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初高中教學銜接問題,不單單是教材銜接問題,其包含了很多方面的內容狀況,這是一個內涵豐富,外延廣闊的系統教學任務。由此能夠看出初中教學是一個非常艱巨的任務,教師在教學中應該總結教學經驗,為學生轉變教學理念,創新教學模式,進而提升初高中教學銜接教學質量。中學階段生物學習比較有延續性,初高中生物教學相輔相成,教師在初中生物教學中,應該在學生興趣入手,通過教學培養學生對生物知識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初中生物學習過程中積累生物知識的同時,也能夠激發學生對生物的學習興趣,為學生步入高中學習生物奠定有效的基礎。
關鍵詞:核心素養 "初中生物 "初高銜接
新課標要求,在教學中不能單純的教導學生知識,還要重視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讓學生通過學習,綜合能力以及素養都能夠得到提升。中學眾多科目教學中,生物學是一門研究生命現象以及生命活動規律的自然學科,在生物教學中探究能力的培養是生物教學的根本。教師在教學中,要以學生為主體,培養學生探究興趣以及探究能力為重要任務開展教學任務,讓學生在初中階段生物學習中培養對生物知識的探索興趣,進而能夠在高中生學習探索過程中更加容易,促進初高中生物教學銜接教學。[1]
一、初高中生物銜接教學重要意義
核心素養背景下,教師應該重視初高中生物教學銜接問題,初中生物教學質量直接影響著高中生物的教學質量,教師在初中生物教學中應該重視生物教學內容,不單單要提升學生學習質量以及知識積累鞏固,還要重視學生對生物知識學習探究興趣的培養。初中生物知識是生物學的簡單入門,高中生物相對比較深奧,教師在教學中應該重視初高中生物教學的銜接,在初中生物教學中培養學生對生物探索興趣,不但能夠讓學生提升學習質量,還能夠為高中生物學習奠定基礎,讓學生今后生物學習探索中更加順利,提升學生生物綜合能力。
二、核心素養下初高中生物銜接教學策略
(一)初中生物學習興趣的培養
教師在教學中讓學生能夠通過生物知識的學習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興趣是學生學習活動中的重要動力,其能夠影響學生學習行為以及學習效果。雖然說在中考考試中生物試題的難易程度沒有過偏與過難,但是初高中銜接部分的知識內容,經常出現在考試之中。還有在高中生物教學中,學生學習質量與學生初中生物知識的掌握程度有著密切的聯系,教師在初中生物教學中應該重視學生對生物知識學習興趣的培養,讓學生能夠自主參與到生物學習活動之中,提升學生學習效果的同時,也能夠為高中生物學習奠定堅實基礎。[2]
例如,在初中生物中《食物中的營養物質》這部分內容教學中,食物在生活中常見的,也是人們必須的,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借用生活為學生展開教學。通過生活培養學生對知識的求知欲,學生在學習活動中也能夠產生學習動力,為高中生物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提高初高中銜接教學的教學效果。
(二)重視為高中生物教學做鋪墊
高中生物教學的開展是建立在初中生物知識基礎之上的,兩者之間相輔相成。由此可以看出,初中生物教學更是非常重要,教師在初中生物教學中,也應該根據高中生物知識內容進行設計教學方式,讓初高中生物知識銜接教學效果達到理想的效果。教師在研究高中生物知識大綱之后,總結初中知識,結合高中教材為學生制定相關教學方式。教師在教學中更要把握教學尺度與時機,在有效的時間段內,為學生提供最有效的教學。才讓學生通過初中生物知識的學習,為高中生物學習做好鋪墊,掌握生物知識的學習技巧,讓初高中生物的銜接更加完美,提升學習效果以及學習效率。[3]
(三)重視實驗教學效果
在中學生物教學中,實驗是必不可少的教學任務,教師在教學中通過實驗為學生展示知識的詳細內容,讓學生能夠通過自己動手研究生物知識。學生在實驗探究過程中,了解知識的同時也能夠鍛煉學生實驗操作能力,實驗過程也能夠為學生帶來不一樣的學習感受,感受知識的存在。無論是初中還是高中生物教學中,實驗教學非常多,教師在初中教學中應該重視學生實驗探索教學,讓學生提升動手操作能力,為高中生物學習中實驗操作積累一定的實驗經驗,培養學生實驗學習興趣,做好初高中生物實驗教學銜接,提升學生的學習質量。
例如,教師在教學初中生物中《真菌》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在組織學生進行“觀察酵母菌和霉菌”這個實驗時,這部分內容中教師指導學生進行觀察酵母菌與霉菌形態特點,同時還要讓學生熟練掌握顯微鏡的運用方式。生物實驗中顯微鏡是常用的實驗工具,學生在學習中更應該掌握其用途以及操作方式,為實驗做好準備,提升學生學習綜合能力。
三、結束語
總的來說,在中學生物知識教學中,尤其是高中生物教學中,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過程中,應該注重初高中生物知識教學銜接,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引導學生能夠自主探索生物知識,讓學生生物綜合素養得到全面的提升。
參考文獻:
[1]黃繼國.初中生物生活化教學策略[J].西部素質教育.2020,6(4):229.
[2]羅明霞.初中生物生活化教學模式的構建[J].讀與寫.2019,16(34):182.
[3]范小榮.新時期對初中生物生活化教學的研究[J].魅力中國.2019,(50):247-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