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農田雜草及防除是植物保護專業的核心課程,理論性與實踐性均較強。在新農科建設背景下,該課程面臨著新的機遇和挑戰。該文從修訂人才培養方案、優化教學內容、加強線上課程建設、改進教學方式、優化考核方式和加強課程思政建設等多個方面進行探討,為培養能滿足現代農業需求的新型專業技術人才提供支撐。
關鍵詞:農田雜草及防除;新農科;教學方法;教學內容;實踐教學;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0"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9902(2023)10-0119-04
Abstract: Farmland weeds and their control are the core courses of plant protection major, which are both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In the context of new agricultural construction, the course is facing new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This paper discusses from many aspects, such as revising the talent training plan, optimizing the teaching content,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online courses, improving the teaching methods, optimizing the examination methods and strengthen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the courses, so as to provide support for the training of new professional and technical personnel who can meet the needs of modern agriculture.
Keywords: farmland weeds and their control; new agriculture; teaching methods; teaching content; practical teaching; teaching reform
安徽農業大學植物保護專業傳承“大別山道路”精神,立足服務于農業、農村和農民,為國家和社會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復合型應用人才。農田雜草及防除是我國高等農林院校植物保護專業的核心課程,是植物保護學科的重要分支學科之一。隨著我國農業集約化程度的提高、雜草危害范圍的擴大和危害程度的加重及人們對雜草危害性認識程度的加深,在植保專業加強該門課程的建設顯得尤為重要。近年來,本課程組一直在積極地探索該門課程的教學方法,收集教學素材,完善教學內容和教學設計。為了豐富課堂教學內容,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熱情,提高教學質量,課程組教師結合多年的教學經驗及科研成果對農田雜草及防除課程的培養方案、教學內容、培養模式及考核方式等進行了改革。
1" 新農科背景下農田雜草及防除課程教學改革內容
1.1" 修訂人才培養方案
人才是國家發展和社會進步的核心要素,提高人才培養質量能加速科技進步與發展。眾所周知,人才培養是一個動態變化過程,在社會發展的不同時期及階段,用人單位對人才培養質量及類型的需求存在較大差異。人才培養方案是進行專業建設、師資隊伍建設和課程建設的重要參考依據和指南,培養方案的質量直接影響著人才培養的質量。與人才培養類似,人才培養方案也要與時俱進,要根據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對人才培養方案做動態調整,對原有人才培養方案中不合理的地方進行修訂是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一環[1-2]。在十多年的農田雜草及防除教學實踐中,課程組教師發現該門課程在課程體系設置、授課內容、授課模式及實踐教學等多個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已經無法滿足新農科背景下用人單位對植保專業技術人才的培養需求。為了培養符合現代農業需求的高素質人才,教學團隊對植物保護專業農田雜草及防除課程的培養方案進行了修訂。新修訂后的人才培養方案要求本專業學生通過理論課的學習,能夠識別和掌握田間主要草害種類、發生規律、危害特點及主要防治方法,并能根據有害生物綜合治理的原理和目標,分析影響不同作物田草害發生的關鍵因素,并熟練運用本科階段學習的植物保護科學的原理與方法,解決植物在生長發育過程中遇到的草害問題,為農業豐產、豐收提供優質服務。實踐教學分組開展,要求學生具有良好的團隊精神,能在團隊中獨立或合作開展工作,并認真聽取團隊成員的意見,組織和協調團隊成員開展工作。
1.2" 優化教學內容
農田雜草及防除是植物保護專業的核心課程,教學質量的好壞不僅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還影響學生就業后的工作技能。教學質量與教學內容的合理安排密切相關,教學內容是課程的靈魂和核心,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都必須以教學內容為中心開展[3-4]。目前,安徽農業大學植物保護專業農田雜草及防除課程所使用的教材是由強勝主編、中國農業出版社出版的《雜草學》。教學內容包括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2部分。理論教學2.0學分,32學時,主要介紹雜草的生物學特性,生態學特性,雜草的分類,田園主要雜草種類,雜草防治方法及原理,化學除草劑,水稻、小麥、玉米等主要農作物田間雜草發生特點及防治技術等內容。實踐教學包括校內課程教學實習、綜合性大實驗及校外生產實習等多個環節,其中,校內教學實習1.0學分,單獨開設。校外生產實習在大三暑期開展,一般在每年的6月份至9月份,實習內容包括植物主要病、蟲、草、鼠害的識別與防治等。實踐教學是將理論知識與大田生產實際相結合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學內容調整之前,教學實習基本上在校內開展,實習的主要內容是雜草的識別、雜草的形態特征觀察及雜草標本的采集與制作。為了適應現代農業生產對植物保護專業畢業生的需求,農田雜草及防除實踐教學內容也進行了相應地調整。調整后,校內教學實習基地有農萃園、安徽省合肥市廬陽區合肥高新技術農業園、皖中綜合試驗站、皖北綜合試驗站和皖西北綜合試驗站等安徽農業大學8大綜合試驗站。校外生產實習場所主要有各縣、市植保站等。實踐教學內容包括農田主要雜草的識別與鑒定,雜草標本的采集與制作,水稻田、玉米田、大豆田、棉花田、果園、茶園和蔬菜地雜草危害情況調查等。學生在識別主要農田雜草的基礎上,了解不同作物田的優勢雜草種類及當前該類作物田主要雜草的化防現狀,掌握化學除草劑在使用過程中的關鍵技術及藥害控制方法等。
1.3" 加強線上課程建設
2019年底發生的新冠病毒感染疫情,不僅影響了廣大人民群眾正常的工作和生活,對高等院校的教育教學活動也產生了巨大沖擊。受疫情影響,在開學季本該正常返校的學生卻因為身處疫區不能按時返校,高等院校傳統的面授教學模式受到嚴峻挑戰,為了保證教育教學工作的正常開展,各個高校積極響應“停課不停學”號召,及時組織并動員廣大教師做好線上授課的準備工作[5]。在安徽農業大學植物保護學院領導班子的精心組織與協調下,教研室認真制訂教學方案和應急方案,按質、按量完成了教學任務。總結2020年至2022年高校疫情期間的教學方式及教學手段,慕課(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簡稱MOOC)[6]、網絡在線直播、臨時錄制課程視頻等在線教學工具和多種教學手段共同上陣,確保線上教學的順利開展。在近3年的網絡在線教學過程中,任課教師不僅積累了豐富的在線教學經驗,而且掌握了很多在線教學技術。此外,很多以往已建成的MOOC、線上精品課程等教學資源也得到了廣泛應用。高校疫情防控期間的教學實踐進一步提醒廣大一線教師要加強線上課程資源建設,不斷提升線上教學的質量和水平[7]。受疫情影響,農田雜草及防除課程同其他課程一樣,疫情期間采用完全線上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授課。線上授課方式主要通過騰訊會議和雨課堂等方式進行。由于該課程在高等農業院校開課的時間相對于普通植物病理學、農業植物病理學、普通昆蟲學、農業昆蟲學和植物化學保護等專業基礎課或專業核心課的時間偏晚,且網絡資源偏少,學生可參考的學習資料相對較少,這些情況直接影響線上教學的質量。鑒于上述原因,課程組積極申報安徽省高等學校省級質量工程項目農田雜草及防除線上課程建設,并于2020年立項。立項后課程負責人根據《安徽省MOOC示范項目課程設計表》分解本門課程的教學知識點,合理設計教學內容。
經過近3年的線上課程建設,農田雜草及防除課程的線上教學資源主要有課程教學大綱、課程教案、多媒體課件、試題庫、課外參考資料和電子圖片庫等。因課程中涉及雜草分類及農田主要雜草的形態特征識別,為了讓學生更加直觀地了解、掌握和識別農田雜草,在該課程未立項前及立項后的建設過程中,課程負責人及團隊成員廣泛收集了主要作物田雜草苗期、成株期及成熟期雜草子實圖片,進一步豐富和完善了水生作物田雜草、麥田雜草、玉米田雜草、油料作物田雜草和蔬菜田雜草等主要作物田雜草電子圖片庫。此外,還建立了課程學習與考核試題庫,知識點涉及各個章節的主要內容及關鍵問題。
農田雜草及防除課程于2022年3月初步建成上線。課程的相關資料和信息全部免費開放,在校學生、基層植保技術人員或其他有學習需求的人員均可通過安徽省網絡課程學習中心(e會學)平臺自主學習。學習工具不再局限于電腦,可以是手機和平板等;學習場所也不受限制,可以是教室,也可以是辦公室或其他場所,學習者可根據自身實際情況隨時隨地學習。該課程視頻總時長為8小時52分35秒,共有45個課件,44個測試作業,10套試卷,46個課程參考資料,非視頻資源100個,其中測試作業習題總數為180個,試卷試題總數為192個。目前該課程已在安徽省e會學平臺運行了2個完整的周期。第1個開課周期學習人數為482人;課程累計訪問量為11 296人次;課程總發帖數為194次;互動討論參與人次594人次;測驗和作業參與人數86人;測驗和作業參與人次3 499人次;考試參與人數82人;考試參與人次735人次。第2個開課周期學習人數為530人;課程累計訪問量為4 325人次;課程總發帖數為127次;互動討論參與人次為715人次;測驗和作業參與人數99人;測驗和作業參與人次2 129人次;考試參與人數98人;考試參與人次769人次。學習者分布在不同層次的院校及單位,主要有安徽農業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安徽醫科大學、淮北師范大學、安徽工業經濟職業技術學院、安徽中醫藥高等??茖W校、安徽職業技術學院、蕪湖職業技術學院、滁州職業技術學院、安徽文達信息工程學院、安徽城市管理職業學院、池州學院、安徽財貿職業學院、安徽工業經濟職業技術學院和安徽省網絡課程學習中心(e會學)等。分析2個周期的運行數據可以發現,該課程的共享范圍廣泛,除了安徽農業大學的學生學習外,其他高校也有大量的學生參與學習。除此之外,師生互動交流充分,學生學習、動腦和動手的積極性顯著提高,教學效果有明顯改善。
1.4" 改進教學方式
眾所周知,興趣是學生學好每一門課程最好的老師,是積極主動學習的動力源泉。因此,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目前農田雜草及防除課程的教學方式相對比較單一,主要以填鴨式、灌輸式教學為主,缺乏啟發式、討論式、參與式教學。而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方式不但不能提高學生的學習動力和學習熱情,更不利于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在新農科背景下,充分利用現代化信息技術手段,可實現教學模式的創新。例如,在講解豆科雜草大巢菜、廣布野豌豆、四籽野豌豆和小巢菜時,可通過播放這4種雜草的幼苗、葉片形態、花序、莢果及種子圖片等特征讓學生直觀地感受這些雜草的相同點與不同點,增加感性認識。在農田雜草及防除實踐教學過程中,可以指導學生在手機上安裝“形色APP”或“植物識別APP”,這些APP能夠輔助學生識別雜草,在雜草種類的鑒別過程中具有重要的參考意義。此外,還可通過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增加啟發式教學的份量,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提高教學內容的生動性、形象性與靈活性??衫玫湫桶咐虒W,讓學生在生動活潑的教學氛圍中掌握知識點,從而達到教學相長的目的[8]。例如在講到除草劑藥害時,可以引導同學們思考:除草劑藥害為什么會發生?影響除草劑藥害發生的因素有哪些?苯氧羧酸類、苯甲酸類等激素類型除草劑造成的藥害癥狀與二硝基苯胺類除草劑、二苯醚類除草劑、磺酰脲類除草劑等其他類型除草劑的藥害癥狀有何區別?如何預防除草劑藥害的發生?除草劑藥害發生后可以采取哪些補救措施?通過引導式、啟發式教學可以顯著提高學生的積極性,活躍課堂氣氛,促進師生互動,提高教學質量。
1.5" 優化考核方式,加強過程性考核
農田雜草及防除課程理論課的考核方式為平時成績和期末考試成績按比例折合。平時成績占總成績的30%,期末考試成績占70%,平時成績主要由出勤情況及平時作業構成。教學實習成績考核由實習考勤、標本采集與制作及實習報告三大部分組成。學生上課時只要不缺課、不遲到、不早退、上課認真聽講,出勤成績基本上為滿分。實習報告與平時作業因為內容相同,成績區分度相差不大。這樣的考核方式缺乏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考核。農田雜草及防除線上課程建成后,在考核方式上,授課教師探索了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增加了平時考核的次數,在課程最終成績評定中增加了過程考核成績,如學生對視頻的學習情況、作業完成及模擬考試等,避免了以往上課不認真聽講、下課不及時復習、考前突擊和考后全忘的現象。
1.6" 加強課程思政建設
《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指出,要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幫助學生塑造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9]。隨著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和全球信息化的不斷推進,新知識、新問題、新現象不斷出現,高校大學生的思想意識也逐漸呈現出多元化和復雜化[10]。在全國很多高等院校,思政課程已經開設多年,并且取得了良好的育人效果。將思想政治元素融入到高等院校專業課程的教學環節中是近幾年才發展起來的[11]。高等院校課程思政建設可以促進思想政治教育與專業知識教學相互融合、相互貫通[12-13]。陳斌[14]認為,與思政課程相比較,課程思政是一種隱性教育。農田雜草及防除是安徽農業大學植物保護專業的核心課程,教學內容涉及大量的知識點,其中很多知識點單純依靠機械記憶是不夠的,學生必須在記憶的基礎上進一步去理解和消化。特別是雜草的識別、除草劑的類型及作用機制等知識點,這些內容相對抽象,學習難度偏大。此外,該課程蘊藏著大量的思政元素,如國家糧食安全生產、生態環境保護、生態文明建設、愛國主義精神培養、增強服務“三農”意識、強化生物安全意識、樹立現代農業綠色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的理念等。任課教師作為課程教學和建設的實施者,在加強專業課內容教育的同時,應高度重視如何將這些思政元素有機地融入專業課程教育的各個環節,充分發揮專業課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培養學生“學農、知農、愛農”的情懷,為我國農業產業化的可持續發展貢獻力量。
2" 結束語
植物病、蟲、草、鼠害是作物高產、穩產、優質的重要限制性因素。其中,雜草對作物的影響越來越普遍,造成的危害呈逐年上升趨勢。雜草不僅與作物爭奪營養、水分、光照和生存空間,有些雜草還是作物病蟲害的中間寄主。農田雜草及防除課程以雜草為研究對象,緊密聯系農業生產實際,課程涉及多個學科的內容,如植物學、植物生理學、生物化學、有機化學、土壤學、微生物學和農藥學等。要想在有限的時間內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除教師需要具備豐富的專業知識和教學經驗外,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熱情也非常重要。結合當前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課程組成員從人才培養方案、理論教學內容、實踐教學內容與實踐場所、線上課程建設、教學方式、考核方式和課程思政建設等多個方面對課程進行了改革。通過近3年的教學改革和實踐,已初步獲得預期效果。師生間的交流互動顯著增加;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明顯提升;面對農業生產中出現的草害問題,學生能夠結合所學專業知識制訂相應的防治方案;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顯著提升。
參考文獻:
[1] 葉倩.湖南省普通高等學校體育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研究[D].株洲:湖南工業大學,2020.
[2] 鄧蕾,朱明,邱文教,等.新時代背景下本科人才培養方案修訂的思考——以東南大學為例[J].大學教育,2020(11):162-165.
[3] 謝桂英,趙新成.植物保護專業雜草學教學改革與實踐[J].教育教學論壇,2020(7):117-118.
[4] 鄔臘梅,柏連陽,李靜波,等.植物保護專業雜草學實習方法改革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5(7):89-90.
[5] 武海峰,韓琳.農田雜草學課程線上教學初探[J].安徽農學通報,2021,27(3):158,162.
[6] 李曉晨.慕課浪潮下慕課建設探析[J].山西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5,23(4):91-93,98.
[7] 張小鋒.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對中國高等教育的多重影響[J].北京教育(高教版),2020(4):29-31.
[8] 劉新敏,唐穎,李振輪,等.“新農科”背景下農林類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模式研究[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22,47(5):115-122.
[9] 陳選華,左登婷.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研究綜述[J].安徽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39(1):67-69.
[10] 王俊美,李仁所,張超.新農科背景下“線性代數”融合課程思政的探索與實踐[J].教育教學論壇,2022(13):94-97.
[11] 黃志煒,高軍,張國良,等.“新農科”背景下農業微生物學課程思政教學探索[J].黑龍江農業科學,2022(3):72-75.
[12] 項波,吳仰祺,楊路萍.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的“四個維度”[J].黑龍江高教研究,2020,38(4):152-155.
[13] 齊硯奎.全課程育人背景下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的理論思考[J].黑龍江高教研究,2020,38(1):124-127.
[14] 陳斌.高校課程思政的生成邏輯與推進策略[J].中國高等教育,2020(Z2):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