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鄉村振興是我國謀大局、促發展的一項重要戰略,在鄉村振興戰略下,迫切需要一批專業人才為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和落實提供支持。涉農高職院校肩負著鄉村振興人才的培養重任,要求涉農高職院校必須緊隨時代背景,適時開展教學改革,將農耕文化融入到教學改革實踐之中,使農耕文化既能夠得到傳承和傳播,又能夠通過農耕文化實現育人目標。因此,該文首先在鄉村振興背景下分析涉農高職院校開展教學改革實踐的必要性;其次,分析當前涉農高職院校開展教學改革面臨的阻礙;最后,從農耕文化育人角度制定涉農高職院校教學改革的實踐策略,從而促使涉農高職院校教學改革以及育人目標得以實現。
關鍵詞:鄉村振興;涉農高職院校;教學改革;農耕文化;涉農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G642"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9902(2023)20-0144-04
Abstract: Rural revitalization is an important strategy for our country to seek the overall situation and promote development. Under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there is an urgent need for a group of professionals to provide support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Agricultural vocational colleges shoulder the important task of training talents for rural revitalization, which requires that agricultural vocational colleges should follow the context of the times, carry out teaching reform, and integrate farming culture into the practice of teaching reform, so that farming culture not only can be inherited and spread, but also can achieve the educational goal through farming culture. Therefore, this paper first analyzes the necessity of carrying out teaching reform in agricultural vocational colleges in the context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secondly, the paper analyzes the obstacles facing the current teaching reform in agricultural vocational colleges; finally, the paper formulates practical strategies for teaching reform in agricultural vocational colleg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arming culture education, so as to promote the realization of teaching reform and education goals in agricultural vocational colleges.
Key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 agricultural vocational college; teaching reform; farming culture; cultivation of agricultural talents
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提出的一項重要發展戰略,并且在2018年發布的中央一號文件中確立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大歷史任務。2021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加快推進鄉村人才振興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該文件中闡明鄉村振興戰略的實現關鍵在于人,必須培養出一批“一懂兩愛”(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人才隊伍,這一重擔便落在我國高等教育機構的肩上。涉農高職院校是我國高等教育機構的重要構成,對于培養鄉村振興人才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一懂兩愛”的提出成為涉農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方向,同時也對鄉村振興人才要求進行了詮釋。在“一懂兩愛”之中,需要將“一懂”作為基礎,而“兩愛”則屬于深化,是形成親農價值觀的必備條件[1]。涉農高職院校本身就與“三農”密切相關,因此,要求涉農高職院校以服務“三農”為目標,通過持續強化教學改革提升自身的教學質效,從而培養高水平的鄉村振興人才。農耕文化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構成,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補充,涉農高職院校開展教學改革和文化育人可以將其作為素材補充的來源,通過農耕文化育人實踐推進教學改革,從而既能傳承我國優秀傳統文化,又能為涉農高職院校開展鄉村振興人才培養拓展新路徑。
1" 鄉村振興背景下涉農高職院校開展教學改革實踐的必要性
1.1" 調整高職育人目標和鄉村振興戰略之間的匹配關系
鄉村振興是解決“三農”問題的總抓手,實現鄉村振興的關鍵在于對振興人才的培養。只有在人才興盛的條件下才能夠實現產業興旺,只有產業興旺才能夠帶動農民富足、農村富強,從而建設生態宜居、高效治理的新農村,最終實現鄉村振興。2021年出臺的《意見》指明要加強農村本土人才的培養,并且引導城市人才支援新農村建設發展,通過人才的調度為鄉村振興提供人才保障,并培養一批“一懂兩愛”的鄉村振興人才,使“三農”問題的合理解決獲得人才支持。涉農高職院校作為涉農人才培養的搖籃,其肩負著鄉村振興戰略賦予的使命,同時在時代賦予使命之中面臨著職業教育改革轉型的機遇[2]。但從目前涉農高職院校的育人目標來看,培養專業的涉農人才是其主要目標,在開展教學活動中,將農業技術、農業知識的培訓教育作為主要內容,而往往對鄉土情懷、農耕文化、“三農”情懷的融入和塑造有所忽視,這既不符合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文化自信,也不符合鄉村振興戰略的整體要求。因此,涉農高職院校開展教學改革實踐可以在調整高職院校育人目標的基礎上,使目標與鄉村振興戰略之間相互匹配,從而培養符合時代需求的涉農人才。
1.2" 改變育人現狀與三產融合之間相互脫節的狀態
鄉村振興戰略對涉農高職院校開展育人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涉農高職院校在育人時必須貼合時代需求,以服務農村發展建設為方向。現階段,我國正不斷從傳統農業轉向現代農業,只有確保產業興旺才能夠為現代農業的發展提供支持。若要提升產業興旺的實現效率,必須將農業生產相關的各類資源、生產要素、人才、技術等進行優化重組,從而促使三產融合得以快速發展。在當前鄉村振興的背景下,產業融合需要在三產并重,并且使各產業相互促進的基礎上實現。但從當前涉農高職院校的育人現狀來看,其育人聚焦點放在了農業方面,與第三產業和第二產業之間的融合存在不足,同時存在專業老舊、育人定位模糊等不足,尤其是畜牧獸醫、園林技術等專業已經開設多年,但各專業之間仍存在明顯的條塊分割,在涉農專業方面無法形成發展合力[3]。將農耕文化引入到涉農高職院校教育改革之中,可將各專業之間的壁壘打破,通過農耕文化將各專業融合,從而推動三產融合,使涉農高職院校的育人實踐能夠與三產融合相互聯系,為產業興旺提供適用性人才。
1.3" 促進育人過程與農耕文化育人機制實現融合
教育和文化存在密不可分的關系,文化可通過教育這一載體呈現,而教育又具備文化屬性。高等教育的本質在于求真育人,同時基于教育和文化之間的關系,可以判定育人過程往往同文化育人機制之間存在相互融合與滲透的關系。涉農高職院校在開展育人過程中具有強烈的技能本位思想,多數院校對專業技能的培訓過于重視,往往對文化育人功能有所忽視[4]。現階段,涉農人才在培育過程中比較重視產教融合,由企業兼職教師開展案例教學和實踐授課,并推行校企合作學徒制培養、訂單式培養等模式。但受時間、經費以及溝通不足等多方面因素影響,造成校外專家缺乏參與度,并且在人才培養方面的持續性以及系統性方面均存在不足。而“一懂兩愛”要求涉農人才具備較強的專業技能,能夠做到愛農村、愛農民,這便需要在情懷層面給予農民支持和同情,并且通過實際行動使農民對農耕文化更加自信,通過有效治理鄉村,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使涉農人才達到德才兼備,并使涉農高職院校整個育人過程均能夠融入農耕文化。因此,只有將農耕文化育人機制融入到涉農人才培養,才能夠真正實現育人目標。
2" 鄉村振興背景下涉農高職院校開展教學改革面臨的阻礙
2.1" 課程建設落后
課程建設是涉農高職院校開展教學改革面臨的直接問題,同時課程也是教學改革的載體之一。伴隨專業融合以及產教融合的不斷深化,新技術、先進工藝以及新規范不斷融入到涉農專業之中,對涉農專業課程教學內容產生直接影響。從當前涉農高職院校開設的課程來看,大部分課程均屬于涉農專業課程,課程教學的內容主要是農業技術、農業知識、農業管理等等。近年來,隨著鄉村旅游的不斷發展,一些涉農高職院校還開設了鄉村旅游相關的專業課程,但此類課程融合效果不強,未能將旅游業與農業發展全面融合,并且大部分專業課程并未將道德教育、農耕文化等內容融入到課程教學中,造成涉農課程建設無法滿足當前鄉村振興背景對涉農高職院校開展育人工作的要求,說明當前涉農高職院校的課程建設比較落后。
2.2" 教學方法單一
所謂教學就是由“教”到“學”的一個先后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教師發揮著重要的主導作用,教學需要將教師發揮的主導作用進行轉化,使學生形成主觀能動性,這便需要教學方法在其中能夠發揮作用。與此同時,教學方法屬于教育三要素之一,其在教學整個過程中發揮的作用不言而喻。當前很多涉農高職院校在開展課堂教學時,教師仍采取“滿堂灌”的方式進行知識講授,雖然也有一些教師采取信息技術輔助教學,但采用的教學方法并未將涉農課程所反映的本質特點予以突出,并且在現場化以及情境化教學方面仍需要進一步加強。此外,教師采用的教學方法一般是以目前開設的專業課程展開設計的,教學方法比較適用于專業理論、專業技術的教學,而并不適用于“一懂兩愛”內容對育人提出的教學需求。還有一些涉農高職院校在開展教學時缺乏方法和載體,導致教學效果不理想,教學改革迫在眉睫。
2.3" 實踐活動內容不均衡
從上述內容可知,當前涉農高職院校開展教學活動的內容主要是提升學生對專業技術和專業理論的認知。隨著校企合作的不斷深化開展,涉農高職院校也通過與涉農企業合作,并采取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通過構建雙師型教師團隊為涉農人才培養提供支持。當前校企合作的人才培養模式是科學的、正確的,但在具體落實實踐教學活動時卻存在不均衡的表現,具體表現為以下兩點:第一,即便當前一些涉農高職院校通過與涉農企業合作已經打造了一支雙師型教師團隊,但教師只會從涉農專業技術和理論知識內容方面開展實踐教學,即在實踐教學中予以技術指導,若一些實踐活動涉及專業理論知識,教師也會將理論知識與實踐活動相結合,但對于農耕文化、“一懂兩愛”等方面內容卻未能在實踐活動中滲透,導致實踐活動的內容不均衡;第二,實踐活動設置的內容主要與專業技術實踐相關,而農耕文化、“一懂兩愛”等職業素養教育類內容卻很少設置,甚至不存在這些內容。基于以上兩點,說明當前涉農高職院校開展的實踐活動內容存在不均衡的缺陷。
3" 鄉村振興背景下涉農高職院校教學改革實踐策略
文化是國家和民族的靈魂,一個國家和民族若要實現發展,必須堅持文化自信。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無論是黃河流域的黍粟文明還是長江流域獨特的稻作文明,均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智慧和精神。我國農耕水平曾在全世界居于最高點,并在世世代代的農耕中形成了豐富、獨特的農耕文化。2018年發布的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中明確指出要對優秀的傳統農耕文化進行深入挖掘,學習其中的人文精神和思想道德。農耕文化屬于一種定居文化,其包含“但存方寸地,留與子孫耕”的資源開發與節制思想,包含“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農耕規律,因此,農耕文化所承載的內容是非常豐富的。優秀的傳統農耕文化既能夠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行補充,又能夠成為涉農高職院校彰顯教育特色以及校園文化底蘊的文化資源,對涉農高職院校開展育人工作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因此,在鄉村振興背景下,涉農高職院校應該結合自身涉農教育方向,對涉農文化高度自信,并在開展教學改革實踐中將農耕文化融入其中,實現教學改革的全面性與特色化,從而實現全面育人。本文在鄉村振興背景下,將農耕文化融入到涉農高職院校教學改革實踐之中,并制定了如下實踐策略。
3.1" 完善高職專業課程體系,融入農耕文化課程
專業課程屬于涉農高職院校開設的第一課堂,也是教人育人的基礎,更是涉農高職院校開展實踐教學的前提條件。因此,針對當前涉農高職院校專業課程體系不完善的問題,應該持續完善涉農高職院校的專業課程體系,將農耕文化課程融入到課程體系之中,使學生既能夠接觸到專業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術教學內容,又能夠接觸到農耕文化、農耕文明以及職業道德素質方面的內容,從而確保涉農高職院校教學改革實踐的效果,并實現全面人才培養的目標。中華民族精神、民族優秀文化以及中華傳統美德均需要繼承和弘揚,必須結合時代條件將其傳承發展。而這些優秀的文化和思想并非物質的、實體的,需要通過一定的載體呈現,涉農高職院校開設的課程便可作為載體,將這些優秀文化和思想呈現給學生,并發揮育人的作用。將農耕文化引入到課程體系之中,是通過農耕文化課程提升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同時也是對農耕知識的深入理解,從而切實發揮農耕文化育人的重要作用。
現階段,我國涉農高校很少開設農耕文化課程,對農耕文化進行系統研究的專業教師更是少之又少,涉農高職院校開設的相關課程主要是勞動教育,此類課程并非純粹的農耕文化課程,而是一類附帶農耕文化元素的實踐活動訓練課程。有調查顯示,在涉農高校中,能夠流利背誦“二十四節氣歌”的學生僅占調查對象總數的9%,并且87%的學生并不了解全世界農業文化遺產保護項目都有哪些,但98%的學生均支持發揚和傳承農耕文化,并認為學習農耕文化對于提升自身的學習認知有較大幫助[5]。由此可見,農耕文化課程融入到涉農高職專業課程體系勢在必行。涉農高職院校必須做好農耕文化課程融合實踐,并且應該組建農耕文化教研團隊開展課程建設。具體應該做到以下幾點:首先,教研團隊需要調查當前現代農業的人才需求,并在調查結果的基礎上,將“耕食”“耕讀”以及“耕作”文化進行有機融合,并融入到課程體系之中,形成獨具特色的課程教學內容和目標;其次,在確定教學目標的條件下,要求教師必須合理設定農耕文化的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將教學目標劃分為總體目標以及階段性目標,并在師生雙重考核的條件下進行考核,然后根據考核結果對農耕文化課程教學目標和內容作出調整,保證學生能夠真正接觸到農耕文化相關知識內容,同時可以利用掌握的農耕文化知識解決具體的涉農問題;最后,必須將農耕文化課程中包含的育人元素深入挖掘出來,通過課程思政達到育人目標,從而使學生在掌握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同時,也能夠通過農耕文化課程提升自身的核心素養,達到“一懂兩愛”的要求。
3.2" 建設農耕文化館,打造多元教學模式
承載文化的載體并非一定是課堂,可以建設第二課堂,并將教育教學資源投入到第二課堂,使學生擺脫傳統課堂對思維認知的束縛,并借助第二課堂豐富教學方法,從而提升涉農高職院校教學的質效。由于目前涉農高職院校缺乏對農耕文化的普及,導致學生對農耕文化不甚了解,同時受課時、教學條件的限制,導致農耕文化在涉農高職院校推廣發展受到限制。因此,涉農高職院校需要建設農耕文化館,將農耕文化相關資源納入到該館之中,為學生打造第二課堂,同時通過農耕文化館也能夠為教師開展多元教學模式提供條件。目前,國內一些地區的涉農高職院校已經完成農耕文化館的建設,例如,浙江省經貿職業技術學院便建設了國內首家校園農耕文化館,并將農耕文化元素納入其中,構建了各種功能空間,陳列著百余件農耕用具,并以壁畫、實物以及文字等多種形式展現農耕文化,可以使學生在參觀農耕文化時,更加深刻地對農耕文化進行感受。
同時,基于當前涉農高職院校存在教學方法單一的問題,可以借助農耕文化館打造多元教學模式。例如,教師在開展農耕文化課程教學時,可以采用將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相結合的方式完成課程教學。即教師在教室內完成農耕文化課程講解后,為了能夠使學生對農耕文化加深了解,教師可以將教學地點轉移至農耕文化館內,使學生通過參觀農耕文化深入了解農耕文化相關知識。或者是教師可以直接在農耕文化館內開展教學活動,將知識內容直接與實物銜接,從而提升教學效果。
3.3" 增加農耕文化實踐活動,均衡實踐活動內容
農耕文化實踐活動主要是在校外開展,也是農耕文化課程開展的第三課堂,農耕文化實踐活動的開展目的主要是使學生將所學理論知識和技術與實踐相結合,實現知識技術的靈活應用。農耕文化實踐活動的主要方式為跟崗實習、社會調查以及走訪調研等,通過社會實踐鍛煉吸取知識。農耕文化是人們在長期實踐過程中通過與自然互動,根據自身對自然、節氣、地理及時令等內容進行認知所形成的一種文化理念。因此,若要對農耕文化進行傳承發展,必須通過實踐活動使之實現。在鄉村振興背景下,鄉村的交通、農業技術、管理技術等均有很大程度的改善,可為農耕文化實踐活動的開展提供條件支持,但同時也將一些傳統的耕種模式抹去。教師帶領學生開展實踐活動時,應該在學生已掌握的農耕文化知識基礎上,有選擇性地開展實踐活動項目內容。例如,涉農高職院校聯合當地政府部門聯合開展“春耕儀式”,使學生切身體驗農耕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時在開展農耕文化實踐活動中,還可以進行認知、教學以及頂崗等實習模式,使學生勞動能力得以鍛煉。同時涉農高職院校還可以通過志愿服務、創新創業等方式開展實踐活動,將涉農專業理論技術與實踐活動緊密結合,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此外,涉農高職院校還可以開展農耕文化宣傳工作,農耕文化進入到社區,從而使學生充當農耕文化的傳播者,既能夠傳承農耕文化,又能夠使學生在傳播農耕文化中更深層次地了解農耕文化,對農耕文化高度自信。
4" 結束語
綜上所述,農耕文化是涉農高職院校在開展育人工作中的重要內容,也是使學生能夠達到“一懂兩愛”要求的關鍵學習內容。在鄉村振興背景下,涉農高職院校需要借助農耕文化育人功能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并通過農耕文化推動涉農高職院校教育改革工作得以順利完成,從而培養高素質、高技能的綜合型涉農人才,為推動我國現代農業的發展提供人才支持。
參考文獻:
[1] 馮學會.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涉農高校耕讀教育體系建構與內涵建設——以北京農業職業學院為例[J].北京農業職業學院學報,2023,37(1):5-13.
[2] 楊翠鳳,滕崢,朱正杰.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高校涉農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與創新探析[J].智慧農業導刊,2023,3(6):141-144.
[3] 劉金飛.鄉村振興背景下高職院校資助育人對策研究——以重慶公共運輸職業學院為例[J].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全文版)教育科學,2023(3):36-38.
[4] 李佳.新職教法背景下涉農高職院校黨建引領協同共育鄉村振興人才的路徑研究[J].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全文版)社會科學,2023(4):145-148.
[5] 伍音子.鄉村振興戰略下涉農產業人才的供需對接研究——基于共生理論視角[J].現代農村科技,2023(1):9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