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農村社區體育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農村社區體育發展依然受到當今社會和政府的高度重視。為積極響應中央對農村事業振興的號召,本文采用文獻資料法,分析了農村社區體育當前存在的參與主體、資金投入、專業人才、政策宣傳、物質資源分配、體育文化建設等六大問題,旨在以鄉村振興戰略為引領,針對以上六大問題提出相應的理論回應和實踐措施。
關鍵詞:鄉村振興" 農村社區體育" 問題" 措施
前言
鄉村振興戰略自實施起,已五年之久。這充分證明了鄉村建設的重中之重。農村體育作為我國重要的政策方針,要順應新發展理念,不斷加強體育建設,轉變傳統的思想觀念,調動人民群眾的力量,結合當地的環境、文化特色因地制宜發展體育產業和基礎建設。
1、基于鄉村振興戰略下發展農村社區體育的意義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全面推進農村振興。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最大的困難和最大的責任還是在鄉村。在新農村建設目標的引領下,將其與農村社區體育相結合,著重解決農村社區體育參與主體、資金投入、專業人才、政策宣傳、物質資源分配、體育文化建設等六大問題,提高參與主體的體育核心素養,強化農村社區體育建設,為祖國共同富裕的目標添磚加瓦。
農村社區體育在我國體育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其發展狀況直接關系到人們的身體素質和生活質量。在中國新農村建設的大背景下,農村體育已經成為中國文化產業的一個重要內容,因此發展鄉村體育勢在必行。而開展社區體育活動,能夠對鄉村的自然和社會資源進行科學的利用,因地制宜地開發具有特色化的農村體育產業,助力農村經濟發展;能有效地組織村民們投入到體育活動之中,增強村民的身體素質,提高農村居民的體育文化素質,豐富農村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更是推動實施國家體育鍛煉項目的一種有效方式。因此,發展農村社區體育至關重要,更是振興農村的重要推動力。
2、農村社區體育的發展現實困境
2.1、農村社區體育主體資源缺失
隨著我國的經濟高速的發展、工業化與城鎮化的進程加快、發達城市豐富的生活資源與豐厚報酬的影響,大量的農民工涌入發達城市,農村基本上只剩下老、弱、病、殘、留守兒童等人群,這就導致了農村社區體育“空心化”現象的產生。據國家統計局統計,2020年全國外出務工人員28560萬人。其中,外出務工人員16959萬人,年底進城務工人員13101萬人。從農民工的就業年齡看,外出農民工平均年齡為36.6歲,其中40歲及以下所占比重為66.8%。主要勞動力(青壯年)流入城市當中,農村失去了活力,使得體育旅游開發、體育產業運營、體育賽事舉辦受到抑制,而留下的人群多為弱勢群體,其本身的文化程度較低、體育意識淡薄、身體健康狀況欠缺、體能精力不足。此外,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要以群眾為本,以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為核心,構建全民參與的社會保障體系”。農民群眾本應處于農村社區體育的主體地位,但現實中農村體育建設決策環節卻鮮少見到參與其中,往往由政府部門拍板決策,其主體地位形同虛設,訴求與意見往往在底層就被忽略,極大地阻礙了農民訴求的上傳。這種種因素都直接關系到農村社區體育建設“這盤棋”的整體走向。因此,農村社區體育的發展變得舉步維艱。
2.2、農村社區體育的資金投入不足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經濟落后是影響農村社區體育發展的重要因素。而體育運動作為一項特殊的消費項目,經費投入越多,體育產品產業的供應就越豐富,但這對于農村地區來說顯然是一個不小的挑戰。從投入規模上看,近幾年我國的公共體育投入在國家財政總投入中所占比例很小,城市為1.74%,農村只有0.82%,63.8%的西部農村鄉鎮沒有農村體育專項投入,而行政村中超過80%的農村都沒有體育專項投入。現階段,政府對農村體育建設的重視程度還不夠高,其經濟來源較為單一,政府撥款較少,大量經費被投入到現代化農業建設當中,缺乏配套資金,農村對體育的經費投入還遠遠不足;另一方面,經濟落后使得人們每天為生計而勞作,并沒有多余的精力和時間參加體育活動,這便是農村社區體育的發展受阻礙的另一大因素。
2.3、農村社區體育專業人才短缺
現階段,我國各高校也陸續開設了社會體育管理與指導專業,但我國普遍的農村的經濟、教育發展水平低下導致大量高質量人才流向城市,只有少部分專業型社區體育管理人才和社會體育指導員到農村發展,這使得農村社區體育很難有實質性的發展。由于缺少專業人才,部分鄉鎮讓一些沒有受過專業培訓、不具備專業知識技能的人員頂替崗位。此外,市政府的組織和管理不如中央、省、市、區政府的組織那樣完整完善,沒有專門管理社區體育的部門、定期的兼職人員,沒有管理機構的監督和檢查。上級下達的農村社區體育任務沒有組織實施,農村社區體育發展沒有組織化和管理化。因此,村民們在日常鍛煉中也只能根據自身有限的經驗感覺來選擇運動項目和運動時間,亦或者通過勞作來代替運動,這都是非常不科學合理的行為,甚至因為不合理的運動致病致傷。
2.4、農村社區體育政策宣傳閉塞
在我國體育法規政策不斷完善下,社區體育還是會存在一些實際性的問題,例如資金、人員配備情況等,農村體育發展需要農民群眾、村干部、政策法規的合力,國家出臺的相關政策雖起著導向性作用,但對于具體問題的解決還缺乏實際性的作用,并且社區體育的建設還需聽取廣大群眾的建議與需求。
我國農村人口分布在大面積且不同的村莊,布局相對分散。農村生產場所,如超市、學校、市場、衛生中心和其他建筑場所,通常距離較遠,人口流動性不高。部分農村地區受地形等自然地理環境的影響。例如,中國南部有許多山脈和丘陵,垂直和水平的水網,地勢西高東低。西北部地形多為高原、池塘、山地。黃土高原及青藏高原的大部分村落加劇了體育文化宣傳和普及的難度。當前是數字化的時代,信息傳播的媒介為體育電視頻道、各類社交APP、各網站體育專欄等,而貧困農村多為中老年、兒童等群體,智能手機的普及度、互聯網的認識程度遠遠不及城鎮,依然是采用傳統媒體,傳統媒體在傳播速度和覆蓋率上還存著弊端,其傳播體育信息的途徑多以新聞為主,新聞中對體育政策的覆蓋率較低,這就導致農村獲得的體育信息不全面,時效性低。長此以往,農村居民的體育思想觀念和意識得不到提升,那么體育的參與度和體育文化氛圍也就受到了負面影響。
2.5、農村社區體育的物質資源匱乏
場地設施是人們進行體育活動的物質載體,第六次全國運動場地普查的數據表明,盡管農村運動場地的比例已經從8年前的8.18%上升到41.38%,但是缺少或配置不合理的問題依然存在,如照明設備配備不足、開放時間服務不足、場地設備使用指南服務不足等,與成熟完備的城市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由于我國存在著南北差異、沿海與內陸差異,政治、經濟、文化發展較好的農村,出現體育場地閑置的問題;而發展相對落后的農村,其政府將大部分經費用于農村經濟發展、體育建設投資自然偏少,便出現體育場地設施嚴重不足、單一的問題,多為簡陋的籃球場、乒乓球臺、基礎健身器具等,缺少羽毛球、游泳池、排球、區域性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專場器材,不利于農村運動項目的多元發展。并且廣場舞在農村較為普及,對場地需求較大,因此常常引起場地糾紛等事件,給農村社區安全穩定帶來不利影響。
2.6、農村社區體育的文化氛圍淡薄
體育文化不僅僅是為大眾所熟知的行為文化,更是一種精神文化。在人類發展的歷史長河中,有學者將其定義為人類本能需求的特殊反應,它是人們在體育生活和實踐中創造出來的,反映了與身體形態、運動能力、體育器材、材料、意志、思想和無形社會品質相關的時間精神,顯示出其獨特的存在方式。體育文化同其它文化一樣,都是在特定的時間點上體現一個國家或一個民族的特點,對人們的運動行為起到一定的規范作用,對人們的價值觀念產生一定的影響。體育文化作為體育建設的土壤,能為鄉村體育事業提供更好的方向指引和持續發展的能量。但基于現實狀況來說,農民群眾的體育意識雖在加強,但遠遠不夠。據《2014年全民健身活動狀況調查公報》指出,只有28.1%的農村居民認為參與體育運動非常重要,這也很顯然表明了農民群眾的體育意識淡薄、農村體育文化氛圍不濃厚,其精神層面的主觀意識仍需加強。
3、農村社區體育發展的改進措施
3.1、確保主體資源不外流
歸根結底,經濟因素是導致大量農民工流向城市最主要的原因,貧困農村沒有發展前景,教育、醫療資源落后,其生活質量得不到保障。自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振興農村”戰略以來,國家加大了對農村的扶持力度,農村開辦企業,帶動一些貧困農村的經濟發展,讓農民工不外出打工也能有一份穩定的經濟來源、留守兒童、空巢老人問題也得以緩解,間接地促進了社會和諧穩定的局面。近年來,各大平臺都興起了直播帶貨,在鄉鎮政府的幫扶下不少具有當地特色的鄉村品牌產品被大眾所熟知購買,幫扶村民們不用外出打工也能走上致富的道路。此外,政府應加大對鄉村體育旅游產業的發展力度,吸引大量城市居民入鄉體驗農村體育旅游休閑活動,要加快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彌合城鄉發展差距,構建完善的城鄉一體化發展制度和政策。新生代農民工對文化和體育的需求增加,對精神文明的追求更高,他們意識到自身在城市社會體育服務中的邊緣化,積極尋求新的定位,自我意識更強,他們涌入城市,接觸到城市社會體育的一些先進理念,進行了一些有益的嘗試,接受了城市社會體育文化的熏陶,開闊了眼界,更新了觀念,對農村社會體育的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也為農村社會體育的發展提供了契機。因此,要好好把握農民工返鄉的機遇,留住鄉村振興的中堅力量。
3.2、加大體育建設經費的投入力度
經濟因素是農村體育建設的基礎,自鄉村振興戰略推出起,政府就加大了體育建設經費投入力度。一方面,加強農村的經濟建設,留住優秀的農村人才和年輕的勞動力,為農村體育事業的發展提供了強大的后盾,為農村體育事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另一方面是要大力發展農村經濟,增加體育設施建設的投入,只有保證了農村有體育場館,有完善的設施,人人都有參與,才能達到全民健身的目的。此外,將體育建設和鄉鎮企業相融合,出臺相關政策鼓勵鄉鎮企業對體育建設進行投資,并且將其納入鄉鎮規劃之中,大力開發鄉村旅游產業,充分利用當地的自然資源,實現因地制宜、合作共贏。例如在還未被開發污染的草地建設野外休閑露營場地,在沿海的村子建設沿海跑道,在山邊的村子開展攀巖、爬山等項目。在具有民俗體育底蘊的鄉村建設民俗傳統體育示范村,像我國多地有舞龍舞獅示范村、旅游村。由此一來,村子富起來了、體育建設就強起來了。
3.3、加強專業人才的建設
農村社區體育專業管理人才、社會體育指導員科學開展農村社區體育活動主導力量。充分發揮人才優勢,積極引進高素質的農村建設專業人才,新世紀以來,我國農村建設專業人才培養體系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亟待加強和改進,以形成一支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服務的高素質的農村建設人才隊伍。一方面,對現有的管理人員及指導員可以建立學習小組進行集中專業的培訓,提高他們的專業素養和服務品質;另一方面,從經濟、文化、教育方面提升鄉村的綜合實力,給出理想的薪資待遇,提供良好的學習、生活場所,保障他們合法權益,由此吸引更多優秀的高校畢業專業人才加入鄉村振興的隊伍,并且才能留住人才;最后,要繼續努力在農村發展中引進先進的科學技術,增加農民的經濟收入,并為專業人員的進一步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鼓勵大學生返鄉工作,必須與高等院校共同努力,為新農村建設和人才資源的合理配置打下扎實的物質和文化基礎。
3.4、加大體育政策的宣傳力度
我國地大物博,存在著南北差異、沿海內陸差異、區域間的差異。因此,各地在制定體育政策時要充分考慮鄉鎮之間的氣候、地域、文化習俗、自然資源等差異,堅決做好因地制宜地發展農村社區體育。我國農村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農村生活水平低,長期務農,參加體育文化知識學習的時間不多,體育文化感染力較差,尤其是對異國風情的接受能力不夠強,農民普遍對運動缺乏認識,認為農業生產可以取代運動。那么管理部門可以組織村民們開展體育文化學習課堂,集中在村委會收聽體育類相關政策等。在新農村建設中因地制宜的實施集中化聚居,這大大減少了新農村信息工程建設投入,極大地方便了網絡和有線電視的普及。村民們通過村村通、網絡電視也能輕松獲取體育信息,為體育政策的信息宣傳極為方便。
3.5、增加體育設施投入
我國目前還存在著貧富差距,體育資源也出現分配不均等化,富裕的農村體育場設施閑置,但貧困農村體育場設施嚴重不足。2022年5月23日中共中央、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鄉村建設行動實施方案》再次強調:“加強農村全民健身場地設施建設”,可見,應進一步加大對農村公共體育事業的投入力度,使自然景觀、田園堤壩、林場草場、村舍民房等生態資源得到充分利用,使“金邊銀角”型的農村生態環境,成為廣大農民群眾生活起居的體育場所和設施。美麗農村建設中的農村體育場設施建設最后一公里”的政策力度。在現階段,體育資源分配應當呈現公平公正、因地制宜、統籌城鄉的原則,政府在分配時應該著重在貧困農村投入資金,豐富設施種類,例如修建小型足球場、標準籃球場、排球場地等,還可以根據當地實際情況開放中小學體育場地。
3.6、重塑農村體育文化
體育文化的建設離不開各地鄉鎮干部、農民群眾以及政策法規的支持。一方面,各地的鄉鎮干部要加強對鄉村體育文化建設的認識,特別是對鄉村體育文化的認識。各縣市要建立農村合作體,在此基礎上,提出了育人發展的中期和長期規劃,提出了全面推進農村體育文化事業發展的總體目標;另一方面,廣大農民是農村體育文化建設活動的直接參與者,必須改變這種狀況。構建鄉村體育文化的核心是樹立健康的體育理念。長期受到傳統思想和社會經濟狀況的影響,使得廣大農民對體育的理解還不夠深入,還沒有把勞動看作是一種體育運動,沒有認識到運動的重要性。調動農民積極性,促進農村體育文化的發展,必須改變農村體育文化的落后狀態。增強體育認識與理念,各鄉鎮可開展“體育下鄉、文化下鄉”等活動。也可結合當地文化特色,以農民所熟知的運動項目為基礎,例如用陜西民間的社火、舞龍舞獅頗具地域代表性的運動項目來推動體育文化的建設。
4、結語
當前,在推進產業、人才、文化、生態和社會組織發展的大背景下,統籌推進新農村建設,把發展農業放在突出位置。堅持統籌發展,暢通城鄉生產要素流通渠道。農村社區體育仍面臨參與主體流失、經費投入不足、專業人才缺乏、政策宣傳閉塞、場地設施缺少等困境。這些困境產生的原因從宏觀角度來看是經濟發展的落后造成的。而其解決需要通過政府科學合理的部署規劃、各方主體的共同合力。綜上所述,實現鄉村振興的目標,建設新農村,促進地方經濟的發展還需各方主體投入更多心血。
參考文獻:
[1]王文龍,崔佳琦,邢金明.共生理論視域下新型農村社區公共體育服務協同供給[J].體育教育學刊,2022,38(02).
[2]李天洋,楊東明.農村社區體育管理及其優化研究[J].當代體育科技,2021,11(27).
[3]楊樺.鄉村振興中農村體育發展的機遇、問題與策略[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22,48(05).
[4]許彩明,武傳璽.“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我國農村體育公共服務升級路徑研究[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19,36(05).
[5]楊濤.新型農村社區體育場地設施供給現狀與問題研究[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18,35(03).
[6]樊春晴.后扶貧時代農村社區體育發展的動力與走向[J].當代體育科技,2022,12(17).
[7]李勇,王靜麗.新農村社區體育服務體系構建及資源利用的研究[J].農家參謀,2020(20).
[8]周琴,周平.湖南農村體育建設現狀分析及對策探討[J].農技服務,2012,29(07).
[9]張恒,李波.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村體育文化建設發展路徑探究[J].文體用品與科技,2022(19).
[10]陳善武,吳湘軍,王明英.城鄉一體化背景下湖南省農村社區體育發展困境與對策——以嘉禾縣為例[J].搏擊(武術科學),2015,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