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基于企業集群理論框架結合國內運動休閑主導型特色小鎮的調查資料,通過文獻考察和邏輯思辨分析運動休閑產業鏈內涵、結構、環節、類型的基礎上,提出運動休閑特色小鎮企業集群的產業鏈培育與增值方法。分析認為:(1)運動休閑特色小鎮企業集群式產業鏈有“體育+”及“+體育”的兩種產業融合模式;(2)企業集群的“體育+”產業鏈培育方法主要有:企業群分工重構延鏈、企業群合資強鏈、企業群制度合約補鏈;(3)企業集群的“+體育”產業鏈培育方法主要有本土項目鏈種植、外界項目鏈移植;(4)運動休閑特色小鎮企業集群的產業鏈可通過跨行界、跨業界、跨商界的三跨實現跨界增值,與此同時通過接通空間產業鏈、延申空間產業鏈的兩種跨空間方法實現增值效應。
關鍵詞:企業集群" 運動休閑產業鏈" 產業鏈培育" 產業鏈增值
1、引言
自2017年我國首批運動休閑特色小鎮試點以來,小鎮運動休閑產業總規模在穩中發展,2020年消費總規模達到1.5萬億,在產業結構和布局上都在不斷增大,圍繞“體育+”的產業融合方向發展更加明顯。在未來投資規模上,國家定下2025年運動休閑特色小鎮總規模達到500億元,賦予體育產業在未來2035年要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這說明了未來10年運動休閑特色小鎮產業發展存還有巨大的上升空間,運動休閑產業的集群化將更加突出,產業鏈培育是未來運動休閑特色小鎮產業化高質量發展的市場供需態勢。國家體育產業“十四五”發展規劃要求指出:“堅持供需兩端發力,推動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其中具體指出了要實施體育產業數字化戰略,推進體育產業大數據中心和體育重點領域全產業鏈數據庫建設”。國家體育產業“十四五”規劃及《體育強國建設綱要》為運動休閑特色小鎮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明確的方向,這也要求運動休閑特色小鎮產業發展必須要培育產業鏈、強化產業鏈、優化產業鏈。盡管近5年我國運動休閑體育特色小鎮掀起了建設“熱潮”,但由于運動休閑特色小鎮目前仍處于試點開發階段,國內運動休閑特色小鎮“體育+”產業集群后的產業鏈脫節、單調,跨界鏈未能有效融通,與大數據、智慧科技、物聯網、云計算等新技術在體育領域的創新運用、智能健身場景打造,相關產品的開發不足等是當前產業發展的最大問題。基于此,本文基于運動休閑特色小鎮產業培育著手,通過解析運動休閑特色小鎮的內涵,從產業結構、類型、培育方法、跨界增值分析運動休閑特色小鎮產業集群的產業鏈構筑,試圖為運動休閑特色小鎮產業鏈培育實踐提供理論參考。
2、運動休閑特色小鎮產業鏈含義概述
2.1、運動休閑產業鏈的內涵
運動休閑產業屬于體育產業范疇,也與休閑產業領域關聯。要厘清“運動休閑產業鏈”內涵需要從“產業鏈”、“體育產業鏈”、“休閑產業鏈”三個相關聯的概念屬性進行分析,這樣有助于分析“運動休閑產業鏈”的屬性與內涵。“體育產業鏈”是“產業鏈”的類屬概念,是從“產業鏈”概念分支而來的。“產業鏈”最早源于赫希曼的《經濟發展戰略》書中從向前關聯和向后關聯角度對產業的分析。隨著學術研究的深入,“產業鏈”拓展到各個學科群中。體育界關于“體育產業鏈”的研究目前還沒有統一的說法,這源于學者從不同的科學視角分析。但歸納起來,當前體育界對“體育產業鏈”的理解主要有以下幾種:第一種是“結構論”,把體育產業分為體育表演業、體育用品業和體育促銷業三類,認為:“體育產業鏈是基于一定的邏輯關系與時空分布有機結合形成的一種具有價值增值功能的鏈網式結構”;第二種是“分工論”,從生產分工過程論證,認為:“體育產業鏈是體育最終產品生產過程中,隨著分工的深化,多個生產主體之間形成供需關系的總和”;第三種是“關系論”,強調主體間的經濟關系,認為:“不同地區的體育產業及相關行業基于競爭力或競爭潛力的需要,在體育產業鏈上下游主體之間資源依賴性、體育產業輔助組織的配套性、體育產業消費市場、政府政策等影響因素作用下形成的具有鏈條絞合能力的經濟關系”。“休閑產業鏈”則是:“產業節點的順序集合,圍繞休閑需求或條件進行產品生產所涉及到的一系列相關產業節點,以企業分工協作為基礎,形成相互依存的鏈接關系”。
“運動休閑產業”是指:“社會各部門提供的與休閑體育活動有關的一切產品和服務,以及與這些產品和服務相關的所有的經營活動的總和”。基于以上對“運動休閑產業”概念的理解,結合“產業鏈”、“體育產業鏈”、“休閑產業鏈”三個相關屬性概念的分析,作者認為:“運動休閑產業鏈是社會各部門提供運動休閑有關的一切服務和產品,并且這些部門生產之間形成了聯結與時空分布的具有價值增值功能的鏈網式關系。
2.2、運動休閑產業鏈的結構
(1)運動休閑產業鏈整體構造。
運動休閑產業鏈描述的是社會各部門從提供產品和服務到最終完成交易的所歷經的整個活動過程,根據運動休閑產業鏈的本質屬性一般由供需鏈、價值鏈、營銷鏈和空間鏈構成。
如圖1所示:依據運動休閑產業的性質分,運動休閑產業鏈由運動休閑旅游鏈、運動休閑賽事鏈、運動休閑用品鏈、運動休閑健身鏈四個分支構成,它們之間是以運動休閑產業鏈為中心向外環延申成的四個分支鏈。根據四個分支產業鏈的產品細分,又可以根據運動環境分為水、陸、空、海灘四個類型產品。企業鏈是以核心圈為基準與四個分支產業鏈形成物質、資金、技術等流動關系的總和;供需鏈是以提供原材料的企業(供應商)為起點通過信息營銷直至轉換成產品的整條流通鏈;價值鏈是以企業為基礎包含內部后勤、生產作業、外部后勤、市場銷售、服務采購、技術開發、人力資源管理的外環圈;空間鏈則是各相關企業之間由價值鏈驅動的企業鏈產生的區域聯系網絡。
(2)運動休閑產業鏈各環節的功能。
在運動休閑產業鏈結構中,權力、資本、人文、生態、市場五個要素如同花卉的根,是運動休閑產業鏈的生命線,也是支撐運動休閑特色小鎮特色產業建設的血液,為其輸送營養成分;運動休閑產業鏈作為主鏈如同花冠,四個分支產業鏈則是花瓣,由內往外延申擴展,形成不同分鏈。在分支產業鏈上分別布局了各種不同運動環境中開展的項目,它如同花瓣的色彩,控制花瓣的顏色;圍繞主產業鏈與分支產業鏈之間的就是企業,控制著花瓣的現狀。以上各個產業鏈的環節相互聯系,構成了產業鏈的整體結構,并依每個環節部分體現不同的功能。
(3)運動休閑產業鏈的分支與環節。
運動休閑產業鏈由運動休閑旅游鏈、運動休閑賽事鏈、運動休閑用品鏈、運動休閑健身鏈四個分支構成,其產業鏈的上游、中游、下游所包含的內容有交叉相同的也有不同的,這是由它們的運動性質決定的,如表1。
運動休閑產業鏈的分類不是固定不變的。在實際運營過程中,運動休閑產業鏈分類存在兩種情況。第一種情況是:在運動休閑產業中,如果它各生產環節分工足夠深化,分成了不同生產環節的具體分工化,或者分成多個分支企業部門負責不同環節的生產,那么它是可以按照以上類型劃分。但是,這里面也有第二種情況:也就是說在一些運動休閑特色小鎮中,其市場運營中完全依賴于大型企業拉動打開市場的,它是由龍頭企業負責圈地、買地、項目布局,由此依靠“體育+”融合引進健身、比賽、用品制造、休閑旅游等一系列的投資生產配套,形成自身成套市場化運營模式的生產模式,這種模式在運動休閑特色小鎮建設初期較為常見,根源在于小鎮內部其相關企業之間還沒有形成集群化,集群式產業鏈沒有形成,產業鏈分工還沒有足夠的細化,還未生成分支鏈。
2.3、運動休閑特色小鎮企業集群的產業鏈類型
通常運動休閑特色小鎮按照特色產業歸屬體育產業的形態內容分為產品制造型小鎮、賽事塑造型小鎮、休閑活動型小鎮、融合發展型小鎮四類。在以休閑運動主導型的運動休閑特色小鎮集群中,又形成了運動休閑旅游產業、運動休閑賽事產業、運動休閑用品產業、運動休閑健身產業為主導的集群模式。
以上四種主導的產業群按照資金投入、經營范圍、信息、技術人口等生產要素、投資要素、消費要素、管理要素、服務要素和創新要素的空間聚集,把運動休閑特色小鎮產業集群鏈分為龍頭企業帶動型、政府驅動型、中介組織帶動型、中小企業協助型四類。(1)龍頭企業帶動型的主要形態特征如輪軸式一樣,依賴于龍頭企業雄厚的資本和先進的生產力技術帶動中小型企業;(2)政府驅動型的主要形態特征是“中心—外圍”效應,以政府為中心通過政策扶持,出臺相關舉措吸引外圍企業融合;(3)中介組織帶動型的主要形態特征是“拉攏”效應,以中介組織為中心通過經濟效益的引力,拉攏相關企業融資;(4)中小企業協助型的主要形態特征是“交互式”關聯,以本地中小型企業居多,生產技術水平接近,企業生產技術有交叉相關,在發展上相互協助。
運動休閑特色小鎮產業集群形成的產業鏈無論是以什么方式存在市場,它的形成都必然存在一種核心驅動力使其產業鏈相互關系,形成集群式產業鏈。集群式產業鏈的形成主要目的首先在于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生產效率,獲得更大的經濟效益;其次是提高企業之間競爭與合作關系,促進技術創新,依靠技術合作提高整個運動休閑特色小鎮區域內的市場競爭力。
3、運動休閑特色小鎮企業集群產業鏈培育方法
體育作為人類生產生活的一個組成部分,與人類的多種活動息息相關,它在產業發展過程中也存在跨領域、跨空間延伸發展。因此,在運動休閑特色小鎮企業集群中并非所有產業鏈中都是與體育行業相關的,運動休閑產業鏈的培育的起點可以是體育行業延伸生成的,也可以是非體育行業延伸生成的。基于這個視角分析,運動休閑特色小鎮企業集群產業鏈的培育方法可依據“體育+”產業鏈及“+體育”產業鏈兩種宏觀思維打造。
3.1、企業集群的“體育+”產業鏈培育方法
運動休閑特色小鎮形成企業集群說明了小鎮內部運動休閑行業中企業之間的分工足夠細化,運動行業的市場運營有了一定的成熟度,企業之間存在著高度的生產與運營關系。基于這種企業集群的生產關系分析,培育企業集群式產業鏈實質就是使其分工更加細化,提高生產力水平,這正如斯密在《國富論》中說到的:“勞動生產力上最大的增進,以及運用勞動時所表現的更大熟練、技巧和判斷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結果”。從分工視角看,企業集群以體育行業延伸出的“體育+”產業鏈培育方法可以通過“企業群分工重構延鏈”、“企業群合資經營強鏈”、“企業群制度合約補鏈”的方法培育,使企業群內部之間產生增值的網絡式關系。
(1)企業群分工重構延鏈。
企業分工重構是指由于各企業之間存在一定的差異性,為了提高生產效率,企業集群后重新對企業之間的生產環節進行調整,使分工環節結構從不合理向合理提升。運動休閑特色小鎮集群初期首先需要各個相關企業的進駐,在區域內初步產生地域內的聯系,但是企業之間還未形成深度的合作關系,各個企業依舊把重點放在自身的生產經營上,與外部企業還不能完全形成分工對接,沒有明確的集體總目標。但是,企業進駐運動休閑小鎮后,由于運營的同質關系,企業之間會出現競爭關系,在這種情況下為了降低企業之間競爭關系,區域內的同行企業就會選擇合并或者聯盟,打造新的產業鏈以提高地方競爭力。基于企業集群的合作關系,企業集群的產業鏈培育可以從企業分工重構延鏈的方法實現。企業集群分工重構延鏈從企業聯結、疏通鏈條、發散鏈條三步逐漸走向成熟。(1)建立企業群之間的分工聯結關系。這是由于企業群鏈未形成前,各企業之間都是封閉式的生產自我生產,只有內部的自循環,處于低端狀態;(2)疏通企業群體之間從生產至與消費者完成交易的整條干系鏈。在這一過程中要把企業群各個工作環節合理化,使企業建立緊密的聯結關系,針對結構短板進行優化,圍繞企業群的目標逐步提高生產效率;(3)發散企業群的鏈條。企業群產業鏈的發散是企業群生產分工細化的具體體現,也是企業集群式產業鏈成熟化的標志。這是因為企業群產業鏈成熟以后它與相關產業實現了相互融合,形成產業鏈的復雜性關系。近年來,“體育+”融合行為是體育產業鏈成熟發展的體現,其融合度越高越能體現其發散性。如,體育與教育、醫療、房地產、旅游等,以體育為頭端延伸成復雜、發散的集群式產業鏈。通常,企業集群的產業鏈形成都由企業聯結、疏通鏈條、發散鏈條的培育過程逐步成熟化,把群內地生產投入要素、加工要素、消費要素不斷精細化,實現企業聯合點地多點融合。
(2)企業群合資強鏈。
運動休閑特色小鎮集群式產業鏈培育的另一種方法就是企業合資強鏈,以體育為核心融合康體、醫療、養老等企業,打造“體育+”融合資金打造群式發展的“體育+”資金鏈。這種方法通常在中小企業中最為常見,這是由于企業發展初期需要大量的資金在市場流轉,在生產過程中對于圈地、項目布局、人才引進、技術管理、品牌打造、品牌銷售等環節都需要大量的資金、信息及人力資源的投入,以保持企業的正常運轉。在這種情況下,中小型企業需要依靠相互間的優點,把優秀資源整合起來,形成了資金合作運營的模式。當前,企業合資經營包括了資金合作經營和資源合作經營兩種合作方式。企業資金合作經營就是在單個或者少個企業資金難以保障市場運轉效率的情況下,依靠多個企業資金合并形成數額較大的資金,使足夠維持企業生產到產品流通市場的整個產業鏈,為企業創造共同的財富。而,企業資源合作經營則是,單個或者少個企業缺乏某種資源情況下以來企業相互的資源互補,使其能有足夠的資源以維持企業的循環生產過程,同時獲取更大的效益。企業合資經營是企業集群式產業鏈培育的有效方法,一旦企業群之間的資金鏈和資源鏈打造形成,企業群之間的生產將得到更為有效的保障,也將利于企業群打造區域競爭力。
(3)企業群制度合約補鏈。
運動休閑產業開發涉及多行多業,運動休閑特色小鎮企業集群后,通常以運動休閑為核心,與文化、旅游、信息、科技等相關企業聯合打造“體育+”的合作運營方式以提高產業效益。在企業集群打造產業鏈過程中,制度合作是企業集群產業鏈培育的最基本方法。這是由于運動休閑產品在生產過程中涉及多個環節、多個部門、多方渠道,為了保障各個環節的正常運作,企業群之間總是需要制度合約來依法合作生產,預防為主、層層把關、跟蹤監督、及時調處維護企業群體的的合法權益。企業群制度合約是培育集群式產業鏈的樞紐,它是維系企業群制度化建設的生命線。利用企業群制度合約培育企業群產業鏈的邏輯在于利用約定的制度來管理產業鏈的各個環節,約束每個生產環節按照約定方向發展,與此同時確保部門企業在發展過程中的過渡轉型,脫離預設軌道。企業群制度合約作為運動休閑產業鏈的培育方法的精神與法律性契約,它具體地可以從產業鏈的上游供應商與下游采購商合作協議融合,經過上游與下游的對接形成新的流通產業鏈。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化的高速運轉,目前企業群通過制度合約形成產業鏈的最為常見,渠道也非常廣泛,形式也非常多樣,內容豐富。如:(1)制度合約下產業鏈的生產銷售合作,在運動休閑用品生產與銷售中,上游方依據下游方客戶的不同需求量身定做全方位的產品;(2)制度合約下產業鏈的金融業務合作,企業甲通過企業乙與其上游供應商及下游采購商辦理購銷資金、回籠、信貸、存放等業務實現企業價值的最大化;(3)制度合約下產業鏈的管理合作,企業甲指定專人,通過專人牽頭利用熟練的管理辦法等舉措,保障產業鏈生產網絡的順利運行,并為企業甲監督、咨詢、投訴、反饋的迅速處理辦法。
3.2、企業集群的“+體育”產業鏈培育方法
當前在運動休閑特色小鎮產業發展中,以非體育行業培育出的運動休閑產業鏈也極為常見,如湖南郴州小埠運動休閑特色小鎮。郴州小埠在2009年是以打造生態城為初衷的,建造了大量別墅群,發展成房地產,隨之成熟后,到2014年演變成了“房地產+教育”的發展模式,再到2017年隨著國家級運動休閑特色小鎮試點建設的成立,演變成了“房地產+教育+體育”的模式,由此培育出了“+高爾夫”的產業鏈,帶動了郴州與珠三角的高爾夫賽事的網絡關系。由實際案例我們可以發現,運動休閑特色小鎮“+體育”式產業鏈的培育可以從培育項目、引進項目的渠道,從本土項目種植、外界移植移植兩種方法培育運動休閑產業鏈。
(1)本土項目鏈種植。
運動休閑特色小鎮試點建設初期,企業集群雖形成但也可能還沒形成運動休閑產業鏈,這是因為運動休閑產業鏈的培育需要大量的資金供給才能維系產業鏈的正常流通,與此同時還需要成熟的項目鏈保障市場運轉。試點階段需要大量的資金從征地或者租地開始到布局項目、項目產業運營,獲取市場利潤需要一個長周期。因此,我國一些運動休閑特色小鎮建設的的前期發展將會是發展優勢產業,通過小鎮企業集群的形成后形成了大量進鎮人口,從而突破區域產業需求量。運動休閑產業鏈的培育首先以人為突破口,有一定的人口的基礎上,產業才能更好地發展。當小鎮生態、市場、資本、人文建設打造到一定水平的基礎上再經過深層次需求的發掘,延伸出復雜性的體育產業鏈發展;另一方面,運動休閑特色小鎮的規劃要求突出運動休閑產業,形成運動休閑產業特色。在這種政策優勢下,本土性特色項目是打造特色產業的亮點,運動休閑產業鏈的培育可以充分利用小鎮集群企業的資金優勢,鍛造“+體育”產業鏈。當前在我國發展的最好形式就是以文旅為發動點,依靠文旅市場的推動形成“文旅+體育”的產業模式,這種模式是近10年來開展最為火熱的市場運營模式,在全國也掀起了一片熱潮。
運動休閑特色小鎮的生態、人文、資本、市場是培育運動休閑產業鏈的沃土,生態、人文、資本和市場越好,該產業鏈就會越發達。以本土項目鏈培育運動休閑產業鏈的方法具體可以從“生態+體育”、“人文+體育”、“資本+體育”的路徑把本土體育項目作為產業鏈的上游起點,如崇禮冰雪小鎮是從冰雪的生態端作為產業發展的底蘊,打造成了太舞滑雪小鎮,從1997年的第一家滑雪場演變成2022年東奧滑雪場,從單一的滑雪變成了滑雪度假村,讓冰雪產業從一季游變成“四季旺”。
(2)外界項目鏈移植。
在實際中,運動休閑特色小鎮的體育產業并非都是源于本土,它的產業鏈形成可能依賴于外界體育項目的帶動,從而延伸成產業鏈,也就是這里所說的“外界項目鏈移植”。外界項目的移植方法一般由上級企業帶動,它是依靠運動休閑特色小鎮企業集群效應,借助小鎮人口的集聚、產業集聚、信息集聚等大容量的市場效應,通過大型體育企業的投資、項目移植、技術配套、專業管理一系列的專業化生產運營環節組成,使運動休閑產業鏈由外界延申到運動休閑特色小鎮內,再通過小鎮內的生態、科技等具體環境的結合,延長大型體育企業的整條產業鏈,形成小鎮內“+體育”產業鏈。如,我國巨島運動·娛樂·科技公司,它國內專業輕體育業態全過程內容服務商,從投資—策劃—開業—輔導一站式打造城市運動娛樂目的地。巨島依靠公司自身的娛樂·科技優勢,將大型運動設備移植到運動休閑特色小鎮,在小鎮內建設冒險地帶、游戲競技場、蹦床公園、戶外營地、模擬棒球等項目,然后在小鎮內開設輔導、銷售等服務內容,形成了“生態+娛樂+科技+體育”完整的運動休閑產業鏈。又如浙江德清莫干山“裸心”體育小鎮它是項目進駐莫干山,依靠莫干山的地理生態建設了“裸心”體育為主題的龐大的運動休閑健身產業鏈,將體育與健康、文化、旅游等有機結合,打造成探索極限基地、國際騎行營、山地車速降賽道、“象月湖”戶外休閑體育基地,形成了健身休閑、場館服務、體育用品銷售與制造為主的70多家企業,實現了“健康+文化+旅游+體育”模式的運動休閑產業鏈,這是目前國內較為成功的產業鏈培育案例。
4、運動休閑特色小鎮企業集群的產業鏈增值
4.1、運動休閑產業鏈跨界的集成
隨著社會科技信息的發展,體育產業鏈在市場游離過程會經歷從單一到多元的跨界發展,越是發達的體育產業鏈,它跨業界延申就越充分。體育產業已成為國際公認的21世紀最具活力并具有高滲透性、交叉性、拉動性的朝陽產業。從運動休閑產業鏈的供需過程看,現代化產業鏈的生產、包裝、營銷、管理、服務等環節都需要與科學技術、信息技術、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新一代科技的跨界融合,為運動休閑產業鏈等提供精確、動態、科學的全方位信息服務,與此同時也是運動休閑產業鏈與區域生態、人文、科技等方面協同發展、延長運動休閑產業鏈,加速“體育+”跨界融合發展的重要途徑。在整條的運動休閑分支產業鏈中,產業鏈的跨界融合要求運動休閑制造業、賽事業、健身業、旅游業不斷與其體育相關衍生業及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屆的合成。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就必須補鏈、強鏈、延鏈,走“數字化”、“智能化”現代化的產業變革道路。
運動休閑產業鏈的增值實質就是產業鏈環節分工的細化,與相關產業的不斷深化融合,把原來的基礎上實現補鏈、強鏈、延鏈,增加產業鏈價值。當前,運動休閑特色小鎮的運動休閑產業鏈增值需要全產業鏈與相關行業的融合,以“體育+”的賦能,根據運動休閑產業鏈的特征,實現從跨行界、跨業界實現以下四個層面拓展整條產業鏈的市場增值效果:(1)運動休閑用品鏈分支端構建“體育+信息化大數據+管理架構”的全產業鏈的變革,使生產銷售的時滯縮短,消除信息不對稱;(2)運動休閑健身產業鏈分支端構建“體育+信息化大數據+醫療+養老”的延鏈模式,推動運動健身產業與健康中國的深化融合;(3)運動休閑賽事鏈分支端構建“體育+信息化大數據+賽事運營+信息平臺”的拓鏈模式;(4)運動休閑旅游鏈分支端構建“體育+旅游+文化+數字化”的產業融合模式,轉型體育旅游產業發展模式;其次,在運動休閑特色小鎮后續發展階段應不斷拓展業態之間的融合,從跨商界實現運動休閑產業鏈的增值:拓展運動休閑產業與生態、文化、旅游、康養、教育、金融、管理、計算機、物流等商界的融合,延長整條商品鏈。總之,運動休閑產業的現代化產業鏈應是在原有產業鏈發展上的基礎上實現跨行界、跨業界、跨商界的復合型發展。
4.2、運動休閑產業鏈的跨空間對接
運動休閑產業鏈的跨界除了跨行業、跨業界、跨商界外,還應突破跨空間發展,與國內甚至世界上運動休閑產業鏈形成對接,產生增值效應。運動休閑特色小鎮產業集群的產業鏈要產生增值效果,首先應面向全國的運動休閑特色小鎮,在國內形成流通性產業鏈,縮短產業銷售的停滯時間,及時更新產品信息,擴大我國運動休閑產業鏈的市場空間。運動休閑產業鏈包含了價值鏈、空間鏈、供需鏈、營銷鏈四個維度,這四維度在相互作用下形成產業鏈的“對接機制”以維系產業鏈的均衡過程。在前文論述中,運動休閑產業鏈與分工有存在邏輯關系,這決定了它具有從細化分工達到增值的功能,在跨空間對接后形成補鏈、延鏈、強鏈的意義,從而在市場中達到增值的效果。
在特色小鎮中,運動休閑產業鏈的跨空間對接的方式有兩種,一種是接通跨空間產業鏈;另一種則是延伸跨空間產業鏈,通過這兩種方式達到產業鏈的增值。(1)接通跨空間產業鏈:不同區域運動休閑特色小鎮的運動休閑企業通過一定基礎的合作,基于合作從事相同經濟活動獲取最大效益,從而達到運動休閑產業鏈在不同區域空間的對接,構成了區域之間產業活動關系的完整性網絡式結構。如,運動休閑用品鏈的跨空間對接,企業之間為了降低成本根據每個區域現有的生產力、原材料情況,分工開展運動休閑用品的生產,打造出不同產品;(2)延伸跨空間產業鏈:延伸產業鏈通常是將一條已經存在的產業鏈盡可能的向下游拓深延展。在實際中,不同區域運動休閑特色小鎮的運動休閑產業建設會因城市發展水平等原因存在一定差距,包括資金投入、項目布局、管理方法等方面的差距。企業之間為了擴大產業鏈的分布,通常情況下龍頭企業會以自身的生產力、資金、品牌影響力等優勢將產業鏈上游的基礎產業環節和技術研發環節延伸到其它小鎮中,下游產品拓展到其它小鎮空間中,從而形成產業鏈的跨空間對接,拓寬產業鏈的市場空間,從而達到產業鏈增值。
參考文獻:
[1]馬培艷等.產業鏈現代化背景下我國體育產業鏈治理的理論要素、實踐困境與優化路徑[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22,46(3).
[2]鮮一等.體育強國建設背景下體育產業現代化研究[J].體育文化導刊,2020,3(3).
[3]羅勇.我國體育產業鏈下四川體育產業發展研究[J].哈爾濱體育學院學報,2020,28(5).
[4]方旭.休閑產業鏈核心驅動基地構建——以咸寧休閑產業為例[J].中國商貿,2021,12(01).
[5]邵明虎.運動休閑產業與旅游產業耦合發展評價[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15,41(5).
[6]亞當.斯密.郭大力,王亞楠譯.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上卷[M].北京:商務印書館,1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