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數學承載著思想和文化,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數學文化包括數學的思想精神、方法觀點、數學的形成和發展、數學語言、數學史、數學的美、數學發展中的人類文明、數學與生活的聯系等,是促進理解、開拓思維、展現歷史與現實背景的實質性內容。我們數學教育的最終目標不只是讓學生會做幾道計算題,背幾個定理公式,而是讓學生真正體會到數學的奧妙,獲得真正的數學素養。所以我們在數學教學中要引導學生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現實世界,會用數學的思維思考現實世界,會用數學的語言表達現實世界。
一、融數學文化,品數學之美
數學,如果正確地看她,不但擁有真理,而且也具有至高的美。古代哲學家、數學家普洛克拉斯說,“哪里有數,哪里就有美”。我們教師應從教材中的數字、圖形、問題、思維、定理公式中抽象、提煉、演繹出數學帶給我們的關于自然有序、結構的美,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同生共榮的美好景象,使學生產生對大自然崇高和敬畏之感。如六年級(上冊)《圓的認識》一課,快要下課時,我這樣安排。[1]
師:眾所周知,在所有平面圖形中,圓是最美的。那和其他直線圖形相比,你覺得圓美在哪里?
生1:圓由曲線圍成。
生2:橢圓也是由曲線圍成呀。
師:對呀,那有沒有有關數學方面的原因,讓圓成為最美的平面圖形?
生:正因為圓所有的半徑都相等,所以圓具備了一種無限對稱的和諧結構美。
這時,數學知識的掌握、數學美的體驗、數學方法的滲透,三者有機融合為一個整體,讓數學更生活化、具體化,使圓所具有的文化特性浸潤學生的心間,也讓數學課堂帶領學生走進真正的數學世界,得到愉悅感,增強學生的人文素養。
二、融數學文化,悟數學思想
數學思想是數學文化的核心,一定程度上,數學思想促進了數學文化的形成,正是數學思想的指引才促成了今日的數學發展。數學思想,在一定程度上表現為數學方法、數學觀點和數學精神等,它對于促進學生數學思維發展具有重要作用。[2]
例如:在教學乘法分配律時,我首先讓學生通過解決問題,用兩種不同的方法通過計算明確:“兩個數分別乘一個相同的數再相加”與“這兩個數先相加再乘另一個數”,結果不變。
接著把它變成符號化的語言就是:(a+b)×c=a×b+a×c在這里,我們教師一定要讓學生明確每個符號表示的意義,理解這個規律表面上看是兩種算式形式的互通,但實質是乘法意義的溝通,同時也是乘法與加、減法之間的溝通。這樣表示更一般化、抽象化,也更簡潔,更能表示一般規律,加深理解符號的含義,建立符號化思想。
由具體到抽象,借助乘法的意義完成對乘法分配律的數學表征,并理解乘法分配律,從而剝去乘法分配律外在的“形”,深入理解乘法分配律的“魂”,凸顯乘法分配律的本質。讓學生充分經歷乘法分配律的建模過程,滲透了對抽象能力、符號意識和模型思想的培養。
三、融數學文化,品數學故事
數學文化的內涵不僅表現在知識本身,還寓于它的歷史。因此對于一個新的數學知識和新的數學概念,我們可以從數學史料或歷史故事中尋找有價值的素材,這樣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也把數學史研究的豐富成果呈現出來,增強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培養了學生的探索精神,體現出濃郁的人文色彩。[3]
例如在學習《用字母表示數》時,有這樣一個片段:一個盒子里有a塊糖,3個盒子有多少塊?
生:a×3或3×a。
師:那a×3還可以表示什么?
師:大家能夠聯系生活實際把“a×3”講得頭頭是道,真棒!其實數量和數量之間的關系,我們人類很早之前是用文字來表達的。約1700多年前,古希臘有一個著名的數學家丟番圖,他第一個用字母的縮寫來表示數,比如價格的第一個字母是j,就用j×3,但是j×3只表示一個特定的意思,因此,并沒有給數學家研究數學帶來更多方便。到16世紀,法國數學家韋達用一個式子a×3來表示所有的情況,這時a代表的是一種符號,自此,許多數學難題迎刃而解,推動了數學領域方程論的飛速發展,韋達被尊稱為“代數學之父”。1657年,荷蘭數學家赫德又提出字母既可以表示正數,又可以表示負數。從丟番圖用字母縮寫的方法表示數,到韋達用字母作符號來表示數,再到赫德提出字母可以表示正負數,整整2000多年,
丟番圖、韋達和赫德的故事是本節課注入數學文化的切入點,豐富了本節課的內容,這也是我這節課想要達到的教學目標和育人目標。
總之,數學文化是增強學科內涵、提升育人價值的教學。當我們將數學文化浸潤于數學知識,融入課堂教學時,我們的數學課堂就激起了學生強烈的求知欲,充滿了激情,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從而喜歡數學、愛上數學。因此,我們教師要用正確的方法將數學文化融入課堂教學中,這樣才能服務于教學,服務于學生,促進小學生數學思維的全面發展,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達到數學教學的真正目的。
參考文獻:
[1]齊民友.數學與文化[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
[2]張齊華.審視課堂:張齊華與小學數學文化[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3]張光正,王潔.數學文化浸潤小學數學課堂的案例研究[J].當代家庭教育,202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