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學生只有充分地掌握語文知識,才能提升自身的理解和邏輯思維能力,為其他科目的學習提供保障,教師在教學中應該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提高教學效率,增強他們參與課堂學習的熱情。本文首先探究了小學語文教學的現狀,結合實際情況分析提高小學語文教學效率的模式,應該樹立先進理念,明確教學目標、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突顯學生的主導地位,引導學生養成正確的學習習慣,豐富課堂模式,提升趣味性。
關鍵詞:小學語文 "教學效率 "語文教學
引言:語文課程具有濃厚的人文特征,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該提高時間的利用率,對教學的內容進行全面解析,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構建和諧舒適的課堂氛圍,打破學生被動學習的局面,實現提高小學語文教學效率的目標。教師在教學中應該樹立以實際為出發點的原則,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化發展,轉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增強學生知識吸收的效果。
一、小學語文教學現狀
(一)教學目標需明確
在新課改后,部分教師無法對課改的要求進行充分的理解。所以,他們沒有根據新課改提出的條件進行教育工作,這就引發一定的問題。比如,教師在備課時沒有與實際構建聯系,內容不全面,缺乏與現實情況的聯系。學生無法全面地掌握課程的重難點,知識點記憶較為模糊。
(二)教學方式需靈活多樣
個別教師的教學模式較為死板,長期采用固定的模板和套路,學生只是進行單純的記憶,無法理解其中蘊含著的深意。
(三)課堂氛圍需要進一步改善
個別學生與教師沒有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部分學生對教師存在著懼怕的心理,所以他們不愿意、不敢與教師進行互動,導致語文課堂一直處于沉悶的狀態。教師教授的知識學生不能及時地進行反饋,教師不能全面掌握學生吸收和理解知識的情況,無法及時調整教學的方向。
二、提高小學語文教學效率的策略
(一)樹立先進理念,明確教學目標
學生在教師的助力下,能夠逐漸意識到語文學習的重要性,從中感悟語文知識的韻律之美,為提高語文教學效率奠定堅實的基礎。小學語文教師應該掌握全新的教學理念,以語文課程的發展規律為指導,結合學生的語文素養,提出清楚的教學目標,致力于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提高他們的語文能力。所以,在開展和推進語文教學活動時,教師需要秉承著以生為本的原則,把教學目標巧妙地融入日常的教學中,形成系統化的教學體系結構,為學生配置符合他們發展和成長的教學內容,加強與時代發展的契合度,引起學生的注意和思考,提高他們探究的意識和能力。以《司馬光》這一課學習為例,在閱讀活動開展前,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大聲朗讀文章內容,增強語言感知能力,理順文章思路,同時增強對閱讀內容的理解和把握。在課上,教師可以讓學生們合上課本,自己說一說,本文講了一個什么故事,促使學生能夠通過對原文內容的準確復述,發展自己的語言能力。在學習期間,教師還可以采取靈活的教學形式,比如構建合作小組,促使學生能夠在組內活動中,與其他成員展開互動交流,當學生不斷提升了與其他同學的互動機會,并能夠暢所欲言,他們會不斷提升對文字、語言的熟悉度,從而有效發展自身語言能力。
(二)轉變教學模式,建立新型關系
教師應該改變原有形象,增加與學生溝通交流的頻率,認真傾聽學生的想法,尊重他們的表達。教師在正式上課前,應該使用親切溫和的話語和學生進行溝通,掌握他們的情緒狀態,使用真摯的情感拉近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形成師生共同參與的課堂模式。教師應該站在學生的角度來思考問題,增強角色轉換的效果,從而實現提升教學效率的目的。此外,教師應該為學生提供自主發展的空間,不能把學生限定在固有的結構框架內,可以定期進行問卷調查活動,采集學生對課堂的合理化建議,逐漸優化教學的模式。比如在學習《掌聲》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可以依據教材內容,為學生出示如下思考問題: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小英給你留下了什么樣的印象?此時的小英是自卑的,為什么后來變化會那么大呢?同學們一邊熱烈地鼓掌,一邊會說著什么?兩次掌聲分別包含著什么?在問題指引下,學生的思考動力會不斷提升,參與課堂的積極性和熱情也會隨之增強。
(三)擴充語文知識資源,提高文化傳承能力
小學語文教材內容中包含著豐富的傳統文化知識,比如詩詞、文言文、經典名著等等,在開展閱讀教學期間,教師可以使用多種方式,幫助學生增加知識吸收途徑,擴展知識資源,使學生能夠在閱讀學習中,充分感知多元知識,從而提升自身文化傳承能力。比如在學習《山行》《贈劉景文》《夜書所見》時,教師可以著眼于古詩詞作者,為學生擴充更多的古詩篇目,促使學生能夠提升對古詩詞文化的了解度,從而切實提升文化修養。同時,還可以在引導學生進行閱讀學習時,采用“1+N”教學模式,為其推薦更多閱讀內容和書目,比如《西游記》《弟子規》《三字經》等內容,促使學生能夠一邊閱讀,一邊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從而切實增強自身知識儲備,有效提升綜合素養。
結語:綜上所述,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樹立正確的教育觀,轉變固有的教育教學模式,這樣才能有效提高語文教學的效率,為學生的發展提供堅實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