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鄉村振興的鄉村發展新理念意味著我國農村發展從全面脫貧攻堅戰的完成,逐步進入到全面發展質量提升階段,我國農村開始進入追求農村現代產業化發展、農村農民農業技術化發展的新階段,對于鄉村人力資本的需求極大提升,因此推動農民農業技術培訓體系的發展,以提升農村人力資本質量推動農村產業結構轉型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因素。該文以農民農業技術培訓效果評估為主體,以農八師職工作為研究對象,運用柯氏評估模型來構建農八師職工農業技術培訓效果評估體系,為我國新型農民農業技術培訓體系的建設發展提供參考價值。
關鍵詞:農業技術培訓;培訓現狀;農八師;培訓效果評估;柯氏評估模型
中圖分類號:F323.6"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9902(2023)10-0075-04
Abstract: The new concept of rural development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means that China's rural development has gradually entered the stage of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all-round development from the completion of the battle to get rid of poverty in an all-round way. China's rural areas began to pursue a new stage of rural modern industrialization development and rural farmers' agro-technology development, and the demand for rural human capital has greatly increased. Therefore, we shoul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farmers' agro-technology training system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rural human capital and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rural industrial structure; such a measure is an important factor to achieve rural revitalization. This paper takes the effect evaluation of farmers' agro-technical training as the main body, takes the staff and workers of the Eighth Agricultural Division of XPCC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uses the Kirkpatrick Model to construct the agro-technical training effect evaluation system for the staff and workers of the Eighth Agricultural Division of XPCC. All this provides reference value for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new agro-technology training system for farmers in our country.
Keywords: agro-technical training; training status; the Eighth Agricultural Division of XPCC; training effect evaluation; Kirkpatrick Model
自從我國進入到了高質量發展新階段,社會經濟發展對于農民農業技術提出了新要求,為了進一步提升我國農業生產的總體水平,使“三農”問題得到解決,我國農業相關部門對此展開了一系列培訓工作,其培訓內容主要包括滿足廣大農民對生產技術的需求、幫助農民解決在農業發展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科學、合理的培訓能夠為我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合理的保障,但目前在農業領域,特別是對于農業技術的培訓效果評估研究還是比較少的,因此,本文對農業技術培訓效果的評估展開了深入探究。
1" 研究意義
1.1" 理論意義
我國針對各行各業的培訓、培訓效果評估的相關研究文獻頗多,但是落實到具體培訓效果的評估和針對性策略提出的研究較少。本文立足于農業技術培訓效果評估的實踐調查研究基礎上,對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八師(以下簡稱“農八師”)職工農業技術培訓效果進行評估,既可促進農民技術培訓及培訓效果評估相關理論發展,同時也可為我國農民職業發展提供一些理論參考價值。
1.2" 現實意義
在現實角度上,本文在國內外技術培訓、效果評估的相關研究基礎上,深入理解人力資本、層次需求、培訓遷移等理論,并以理論結合實踐,農八師作為研究對象,以農八師農業技術培訓作為研究設計,探究農八師職工對于農業技術培訓的需求,以其需求出發,以實際培訓效果數據分析為基礎,提出針對性建議,可有助于農八師優化其農業技術培訓體系,并為我國其他兵團農民職業發展、全國農民職業培育體系的建設提供現實參考價值。
2" 農八師農業技術培訓現狀
2.1" 培訓模式
農八師的培訓主要有3種模式,第一種模式是政府主導培訓。農八師每年都會由政府主導開展科技之冬培訓項目,項目圍繞政策宣講、科技培訓,均是訓練及素質提升方面。第二種模式是以龍頭企業為主導的“企業+基地+職工”的協同培訓模式。農八師與當地龍頭企業形成“企業+合作社+基地+職工”的生產模式,企業通過合作鏈來對基地職工進行相應的職業培訓,提供知識、技術、設備等生產資料及服務,通過此種方式提升了基地職工工作效率的同時促進基地產業鏈發展。第三種模式是與石河子大學等高校進行合作培訓。該模式以遠程培訓為主要方式,并依據石河子大學與國內外高校形成合作,經常開展高校講座來不斷提升職工知識水平及技能水平。
2.2" 培訓方式
農八師的職工培訓主要有本連隊自主培訓、集中培訓、遠程培訓3種培訓方式。本連隊自主培訓自主性較強,形式多樣化,職工接受程度較高。集中培訓是將所有職工集中到某個團部或連隊,聘請專家實施集中培訓,如團場春播、秋收大會,每個季度開展的職工植保現場會等。遠程培訓是依據現代數字化技術實施的遠程培訓方式,如定期連接遠程電臺、專家、節目等方式來實施現場交流學習。
2.3" 培訓對象
農八師農業技術培訓主要針對的對象有骨干技術人員、管理人員、從業新職工和低技術基層老職工4大類。骨干技術人員及管理人員主要是針對八師兵團內部的骨干人員進行的農業技術培訓,農八師在2000年初就開始實行一連一生的管理人員架構制度。一連一生指的是一個連里至少要有一名大學生。為了發展這個制度,農八師與新疆地區的高校進行了合作,每年都從高校中培育不少優秀的農業知識人才,逐步發展至今,其有很多團部已經超過了一連一生水平。
2.4" 培訓內容
農八師的培訓主要依據“實際、實用、實效”的原則進行科技培訓,從“缺什么、補什么”出發,從“干什么,學什么”來彌補不足。但大體上培訓內容從以下幾個方面發出,第一個方面為農業栽培。農八師的農業涉及眾多種類,栽培知識及技術的培訓對于促進農業發展而言具有重要意義。第二個方面為畜牧業養殖培訓。畜牧業也是農八師經濟產業中的重要一環,其產品不僅在國內供銷,還遠銷到大洋彼岸的諸多國家,因此養殖技術、惠農政策等知識理論及技術操作的培訓可有助于職工發展相應的工作能力。
2.5" 培訓流程
農八師農業技術培訓流程主要圍繞項目申報—制定方案—培訓實施—培訓驗收進行。項目申報過程是農八師依據培訓要求提交項目申報,審核通過后,開始進入培訓方案的制定過程,該步驟由培訓負責機構或部門小組進行,是對培訓組織安排、培訓內容、講師資源和培訓效果評價等培訓全過程進行方案落定,完成后向上提交,等待審核,審核完成后進入到培訓實施階段。
3" 農八師農業技術培訓效果指標建立
本文在國內外培訓效果評估的相關理論研究基礎上,對農八師職工農業技術培訓情況進行分析,以柯氏評估模型為評估方法,依據大量前人研究基礎,來構建農八師職工農業技術培訓效果評估指標體系。
3.1" 反應層評價指標選擇及說明
蔣傲將課程設置(內容實用性、有效解決問題、前沿性)、培訓安排(教學管理、教學條件、培訓模式)和培訓教師(工作態度、教學方式、理論聯合實踐能力)作為反應層評估指標。石顏露將培訓內容滿意度、培訓講師滿意度、培訓組織管理滿意度作為衡量反應層的指標。閆艷燕等將培訓教師、培訓內容等納入到衡量培訓效果評估指標中。因此本文參考宋夕平、石顏露等的做法,在反應層設計了培訓師資認可度、培訓內容認可度、培訓組織管理認可度3個二級指標。
3.2" 學習層評價指標選擇及說明
肖蒙蒙將培訓內容吸收程度用于評估培訓后農民思考能力的提升。石顏露將知識理解、技能掌握、培訓意愿作為衡量學習層的指標,蔣傲將培訓意愿、社會責任、知識提升及技術掌握作為衡量學習層的指標,因此本文參考這些學者,以及黃秋霞、吳小穎等的做法,將知識理解能力、主動學習和思考能力、知識擴充能力作為學習層的二級指標。
3.3" 行為層面評價指標選擇及說明
行為層面是對學習層面的行動落實的解讀,是觀察職工能否將培訓落實到實際的重要衡量指標,在前人學者研究中,如李光裕將實踐表現、技術應用能力、認知能力、經營管理能力及理論應用表現納入到衡量培訓課程效果的評估過程中。將培訓內容熟練度、應用程度作為衡量反應層的評估指標。參照李光裕等的做法,將行為遷移能力、提升協同能力、職業態度作為行為層的二級指標。
3.4" 結果層面評價指標選擇及說明
黃秋霞在研究過程中將農產品產量、農業純收入、行為及意識改變作為關鍵因素來衡量農民培訓效果,蔣傲將個體效益上的技能提升、職稱或收入提升、社會效益層面上的產量增加、質量提升、效率提升作為結果層面評估指標。鑒于農八師職工的特征,依據學者們的做法,本文選擇提升工作收入、提升工作效率、提升農業產量作為衡量農八師職工農業技術培訓效果的評估指標。應用柯氏評估模型設計的4個層面的指標匯總見表1。
4" 農八師農業技術培訓效果評估問題研究
本文問卷設計參照國內外相關研究基礎上,對農八師農業技術培訓現狀進行分析,以理論結合實踐為基礎,依照上文使用的柯氏評估模型構建的農八師農業技術培訓效果評估指標,以及依據模糊綜合評價法中的五級評分法對調查指標進行設計而成,并在對農八師農業技術培訓進行深入實踐調查的過程中,不斷修正問卷內容,得到農八師農業技術培訓效果評價,在評價過程中發現以下問題。
4.1" 培訓內容針對性不強
農八師農業技術培訓范圍集中于提升農民職工工作態度、培養健康良好生活習性方面的素質培養,在技術農業培訓內容上,針對本職農業生產的知識技能培訓內容比較固定,按照農業活動階段來進行針對性的培訓,對于農閑時的農民培訓內容,如對農業種植職工進行畜牧活動生產知識的培訓,但是并非所有農民都需要這樣的需求,也并非所有農民都能夠在閑時被農八師產業中存在需求的其他機構所需要,因此這就造成了其中很大一部分無法獲取農八師其他產業崗位的農民花費了時間來學習這些對他們并沒有實際作用的知識。其次,培訓內容范圍狹隘,并沒有依據環境發展增設更多能夠提升農民職工能力、滿足農民職工其他副業需求的相關培訓。
4.2" 培訓遷移機制建設不全
培訓的遷移過程主要體現在農民的學習遷移和行為遷移兩個層面上,學習遷移層面是培訓內容從培訓教師到培訓對象的過程體現,是培訓對象通過培訓,能夠接受到多少培訓知識的體現。行為遷移層面是培訓內容從影響培訓對象知識能力層面,來體現在培訓對象行為改善的效果。農八師職工培訓后的主動學習意識、自我能力增強意識較弱,自我發展能力較弱。由于受到意識和能力限制,并沒有明確個人發展方向、建設個人發展目標的設計能力,因此缺乏目標的驅動,職工在對于培訓知識的學習層面并沒有較高的內生驅動力,職工無法真正掌握培訓知識,也無法遷移到行為層面上。其次,農八師農業技術培訓缺乏應用路徑建設,每一次培訓結束后,只能滿足少部分農民職工的副業需求,對于其他職業崗位,農民職工主動性能力較弱,沒有有效的引導,使培訓內容的遷移效果沒有得到較好的表現。這也表明了農八師農業技術培訓體系重培訓課程的完成,而對于培訓后的效果層面的追溯體系,引導內部產業崗位就業、引導外部就業崗位路徑機制建設不全,使得整個培訓體系難以發揮真正的作用。
4.3" 培訓成效評估體系建設不足
農八師參加技術培訓的職工中,多數人認為培訓內容并沒有能夠有效地提升自身收入水平、主要農業產量水平及工作效率,這表明了多數農民認為技術培訓課程和職業發展之間并沒有表現出直接的促進關系。這也說明了農民在整體上對于技術培訓的認可度較低。培訓管理成效對于培訓效果具有重要作用,而農八師農業技術培訓管理中并沒有完善的成效評估體系,探其原因,可能是因為農八師農業技術培訓重在課堂,重在培訓知識的講授過程,在多數培訓課堂上并沒有針對知識理解、針對知識應用情況進行效果評估,在培訓后也沒有建立起追溯培訓效果并進行評估的體系。這體現了在農八師培訓體系中,缺乏理論化、現代化的培訓體系建設意識,在過往的培訓中,主要通過在現實工作中,對于農民職工發生問題進行處理、幫助的過程中來提升農民的培訓知識、技能的遷移成效,但是這些行為更多的是體現在事后過程,而在通過健全的培訓成效評估體系來促進農民發展的過程中發揮作用較小。
4.4" 缺乏專業化培訓人才
從上述對于培訓內容建設、培訓遷移機制建設以及培訓成效評估體系建設的問題闡述中,已經可以發現,農八師農業技術培訓體系中缺乏專業化的人才,首先,農八師農業技術培訓管理機構將該培訓課程當成流程化的工作管理,每一年相同的培訓時節,均采用相同的培訓方式,以及更新速度緩慢的培訓內容,統一流程化的培訓過程。沒有專業化人才進行專業化管理,則缺乏針對性的發展意識,同時現代化的農業技術培訓需要從個體機構到社會層面逐步建設成為全面的科技化、信息化、理念現代化的社會農民職業培育體系,這些均意味著農民培訓體系需要專業化的復合型人才,能夠通過管理理念及思想等來獲取農業技術培訓需求,進而利用專業化模型對其需求進行分析處理,以此來獲取針對性的培訓內容改進依據,能夠通過專業化的職業培訓管理能力以及建設思想來全面優化培訓體系,建設知識-學習-行為-結果的一體化遷移機制,以及能夠在每個環節中實現有效評估體系建設。
5" 結束語
本文通過對農八師職工農業技術培訓現狀的分析,運用柯氏評估模型,建立對農八師職工農業技術培訓評估體系,發現了農八師職工農業技術培訓的問題,通過對培訓工作中出現的問題探究,對農八師農業技術培訓提供參考,推動培訓工作的進一步發展,從而帶動農八師農業經濟的不斷提升。
參考文獻:
[1] 戴錫瑩,王以寧.柯氏成效評估模式對教師信息技術培訓評估的啟示[J].電化教育研究,2003(12):55-57.
[2] 宋夕平.淺析柯氏模型在培訓效果評估中的運用[J].科技管理研究,2007(2):244-245,209.
[3] 聶偉進,汪衛平.基于柯氏模型的高職教師培訓評價體系構建[J].教師教育研究,2021,33(2):31-37.
[4] 彭軼妮.基于“柯氏模型”的企業培訓效果影響因素研究[J].成都航空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0,36(2):75-77.
[5] 王迎春.民辦職業培訓機構培訓效果影響因素的研究[D].太原:山西大學,2021:31-37.
[6] 王建.正規教育與技能培訓:何種人力資本更有利于農民工正規就業?[J].中國農村觀察,2017(1):113-126,143-144.
[7] 周東洋,吳愈曉.職業培訓與中國城市居民的人力資本和收入差距[J].江蘇社會科學,2019(5):114-123,259.
[8] 王迎春.民辦職業培訓機構培訓效果影響因素的研究[D].太原:山西大學,2021:23-28.
[9] 石顏露.花垣縣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效果評估研究[D].長沙:中南林業科技大學,2020:22-27.
[10] 陳霞.培訓遷移理論視角下提高教師培訓實效性的策略[J].教育發展研究,2007(Z2):77-80,22-29.
[11] 閆艷燕,余國新.新疆農業實用技術培訓現狀及效果分析[J].農村科教,2015(1):27.
[12] 肖蒙蒙.我國新型職業農民技能培訓組織績效評價研究[D].青島:青島科技大學,2020:23-38.
[13] 黃秋霞.G市農業科技培訓效果研究[D].長沙:湖南農業大學,2021:27-28.
[14] 吳小穎.福建省農民培訓研究[D].福州:福建農林大學,2010:13-18.
[15] 李光裕.山西省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效果評估研究[D].太原:山西農業大學,2016:26-29.
[16] 蔣傲.海南省基層農技推廣人員培訓效果評估研究[D].海口:海南大學,2022:3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