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深入挖掘古詩詞中的教育資源,將其融入高中政治“哲學與文化”課程的具體教學之中,對于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升課堂教學效果等方面都具有重大意義。但在目前具體的教學實踐中,古詩詞融入高中政治“哲學與文化”課堂教學還存在古詩詞素材選取科學性不足、融入形式單一、部分學生內在動力不足等問題。我們需要通過提升教師的詩詞素養、豐富課堂教學、激發學生內生動力等方式,把古詩詞有效融入高中政治“哲學與文化”課堂,切實提升“哲學與文化”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高中政治課 古詩詞 課堂教學
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1]而古詩詞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凝結著古代詩人的精神追求,闡釋中華民族精神,涵養中華傳統美德,是中華民族獨樹一幟的精神標識。這些延續至今的古詩詞融合了自強不息、誠實守信、尊師重道、集體主義等文化內涵,積淀著中國人獨有的理念、智慧、氣度、神韻。古詩詞中蘊含的諸多文化內涵,與“哲學與文化”的教學目標高度契合,能夠為“哲學與文化”教學的開展提供豐厚的樹人元素。因此,教師應充分發揮自身的教育智慧,將古詩詞與具體教學內容進行融合,于潛移默化中實現新時代文化育人的教育教學目標,從而提高高中政治課立德樹人的實效性。
一、古詩詞融入高中“哲學與文化”教學的意義
中國自古以來就有“詩教”的傳統,古詩詞有著強大的思想凝聚力、道德規范力和藝術感染力,能夠反映時代精神、表達人民心聲。將古詩詞中蘊含的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創造精神、奮斗精神、民族情感等思想融入“哲學與文化”課堂,有利于豐富教學內容、陶冶學生的審美情操、堅定學生的文化自信、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一)有助于陶冶學生的審美情操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堅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2]高中政治課是一門思辨性、理論性較強的課程,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不僅要傳遞科學的理論知識,還要引導學生樹立健康的審美觀念,提高學生的美育素養。古詩詞最大的特點就是“美”,具體包括意境美、語言美、音樂美、韻律美等,將其融入“哲學與文化”可以有效激發學生對美的感悟力,培養學生對美的欣賞力、創造力,實現高中政治課學科目標與美育目標的有機統一。首先,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可以古風音樂作為課堂導入,激發學生對中國古代歷史文化的興趣,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增添師生情感上的互動、心靈上的交流。其次,借助古詩詞優美凝練的語言解讀課程內容,為情景教學筑牢基礎。最后,借助意境美為學生創設相關情景,引導學生就某一情景進行探索并思考古詩詞中所蘊含的政治哲理,在知識傳遞、情感交流的過程中陶冶學生的審美情操。
(二)有助于堅定學生的文化自信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定文化自信、擔當使命、奮發有為,共同努力創造屬于我們這個時代的新文化,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3]當今時代,科技的迅速發展給我們帶來良莠不齊的社會信息,很多封建糟粕沉渣泛起,腐朽的西方文化與習俗流傳到國內,對于辨別能力較弱、思想道德觀念與認知能力還處于成長期的高中生來說,會產生一定的不良影響。高中生的思想與行為很容易受到腐朽文化和外來不良文化的干擾,易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拋之腦后。古詩詞作為中華文化中極具代表性的藝術作品,蘊含著豐富的情感和人文思想,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與精神財富。在“哲學與文化”教學中融入古詩詞,有利于增強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的認知和了解,以優秀的傳統文化厚植學生文化自信的底氣。比如在講解“正確認識中華傳統文化”時,教師需要帶領學生溯源與分析中華文化,理解中華文化的主要內容、鮮明特色以及蘊含的當代價值,進而不斷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和價值觀自信。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展示“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自古驅民在信誠,一言為重百金輕”“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等詩句并提出問題,如哪句古詩詞最能代表中華傳統文化,以此來激發學生的問題探究意識,讓學生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主要內容。再通過中西比較,引導學生品中國古詩詞之美,深入認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強大凝聚力和連續性,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使學生發自內心真正認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并在社會生活中自覺繼承優秀傳統文化,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自覺擔當起新的文化使命。
(三)有助于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人無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眾所周知,中學階段是人生發展的拔節孕穗期,是培養學生積極正確的價值取向的重要時期。古詩詞作為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有著較大的影響力和教育意義。很多古詩詞都承載著作者的思想情感與政治主張,或是“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之情;或是“木落雁南度,北風江上寒”的思鄉懷遠之情;或是“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向往之情。教師應緊緊圍繞落實立德樹人這個根本任務,聚焦古詩詞對學生的熏陶感染作用,選取恰當的古詩詞融入不同單元的具體教學中,貫穿“哲學與文化”教學的始終,增強高中政治課的思想性與針對性,強化新時代高中生的使命擔當意識,從而解決“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根本性育人問題。
二、古詩詞融入“哲學與文化”教學存在的問題
盡管古詩詞融入“哲學與文化”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仍面臨現實困境。
第一,古詩詞素材選取的科學性尚待加強。首先,部分教師隨意選取古詩詞素材,典型性不足。只有選取具有針對性的古詩詞素材,才能使教學效果實現優化。在將古詩詞素材融入“哲學與文化”的過程中,部分教師在準備古詩詞素材時花費的時間較少,對古詩詞缺乏深入了解,僅僅為了講解某一個知識點而盲目地選取古詩詞素材,導致所選取的古詩詞素材缺乏針對性與吸引力,所要表達的思想內容與教學內容不相匹配。部分教師將零散盲目選取的古詩詞素材融入課堂中,不僅影響課堂的進度和效果,而且難以調動學生的求知欲、參與欲。其次,部分教師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缺乏適切性。部分教師將古詩詞融入“哲學與文化”教學時,忽視學生的接受水平與思想動態,以“拿來主義”的思維方式直接將古詩詞素材硬性融入課程之中,忽視古詩詞素材與學生實際及與課程內容的適切性,僅僅是一種停留在表面的融合,流于形式,不能真正入腦入心。這種忽視學生實際情況的硬性融入,不僅達不到預期的教學目標,而且會導致教學效果大打折扣。
第二,古詩詞素材融入形式單一。《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將“尊重學生身心發展規律,改進教學的方式”作為基本理念之一。[4]教師應結合教學實際,針對學生的思想和認知特點,積極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學方式。形式是內容的載體,豐富的教學方式在課堂教學中起著事半功倍的效果。目前,我國高中政治課的教學模式較為單一,使得課堂氣氛沉悶,缺乏趣味性。古詩詞與高中“哲學與文化”教學融合時,傳統教學模式極易讓學生感到枯燥,加之教師過于重視理論知識的灌輸,師生之間的互動交流較少,學生只能被動接受,所學內容無法內化為自己的情感和意志,久而久之,古詩詞融入“哲學與文化”課就變成了空洞的理論傳授,不利于學生對教學內容的深入領會。除此之外,由于部分教師沒有全面了解學生的心理動態,以及學生的主體性與可接受性,只是按照常規的流程教學,以至于學生無法深入了解古詩詞所蘊藏的深刻內涵、深厚情感,繼而沒辦法真正接受思政
教育。
第三,部分學生缺乏內在動機。當前高中政治課堂中的部分學生缺乏內部動機,學習自覺性與主動性較差,主要表現為以下方面。一是缺乏主體意識。古詩詞融入“哲學與文化”教學過程中,部分學生受刻板印象的影響,片面地認為古詩詞融入“哲學與文化”對自身發展并沒有用處,他們之所以會去學習,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教師在課堂上教授了這些內容。由于缺乏主體意識,學生在古詩詞融入“哲學與文化”的過程中扮演著被動學習的角色,不能真正地融入課堂教學之中。長此以往,課堂教學效果將會大打折扣。二是積極性不高。部分學生對于教師講授的問題與知識很少主動思考,只是一味地抄寫背誦,學習興趣未被充分調動,導致課堂參與的積極性也不高。倘若古詩詞素材的融入不能很好地激發學生的內在學習動機,沒有落實好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也就背離了當初將古詩詞資源融入“哲學與文化”的初衷。
三、古詩詞融入“哲學與文化”教學的路徑優化
推動古詩詞融入“哲學與文化”不單是高中思政課教師個人的事情,還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形成合力,才能優化教學效果。破解古詩詞融入政治課堂的現實困境,需要從教師、學生、教學等三個方面下功夫,增強思想政治課的吸引力與親和力。此外,還要積極拓展新陣地,使學生在參與活動中感悟古詩詞的魅力,升華其思想境界,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一)加強教師的詩詞修養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思政課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課教師隊伍責任重大。”[5]這一論述強調了教師在思想政治理論課中的重要地位。運用古詩詞來優化“哲學與文化”課堂的教學效果,離不開教師對古詩詞素材的積累和轉化。只有打好詩詞素材的儲備基礎,才能在實際教學中提升融入的質量與效果。語文課本與詩詞類書籍是目前師生積累古詩詞的主要途徑。但是,政治課堂中運用的古詩詞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這就要求教師明確所積累和整合的古詩詞素材是服務于政治教學的,在備課過程中有目標地篩選和使用古詩詞。不同歷史時期的古詩詞所描述的主題多種多樣,其中有很多需要弘揚傳承的傳統美德,如愛國主義、尊崇道義、熱愛自然、追求理想等思想,在高中思想政治教育中發揮著巨大作用,對優秀傳統文化后繼有人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因此,教師需要避免盲目性、隨機性的積累,樹立明確的詩詞積累目標,提高備課效率。
(二)強化學生的課堂主體意識
古詩詞作為先人智慧的凝結,其中蘊含的許多思想和精神都與高中政治“哲學與文化”的內容有著高度契合點。例如,屈原詩中的愛國主義、李白詩中的灑脫豪放、韓愈詩中的雄奇壯險等,都為“哲學與文化”的教學提供了豐富的素材,成為培育高中生愛國愛黨愛社會主義的精神滋養。“哲學與文化”要充分發揮好古詩詞的教育功能,讓學生參與到“融入”的全過程,切實增強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與自覺性。
古詩詞文化能夠育人,是因為它內容感人、動人,所以要以其內容來打動學生。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讓“要我學”變成“我要學”,將課堂的主體由教師的“教”轉化為學生自主的“學”,讓學習成為一種習慣。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思政課教學離不開教師的主導,同時要加大對學生的認知規律和接受特點的研究,發揮學生主體性作用。”[6]以學生為主體,意味著教師從知識的輸入者變成了幫助學生快樂學習的引導者,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例如,在講解“弘揚中華民族精神”時,可以先讓學生課下通過圖書館、網絡平臺等搜集體現中華民族精神的古詩詞及其背后的故事,搜集完成之后,在課上讓學生自主講解并有目的地進行討論。學生充分地參與到“融入”的過程之中,于潛移默化中實現由被動學習到主動學習。
(三)優化課堂教育教學形式
作為教師展現政治素養、理論功底、教學才能的主渠道,古詩詞融入高中政治課,教師是切入點,而課堂則是突破口。課堂是真正夯實理論基礎、實現教學目標的主渠道。新時代,高中生接受新鮮事物的能力相對較強,傳統的課堂教學已經難以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因此教師要結合學生的實際特點創新教學方式,運用新手段、新技術,圖文并茂,以學生喜聞樂見的教學模式將古詩詞融入“哲學與文化”教學。
第一,豐富古詩詞教學方法。“思政課的本質是講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7]將古詩詞融入課堂要求教師根據教學目標、教學內容與具體學情等采取多樣的教學方法,賦予政治課詩性智慧,避免政治課成為抽象的概念推演和蒼白的道德說教。新時代的高中生對新生事物的接受能力較快,傳統的教學方法可能難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無法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摒棄簡單說教、盲目灌輸的教學方法,勇于打破傳統的思維觀念,敢于創新,根據教學實際去了解并采用多種符合學情、受學生喜歡的教學方法。比如,采用啟發教學法、互動教學法、學思結合教學法、案例教學法、活動教學法等方法,將抽象的理論知識具體化、鮮活化,在古詩詞融入的過程中增添符合學生特點的新素材,打造精品政治課。比如,在講到“繼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時,可以結合古詩詞設計猜謎活動。教師可以預先利用多媒體展示一些反映我國傳統民俗文化的古詩詞,讓學生隨機抽取古詩詞,說出對應的節日和習俗即可獲得相關獎勵。這樣的方式能夠使學生在活動中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讓學生愛上政治課、樂上政治課。
第二,利用好新媒體技術。“要運用新媒體新技術使工作活起來,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8]高中政治課作為一門時代性較強的課程,必須加強與時代的聯系。教師要結合新媒體技術,創新教學方法,切實發揮古詩詞在課堂教學中的積極作用,增強高中生的愛國意識,培育學生良好的道德素養。比如,在“人的認識從何而來”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創新性地運用數字技術把陸游《冬夜讀書示子聿》中蘊含的哲理與文化通過繽紛的色彩、靈動的音樂、有趣的動畫等形式展現出來,為學生打造沉浸式詩詞場景,引起學生強烈的思想共鳴和情感共鳴,在歷史與現實的互動中幫助學生樹立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的哲學觀點,讓思政課堂“活”起來。
四、結語
古詩詞以獨特的魅力和價值,為“哲學與文化”提供了豐厚的資源支撐。將古詩詞融入“哲學與文化”課堂教學,借助詩詞的語言、意境、情感使得政治課程變得更加有“人情味”,充分發揮古詩詞的育人價值及時代價值,教育引導廣大青年立志做有理想、敢擔當、能吃苦、肯奮斗的新時代好青年。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2022年10月16日)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18.
[2] 教育部課題組.深入學習習近平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5.
[3] 習近平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強調 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 努力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N].人民日報,2023-06-03.
[4]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2,54.
[5] [6]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29,331.
[7] 習近平在中國人民大學考察時強調 堅持黨的領導傳承紅色基因扎根中國大地 走出一條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新路[N].人民日報,2022-04-26.
[8]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