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運用文獻資料法、實地調查法等,闡釋全民健身視域下高校智慧體育場館建設的價值,探討其發展的困境,并對發展路徑進行探索。研究認為全民健身視域下高校智慧體育場館建設存在的困境:高校智慧體育場館的認識不夠,高校智慧體育場館的基礎設施薄弱,高校智慧體育場館機制建設不健全,高校智慧體育場館組織管理不到位;全民健身視域下高校智慧體育場館建設的路徑:加大高校智慧體育場館的基礎建設,高校智慧體育場館建設以人為本,高校智慧體育場館按需配置,構建融合創新發展制度模式。
關鍵詞:全民健身" 高校體育場館" 智慧體育場館" 發展困境" 路徑探索
前言
2021年8月9日,國務院印發《全民健身計劃(2021-2025年)》,旨在提高人民群眾體育健身的便利快捷,各種運動項目參與的人數持續提升。2021年10月25日,國家體育總局印發《“十四五”體育發展規劃》,人民積極參與體育鍛煉,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體育強國。國家頒布的規劃和計劃,是滿足人民對于體育健身的需求、為體育強國高質量發展提出的布局,旨在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國際影響力,通過體育與信息技術相融合,提高人民健康生活水平,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目前我國體育資源存在區域性的不平衡、公共服務供給不完善等問題,《計劃》中提出了加快體育場地智能化,場地設施與新興科技數字化的升級改造,加快體育服務體系的建立與完善,補強“全民健身設施稀缺的短板”。高校也是《規劃》中重要一環,而高校的體育場地是學生日常課余生活開展健身活動的重要場所,高校學生的健身體育活動正是提高我國人民群眾參與體育鍛煉的基礎,而體育場館則是健身活動開展的重要物質基礎,也是完成計劃要求的重要載體。智慧體育場館是高校未來場館建設的主旋律,將物聯網、互聯網、大數據等新興信息技術注入體育行業,更加高效科學地開展全民健身活動。高校智慧體育場館的新建和改造還存在許多困境,本文從全民健身視域下對高校智慧體育場館的困境進行論述,探索合理的高校智慧體育場館發展路徑和高效的管理模式,為建設全民健身新時代提出新的發展路徑。
1、全民健身視域下高校智慧體育場館建設發展的困境
“智慧社會”、“智慧管理”等理念的提出,推進了體育場館智能化的轉變,運動健身場館是人民開展體育活動的重要基礎設施,體育場館與新興信息技術不斷推進融合,大大提高社會智能化和信息化的進程。2016年國務院辦公廳頒布《關于加快發展健身休閑產業的指導意見》,意見中強調了利用互聯網、大數據、5G等新興信息技術提高場地場館的智能服務水平,頒布的《“十四五”體育發展規劃》也強調了重點發展全民健身智慧化。“智慧體育場館”的建設是“十四五”規劃的重要任務,智慧體育場館建設在發展中存在相關問題。
1.1、高校智慧體育場館的認識不夠
高校體育場館是廣大師生開展體育鍛煉的公共場所,其目的是滿足師生的日常教學訓練和課余活動的需要。目前我國高校的體育場館還是傳統的集中管理模式,雖然智慧體育場館理念提出已有段時間,但是在現實中還沒有得到全面的普及,很大的原因是高校分管場館的管理領導和工作人員還沒有充分認識到智慧體育場館帶來的便攜性和高效性,導致學校領導對智慧體育場館建設還沒有得到重視,很難從資金、人才、組織和協調方面確定智慧體育場館的重要性。由于上層領導對智慧體育場館的不重視,從分管智慧體育場館的領導到基層的工作人員沒有認識到智慧場館管理技術的必要性。信息技術快速發展環境下,高校智慧體育場館的建設勢在必行,而實際的管理人員對智慧場館的優勢沒有充分的認識,學校領導也沒有明確給出高校智慧體育場館建設的決策意見。高校智慧體育場館的建設從項目立項,人才引進,項目開展等存在不足,導致高校智慧體育場館建設不足,普及率低等情況。體育場館智能化是需要從全方位進行跟進的,上到領導者下到日常的管理人員,而智能設備的引進意味著進行場地的改造,決策者更想看到的是設備升級對日常的管理提升多少,寧愿效率慢一些,也不愿意去改造升級。高校體育場館設計規劃不足,沒有因地制宜,智慧型應用的加入在原有的生態環境、社會環境中不能深層融入,顯得格格不入。老年人等特殊人群對智慧型等科技應用不敏感,智慧體育公園建設沒有聚焦這些人對新工具的使用問題,更新設備后,大部分人不會使用。
1.2、高校智慧體育場館的基礎設施薄弱
高校體育場館設施是高校辦學的基礎條件,體育場館的建設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體育場館的使用途徑會因投入的金額差異也有不同。重點高校與普通高校的體育場館的建設投入也有差距,導致各高校的體育場館設施條件千差萬別。尤其是地方性的高校,校園體育場館設施本身就較為短缺,在智能化方面的軟設施必然也落后。學校對于大型場館的投資是比較吃力的,主要依靠政府財政撥款,不穩定的資金支持導致建設規劃的不連續性,高校智慧體育場館的建設與規劃問題在短時間難以解決。高校智慧體育場館建設沒有普及推廣面臨問題是高校體育場館建設時間較早,大部分體育場館最初的建設設想是完成日常的課程需求,沒有規劃后續的升級,少數的室內場館存在場地老舊、改造難度大,場地規劃不科學等情況。高校體育場館的基礎設施薄弱,沒有進行智能升級,一是多數的體育場館在管理模式還是采用集中的管理模式,場館的申請、租賃、使用等基本依賴于場地管理員的現場處理,器材的借還、場地的監管還是人工的實際操作,管理層沒有認識到科技智能化管理帶來的便利性,就沒有將場館智能升級的意愿;二是高校體育場館設計規劃不足,在校園規劃與場館的使用方式上存在沖突,智能技術的加入,在原有場館的外在環境和社會環境的基礎上難以有機融合,導致場館運行不流暢。學生對智慧型的科技技術不敏感,智能技術的加持沒有考慮到學生設備的使用問題。高校體育場館多數是露天的,智能化設備的安裝無法普及推廣,考慮到投入成本的問題,智能設備的投入本身就是一筆大開銷,投入后對場館的收益沒有提高,升級不劃算,導致智慧體育場館的普及不高。
1.3、高校智慧體育場館機制建設不健全
目前我國高校智慧體育場館的建設機制不完善,一是政府出臺的政策保障措施不健全,行政職能部門干預不對位,存在“管得嚴”、“管得雜”、“管得偏”等現象。(1)出臺了《關于加強全民健身場地設施建設發展群眾體育的意見》《城市公共體育場館用地控制指標》等多項智慧場館建設的文件,只是對群眾健身場地的指標要求,智慧場館的建設怎么執行,建設的標準沒有具體的說明,在大方向給出指引,具體的實踐沒有出臺相關的機制給予保障,有的體育場館是多主體協同管理運營的,責任的劃分不明確;(2)高校智慧體育場館服務機制不健全,部分高校體育場館雖對體育場館進行智能升級,配置高新技術、改造場地,實行智能化管理模式,但在實際的服務過程中智能應用的使用不高,多數的管理操作還是以線下操作為主的方式。通過調研發現部分高校的智慧體育場館智慧化的功能僅是在舉辦大型體育賽事時才應用,由于技術人員的短缺,使用成本高等因素,導致智能技術在平常沒有得以使用,而在承辦大型體育賽事和日常的維護管理中,沒有充分的應用智能技術,對于參加活動的情況、興趣習慣等資源整合不夠,沒有發揮出智能管理的優勢,難以實現智慧體育場館智能化的管理;(3)場館使用評價反饋機制不健全,評價反饋是智慧體育場館方向性引導與使用過程的糾錯,高校對體育場館智能化的建設升級和運營,有相關的要求和標準,但是體育場館的軟件設施的使用情況、硬件設施的維護、學生的使用訴求等情況的數據化、智能化和評價還不夠全面,智慧體育場館基本的狀態檢測機制還有待進一步加強。
1.4、高校智慧體育場館組織管理不到位
高校智慧體育場館在使用、管理、維護方面,以數據思維和新興技術相結合來組織和管理實際的場地設施,資源的合理分配實現體育場館的立體化、系統化和人性化的管理。高校智慧體育場館在組織管理方面存在:(1)管理體系的不完善。我國高校體育場館還處于傳統管理模式向智能管理的轉型過渡階段,高校體育場館有著利益性和公益性雙重身份,日常的組織管理權情況復雜,現有的高校智慧體育場館對責任劃分不清晰、設備投入不對等的問題;(2)高校智慧體育場館管理手段不高效。體育場館在信息技術的加持下,日常的管理多數基于數據控制,管理的手段智慧化和信息化,但現實的場館管理員在開展日常管理時沒有應用上高效便攜的管理方法,還停留在傳統的管理模式,導致沒有依靠智慧體育場館信息技術的優勢,改善體育場館的空置率,閑時與忙時設施安排的合理,社會需求的信息獲取,傳統管理方式無法解決的問題在智能系統下也沒有解決;(3)智慧體育場館管理人才的缺失。大部分高校的體育場館的管理部門多數是聘請臨時工來負責日常的管理工作,多數的管理者文化水平偏低,對信息技術的使用存在問題,學校領導者不重視智慧體育場館的運行,導致大多數的管理人員沒有經過專業的培訓學習,對信息技術的使用認識不夠,操作存在問題,導致使用智慧化信息管理技術的積極性不高,管理效率低下。
2、高校智慧體育場館建設的路徑探索
2.1、加大高校智慧體育場館的基礎建設
我國高校前期的體育場館資源的分布呈條塊狀的模式,體育資源與自然資源之間存在隔斷,雙方缺乏交叉聯系,校園體育場館資源過于單一和相對獨立。高校智慧體育場館的建設與自然資源有機融合是提高體育場館基數的有效辦法。要依據當地的資源因地制宜進行整合,科學規劃布局場地建設。因地制宜是在原有傳統場館的基礎上進行科學合理的整改和升級改造,校園體育場館資源與自然的體育資源聯合發展,規劃出明確的服務功能。高校積極挖掘自身優勢項目,重點進行改造升級,推出具有當地區域特色的校園體育文化,打造符合當地資源發展的優勢特色體育項目。根據國務院辦公廳頒發《關于加強全民健身場地設施建設發展群眾體育的意見》,完善校園基礎設施的建設,并借用新興智能設備的賦能,提高體育場館的智能化普及,在原有的體育館基礎上合理布局場地,升級改造場館,提高場館的使用率,合理分配場館使用時間,在智能技術的加持下提高管理的效率,合理分配體育場館資源。
2.2、高校智慧體育場館建設以人為本
我國正處于實現“兩個百年”奮斗目標的關鍵節點,《規劃》綱要中提出“推動全民健身智慧化發展”的目標,體現我國大眾全民健身加入新的階段,開展新的局面。高校智慧體育場館的建設在未來的發展中起到關鍵的作用。(1)要明確“智慧化引領、便利人民需求”的理念,全民健身戰略與智慧體育相銜接。高校體育一直是“以人為本”的理念開展工作,學生是校園體育的主體,體育服務的開展一直以“健康第一”為指導思想,全體學生參與的校園運動文化,學生明確“健康的第一責任”是自己。學校在制定政策與規劃布局時要從學生的實際需求出發,緊緊地圍繞著滿足學生身體發展需求為第一要務,將“全方位、長周期、可持續”作為高校智慧體育活動開展的首要理念,統籌推進高校全體學生智慧化體育健身的方向標;(2)高校智慧體育場館設計時要規劃好建設的標準,打通全民健身戰略智慧化的高效升級,圍繞“全民健身智慧化發展”的要求,制定高校關于智慧體育場館行業標準,符合校本切實可行的標準體系.對智慧體育場館的建設、設計和平臺的應用全局聯合規劃,以簡便、全面覆蓋的聯合室內室外場地,提供體育服務解決學生身體活動與人際交往的現實需求,引導學生走出宿舍走進大自然,逐步提高學生參與體育健身的時間,培養學生自主開展體育健身的習慣,在智慧體育的引導下,學生主動融入校園體育文化。高校智慧體育服務系統在智慧體育場館的依托下,延續了中國傳統精華的教育價值觀,從學生實際需求出發,踐行體育教育“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
2.3、高校智慧體育場館按需配置
全民健身視域下,為構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服務體系,制定了《全民健身基本需求公共服務標準(2021年版)》綱要,為打造全民智慧健身服務指明了方向,也為高校構建智慧體育給予肯定。更好地推進體育強國和落實全民健身體育戰略,高校應在智慧體育建設層面不斷轉型升級。(1)高校體育場館設施應加大對師生免費開放的時間,高校的智慧健身房、智慧體育館、智慧體育課等場地設施以定時開放。高校體育健身資源供給不均、種類單一、形式固化等問題,全民健身視域下,高校體育服務應以學生的需求為導向,信息技術賦能下的體育場館以“智慧化”為中心,提供簡單快捷的全面體育服務,合理分配資源,提高場地的使用率,促進高效的場館管理效率;(2)全民健身視域下,智慧體育場館的開放要符合校本師生的需求,學校與企業共同優勢合作,打造數字化智慧體育健身信息服務體系,研發符合校本的運動健康管理信息平臺,打造地方優勢的智慧體育特色,并將學生開展健身體育的數據智能化,建立“智慧化體育場館+智慧化體育教學”的智慧化校園;(3)建立以學生為中心的“云”服務應用,如云校園賽事、云場館信息、云健身數據信息。整合大數據信息,通過云端技術形成信息發布,并將后臺數據整理統計高效反饋的信息管理機制。統籌各場館信息,推出多形式的健身方式、賽事整合、個人健身習慣數據等信息的整合,實現全民健身供給與學生健身需求的精準推送。在實踐層面智慧體育場館的建設與本校學生規模相匹配的智能運動場館設施。
2.4、構建融合創新發展制度模式
高校智慧體育服務體系與傳統體育模式不一樣,智慧體育是以“創新”“綠色”“高效”為主題詞。高校智慧體育發展理念是以科技實踐為先導,構建校園智慧體育服務體系,以“智慧化”“信息化”核心驅動,通過物聯網、互聯網、大數據等信息技術與場地設施融合,打造智能體育場館、線上信息檢索、虛擬人機交互的新型智能校園體育文化模式。智慧體育場館是推行全民健身主要的物質載體,是體育場館使用體系和治理體系實現現代化的重要途徑,要構建融合創新發展的制度模式,應加強高校體育場館智慧化的管理。傳統體育場館與智能設備的結合下,通過信息發布系統將校園體育場館的空閑信息、比賽賽事、開放時間等進行統計,借助微信公眾號、APP等終端信息平臺實現資源共享,建立個人運動信息數據,讓學生了解自身的運動情況。在APP等終端信息平臺定時提供健康知識,健身指導、運動損傷等自媒體信息,通過信息化技術為學生提供學習的機會,學生通過自主可自行開展體育健身活動。高效人性化的體育服務系統,借助平臺的開放性,師生可對租借體育場地的方式可進行創新,場地拼團活動、提前約定、自由組隊等開放性的約隊鍛煉方式。智慧體育在智能化的推廣普及下,隨著技術的更新迭代,讓創新、高效成為校園智慧體育文化的內生動力,更加有效地合理使用場館和設備。
3、結論
全民健身視域下“智慧社會”“智慧管理”等理念的提出,加快推進了體育場館的智慧化管理,運動健身場館是社會體育活動開展的重要基礎設施,體育場館與新興信息結合不斷推進融合,大大提高社會智能化和信息化進程。目前高校智慧體育場館的建設還存在對智慧體育場館的認識不夠,現有的體育場館基礎設施薄弱,高校智慧體育場館機制建設不健全,高校智慧體育場館的日常組織管理不到位;全民健身視域下高校智慧體育場館建設的路徑要從加大高校智慧體育場館的基礎建設,高校智慧體育場館建設以人為本,高校智慧體育場館按需配置,構建融合創新發展制度模式。
參考文獻:
[1]國務院.國務院關于印發全民健身計劃(2021—2025年)的通知[EB/OL].(2021-08-03)[2022-02-26].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21-08/03/content_5629218.htm.
[2]國家發展改革委,體育總局.關于印發《“ 十四五”時期全民健身設施補短板工程實施方案 》的通知[EB/OL].(2019-04-20)[2022-08-23].https://www.sport.gov.cn/gdnps/content.jsp?id=20995819.
[3]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體育強國建設綱要的通知[EB/OL].(2019-09-02)[2022-02-26].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9-09/02/content_5426485.htm.
[4]張強,王家宏.新時代我國智慧體育場館的發展現狀、困境及推進策略研究[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22,37(05).
[5]傅鋼強,劉東鋒.我國體育場館智慧化轉型升級:基本內涵、邏輯演進、關鍵要素和模式探究[J].體育學刊,2021,28(1).
[6]鄭娟,鄭志強.大型體育場館公共服務協作治理的理論及實踐[J].體育學刊,2020,27(3).
[7]阮偉,鐘秉樞.中國體育產業發展報告(2013)[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
[8]肖徽樣,包桂莉.我國體育場館管理服務信息化的法治內涵研究[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21,41(3).
[9]金銀哲,李柏,夏晚瑩.新時代體育場館困境及發展路徑研究[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19,38(6).
作者簡介:張天賜(1997-),女,漢族,河北石家莊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體育教育訓練學、運動項目教學與訓練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