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為找出對麥田產生藥害的除草劑混用組合及用量,試驗選用5%唑啉·炔草酯EC、5.8%雙氟·唑嘧胺SC、56%二甲四氯鈉SP、20%氯氟吡氧乙酸EC四種麥田除草劑進行多倍混用噴施試驗。通過多次藥害調查,得出4倍藥量的5%唑啉·炔草酯EC以及5%唑啉·炔草酯EC與56%二甲四氯鈉SP混配2倍、3倍藥量均會產生較重藥害,且不易恢復,并造成一定的產量損失;3倍藥量的5%唑啉·炔草酯EC、1倍藥量的5%唑啉·炔草酯EC與56%二甲四氯鈉SP混配、2倍藥量的5%唑啉·炔草酯EC與20%氯氟吡氧乙酸EC混配會產生輕度藥害,后期可恢復。5%唑啉·炔草酯EC與5.8%雙氟·唑嘧胺SC混配不易產生麥田藥害,并且使殺草譜具有很好的互補性,一次施藥能有效防除麥田主要雜草。
關鍵詞:小麥;返青期;除草劑;混配;藥害
中圖分類號:S512"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 文章編號:2096-9902(2023)24-0016-04
Abstract: In order to find out the herbicide mixed use combinations and their dosage that causes damage to the wheat field, the experiment selects four kinds of herbicides, i.e. Pinoxaden 50 g/L EC,Florasulam+Flumetsulam 58 g/L SC, MCPA-Na 560 g/L SP, and Fluroxypyr 200 g/L EC to carry out the experiment of multiple mixed use spray application. Through multiple drug injury investigation, it is concluded that 4 times the amount of Pinoxaden 50 g/L EC as well as Pinoxaden 50 g/L EC mixed with MCPA-Na 560 g/L SP with the 2-fold and 3-fold amounts of drug cause more serious drug injury, which is not easy to recover, and causes some yield loss; A 3-fold dose of Pinoxaden 50 g/L EC, a 1-fold dose of Pinoxaden 50 g/L EC mixed with MCPA-Na 560 g/L SP, and a 2-fold dose of Pinoxaden 50 g/L EC mixed with Fluroxypyr 200 g/L EC produces mild drug damage, which recovers later. The admixture of Pinoxaden 50 g/L EC with Florasulam+Flumetsulam 58 g/L SC is not prone to be harmful to the wheat field and makes the herbicidal profiles very complementary, with one application effectively removing major weeds in the wheat field.
Keywords: wheat; stage of turning green; herbicides; mixing; drug damage
小麥是我國北方最重要的糧食作物,冬小麥又占據其主要地位。但麥田雜草常與小麥爭肥爭水爭空間,同時雜草作為多種害蟲產卵和越冬的場所及病菌的寄主,為病蟲害的大發生提供有利條件[1-2]。
防除麥田雜草是小麥生產中重要的一環,近年來,隨著勞動成本的增加,化學除草劑除草逐漸取代人工除草成為了主要的除草方式。在小麥進入拔節期前,田間雜草多已出土,并且正處于幼苗期,對除草劑非常敏感,這段時間是小麥除草劑最佳使用時期[3-4]。合理混用小麥除草劑,能夠提高藥效,擴大殺草譜,但若隨意混用,往往會產生不良反應而影響藥效或對小麥產生藥害[5]。
唑啉·炔草酯對1 a生禾本科雜草如野燕麥、狗尾草、稗草等有很好的防效,使用時期為在小麥返青后3~5葉期及雜草生長旺盛期[6-7]。雙氟·唑嘧胺對當地闊葉雜草如豬殃殃、薺菜、播娘篙、繁縷和麥家公等均有較好的防效,持效期長,在低溫下(2℃以上)不影響化除效果[8-9]。二甲四氯鈉可防除1 a生或多年生闊葉雜草和部分莎草[10]。氯氟吡氧乙酸用于防除麥田闊葉雜草,對禾本科和莎草科雜草無效,在土壤中易降解,半衰期較短,不會對后茬作物造成藥害[11-12]。
在生產上,由于用藥量及噴霧質量差異,以上幾種除草劑單用或混用不時有藥害出現。為了探求上述除草劑不同用量對小麥的藥害情況,根據實際應用中可能存在的混用模式,設計了多倍用量混配試驗,以期找出對小麥產生藥害的組合或用量,減少實際應用中的盲目性,促進除草劑安全使用。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田概況
試驗設在漯河市農科院試驗基地,前茬為紅薯,試驗地地勢平坦,水肥條件良好,土壤肥力均勻一致。底肥施用復合肥(N∶P2O5∶K2O=25∶13∶7)750 kg/hm2;返青期追施尿素75 kg/hm2。
1.2" 試驗藥劑
①5%唑啉·炔草酯(大能)EC(先正達作物保護有限公司);②5.8%雙氟·唑嘧胺(麥喜)SC(美國陶氏益農公司);③56%二甲四氯鈉SP(山東勝邦綠野化學有限公司);④20%氯氟吡氧乙酸EC(山東勝邦綠野化學有限公司)。
1.3" 試驗設計
本試驗共設計9種藥劑處理(表1),每處理設3次重復。試驗小區采用隨機區組排列,各小區面積為10 m2。
1.4" 試驗方法
施藥在2021年3月5日下午15:00—17:00進行,用手持式500 mL噴霧器對小麥均勻噴灑處理,噴液量為450 kg/hm2。小麥處于返青期,施藥當日晴,平均氣溫13.6 ℃,最高氣溫18.8 ℃,最低氣溫9.1 ℃,風速1.5 m/s,相對濕度66%,無影響實驗結果的惡劣氣候因素。
為確保各處理藥害對產量影響不受其他因素影響,后期調查時發現雜草均人工拔除。
1.4.1" 藥害調查
施藥后3、6、10、15和21 d分別觀察記錄小麥受藥害情況,采用直觀目測與取樣調查相結合的方法進行。
以五點取樣法取樣,每點取20葉,計算受害葉占總葉數的百分比,藥害標準以作物受害0—5級為依據(表2)。
藥害恢復程度分3級:速(處理后7~10 d恢復),中(處理后10~20 d恢復),遲(處理后20 d以上恢復)[13]。
數據分析采用新復極差法,取5次調查中受害葉比例峰值進行差異顯著性分析。
1.4.2" 產量性狀調查
6月7日收獲,每小區隨機5點取樣,每點收1 m2,折算平均產量并調查千粒重。采用新復極差法進行差異顯著性分析[14]。
2" 結果與分析
2.1" 藥害表現
2.1.1" 不同處理產生的藥害級別
從圖1調查結果看,處理1、處理2、處理4、處理5、處理6、處理7和處理8均會產生不同程度藥害,處理3未表現出藥害癥狀。
處理7在施藥后第3天即顯癥;施藥后第6天,除處理3和對照外各處理均顯癥,其中處理1、處理2、處理6、處理7受害狀較其他處理明顯。
施藥10 d后處理4的藥害癥狀減輕至消失,恢復程度為速;施藥15 d后,處理1和處理5的藥害癥狀消失,21 d后處理8藥害癥狀消失,恢復程度為中,處理2、處理6、處理7的藥害恢復程度為遲。
藥害最初表現為新葉有水漬狀斑輕微失綠,隨后受害斑逐漸擴大變黃。施藥10 d后受害較輕的小區出現藥害癥狀的減輕甚至葉片恢復正常,受害較重的小區葉片黃斑繼續擴大,顏色轉為褐色、枯黃。施藥后第15天,受害較重小區整體發黃,受害葉片黃斑呈不規則形,中心為褐色或焦枯,向外顏色逐漸變淡。施藥第21天處理2、處理6、處理7整體發黃明顯。試驗中未出現嚴重畸形葉與死苗。
2.1.2" 不同處理間受害葉率的差異比較
表3通過受害葉片數占總葉片數的比例來判斷小麥受藥害程度。結果顯示處理3、處理4均與對照無顯著差異;處理5與對照達到顯著差異,未達到極顯著;處理7、處理6、處理2、處理1、處理8與對照均達到極顯著差異,處理8與處理5之間差異不顯著。受害葉片占比達到50%以上的有處理7、處理6、處理2,其中處理7藥害最為嚴重,受害葉片占比達到91.67%。
2.2" 產量差異
從表4可見,處理7的產量與對照差異極顯著,減產達13.04%;處理6減產9.12%,與對照5%水平差異顯著;處理2減產7.85%,與對照差異不顯著;處理3、處理4產量比對照略有增加,處理5、處理8、處理1產量比對照有所減少,但均與對照差異不顯著。
處理3和處理4間無顯著差異,處理8和處理5間無顯著差異。
3" 結論與討論
試驗結果表明,4倍藥量的5%唑啉·炔草酯EC、5%唑啉·炔草酯EC與56%二甲四氯鈉SP混配2倍、3倍藥量均產生較重藥害,且這3組的藥害都較難恢復,并影響到小麥的最終產量。3倍藥量的5%唑啉·炔草酯EC、1倍藥量的5%唑啉·炔草酯EC與56%二甲四氯鈉SP混配、2倍藥量的5%唑啉·炔草酯EC與20%氯氟吡氧乙酸EC混配產生較輕藥害,且恢復速度中等。生產中不建議56%二甲四氯鈉SP與5%唑啉·炔草酯EC混合噴施,單施5%唑啉·炔草酯EC也需按照推薦劑量施用,不宜濃度過高。
5%唑啉·炔草酯EC對小麥田看麥娘、野燕麥等主要禾本科雜草均有較好的防除效果,1~3倍用量足以防治麥田禾本科雜草[7]。本試驗中,5%唑啉·炔草酯EC與5.8%雙氟·唑嘧胺SC混配不易產生麥田藥害,并且使殺草譜具有很好的互補性,一次施藥能有效防除麥田主要雜草。
在麥田除草操作中,不建議隨意加大藥量,且在配藥時采用二次稀釋法混勻藥液,在噴施過程中注意規范操作,切勿重復噴灑,導致藥量過大而引起藥害。
參考文獻:
[1] 陳彥偉.河南省麥田雜草發生規律及綜合防治技術[J].河南農業,2014(7):29.
[2] 楊四旗.麥田雜草的發生與防治[J].現代農業科技,2012(24):151.
[3] 黨建友,裴雪霞,王姣愛,等.除草劑使用時期對小麥籽粒產量、品質及光合特性的調控效應[J].中國生態農業學報,2009,17(2):291-296.
[4] 何彬.小麥除草劑使用應注意的幾個問題[J].吉林農業,2010(9):87.
[5] 茍智強.混配除草劑在燕麥田的應用效果研究[D].蘭州:甘肅農業大學,2018.
[6] 柏亞羅,顧林玲.唑啉草酯及其應用與開發進展[J].現代農藥,2017,16(3):40-44.
[7] 葛洪江,竇永秀,問才干.唑啉·炔草酸防除麥田禾本科雜草的現狀與綜合評價[J].雜草科學,2011,29(2):65-66.
[8] 葉香平,何華健,胡瓊英.不同除草劑對小麥闊葉雜草防除效果評價[J].農業災害研究,2012,2(1):23-24,29.
[9] 韓根成,袁偉,李進前,等.不同除草劑防除麥田雜草效果比較試驗[J].現代農業科技,2017(18):85,87.
[10] 宋斌.56%二甲四氯鈉SP防除小麥田雜草的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04,32(3):466.
[11] 高興祥,魏杰,梅鳳月,等.山東省冬小麥田豬殃殃抗藥性水平及ASL靶標抗性機理分析[J].植物保護學報,2022,49(4):1269-1276.
[12] 龔國斌,何普泉,陳德勝,等.200g/L氯氟吡氧乙酸乳油防治小麥田一年生闊葉雜草田間藥效試驗[J].現代農藥,2008(1):49-52.
[13] 魏福香.除草劑藥害試驗方法[J].雜草科學,1992(3):18-21.
[14] 蓋鈞鎰.試驗統計方法[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0:227-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