養制度。第二,結合學校自身特色開展鄉村振興人才訂單式培養。人才培養供給側需要精準對接鄉村振興需求側,結合涉農高校的辦學特色和地方鄉村發展實際需求,開展服務地方鄉村振興實踐的“訂單式”人才培養,針對地方鄉村振興實踐過程中生產、管理等具體問題,開展針對性的人才培養,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鄉村振興綜合性人才。第三,完善涉農高校服務鄉村振興人才培養機制。涉農高校服務鄉村振興人才培養需持續穩定的政策制度作有效保障,尤其側重在政策、財政等多個方面給予大力支持,政府、學校及社會多方相互協作,形成涉農高校服務地方鄉村振興人才培養的合力。
3" 涉農高校服務鄉村振興人才培養路徑建議
當前我國鄉村振興過程中面臨著人才困境,且鄉村振興所需人才類型具有多元化特征。涉農高校在服務地方鄉村振興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從滿足鄉村振興人才需求出發,積極發揮涉農高校服務鄉村振興“輸血”“造血”的兩大主要功能,并且還需主動推進由“輸血”向“造血”轉變。鑒于此,本文在典型案例調查的基礎上,結合成功經驗與做法,嘗試從加快涉農專業優化設置、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及強化專業實踐教學等多方面,提出涉農高校服務鄉村振興新型人才培養的路徑建議。
3.1" 加快涉農專業優化設置,推進人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不斷縱深推進,我國涉農學科專業設置與鄉村振興人才要求仍存在諸多不適應,主要表現在涉農學科布局前瞻性、交叉性不強,專業設置偏窄偏細,知識體系跟不上新時代“三農”發展要求,涉農高校人才培養與當前農業農村發展契合度不高[15]。因此,面向鄉村振興人才實際需求,涉農高校應適時調整涉農學科布局,加快推進專業設置改革,開設鄉村振興學院,應積極探索設置博士學位授權交叉學科,在鄉村振興急需領域設立專業學位博士授權點,積極扶持新型農科專業發展。
3.2" 創新涉農人才培養模式,培養學科交叉的鄉村振興人才
涉農高校應著力培養學科交叉融合的鄉村振興人才,探索鄉村振興背景下人才需求和培養途徑。一是要打破學科間的專業壁壘,推進農學與理、工、文、醫等不同學科交叉融合;二是涉農高校應積極開設鄉村振興創新班,針對當地“三農”發展的需求進行針對性人才培養,探索“本碩博連讀”貫通培養模式,從單一固化的“專才”培養模式向多元化“通才”培養模式轉變[16];三是完善鄉村振興協同育人機制,以多種形式培養多層次的鄉村振興人才,構建面向鄉村振興的涉農人才培養綜合體系。
3.3" 強化涉農專業實踐教學,促進理論與實踐教學有機融合
傳統的教學模式難以適應當前鄉村振興需求,涉農高校應不斷改革傳統教學模式,積極探索田間教學等教學方式,探索農學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創新。不斷豐富涉農高校鄉村振興方面的相關課程及活動,強化學生“三農”情懷的培養[17]。同時,涉農高校服務鄉村振興人才培養需要以鄉村產業發展為重要導向,積極設置鄉村產業發展的專業課程,使得專業課程與鄉村振興能夠有機結合,推動產學研的深度融合。通過“理論”與“實踐”的兩手推進,培養面向鄉村振興戰略需求的全能型“三農”人才,更好地為鄉村振興提供人才保障。
4" 結束語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進入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新征程,“三農”工作重心已歷史性轉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18],而其中鄉村人才振興是全面實現鄉村振興的關鍵,如何調整優化鄉村人才培養模式,培養出符合鄉村振興戰略需求的專業人才,是全面持續推進鄉村振興戰略面臨的重大命題。涉農高校作為鄉村振興人才培養的重要陣地,在鄉村振興人才培養上涉農高校優勢突出且責任重大。因此,面向當前鄉村振興人才需求,尤其在新農科建設的時代背景下,涉農高校結合自身學科專業特色和區域產業發展實際,更新學校涉農學科專業布局,適時調整優化涉農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推進服務鄉村振興人才培養模式創新,才能更精準服務地方鄉村振興實踐。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論“三農”工作[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2.
[2] 習近平給全國涉農高校的書記校長和專家代表的回信[EB/OL].[2019-09-06].http://jhsjk.people.cn/article/31340883.
[3] 夏玲.地方高校助力鄉村振興的教育教學改革[J].現代農業研究,2022(28):70-73.
[4] 胡曉惠,汪振國,卜琰婷.地方涉農高校服務鄉村振興現狀研究——以江西省M地方農業高校為例[J].南方農機,2023,54(3):103-110.
[5] 程華東,惠志丹.鄉村振興視域下農業高校服務鄉村人才振興的路徑探析[J].高等農業教育,2020(3):3-8.
[6] 吳普特.農業高校助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探索與思考[J].中國農業教育,2022,23(3):1-8.
[7] 魏蜜,譚金芳,張朝陽,等.基于鄉村人才振興的新農科人才培養體系構建與實施——以中山大學為例[J].中國農業教育,2022,23(6):24-31.
[8] 程櫟霖,姜珠璧,劉薇.鄉村振興戰略下涉農高校學生“三農”情懷培養的路徑探析[C]//2023年第三屆生活教育學術論壇,2023-5-5.
[9] 揚州大學官網.學校簡介[EB/OL].http://www.yzu.edu.cn/xxgk/x xjj.htm.
[10] 陸文利,李增安,孔令廣.新農科背景下涉農高校卓越農林人才培養模式研究——以山東農業大學為例[J].創新創業理論研究與實踐,2022,5(9):161-163.
[11] 吳月.科技小院助力鄉村人才振興[N].人民日報,2022-4-10.
[12] 李玉清,雷穎,陳榮榮,等.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業科技服務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高等農業教育,2021(1):26-31.
[13] 賀華良,薛進,邱林,等.“知農愛農”新型人才培養的困境、機遇與改革探索[J].高等農業教育,2021(5):22-27.
[14] 曹三杰,李明洲,康波,等.“蜀韻耕讀”強勞育“知農愛農”育新才——四川農業大學耕讀教育創新與實踐[J].高等農業教育,2022(3):10-15.
[15] 郭桂義.建議全國涉農高校實施鄉村振興人才定向培養[J].農村工作通訊,2023(6):41.
[16] 李明月,郭成洋,陳軍.涉農高校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質量提升策略研究[J].黑龍江教育,2023(2):53-56.
[17] 吳家勝,劉興泉,周曉光,等.涉農高校“全校服務全域鄉村振興”模式的探索與實踐——以浙江農林大學為例[J].高等農業教育,2022(5):13-19.
[18] 賈廣東,王莉.穩定“三農”壓艙石接續全面推進鄉村振興[N].光明日報,2022-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