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打破傳統農業發展瓶頸,促進智慧農業轉型升級是將來農業產業改革創新的大勢所趨。作為推動智慧農業轉型升級的核心動力,數字經濟承載著艱巨的賦能作用。數字經濟賦能智慧農業發展的動力形成過程就是數字經濟和智慧農業各自優勢互補融合的過程,由外部環境驅動力與內在行為驅動力兩方面組成。從現實路徑來看,推動數字經濟賦能智慧農業發展可以從如下幾個方面著手努力,強化政府政策引領,提升政府頂層規劃設計的前瞻性;以新基建為著力點,補齊智慧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短板;發揮“大智移云”作用,構建智慧農業智能評價體系。
關鍵詞:數字經濟;賦能;智慧農業;動力機制;路徑
中圖分類號:F323"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9902(2023)15-0015-04
Abstract: Breaking the bottleneck of traditional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and promoting smart agricultural is the great trend of agricultural reform and innovation in the future. As a central driving force in the escalation of the smart agricultural transition, the digital economy plays an arduous role in empowerment. The forming process of digital economy enabling smart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is a process of complementary and integrated advantages of digital economy and smart agriculture, which is composed of external environment driving force and internal behavior driving for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realistic path, efforts can be made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smart agriculture with digital economy from the following aspects: strengthening the guidance of government policies, promoting the foresight of the top-level planning and design of the government, focusing on new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making up for the shortcomings of smart agricultural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and playing the role of \"big data, AI, mobile Internet, Cloud computing\", so as to build an smart evaluation system for smart agriculture.
Keywords: digital economy; empowerment; smart agriculture; dynamic mechanism; path
數字經濟在國際范圍內,不斷催生新模式、新產業和新技術,促進科技創新,助力世界產業形態與經濟格局產生顛覆式革新?!皵底纸洕庇?017年首次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出現以來,數字經濟成為經濟轉型的趨勢和技術進步的必然,作為繼農業經濟、工業經濟以后的新經濟形態,成為世界各國經濟發展的新動力。2019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數字鄉村發展戰略綱要》等為數字經濟賦能數字鄉村建設和農業農村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指引。我國政府高度重視智慧農業,自從“智慧農業”在2016年首次寫入中央一號文件以來,智慧農業屢次出現于中央一號文件,成為國家戰略。在這樣的政策背景下,數字經濟賦能智慧農業發展吸引了學者們的廣泛關注。數字經濟的發展為智慧農業的發展提供了新契機,利用數字經濟,在傳統農業的生產、分配、流通和消費等全產業鏈中構建農業綜合大數據庫,充分利用物聯網、云平臺等數字化技術,實現傳統農業與數字經濟的有機融合,打造智慧農業發展的新生態。因此,數字經濟賦能智慧農業發展是在建設農業強國路途中“彎道超車”的重要努力方向,對于發掘農業數據要素價值、優化農業產業流程、智能管理農業生產過程、助推農業經營體系高效化至關重要。然而,當前數字農業發展水平不高,智慧農業基礎數據資源體系建設仍處于探索階段,關鍵核心技術研發不足,數字經濟在農業中的比重相較于工業和服務業遠遠不足。因此,研究數字經濟賦能智慧農業發展的動力與路徑具有重要意義。
1" 數字經濟賦能智慧農業發展的研究現狀
近年來,發展數字經濟和推進智慧農業建設已經成為重要國家戰略。通過對知網等數據庫相關文獻的檢索,我國于2017年開始大量使用數字經濟這個概念。智慧農業的研究從2009年開始出現,2017年開始使用頻次大量增加。當前學術界已有文獻對于數字經濟如何賦能農業及智慧農業進行的相關研究主要圍繞理論內涵[1-3]、現實價值[4-6]、問題障礙[7-8]、路徑對策[9-11]等方面開展。學界一致認為,數字經濟能夠促進傳統農業與數字技術融合,拓寬傳統農業的發展邊界,促進農業全產業鏈優化,同時可有效規避農業領域中信息不對稱問題。因此,數字經濟能夠驅動智慧農業發展。
相較于我國實際情況來說,國外農業發達國家關于數字經濟在農業領域的研究起步較早,已經形成了較為完整的理論和技術體系。例如美國搭建“人工智能戰略”框架、德國實施“有機農業展望戰略”、日本著力打造“下一代農林水產業創造技術”等,迄今為止已在農業生態環境檢測、農業生產以及農產品安全監管和農業資源使用等領域獲得了非常可觀的探究經驗,很大程度上提升了農業生產的標準化水平,并且進一步促進了農業和其他配套產業的協同發展。Amina等[12]從農業生產中的環境污染問題出發,探究了納米結構生物傳感器在智慧農業中的應用,有效降低了對環境的污染。Ciruela-Lorenzo等[13]分析了物聯網、機器人、人工智能、大數據和區塊鏈等主要數字技術在農業中的應用,以西班牙的2個農業合作社為案例,探索了農業合作社的數字化轉型路徑。
在已有研究中,學界將數字經濟賦能智慧農業發展理解為利用先進的人工智能技術、大數據技術、互聯網技術和云計算技術等新一代信息技術,促進傳統農業的轉型升級。事實上,從廣義上來說,農業電子商務、農產品質量追溯、智慧鄉村旅游等研究內容都屬于智慧農業的研究領域。根據前人成果,本研究認為數字經濟賦能智慧農業發展是指在農業產前、產中、產后的全產業鏈中廣泛使用先進的數字經濟相關技術的一種農業發展形態。
2" 數字經濟賦能智慧農業發展的動力機制
2.1" 外部環境驅動力
數字經濟賦能智慧農業發展的外部環境驅動力,就是來自外部的壓力或刺激力,通過誘導、刺激、驅動等方式對智慧農業發展產生推動作用,主要包括市場競爭力和政府推動力。
一方面,市場競爭的壓力倒逼傳統農業必須轉型發展。在數字經濟飛速發展的新時代,高質量發展成為智慧農業發展的新要求,傳統農業必須轉型發展,提升自身核心競爭力,才能應對激烈的市場競爭。在傳統農業轉型發展中,依托先進的新一代信息技術,實現數字經濟賦能,提升農業全產業鏈附加值成為必然選擇。利用數字經濟實現農業全產業鏈的自動化、機械化和智能化,強化農業領域的科技創新,是保障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有效途徑。在具體實施中,涉農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等科研機構開展協同攻關,進行科研成果轉化,提升涉農企業的科技研發能力,進而推動其為智慧農業建設注入生機。傳統農業轉型發展也離不開廣大農業經營主體的支持,農業經營主體不得不面臨更高的技能培訓要求,他們必須學會利用先進的數字經濟進行農業生產和管理,提升農業種植養殖技能,進而應對技術進步帶來的挑戰。
另一方面,政府推動力是數字經濟賦能智慧農業發展不可或缺的關鍵動力。政府推動力主要體現為政府在貫徹國家政策文件、支持智慧農業發展過程中的行為引導、財政支持、政策保障等方面的推進力和黏合力。政府在整合和調動各方面資源方面具有先天優勢,能夠在數字經濟賦能智慧農業發展中發揮重要的引領作用。尤其是在當前國家政策層面出臺了一系列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推動智慧農業快速發展文件的新時期,政府在頂層設計上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政府通過一定的政策措施,不斷完善智慧農業建設激勵政策,提供農村普惠金融扶持,提供智慧農業建設稅收優惠,同時在具體執行過程中注重政策的落地成效,為數字經濟賦能智慧農業發展提供良好的環境和條件,可以有效激發廣大涉農企業、農業經營主體都主動參與到智慧農業建設中來。
2.2" 內在行為驅動力
利益驅動力是推動數字經濟賦能智慧農業發展的最根本動力。數字經濟賦能智慧農業發展涉及政府、涉農企業、科研人員、農業經營主體和農戶等利益相關者,滿足各利益相關者的利益訴求是推動數字經濟賦能智慧農業發展的現實需要。智慧農業建設能夠加強各利益主體對農業價值的形成、管理、流動及轉移等環節的監督,提高相互之間的互信力,從而推動智慧農業發展形成合力。
利益耦合是智慧農業領域各利益相關者之間實現合作共贏的穩定形勢。政府負責做好智慧農業的頂層設計,從政策層面鼓勵精準播種、智能災害預警、無人機、GPS和北斗衛星導航等各種技術在智慧農業中的應用,并且覆蓋農業產業的多個環節,從而獲得政績。涉農企業、科研人員、農業經營主體通過為農戶提供相應的生產資料和科研支持,幫助農戶做好智能化施藥、智能化灌溉、智能農機裝備駕駛等精準作業,提高農戶的工作效率和農業生產利潤。
與此同時,農戶對當地農業發展現狀越滿意、通過智慧農業獲得的收益越高,對智慧農業的建設越支持。農戶對數字經濟賦能智慧農業發展日益增長的需求能夠為政府、涉農企業、科研人員和農業經營主體進一步加強對該領域的政策、資金、研發及技術等方面的投入提供信心和支撐,有利于促進農業產業與智能智造產業、農業電子商務、生產性服務業的有機融合,促進各個產業與農業產前、產中和產后全產業鏈的協同發展,在各利益相關者利益共享的過程中推動智慧農業發展。
3" 數字經濟賦能智慧農業發展的路徑
3.1" 強化政府政策引領,提升政府頂層規劃設計的前瞻性
政府的最主要職責是政策支持,政府的導向和推動是智慧農業深入發展的重要驅動力,因此,因地制宜地進行政策引導是非常必要的。
一是統籌數字經濟賦能智慧農業發展規劃。各級政府要及時將智慧農業發展納入區域鄉村振興戰略和數字鄉村建設總體規劃,結合當地農情,科學制定數字經濟賦能智慧農業發展總體規劃,同步推進智慧農業發展各項保障政策制定、制度支持和項目建設,動態調整相應的細則。利用數字技術暢通不同部門之間的溝通過程,明確財政、工信、發改和農業等相關部門的分工,各司其職為智慧農業提供數字化的持續發展氛圍。
二是健全數字經濟賦能智慧農業發展機制。建立智慧農業信息化經費投入保障機制,制定和完善智慧農業項目在建設用地、稅費減免、信用貸款及招商引資等方面的扶持政策和措施,鼓勵引導金融機構開發適合智慧農業項目特點的多元化融資品種,實施“金融+財政+土地信用”的組合式激勵政策,保障智慧農業的財政支持。建立多元主體協同治理機制,由政府扮演引領監管角色,激發智慧農業的多元參與主體的動能,尤其是激發涉農企業積極投入智慧農業建設的動力。
三是加強對智慧農業項目的研發推廣支持。加強對智慧農業技術的研發和推廣人才的培育,建立健全智慧農業專業技術人才培養引進機制,確保熱愛“三農”、技能過硬的技術型新農人資源得到足夠的激勵,主動投身智慧農業建設,為智慧農業的發展提供技術支持。探索智慧農業科技示范園的示范引領作用,建設智慧農業項目試驗區,將數字技術貫通農業全產業鏈。加強對涉農企業、科研院所進行智慧農業項目建設的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支持,試行“先轉化、后按比例共享收益”制度。同時,政府還要對智慧農業項目的研發推廣進行監管考核,充分體現出政府作為“掌舵者”和“劃槳者”的雙重身份,避免智慧農業成為爛尾工程,促進智慧農業項目的持續運行。
3.2" 以新基建為著力點,補齊智慧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短板
數字經濟賦能智慧農業發展既是對傳統農業的系統性變革,又因農業項目的特殊性和長期性,給新基建提出了更為復雜亦更富個性的要求。在智慧農業基礎設施、農情智能預警、農產品電子商務和農產品冷鏈物流等領域,農業新基建的發展如火如荼,然而,相對于其他領域的新基建還有一定差距。因此,為加速智慧農業發展進程,亟須以新基建為著力點,補齊智慧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短板。
首先,分步實施,平衡“舊”與“新”。智慧農業建設需平衡好新基建和已有基建之間的關系,先確定智慧農業的整體發展需求再進行系統部署,在已有基建基礎上,輔以必要的新基建投入,使實際的智慧農業項目建設效益達到帕累托最優。在逐步投入新基建的同時,還需注重提高涉農數據的利用率,建設智慧農業數據共享平臺,匯集已有數據和新數據,做好數據的持續更新迭代,適時進行數據開源,為相關部門做好智慧農業科學決策以及智慧農業技術研發提供數據支撐,推動智慧農業新基建的不斷迭代升級和推廣應用。
其次,因需制宜,平衡“建”與“用”。在智慧農業建設中,用好新基建、激發新活力,需規避由于供需失衡造成的“建不應需”“建而難用”現象,避免資源浪費或新基建浮于表面,應以滿足智慧農業實際需求為出發點,因需制宜推進不同地區的智慧農業新基建應用。對經濟比較落后的地區來說,對智慧農業的需求不高,可以從覆蓋網絡基礎設施起步,逐步推進5G試點應用。對已經取得智慧農業建設成果的地區來說,需充分挖掘智慧農業應用場景的新需求,加快智慧農業領域的智能農機裝備、農業物聯網、農業大數據和云邊端協同等新基建的建設和應用,建設智慧農業示范區。
最后,柔性管理,平衡“堵”與“疏”。智慧農業新基建能夠產生海量數據,通過大數據挖掘、處理與分析,可以提高數據的利用率,但也會帶來數據泄露隱患,應采用柔性管理的方式做好安全管理工作。具體實施中,應在推進智慧農業新基建部署應用的同時,以柔性管理方式統一技術部署模式,規范數據接入與應用標準,杜絕一刀切的管理模式。試行事前準入模式,做好智慧農業新基建的事前備案工作,建立健全負面清單機制,將智慧農業建設風險扼殺在萌芽中。實施事中監管模式,做好智慧農業新基建的項目進度計劃編制、項目執行情況監管。完善事后考核模式,做好智慧農業新基建的全過程考核評價,一旦發現可能的安全隱患,及時予以反饋整改。
3.3" 發揮“大智移云”作用,構建智慧農業智能評價體系
以數字經濟賦能智慧農業發展尚處于起步時期,需適配精準、科學、高效的評價體系進行參照,以利于及時調整農業全產業鏈智慧化升級方向。
第一,有效利用大數據技術,采集智慧農業領域的多模態數據。大數據是數字經濟時代的新引擎,加快建設數據驅動型農業成為必然選擇。依托大數據技術,可以搜集智慧農業建設過程中的海量數據,包括農作物種植過程監測數據、農業氣象數據、農業病蟲害發生數據、農業旱情災情發生數據及農業多源遙感數據等,同時根據價值密度、數據類型給予匯總分類。在此基礎上,執行數據清洗、數據挖掘、統計分析等操作,刪除無效數據、重復數據,得到有價值的數據,為數字經濟賦能智慧農業發展提供翔實的數據支撐。
第二,有效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對智慧農業全過程數據進行智能化處理。在通過利用大數據技術采集、挖掘和分析智慧農業產生的多源數據之后,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可以實現實時監測,能及時有效地掌握智慧農業建設狀況和質量,綜合分析所有評價數據,并執行智能化預測操作,輸出預測信息。由于利用人工智能技術的智能化處理操作都是根據內置算法進行的,整個流程無需人工操作,因此,保證了智慧農業水平評價的客觀性。
第三,發揮云計算與云存儲的作用,保證智能評價數據的及時保存。利用云計算技術,可以依托云計算形成的分布式數據庫整合智慧農業全過程各維度的評價數據,進而可以有效分析智慧農業評價數據,將模糊、滯后的評價變革為科學、準確的可視化評價,并將評價結果技術向相關職能部門、企業、農業經營主體反饋。利用云存儲技術,可以存儲海量的評價數據和評價報告,為評價結果的查詢提供便捷途徑。
第四,發揮移動互聯網的作用,提高智慧農業評價的公開透明性。將智慧農業評價數據和結果通過移動互聯網以可視化界面的形式展示在移動端,政府職能部門、農業企業、農業種植戶都可以相互監督智慧農業建設的全過程,并按照公開評價結果進行適當調整,彌補智慧農業建設存在的短板。
4" 結束語
在當前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新形勢下,農業作為鄉村發展的重中之重,對數字經濟賦能智慧農業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數字經濟能夠為傳統農業注入活力,優化農業資源和生產要素配置,幫助各利益相關主體獲取商品和市場信息,推進智慧農業發展。本文分析了數字經濟賦能智慧農業發展的動力,并提出了相應的優化路徑。數字經濟賦能智慧農業發展還需在農業生態環境檢測、農業生產以及農產品安全監管和農業資源使用等領域進行不斷探究,以提升農業生產的智慧化水平,并且進一步促進農業和其他配套產業的協同發展。
參考文獻:
[1] 童鋒,張革.中國發展數字經濟的內涵特征、獨特優勢及路徑依賴[J].科技管理研究,2020(2):262-266.
[2] 鄭大睿.我國智慧農業發展:現狀、問題與對策[J].農業經濟,2020(1):12-14.
[3] 殷浩棟,霍鵬,肖榮美,等.智慧農業發展的底層邏輯、現實約束與突破路徑[J].改革,2021(11):95-103.
[4] 溫濤,陳一明.數字經濟與農業農村經濟融合發展:實踐模式、現實障礙與突破路徑[J].農業經濟問題,2020(7):118-129.
[5] 方英.無接觸經濟的未來趨勢與發展挑戰[J].人民論壇,2020(18):30-31.
[6] 姜長云.發展數字經濟引領帶動農業轉型和農村產業融合[J].經濟縱橫,2022(8):41-49.
[7] 梁琳.數字經濟促進農業現代化發展路徑研究[J].經濟縱橫,2022(9):113-120.
[8] 程大為,樊倩,周旭海.數字經濟與農業深度融合的格局構想及現實路徑[J].蘭州學刊,2022(12):131-143.
[9] 劉元勝.農業數字化轉型的效能分析及應對策略[J].經濟縱橫,2020(7):106-113.
[10] 羅千峰,趙奇鋒,張利庠.數字技術賦能農業高質量發展的理論框架、增效機制與實現路徑[J].當代經濟管理,2022,44(7):49-56.
[11] 宋常迎,鄭少鋒,鄭雯雯.“十四五”時期數字農業關鍵技術發展的創新路徑[J].科學管理研究,2022,40(1):79-85.
[12] AMINA A, FABIANA A, DANILA M, et al." Nanostructured (Bio)sensors for smart agriculture[J].Trends in Analytical Chemistry,2018,98:95-103.
[13] CIRUELA-LORENZO M A,DEL-AGUILA-OBRA R A,PADILLA-MELéNDEZ A, et al. Digitalization of agri-cooperatives in the smart agriculture context. Proposal of a digital diagnosis tool[J]. Sustainability,2020,12(4):1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