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黨的十九大提出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基層群眾自治制度是我國的基本政治制度,隨著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深入推進,鄉村振興進程也在加快。鄉村建設要達到善治的目標,需要充分發揮好自治、法治和德治的作用。自治要在法治的框架下運行,以法治保障和規范自治運行,用德治來克服法治和自治存在的缺陷,推動“三治融合”在鄉村振興建設中的良好運行,促進鄉村振興目標的實現。
關鍵詞:鄉村振興;法治;德治;自治;鄉村治理
中圖分類號:F323"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9902(2023)10-0087-04
Abstract: The 19th CPC National Congress proposed to implement the strategy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promote the modernization of rural governance. The system of grass-roots mass self governance is the basic political system of our country. With the deepening of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the process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is also accelerating.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goal of good governance, rural construction needs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role of self governance, rule of law and rule of virtue. Self governance should be implemented under the framework of the rule of law, so as to guarantee and standardize its operation; and we should use the rule of virtue to overcome the shortcomings of the rule of law and self governance, promote the good operation of the \"integration of three aspects of rule/governance\" in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construction, and promote the realization of the goal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Key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 rule of law; rule of virtue; self governance; rural governance
自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以來,黨和國家對農村的關注度明顯提高。農村村民自治是我國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保證著農村地區廣大人民群眾當家作主的主體地位,在鄉村治理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近年來,隨著鄉村地區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農村地區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隨著青壯年勞動力大量外流,一些鄉村空心化、老齡化問題十分突出;一些村子隨著國家精準扶貧戰略的推進,實現產業轉型升級,與傳統鄉村的產業模式產生了實質性的變化;還有一些村子隨著城市的擴張,被納入城市范圍,但卻沒有改變原有的治理結構。這些變化的出現給鄉村基層治理帶來了巨大的挑戰。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要求健全“三治”相結合的基層治理體系,具體到鄉村建設中,就是強調要在黨的領導下,以村民自治來推動鄉村法治,用法治來保障村民自治,通過德治來彌補法治和自治在鄉村治理中的不足,實現“三治融合”,推動法治鄉村建設達到善治之目標。
1" “三治融合”的內涵
自治、法治和德治的最終目標都是實現鄉村善治,建設法治鄉村,促進“三治融合”首先要厘清“三治”的具體含義,以及它們之間的邏輯關系。
1.1" “三治”的涵義
所謂“三治”就是指自治、法治和德治,具體到法治鄉村建設中,“三治”又有其具體的內涵。
1.1.1" 鄉村建設中“自治”的基本含義
在我國行政村不是一級行政組織,基層群眾自治制度是我國憲法規定的基本政治制度,村民自治制度是這一基本政治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廣大村民在黨的領導下,通過村民委員會,自主管理本村事務。在鄉村振興建設中,依法組成村民大會等決策制度,以協商為手段,通過開會投票等形式,自主決定內部事務,其功能在于創造博弈的彈性空間,使治理之策能夠最大限度地滿足雙方博弈之利,增強治理之策的實效性。自治強調村莊內個體的主體性與參與性,從商議、決策到執行,依靠的都是村莊之中的內生力量。
1.1.2" 鄉村建設中“法治”的基本含義
良法善治一直是我們追求的目標,在鄉村建設中實現法治,就是要形成完善的涉農法律規范體系,讓村民自治有法可依,完善鄉村法律服務體系,提高鄉村執法的質量和水平,在整個鄉村社會形成法治的社會風氣,提高鄉村群眾的法治意識,充分發揮法治在鄉村建設中的保障作用,促進鄉村治理的現代化。在鄉村建設中,法治主要在制度層面上為其提供基本保障,并對治理實踐所形成的先進經驗進行總結吸收。通過將法治規范與自治規范融合到一起,繼而形成一個有法可依、有制可循的鄉村治理規范體系,賦予了鄉村自治合法性、正當性,這不僅有利于保障鄉村老百姓的正當權益不被侵害,還為鄉村的社會秩序穩定和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有效的保障。
1.1.3" 鄉村建設中“德治”的基本含義
我國的農村社會是一種典型的鄉土社會,鄉村內的人員相對固定,世居于此,鄰里之間十分熟悉,親族關系十分繁雜。經年累月的發展,一個村子中會形成一些固有的傳統,這些傳統習俗涉及村民的婚喪嫁娶等方方面面,受到所有村民的認同,并由其自覺遵守。在不斷適用中,這些傳統習俗上升為村民們都認同的道德規范,一直調整著村民的生活。鄉村建設中,德治主要是依靠村民的內心認同來調整社會關系,并不具有強制性,在法律的強制性可能造成社會關系不穩定、鄰里關系不和諧時,德治的這種柔性調節機制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1.2" “三治”間的邏輯關系
自治、法治和德治三者之間既相互獨立,又相互銜接。自治是法治和德治的前提和基礎。自治強調以發揮村民的自治主體地位,充分調動村民參與自主管理的積極性,從而激發鄉村治理的活力。不同鄉村因地理位置和經濟發展水平差異表現出不同的特點。當地村民充分了解本村的實際情況,且自身利益與鄉村發展密切相關。村民共同對本村事務做出的決策,往往能因地制宜,發揮地方優勢,有效推動地區經濟發展。
法治是自治和德治的保障和底線。鄉村建設最重要的是要達到良法善治的目的,我國的法律為村民自治劃定范圍和形式,通過強制性的手段為參與鄉村治理的多元主體提供公平、公正的環境,保證多元主體依法參與、依法合作和共同發展。自治和德治在面對不法行為時,因缺乏強制力而表現出脆弱性,可能會導致這些不法行為嚴重擾亂鄉村社會公共秩序進而損害村民的合法權益。法治以其強制性手段能夠有效制止不法行為的發生,打造規范的鄉村生活秩序,為廣大村民的生產生活提供穩定的社會環境。
德治是自治和法治的支撐和補充。村民自治的形式在不斷創新,法治理念在不斷進步,如果直接以新的思想和做法在鄉村中推行,可能會受到村民的不解甚至反對。此時用村民生活中自覺形成的道德規范結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來解釋新的理念和做法,將會很好地推動其實行。另外,隨著人們生活的改善,鄉村社會中鄰里之間產生矛盾和沖突的可能也在增加。如果通過法律或者召集村民大會進行投票來解決問題,明顯會違反經濟主義原則,會嚴重浪費村民自治和法治資源。德治以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根本,通過傳統的道德教化和文化教育的方式,用大家公認的忠孝仁義等傳統美德及本村內形成的傳統道德規范來處理矛盾,可以增強村民對鄉土社會的歸屬感和認同感,在鄉村建設中對自治和法治進行補充。
鄉村建設從本質上來說是為了保證廣大村民能夠在新時代條件下,以合法的方式參與鄉村治理,在自治、法治和德治的相互融合中,保證村民在鄉村治理中當家作主的主體地位,使整個鄉村建設能夠更加法治化、現代化,為實現鄉村振興戰略打好基礎。
2" “三治融合”對鄉村建設的意義
隨著鄉村社會的不斷發展,新興產業鄉村與傳統村落并存的現象越來越多,國家對農村發展的政策傾斜和經濟投入也不斷增加,傳統、單一的村民自治模式的弊端逐漸顯現。在鄉村建設過程中創新鄉村治理手段,推動“三治融合”更好地實現,已經成為實際需要。
2.1" 法治在鄉村治理中的客觀局限性
鄉村建設強調發揮法治在鄉村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在鄉村治理領域,法治主要表現為鄉村地區的執法司法活動及鄉村干部群眾法律意識。受中國傳統“非訟”文化的影響,老百姓在遇到矛盾糾紛時,一般情況下不會首先想到通過司法途徑來解決。一方面是因為訴訟帶來的時間和金錢成本在老百姓眼里顯得過高,另一方面,在中國古代,基層行政機關同時具有司法機關的職能,老百姓在進行訴訟活動時通常并沒有意識到自己在進行訴訟活動,更多的是想著請求縣太爺或者行政長官支持自己的請求。這種思想反映到當今的鄉村地區就表現為,許多村民存在著遇事找領導、信訪不信法的思想。這兩方面的因素直接導致在我國鄉村地區法治推行的艱難。
另外,鄉村社會更多的是熟人社會,人與人之間總會沾親帶故,在處理一些私人問題時村民們往往會考慮到互相之間的“面子”。但是,法律因其以公權力為后盾,具有較大的強制性,在處理私人問題上可操作空間小,一旦強制實行可能會造成熟人對簿公堂,最終撕破臉皮、關系終結的尷尬局面,也會給執法帶來重重阻力。因此,在法治鄉村建設中單純依靠法治來進行鄉村治理具有很大的客觀局限性,必須使其他手段與法治相結合,從而實現鄉村治理的善治目標。
2.2" 德治和自治在鄉村建設中的重要作用
隨著城鎮化進程的不斷發展,再加上農村土地三權分置等一系列改革,許多鄉村原有的社會秩序正在逐步從內部瓦解,新的鄉村社會秩序逐步重構。在鄉村社會變革的大背景下,一些地方不可避免地會出現如宅基地爭端、落后風俗盛行等混亂現象,這是改革陣痛期的正常現象,會給村民的正常生活帶來困擾,村民迫切希望將對道德性問題的治理納入鄉村治理的范圍,希望通過強有力的治理手段及時干預異化的道德風俗和價值觀念。
隨著互聯網的普及,黨和國家的政策在鄉村地區得到了更大范圍的宣傳,村民的政治意識逐步提高,鄉村治理迫切需要回應廣大村民的治理需求。此時,在法治框架下,將村規民約、鄉賢制度等具有道德色彩的治理方式納入鄉村治理的范圍,結合村民自治,既可以回應廣大村民對改革鄉村治理模式的需求,也可以更好地推行法治進程,從而加快鄉村治理的現代化進程。
3" 鄉村建設中實現“三治融合”的困境
“三治融合”對鄉村建設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從目前的鄉村治理狀況來看,“三治”在應對經濟快速發展、人口流動增多、鄉村產業轉型升級和土地制度改革等諸多方面挑戰中還存在一些不足,“三治融合”的機制構建尚未成熟,需要我們充分了解鄉村建設中實現“三治融合”存在的困境,并分析其原因,從而為鄉村建設中構建“三治融合”機制提供思路。
3.1" 村民參與自治的意愿不強
國家實行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的初衷是讓廣大村民能夠在法律的框架下自主管理本村事務,自己解決本村在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切實保障廣大村民在鄉村建設中的主體地位,保障村民當家作主。但是,從當前農村現狀來看,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外出務工,農村空心化問題十分突出。外出務工的青壯年在本村的時間較短,這就造成他們對自己村子的發展狀況了解并不深入,也無法及時參加村民大會的投票等村民自治,更不可能對村委會等進行有效地監督。再加上有些村子村兩委界限模糊、職能混同,以及一些鄉鎮政府對村委會事務的過度干預,間接導致村民自治流于形式。基于此這些地區的廣大村民并不會積極參與到村民自治中去,而一旦村內決策損害了其自認為的應得利益,他們往往就會選擇上訪等手段來表達自己的不滿。自治能力的有限和自治主體的缺失都導致村民參與自治的意愿不強。
3.2" 鄉村治理中德治體系不夠健全
經濟的發展必然導致人們思想的改變,思想的改變又會引起道德體系的重構。隨著人員流動的增多,外出務工人員在經濟發達地區會受到更為先進思想的影響,久而久之,就會對本土鄉村的道德秩序產生不同的看法,進而會影響到他們對一些問題的處理。當這一批人帶著新的思想理念回到原本的村子,在一些具體問題的處理上就會與村子內原本固有的行為方式產生沖突。隨著這種沖突越來越多地發生,村子里就會形成一種新的道德體系,對傳統的道德體系發起沖擊。這種沖突會首先表現在家庭內部,進而擴散到更大范圍。此時,鄉村治理中的德治體系缺乏一種能夠調和新舊道德秩序的道德力量來發揮道德教化的作用。隨著鄉村老齡化加劇和鄉村權力中心向村委會轉移,這種大家長制的調控效果被大大地削弱,甚至被邊緣化,直接導致鄉村德治主體事實上的缺位。
3.3" 法治制度不夠完善
首先,在鄉村,廣大村民對法治最直接的感受就是司法機關的司法活動和行政機關的執法活動,村民們雖然整體來說法治素質并不如城市人口高,但是他們對公平正義的追求是一致的。然而由于基層執法、司法人員的水平有限,司法不公。執法犯法等現象仍然存在,村民受到不公正對待卻又求助無門,直接沖擊著法治鄉村的建設。
其次,公共法律服務體系滯后。相較于城市里法律職業者的普遍存在,在農村地區,政府對鄉村法治建設的規劃、財政投入以及制度保障顯著不足,導致法律專業人才沒有足夠的動力下到基層鄉村中去,鄉村公共法律服務十分缺乏,造成大多數村子沒有法律顧問、駐村法官等法律工作者服務的現象,這就導致村民遇到法律問題需要到鄉鎮甚至縣市來獲得高質量的法律幫助。這使得村民在運用法律維權時存在較強的惰性,法律成了他們迫不得已的選擇。
最后,鄉村法治教育落后,主體法治意識淡薄。法治宣傳是提高廣大村民進行法治教育、提高其法治意識的主要手段。但是一些鄉村的法治宣傳形式過于單一,一些村干部作為法治宣傳的主體,自身的法治意識就很淡薄,也沒有足夠的法治素養,除此之外,農村地區知識更新速度較慢,村民整體沒有接受過法治知識教育,缺乏法治能力,這也是導致法治鄉村建設中法治制度不完善的一個重要原因。
4" 鄉村建設中“三治融合”機制的完善
“三治融合”是鄉村建設的一大進步,需要針對“三治融合”中存在的問題及原因,不斷完善“三治融合”的治理模式,推動鄉村治理現代化,從而為鄉村振興戰略打好制度基礎。
4.1" 加強鄉村黨組織建設,完善村民自治制度體系
村民自治是實現村民當家作主的重要制度安排,黨的領導是實現村民自治有效運行的重要保障,因此,完善村民自治制度體系首先要加強和改善鄉村黨組織建設,加強對駐村黨員干部的培訓,充分提升黨組織領導村民自治的能力。通過教育使駐村黨員干部厘清鄉村黨組織的定位,充分發揮好其在村民自治中的引導和幫助作用。鄉鎮等基層政府應當避免對村民自治的過度行政化干預,做好村民自治的監督者和引導者,適當運用行政手段來鞏固村民自治的成果,在推動村民自治中加強對鄉村的法治和德治建設指導。面對空心村現象,鄉村黨組織應當根據本村的實際情況,適當改變村民自治的運行方式,充分運用互聯網等技術,加強在外人口聯系,使其及時了解本村發展動向,強化其主人翁意識,從而激發全體村民參與村民自治的熱情,帶動全體村民投身本村發展建設之中。在經濟轉型、產業扶持的鄉村,鄉村黨組織應當堅守村民自治和法治底線,結合本村的政策優勢,推動村民自治制度體系的完善。
4.2" 加強鄉村法治建設,規范基層執法司法行為
首先,要科學立法。針對鄉村建設中不斷出現的新問題,要通過及時地立法為鄉村法治提供依據;針對形成的新治理手段,要及時通過立法加以鞏固。其次,要重視發揮村規民約和習慣法在鄉村司法和執法中的作用。在法律的框架下,用村規民約和習慣法來調整鄉村社會關系,更容易讓村民接受。再次,要加強對鄉村司法執法人員的培訓,提升其執法司法的水平,通過有效的監督機制,保證嚴格執法、公正司法,讓廣大村民切實感受到公平正義。最后,各級政府應當加強對鄉村法治建設的投入,在全社會形成一種法律服務光榮的社會風尚。
4.3" 創新法治宣傳形式,加強鄉村法治教育
法治教育是快速提升村民以及村干部法治意識的重要手段,鄉村法治宣傳是對廣大村民進行法治教育的主要形式。村規民約既包含了法律的一般性要求,又吸收了本村的傳統道德規范,是介于法律和道德之間的一種調整方式。村規民約因其通俗性而更容易讓村民理解和接受,因此應當加強對村規民約的形式和內容的創新,充分發揮村規民約的建設性作用。鄉村法治教育還應當注重對鄉村兒童的法治教育。通過對鄉村青少年的法治教育帶動每個家庭對法治教育的重視,從而在整個鄉村區域營造出一種學法守法尊法用法的社會氛圍,提高村民整體的法治素質,為鄉村的“三治融合”建設提供良好的社會環境。
4.4" 大力推動鄉村文化建設,充分發揮德治作用
面對當今鄉村中傳統的大家長治理被邊緣化的現象,鄉村治理需要及時塑造新的具有代表性的德治主體。具體而言,可以通過表彰先進事跡、樹立模范典型等方式,讓一部分思想較為先進的模范典型在鄉村中樹立威望,讓他們來彌補傳統大家長的實質性缺位。同時積極加強鄉村文化建設,一方面,可以加大在全村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力度,向廣大村民加強公德教育,另一方面,可以在全村弘揚優良家風家訓,對傳統文化進行創新,在創新中尋找新舊思想道德觀念的銜接于平衡,從而更好地發揮德治在鄉村建設中的作用。
總得來說,我國的鄉村分布廣泛,每個鄉村都具有自身的特點,要在鄉村振興建設中構建“三治融合”機制,必須充分把握“三治融合”治理模式的共性規律,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實事求是地推動“三治融合”鄉村治理模式的實現,為我們構建法治鄉村,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打好治理基礎。
參考文獻:
[1] 李濤.鄉村治理現代化的內涵、目標及實現路徑研究[J].隴東學院學報,2021,32(4):51-54.
[2] 吳婷婷.“三治融合”視角下多元主體參與鄉村治理的問題與對策研究[D].西安:西北大學,2021.
[3] 徐漢明,戚建剛,邵登輝.基層治理“三治融合”方式方法研究[Z].中國治理評論,2021:57-74.
[4] 孫立智,高春怡,張晶.“三治融合”與法律便民服務[J].湖北文理學院學報,2021,42(7):44-48.
[5] 林銀葉.基層黨建引領下的“三治融合”鄉村治理體系探索——以漳浦縣為例[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21,22(10):32-35.
[6] 劉思思.“三治融合”鄉村治理體系中村規民約的價值功能、實踐難點及完善路徑[J].宏觀經濟研究,2021(8):128-133.
[7] 華見.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三治融合”鄉村治理體系建設研究[D].貴陽:貴州師范大學,2021.
[8] 劉浩.“三治融合”背景下的鄉村治理問題研究[D].西安:西北大學,2021.
[9] 丁文,戴凱.合作共治:三治融合視閾下的村民自治轉型——基于W村的實證調查[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1,60(5):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