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鄉村振興戰略是解決和應對當前我國社會基本矛盾的有效對策與重要手段,而鄉村治理不僅是鄉村振興的重點內容,同時也是其中的重要一環。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基層鄉村治理還存在著治理理念落后、治理人才缺失、治理主體弱化及治理模式單一等問題。只有以鄉村振興戰略思想為指導,強化基層政府的宗旨意識,吸引農村人力資源回流,引導農民發揮主體作用,完善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的治理方式,才能實現鄉村地區的可持續發展,滿足農民對美好生活的期盼,助力鄉村的全面振興,進而實現鄉村治理現代化和國家治理現代化目標。
關鍵詞:鄉村振興;鄉村治理;三治融合;治理有效;國家治理現代化
中圖分類號:D422.6"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9902(2023)15-0103-04
Abstract: The strategy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is an effective countermeasure and important means to solve and deal with the basic social contradictions in our country, and rural governance is not only the key content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but also an important part of it. However, in the context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in grass-roots rural governance, such as backward governance concept, lack of governance talents, weakening of governance subject, single governance mode and so on. Only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strategic thought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engthen the purpose consciousness of the grass-roots government, attract the return of rural human resources, guide farmers to play a main role, and improve the governance mode of the integration of autonomy, the rule of law and the rule of virtue, can we realiz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rural areas, meet farmers' expectations for a better life, promote the all-round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areas, and then realize the modernization of rural governance and the modernization of national governance.
Key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 rural governance; integration of three governance; effective governance; modernization of national governance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優先發展農業農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鄉村振興戰略作為“七大戰略”之一,在我國“三農”工作的發展歷程中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同時也為鄉村治理現代化指引了方向。但在現階段,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我國鄉村治理還面臨著一系列難題亟待解決,探索出有效地解決路徑至關重要。
1" 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鄉村面臨的治理難題
進入新時代,社會主義新鄉村的建設工作也蒸蒸日上,但由于城鄉存在二元管理體制,改變我國城鄉發展不平衡狀況,加強基層治理,提高鄉村居民的生活滿意度已成為我國鄉村工作的當務之急。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群眾在推動鄉村治理進程中,探索出一條極具中國特色鄉村治理現代化之路。但與此同時,由于時代發展與歷史積弊的原因,鄉村治理也存在著一些無法忽視的治理問題,其嚴重阻滯了鄉村振興戰略的全面推進,具體來說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1" 鄉村治理理念落后,部分黨員干部服務宗旨意識弱
在基層鄉村治理實踐過程中,由于受到自身學識和年齡因素影響,個別鄉村基層黨組織的政治站位不高,存在“抓黨建工作比較虛,抓經濟發展才實”的錯誤認知,不同程度地出現思想懈怠、墮化問題。一方面,少數黨員干部淡化了黨的宗旨和意識,黨政工作人員中仍存在著“鄉村沒有價值”“鄉村本來就不好管理”等消極、懈怠思想,致使黨群關系淡漠。同時,農村重建設輕管理問題較突出,基層農村干部缺乏對新時代背景下黨建引領鄉村治理的整體性認知,缺乏統籌性考慮,淡化了后續基層黨組織開展各項治理工作的權威。另一方面,極個別基層干部缺乏服務意識,為了片面追求自身經濟利益不再將為村集體提供公共服務視為最重要的職責,在鄉村治理工作中習慣于傳統的家長型管理模式,對于村民的意見聽取較少,處事多從經驗主義出發,沒有使農村的自治模式能效充分發揮,村民和社會民間組織在鄉村治理中被邊緣化,多元共治格局尚未完全成熟,這就會出現農民實際需求與村干部的最后決策不相匹配的情況,人民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也沒有得到顯著提升,十分不利于鄉村治理工作的開展。
1.2" 基層鄉村勞動力流失嚴重,治理人才斷代問題凸顯
近些年來,隨著社會變遷和市場經濟發展,我國的城鄉整體經濟發展水平較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但相對于農村來說,城市的交通更為便利、基礎設施完善、教育醫療配套均衡,吸引了農村大批青壯年進城務工經商、上學就業,導致農村人口流失嚴重,且流失的多為優質勞動力和受過良好教育的知識分子,其中不乏一些流動黨員,他們中的大多數利益不在村,對村內事務不了解,回村發展意愿也不強,只有節假日才會返鄉。農村人才流失這一問題不僅導致了鄉村人口的“空心化”,致使留守兒童和空巢老人數量增加,而且也一定程度上加大了鄉村治理的難度。而留在鄉村的基層黨員年齡偏大,治理人才的年齡結構嚴重失衡,這又勢必會造成黨組織對新信息的汲取與吸收相對遲緩,容易導致決策失誤,不同程度地阻滯鄉村的治理實踐,難以實現鄉村的全面振興[1]。
1.3" 基層鄉村治理中農民主體作用發揮不足
農民是鄉村治理的主體,但在鄉村治理實踐中,急劇的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撕裂了傳統的鄉村治理結構,鄉村社會日益呈現出“離散化”局面,農民群體就成了“一盤散沙”。一部分村民為尋求更好地發展紛紛選擇離開農村,而留下的一部分村民多為“三留守”人員,他們的政治參與意識比較消極,部分村民仍舊認為鄉村治理僅僅是政府的責任,與自己并無太多聯系,導致基層黨組織不能更好地開展治理工作,在鄉村治理中往往出現“村干部干,群眾看”的局面,不僅如此,“干的干,看的看,看的給干的提意見”也不乏有之。同時,由于鄉村不同利益個體間的分化嚴重,他們對于需要形成共識的決策都高度支持,但涉及自身利益與集體或他人利益沖突的問題時就會出現為“不勞而獲”“拒不配合”等消極思想。農民群體的思想認識不足,“等、靠、要”思想不同程度地存在也不利于鄉村治理現代化的實現。
1.4" 單一治理模式不適應新要求,“三治”模式尚待完善
在鄉村社會中,強調的是傳統的、單一的治理模式,但隨著社會發展與時代變革,這一模式日趨凸顯出其局限性,難以應對我國復雜的鄉村治理現實,而“三治”融合的多元化治理模式的提出賦予了鄉村治理有效的可能性,能夠助推鄉村的全面振興成為現實。但“三治”融合的治理模式探索仍存在著自治制度不健全,法治宣傳不到位,村民道德修養低下等問題,難以實現有效結合。具體分析,原因如下:第一,村民自治主體性尚未完全激發,自治制度尚未完善。一方面,基層群眾自治制度是我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但是現實生活中,村民只是大致了解自己擁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對于其重要意義卻尚未完全領會,其內心深處的主體性意識尚未被喚醒,對于鄉村的治理實踐中也鮮少參與。另一方面,部分農村基層黨組織與鄉村群眾之間的權責事務管理體系尚未完全形成,一些自治組織也尚未完全穩定成型,仍舊需要制度的完善,構建完備有效的鄉村基層治理機制。第二,村民法治觀念淡薄,鄉村法治建設滯后。當前,在我國的絕大部分鄉村,由于個人受教育程度以及傳統思想的禁錮,村民的法律素養較為低下,對相關的法律法規以及相關政策知之甚少,再加上鄉村的法治宣傳不到位,村民仍舊我行我素,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忽視法治,這就造成了鄉村的法治建設滯后。法治水平低下,十分不利于鄉村治理工作的開展,也就更難以實現鄉村治理的現代化。第三,村民的道德修養薄弱,鄉村文化建設工作有待加強。培養擁有良好道德素質的新時代村民對于實現鄉村治理有效也十分重要。但由于受到西方利己主義等不良意識思想侵蝕,再加上自身難以摒棄已經被時代淘汰的傳統觀念,文化的浸潤以及引導宣傳工作難以深入人心,大部分村民的社會公德和個人私德以及自身素質都處于一個較低水平。總之,自治、法治、德治在鄉村治理中不僅各有其問題,而且由于缺乏相關多元治理經驗和復合型人才隊伍、鄉村治理體系和制度不夠完善,不可避免地會偏重某一方面忽略了其他方面,導致“三治”融合的治理成效縮減。
2" 鄉村振興戰略下優化鄉村治理的路徑探析
鄉村振興這一戰略是為了解決好新時代下的“三農”問題而提出的,能夠進一步促進廣大鄉村煥發出生機活力,實現鄉村治理的現代化。“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鄉村振興戰略的總要求[2],而“治理有效”不僅是推動鄉村振興的關鍵性因素,也是其中的關鍵性環節。因此,要走好鄉村治理現代化之路,必須夯實好鄉村治理這一根基,把握好這一關鍵性環節,破解鄉村治理難題,實現鄉村全面振興。
2.1" 必須堅持黨建引領鄉村治理,加強黨組織自身建設
黨的基層組織是黨的肌體的“神經末梢”,黨的建設是基層治理現代化的內核。首先,必須堅持黨建引領鄉村治理,必須加強農村基層黨員的黨性教育,喚醒他們對于鄉村振興的自覺性,以鄉村治理作為黨建實踐的實質載體,不斷提升自身的思想政治素養、工作素養等,也有利于基層黨組織的自身建設。其次,要強化組織引領,推動基層黨組織和廣大黨員不斷提高政治站位,不斷增強政治判斷力、領悟力、執行力,主動加強責任擔當,推動理念轉化為行動和績效。再次,要堅持黨的思想領導。思想是行動的先導,因此廣大黨員干部必須堅定“四個意識”、做到“兩個維護”,筑牢鄉村治理工作中的思想防線。此外,還要緊盯“關鍵少數”,著重打造一支高水平的鄉村基層干部隊伍,在鄉村治理工作和實現鄉村振興進程中發揮先鋒模范作用,引導更多的基層黨員干部投身到鄉村治理中來,提高農村黨組織的組織引領力。最后,鄉村治理不是一蹴而就的,其是一項復雜性、系統性工程,需要黨組織帶頭走在前,努力干,多元主體協同參與鄉村治理,助力鄉村振興。
2.2" 吸引農村人口回流,推進鄉村治理后援軍建設
人才是第一資源,也是實現鄉村治理現代化的基礎力量。為此,首先必須全力暢通“引才”渠道,采取各種措施吸引農村本土人才回鄉,積極培養、選拔合格的后援隊伍,為鄉村治理不斷注入新鮮血液。其次,要從事業單位中選拔合適人員扎根到鄉村基層,為農村注入生機活力,同時這也能夠解決部分企事業單位存在“人浮于事”的問題。再次,加強對農村黨員的教育管理也尤為重要,必須完善鄉村黨員隊伍的長效培養機制,理論學習與實踐鍛煉多措并舉,培養適合新時代新要求下的鄉村基層治理人才。此外,也要積極鼓勵社會組織、民間組織參與到鄉村治理中,各顯其才,構建新型鄉村治理共同體,凝聚鄉村社會共識。黨和國家盡力“推動”,多元主體全力“拉動”,使外部動力推引與內生動力激活相結合,匯聚鄉村振興多元力量[3]。
2.3" 突出村民主體在鄉村治理中的作用
村民是鄉村治理的重要主體,鄉村治理的重點就是突出農民主體的參與,因此必須使他們的主體性作用充分發揮。鄉村治理只有做到為了人民、依靠人民、惠及人民,才能形成治理合力,確保鄉村治理有效。在這一過程中,需要注意三點:第一,要尊重農民的主體性地位,組織、引導農民群眾廣泛參與到村務管理中,充分發揮他們的才能,讓他們自己“說事、議事、主事”,并將其貫穿于鄉村治理政策的商議、制定、實施和監督的全過程,形成民事民議、民事民辦、民事民管的治理格局;第二,要尊重農民的根本利益,鄉村治理必須把維護農民利益與訴求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才能使鄉村的產業發展、生態保護、文化建設等活動不偏離鄉村振興的初衷與目標軌道,才能真正提升鄉村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滿足感;第三,要從鄉村居民的實際需求出發,堅持服務與治理雙措并舉,完善鄉村的矛盾糾紛化解機制,響應群眾訴求,想群眾所想,急群眾所急,切實提高服務能力水平,真正維護人民群眾利益,充分激發村民的主人翁意識。
2.4" 實現自治、法治、德治“三治”的實質融合
鄉村振興的關鍵在于實現鄉村的有效治理[4],但“三治”融合這一新的治理理念與模式還缺乏充分的實踐經驗,因此,如何實現“三治”實質性融合是鄉村治理的當務之急。首先,要夯實好鄉村的自治基礎。在鄉村社會中,無論是村委會、婦女委員會、鄉賢理事會,這些自治組織本質上都是我國民主協商制度在鄉村基層的具體實踐。其目的既是實現村莊自治,也是恢復村莊的內生性秩序,從而增強鄉村治理的實效性。因此,村莊的事務從商議到決策再到最后的執行,都要充分尊重個體和群體的自主性,讓村民意識到每個人都是治理主體,不可以置身事外,引導大家轉換思想觀念,堅持親力親為,在鄉村治理中激發村民的主人翁意識。其次,要強化法治建設,彰顯法治之力。在鄉村治理中,需要加大鄉村的法治宣傳與普法力度,切實提高村民法治意識,鼓勵村民用合法手段維護自己的正當權益,解決矛盾糾紛。同時也要構建完善健全的鄉村治理監督機制,一方面鼓勵村民依法依規對村務工作進行全程監督,確保其公開透明、合理合法。另一方面,也要引導媒體、大眾、民間組織對鄉村治理進行監督,對于違規違法行為,追究其責任。最后,要發揮德治的教化作用,用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引導村民,樹立正確的價值導向。為此,要以農民能夠接受的方式進行文化宣傳與價值導引,對于鄉村中存在的陳規陋習與不良習氣進行補偏救弊;同時也可以開展農村三好家庭、文明家庭的評選活動,鼓勵村民積極參與,對先進人物進行表彰,以形成良好的示范效應;也可以建立文化長廊,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浸潤村民,使社會主義道德滲透到村民的人際交往與家庭倫理之中,對法律不宜介入的現象進行矯正調整,再加上自治手段加以規制。
3" 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優化鄉村治理的重要意義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而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在鄉村表現得尤為突出。打通基層治理的“最后一公里”,可以有效解決鄉村治理難題,破解鄉村治理困境。因此,在鄉村振興這一戰略背景下,優化我國的鄉村治理具有重要意義。
3.1" 優化鄉村治理是實現鄉村振興的內在要求
新時代下,鄉村治理的優化是實現鄉村振興目標的必然要求和現實途徑。首先,“三治”融合這一鄉村治理體系的提出,為我國的廣大鄉村社會走向“鄉風文明”開辟了道路,也為其實現“治理有效”開辟了新境界,同時也必然會為實現鄉村社會的“生態宜居”“產業興旺”“生活富裕”提供有力保障[5]。其次,優化鄉村治理也能夠對鄉村的各項資源進行合理分配,并在很大程度上改善鄉村人民的生活質量。再次,優化鄉村治理也包括科學開發農村的自然資源,對鄉村進行合理布局,建立良好的鄉村社會生態,完善鄉村的基礎設施等,從而實現鄉村社會經濟、文化、社會和生態的全方位發展,進而能夠推進鄉村的全面振興。因此,優化鄉村社會的治理不僅能夠增強鄉村社會治理能力,完善鄉村社會的治理體系,而且其也是鄉村振興戰略的客觀要求,是建設現代化國家的一項重要任務。
3.2" 鄉村振興背景下優化鄉村治理有助于實現可持續發展
鄉村地區的有效治理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促進我國社會經濟與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都具有深遠意義。在優化鄉村治理這一實踐進程中,我們摒棄了傳統的只顧發展經濟,罔顧生態環境的錯誤觀念,樹立正確的可持續發展思想,同時在鄉村治理中引入了系統化觀念,從治理主體到治理客體,從經濟文化到社會生態,把其都看作休戚相關的整體進行統籌謀劃,使系統化、整體化思維貫穿鄉村治理的全過程和各方面,為實現鄉村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思想指導。在鄉村治理實踐中,以系統化思想為指導,通過加強農業、工業和其他產業的融合,鄉村農業得以轉型升級;通過實踐“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鄉村產業實現綠色化和生態化;通過“互聯網+現代農業”模式,鄉村治理實現了數字化。總之,運用先進的理論思想指導以及現代化科技手段,加之具有可行性的具體實踐,優化鄉村治理有利于實現鄉村的可持續發展,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同時也為鄉村全面振興奠定了良好基礎。
3.3" 優化鄉村治理有助于實現國家治理現代化目標
鄉村是國家治理體系中最基本的單元,鄉村治理現代化是實現鄉村全面振興和國家有效治理的基石,如果不實現鄉村治理的優化,就難以實現鄉村治理的現代化,更遑論國家治理現代化。從基層上看去,中國社會是鄉土性的。鄉村可以說是城市的母體,也是中國社會組成中的重要部分,農村人口在我國總人口中還占有較大比重,農村地區能否實現治理現代化,對于我國能否實現國家治理現代化至關重要。因此,順應時代潮流,著重提升我國鄉村地區的治理能力、優化完善鄉村治理體系,有助于實現我國的國家治理現代化的目標。
3.4" 優化鄉村治理有助于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伴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發生了轉變,廣大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更為迫切,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優化鄉村社會治理,增進民生福祉是應對矛盾變化的有效之策。人民群眾是鄉村建設的最終閱卷人,必須從廣大人民群眾關心的最現實的、最直接的利益問題出發,著力破解鄉村社會治理能力不足、治理機制不平衡等問題,構建科學化合理化有效化的鄉村治理體系,能夠切實增進鄉村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和參與感。因此,優化鄉村治理有助于應對當前階段我國社會矛盾變化、滿足鄉村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
4" 結束語
總之,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是根據我國城鄉差距大等實際情況提出的,符合我國國情的頂層設計,是改革開放以來黨帶領人民對鄉村建設進行深入探索的成果。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對于實現鄉村的可持續發展,以至于達到治理有效的目標進而實現國家治理現代化提供了強大動力。值得注意的是,在鄉村治理這一實踐過程中,各地方要以科學的治理理論為指導,努力探尋新途徑,不斷破解鄉村治理難題,不斷推進鄉村振興。
參考文獻:
[1] 趙繼穎,潘小涵,竇薇.鄉村振興背景下黑龍江省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的路徑研究[J].黑龍江糧食,2023(2):4-7.
[2] 孟維福,張高明,趙鳳揚.數字經濟賦能鄉村振興:影響機制和空間效應[J].財經問題研究,2023(3):32-44.
[3] 肖平,周明星.新時代鄉村社會治理創新:基礎、困境與路向[J].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版),2021,38(4):110-117.
[4] 周文,司婧雯.鄉村治理與鄉村振興:問題與改革深化[J].河北經貿大學學報,2021,42(1):16-25.
[5] 鄭會霞.構建鄉村社會治理體系的意義、困境及對策[J].學習論壇,2018(12):87-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