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鄉村生態旅游這一概念將旅游作為基本目的,將鄉村、田野等戶外空間作為活動范圍,是結合人文傳播與生態可持續發展的特色旅游形式。如何對鄉村、鄉鎮進行改造,使其實現鄉村生態旅游的新發展,促進當地的經濟發展,是本研究的關鍵命題。該研究以周山畬族鄉為研究對象,將其所存在優勢的自然環境因素及人文環境因素進行提取,繼而進行改造方案的設計,最后通過景觀視覺評價以分析各指標權重。希望這一案例能夠提供借鑒價值,為更多鄉村實現當地生態旅游的新發展提供建議。
關鍵詞:鄉村振興;鄉村生態旅游;周山畬族鄉;環境改造;景觀視覺評價
中圖分類號:F323"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9902(2023)15-0136-04
Abstract: The concept of rural ecotourism regards tourism as its basic purpose and outdoor spaces such as rural areas and fields as the scope of activities. It is a characteristic tourism form that combines cultural dissemination and ecologic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key topic of this study is how to transform rural areas and townships to achieve new development of rural ecotourism and promote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This study takes Zhoushan She Ethnic Township as the research object, extracts the natural and cultural environmental factors that have advantages, designs the renovation plan, and finally analyzes the weight of each indicator through landscape visual evaluation. I hope this case can provide reference value and provide suggestions for more townships to achieve new development of local ecotourism.
Key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 rural ecotourism; Zhoushan She Ethnic Township; environmental transformation; landscape visual evaluation
我國旅游業經歷了40多年的飛速發展,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與旅游消費的升級,游客群體逐漸走向成熟,對旅游產品品質、旅游文化內涵、旅游公共服務等要求日益提高。同時,伴隨我國旅游業的發展,樸素的生態環保思想和可持續發展的理念,逐步貫穿于旅游業發展的整個過程。我國于20世紀90年代引入“生態旅游”這一概念之后,經過20多年的發展,生態旅游在國內引起廣泛的關注。黨的十八大以來,習總書記提出“我們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而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并于2018年,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第三次全體會議上,將“生態文明”納入《憲法》修正案中。隨后,國家頒布了一系列相關技術標準與規劃綱領,如2016年,國家發展改革委、旅游局印發《全國生態旅游發展規劃(2016—2025年)》;2018年,發布《中國生態旅游發展報告》等。可見,生態旅游系統作為生態系統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生態效率水平的提升,不僅對改善生態環境有益,還對社會經濟發展也有很大的裨益。
鄉村生態旅游作為城鄉一體化發展的主要途徑之一,可有效解決城鄉二元結構、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提高農民收入、建設相關基礎設施、完善鄉村信息化服務、改善鄉村人居環境等問題。對于推進鄉村振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社會主義強國具有重要的意義。諸多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政策的頒布與實施,不僅有利于中國廣大鄉村地區的可持續發展,而且會對鄉村聚落的空間格局、經濟發展及功能轉型等方面產生顯著的影響。
鄉村旅游盡管在歐洲發達國家可以追溯到19世紀中期,但大規模的開展還是在20世紀80年代以后[1]。但隨著國內外資訊交流的加強和我國的特色扶貧政策的推出,鄉村生態旅游漸漸步入大眾的視野。其新穎的創新形式和親民、低門檻的生態風味抓住了消費者的眼球,再加之以“網紅”等新概念的宣傳行為模式,使得鄉村生態旅游成為一種新型的旅游形式。
鄉村生態旅游這一概念將旅游作為基本目的,將鄉村、田野等戶外空間作為活動范圍,是結合人文傳播與生態可持續發展的特色旅游形式。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總書記提出鄉村振興戰略,具有重大的指導意義。其后各類鄉鎮政府大力結合鄉鎮自身優勢開發鄉村生態旅游業,促進經濟建設發展、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改善鄉村人居環境。
隨著鄉村生態旅游的大力發展,鄉村生態旅游不斷成功的背后,其共性也漸漸凸顯。可以說,大量的優秀成功案例的背后,離不開對當地自然環境的改造與人文環境的影響。而抓住這一共性,如何對鄉村、鄉鎮進行改造,使其能夠借助這一共性實現當地生態旅游的新發展,促進當地的經濟發展是本研究的目的。
本研究以周山畬族鄉為研究對象,將其所存在優勢的自然環境因素及人文環境因素進行提取,借助數據分析手段進行景觀視覺評價,參考各類文獻、時記,繼而基于各類鄉村旅游優秀案例對研究對象進行改造方案的提出。本研究通過對周山畬族鄉的實地考察,采集地質水文信息(包括地勢落差、巖土類型性質、河流流向、山脊坡度、氣候及降水量等數據),進行分類結構化可視化處理。基于Arc GIS軟件工作平臺,進行地勢水文圖的制作,進一步規劃景觀布局。同時找尋周山畬族鄉優勢產業、特色文化,提出將產業與景點相結合、人文與景區相共鳴的鄉村生態旅游改造方案,對周山畬族鄉進行特色規劃設計,實現鄉村生態旅游的新發展。
1" 研究過程
1.1" 利用地理信息數據分析景觀合理布局
鄉村建設要因地制宜、分類施策,以獨特的“本地”視角,探索發展種類豐富的鄉村產業,培育特色鮮明的鄉風文化[2]。通過分析地勢水文圖、區位優勢、交通條件等各項指標進行綜合考究,得出最適宜當地改造的景區布局。本研究通過大數據技術對文成縣地理數據信息進行采集,同時利用Arc GIS地理信息數據平臺將數據制作得到的文成縣地勢水文數據圖如圖1所示。
對圖表進行分析可得出以下信息:周山畬族鄉位于文成縣東南部,屬山地類型,地勢東南高、西北低,平均海拔在600~700 m,有河流支流流經,位于亞熱帶海洋季風氣候區。對此信息,作出以下結論:①從地勢水文上看,周山畬族鄉所處位置以山地景觀作為主要風景,可依山地地勢探尋類似奇石、奇林、瀑布、水潭溪流等景觀設觀景點;②結合當地海拔、河流、經緯度分析所處氣候區,可以得出,當地存在種植作物條件,可以依河流尋找地勢平坦區域開展種植園作為特色景觀,一方面增長商品經濟,一方面發展特色旅游;③結合地勢及交通條件發現,當地主要道路為盤山公路,海拔為600~700 m,存在特殊景觀例如云海、霧海的發生條件,同時地勢較高可以觀日,可以深入探索此類景觀的發生時間點及最佳觀測位置,設立游山步道,同時開設游客住宿區及飲食區吸引游客;④結合當地交通條件,當地交通以盤山公路為主,可以考慮將該市較受歡迎的自行車騎行團納入受眾群體,進一步完善路面設施滿足騎行綠道發展條件。
1.2" 結合當地現狀發掘特色景點
1.2.1" 民族特色文化
周山畬族鄉是文成縣的兩個民族鄉鎮之一,其常住人口基本為畬族人,因此當地也一直保留著一些畬族流傳下來的特有文化。根據此特點,可以參照云南的民族文化特色旅游產業規劃發展本地旅游業。特殊的地理環境和經濟社會發展等因素,使得云南的民族文化資源保護相對完整,形成了集自然生態環境、文化環境于一體的民族文化圈。豐富的民族文化資源蘊藏著極高的經濟價值,成為云南民族地區特色文化產業發展的獨特優勢[3]。周山畬族鄉其實已有一些民族文化產業,但并不繁榮。查閱畬族文化可以得知“畬族是信仰盤瓠的民族”,而其也存在特有的民族圖騰。該地可以繼續挖掘民族文化發展不限于民族歌舞演藝業、民族工藝品業等產業,同時可以加強當地民族文化氛圍,抓住特有節日、服飾、裝飾等對當地的庭院、民宿進行例如墻體涂鴉、路燈裝飾等改造,發展特色民宿,營造畬族文化氛圍,讓游客不僅僅沉浸于旅游,更沉浸于美好的畬族文化。
1.2.2" 特色觀光農業
周山畬族鄉地處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具有良好的種植條件,同時海拔較高,當地已經建立了包括茶葉、楊梅、水果等種植園產業,也將其發展成為農業觀光園,朝著“生態果園”方向前進。但當地大多以白天觀光為主,而夜晚的旅游景點較少。從園林藝術的角度來看,農業觀光園的設計主要有以下幾點:①基于步移景異原理的自然景觀設計;②農田(視覺景觀設計);③聲音景觀設計和嗅覺景觀設計[4]。可以考慮將農業觀光園中的部分植株移植于庭院,加入螢火蟲、夜燈等提供夜間視覺效應的元素,引入風鈴聲、琴聲等提高聽覺體驗感的元素,再利用涂鴉幕布將各植株分隔,體現種植品種多樣化,不僅在白天提供色彩需求、增加游覽趣味性,在夜晚也不失景觀美感,也更增添靜謐氛圍。
1.2.3" 天然類景點
周山畬族鄉地處山地,存在發掘天然觀光景點的條件,可以通過尋找樹林、水潭、奇石設置觀景點。當地現已設有部分游山步道,但路線布置可以進一步優化。觀光步道的景觀規劃需要因地制宜,做到與風景區的整體規劃相適應,其設計還要體現以人為本的原則,深入分析游客心理,建設符合意境的道路空間系統[5]。在當地已經設有藝術稻田的情況下,游山步道可以將山景與稻景結合,找一地勢高處設立觀景平臺俯瞰稻田景色,同時可以設立玻璃棧道增加沉浸式體驗。同時在游山步道的后半段可以設立電瓶車道,開設可以直達民宿或者農家樂的觀光車站點,從游客心理上滿足其觀光疲勞后的舒適化需求。不僅如此,據了解在當地還有云海奇觀,能夠吸引一批熱愛攝影的游客前來觀景,因此可以設置最佳觀景點,以電瓶車直達,同時在觀景點設立露營區,滿足游客多樣化需求。在山間可以設立騎行綠道,將盤山公路與游山步道進行穿插,做好標識,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完善騎行條件,吸引騎行團游客群體。
1.2.4" 契合山林風格的度假村
在一定程度上,延長游客的游覽時間可以有效增長游客的消費,考慮到有云海景觀的因素,可以將住宿加入到游客的行程中,將大集群設計成度假村,但前提是餐飲和住宿的品質能夠滿足游客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周山畬族鄉屬于山林建筑風格,其整體建設布局依山而建,在整體色彩上以綠色與土色為主,也擁有特色的民族文化。大數據研究發現,具有民族風裝飾的房源被瀏覽的時間普遍較長,簡單的旅游觀光已經不能滿足大眾需求,消費者更注重旅游的體驗性,體驗當地的風土人情[6]。因此在民宿的設計上,可以將整體外立面添加畬族元素,色調以棕土色為主,迎合整體風格。在內部設計中,可以多采用木材材質的材料,滿足游客心理上對顏色和質感需求。在室內觀光設計上,可以采用花紋雕刻木窗設計或者大面積透光窗設計,前者進一步深化環境氛圍,后者突出室內觀光需求。在鄉村生態旅游中,不可缺少的一環便是餐飲,考慮到原有建筑的小分散性,發展大型餐飲商業街的難度較大,建筑多以小分區為一體,因此需要強化區塊效應。因此,在餐飲類建筑的設計上整體風格也要偏向于山林的“土氣”或者說是一種“隱世感”,同時需要劃分不同消費人群,提供分層化消費需求,吸引多層次消費者。在滿足性價比優先的餐飲店鋪中,屋內裝飾要偏向“接地氣”的需求,整體干凈卻又不給人疏遠感,例如加入窗花裝飾、竹筒筷子盒、木制方桌等,拉近消費者的心理距離。而在高品質消費的餐飲店中可以加入不同風格的元素,例如“清新感”“簡約感”等,可以在屋內裝飾中以“極簡”風格增加高級感,同時在菜品上進行創新,打造“網紅”效應。不僅如此,各類餐廳都可以在燈光上下功夫,燈光在餐飲空間中的設計和運用是美化就餐環境, 營造舒適、愉悅的就餐氛圍的重要手段, 并提升人們的審美情趣和生活質量[7]。
1.2.5" 附加活動建議——親子游、研學游
親子游作為時下熱門的旅游活動,能夠培養良好的親子關系,實現寓教于游的效果。近年來,隨著全國范圍內二孩、三孩政策的逐步推行實施,親子游市場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在旅游市場中的地位和優勢也更加明顯。其中,鄉村游與親子游的結合開始成為新趨勢,并逐漸發展成為旅游業的全新熱點,即鄉村親子游[8]。周山畬族鄉自身的文化優勢非常適宜親子游研學的條件,讓孩子在接觸大自然的過程中接受民族優秀文化的熏陶,既有益于孩子身心健康,又能夠開拓眼界同時家長也能放松。因此當地可以基于已有的稻田、種植園基地打造具有資質的、品質優良的親子旅游項目,在其中加入例如DIY、親子手工等豐富親子旅游體驗、增進親子感情的游樂項目。在住宿房間樣式中加入家庭房形式,滿足家庭旅游出行需要。
研學游是指學校根據各地的區域特色、學生的年齡特征等因素,組織學生通過邊學習、邊旅游的方式走出校園、親近大自然,以增加學生對社會公德以及集體生活的體驗[9]。該地可以與周邊學校進行溝通合作,形成發展經濟、豐富學生閱歷雙贏的旅游模式。為滿足需要,當地需要加入各類研學項目,例如開展自然主題實踐教研項目,在游覽當地自然景觀時增加講解項目,與自然科學學科進行結合,達到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目的,實現研學游的可持續發展。
2" 結論
根據上述方案的改進措施,將現有的方案劃分為4個模塊,如圖2所示。
通過問卷打分形式收集偏好數據,以視覺景觀評價結合層次分析法(AHP法)[10]進行景觀視覺評價得到的結果如圖3所示。
最終通過算法得出的各項權重指標(依大至小排列)如下:山林風景52.9%、特色觀光農業31.4%、舒適情調化度假村10.5%、民族特色元素5.1%。
本研究在研究對象已有基礎上,對當地的景點進行一定程度的改進與完善。從結果來看,優美的山林風景和特色觀光農業對吸引游客來說占比較大,說明該研究對象可以積極發展這兩類有助于提高鄉村生態旅游吸引力的景點。
對以鄉村生態旅游為主要產業的不同區域進行合理的方案改進是實現該地實現鄉村生態旅游新發展的新動力,本研究借助文獻探究、方案設計、問卷調查等手段對文成周山畬族鄉進行鄉村生態旅游改造設計,同時借助AHP法景觀視覺評價對方案中的模塊權重進行分析,提出優化建議。然而具體方案的實施不能僅局限于理論探究,更要結合當地的經濟現狀和各方利益訴求主體出發,將能夠采納的、期望值高的模塊進行改造,因地制宜、改進優化。但同時也要時刻關注市場的需求與熱點走向,才能夠抓住消費者的心理,促進鄉村生態旅游的繁榮。
參考文獻:
[1] 王兵.從中外鄉村旅游的現狀對比看我國鄉村旅游的未來[J].旅游學刊,1999(2):38-42,79.
[2] 張樂佳.因地制宜建設美麗鄉村[N].陜西日報,2022-12-21(4).
[3] 邱溆,楊麗.云南民族地區特色文化產業推動包容性增長研究[J].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31(6):121-127.
[4] 李楠.園林藝術原理在農業觀光園規劃中的應用[J].鄉村科技,2022,13(24):104-107.
[5] 許俊芳.觀光步道景觀規劃設計要點分析[J].江西建材,2022(9):391-392,396.
[6] 徐一丹.黎族文化元素在特色住宿環境設計中的應用[J].文化產業,2020,156(11):5-6.
[7] 許潔.探析餐廳氛圍營造的燈光設計手法[J].大眾文藝,2017(7):71-72.
[8] 劉珂.湖北省襄陽市鄉村親子游研究[D].武漢:武漢輕工大學,2022.
[9] 祝昕兒.雙減政策下鄉村文化旅游與教育融合發展的路徑探究——以鄒城市研學游為例[J].江蘇商論,2023(3):127-130.
[10] 董淑龍,馬姜明,辛文杰.景觀視覺評價研究進展與趨勢——基于CiteSpace的知識圖譜分析[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23,41(5):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