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紅色文化是是鄉村文化振興的特色資源,作為浙江省唯一全域均為革命根據地的地級市,麗水市擁有豐厚的紅色文化資源。麗水市通過完善基層黨建工作、激發鄉村文化創新動力、創新鄉村文化活動內容三大現實路徑,提高對紅色文化的開發和傳承力度,達到利用紅色文化資源助推鄉村文化振興的目的。
關鍵詞:紅色文化資源;鄉村文化振興;路徑研究;麗水市;老區振興
中圖分類號:G1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6-9902(2023)24-0181-04
Abstract: Red culture is a characteristic resource for rural cultural revitalization. As the only prefecture-level city in Zhejiang Province where the whole region is a revolutionary base, Lishui City has rich red cultural resources. By improving the work of grass-roots Party building, stimulating the driving force of rural cultural innovation, and innovating the content of rural cultural activities, Lishui City has improved the development and inheritance of red culture, so as to use red cultural resources to promote the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culture.
Keywords: red cultural resources;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culture; path research; Lishui City; revitalization of past revolutionary areas
鄉村振興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大歷史任務。文化是鄉村振興的靈魂,理解鄉土文化、認同鄉土文化、尊重和熱愛鄉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表現,因而鄉村文化振興在增強民族自信方面所發揮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鄉村是孕育中華傳統文化的園地,也是紅色文化的主要承載體。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紅色資源是我們黨艱辛而輝煌奮斗歷程的見證,是最寶貴的精神財富。紅色血脈是中國共產黨政治本色的集中體現,是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力量源泉”[1]。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在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下,領導中國人民為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國家富強、人民富裕的革命斗爭及實踐探索過程中所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先進文化[2]。
紅色文化受“農村包圍城市”革命道路的影響,在我國各鄉村地區分布廣泛,是鄉村文化振興的特色優勢資源。發揮好紅色文化的引領功能,有助于鄉村群眾樹立起堅定的理想信念,有助于營造崇德向善的鄉村文明新風尚,還有助于與民風民俗相融合形成新的鄉村文化產業。因此,紅色文化對于鄉村文化振興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要善于發掘紅色文化資源與鄉村文化建設的契合點:深化紅色文化與鄉村黨組織建設的有機融合,促進鄉村思想道德建設和公共文化建設;拓寬紅色文化宣傳渠道,因地制宜構建特色紅色文化品牌;強化紅色文化與鄉村文化活動的聯系,豐富村民的精神世界等有效路徑,將紅色文化資源打造成鄉村文化振興的助推器。
1" 麗水市紅色文化資源傳承與發展的現狀
浙西南革命根據地是1935年5月開始由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余部中國工農紅軍挺進師獨立開創的根據地。在中國革命轉入最低潮,南方游擊戰爭進入最艱苦、最困難階段,中國共產黨在中國南方建立的唯一一塊革命根據地。麗水市是浙西南革命根據地的所在地,也是浙江省唯一的所有縣(市、區)都是革命根據地的地級市。劉英、粟裕等老一輩革命家和無數革命先烈都曾在麗水留下了光輝戰斗的足跡,這片土地有著光榮的革命傳統和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麗水市在對紅色文化資源的傳承中不斷推陳出新,概括出“浙西南革命精神”的內涵指導城市多方建設,利用現存的革命遺址建立了紀念館,將紅色文化資源與鄉村文旅相結合,甚至出臺了地方法規保護紅色遺址。
1.1" 紅色文化的概念
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帶領中國先進分子和人民群眾在革命、建設、改革的各個時期中所創造的極具中國特色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紅色文化的源頭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凝練著愛國主義的價值取向和集體主義的傳統觀念,蘊含著真摯的民族情感和厚重的歷史氣息。紅色文化的底色是我國革命戰爭年代所形成的革命文化,紅色文化彰顯著黨在歷史流變中的初心使命,承載著黨進步與奉獻的光榮傳統。
紅色文化資源又稱紅色資源,包括物質文化資源和非物質文化資源2種形態。物質形態的紅色文化資源主要以革命博物館紀念館、革命舊址遺址、人物故居、烈士陵園和革命文獻文物等有形的方式存在。而非物質紅色文化資源則是凝結在紅色文化物質資源中的革命事跡、革命精神、革命傳統和價值理念等[3]。我國發展進入了新的歷史方位,保護好、管理好、運用好紅色文化資源不僅是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的必然要求,也是實現鄉村高質量發展的應有之義。
1.2" 麗水市紅色文化資源的傳承與發展
麗水的紅色文化資源起步于1927年,在麗水市遂昌縣建立了浙西南第一個黨支部,由此開啟了浙西南艱苦卓絕的20余年革命斗爭,也形成了“忠誠使命、求是挺進、植根人民”的浙西南革命精神[4]。從1926年至1946年,中國共產黨人在麗水留下了濃墨重彩的革命歷史。1935年5月浙西南革命根據地正式創立,是浙江3個革命根據地之一。由于麗水地處浙西南山區,位于浙閩贛3省交界處,其地理環境、開創過程、根據地作用等許多方面與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有著相似之處,所以人們又稱其為“浙江的井岡山”[5]。出于地理位置和自然條件的考慮,在抗日戰爭期間,浙江省國民政府和抗日救亡中心都設在麗水,浙西南的麗水不僅是戰火燃燒地也是浙江抗戰的后方保護地。革命先輩們英勇斗爭的事跡家喻戶曉,這片熱土也保留了不可磨滅的革命文化遺產,為麗水的紅色文化資源的開發提供了良好的前提條件。
據統計,麗水現存革命遺址533處,革命老區鄉鎮136個[6]。從時空分布上看,浙西南革命文物歸納將為浙西南中共地方支部舊址、浙西南工農革命軍戰斗舊址、紅十三軍戰斗舊址、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戰斗舊址、紅軍挺進師游擊區舊址、浙西南革命根據地舊址、省委機關舊址、抗日救亡相關活動舊址和中共處屬特委活動舊址九大革命主題區域。新中國成立后,在麗水各地許多重大黨史發生地或重要黨史人物的活動紀念地都新設相關的紀念設施。如浙西南革命根據地紀念館、劉英舊居、紅軍挺進師斗爭史梅灣紀念館、中共青田縣委舊址紀念館和粟裕墓等,以各種形式和手段生動再現了中國共產黨在麗水的革命歷史及劉英[7]、粟裕[8]等共產黨人充滿傳奇的生平事跡。
在2021年的10月1日,浙江省首部革命遺址保護類地方性法規——《麗水市革命遺址保護條例》正式實施[9],推進紅色文化資源發展法治化。紅色資源是鮮活歷史的重要載體,是延續傳承革命先烈精神、弘揚革命文化的寶貴財富。浙西南革命歷史作為最好的教科書和思想營養劑,用足用好這一彌足珍貴的獨特紅色資源意義重大。麗水市加強浙西南革命史料、遺址、文物等的系統挖掘和有機保護,梳理出革命故事538個、革命人物1 365位、革命文物(遺物)302件,還將533處革命遺址打造成紅色體驗點,開發出103條紅色研學線路[6],把一大批革命遺址“串點成線”,成為革命精神永續的重要平臺。
2" 麗水市紅色文化資源助推鄉村文化振興的現實困境
在20余年的革命戰斗中,一幕幕蕩氣回腸的英雄事跡于麗水這方熱土上演,也誕生了一批批紅色革命遺址、紅色鄉村,浙西南革命精神在這片大地上生生不息。以紅色文化資源助推鄉村文化振興是麗水發展的重要機遇,但是其紅色資源在推動鄉村文化發展中依然存在不足,鄉村文化振興任重道遠。
2.1" 紅色文化資源開發力度不夠
麗水市是國家重點革命老區之一,紅色文化資源豐富,但對其利用僅留表面,缺乏深度挖掘,且呈現形式單一,以革命遺址紀念館等為主。無論是浙西南革命根據地紀念館,還是劉英舊居,亦或是紅軍挺進師斗爭史梅灣紀念館,主基調均為展窗陳列革命戰斗的物件和工具,如草鞋、水壺、蓑衣、鋤頭和土槍等,與對外展示的革命文物相似度較高。加之這些革命紀念館慣用人物銅像、墻體繪畫等方式介紹革命戰斗的場景,導致景區之間同質化嚴重,缺少獨特亮點。以上單一的呈現形式決定了這些紅色文化資源只能靜態參觀,缺乏體驗參與元素,究其根本是對紅色文化開發追求經濟效益的目的超越了紅色文化陶冶人的教育功能。而且麗水市在紅色文化資源的開發中也缺少對紅色文化所在地鄉村生態環境和鄉風民俗的融合,有些基層干部觀念較為保守,缺乏創新性也缺乏對紅色文化的宣傳經驗,照搬其他地區紅色文化資源的開發模式,出現其他鄉村文化振興的“翻版”“再版”。比如,麗水市遂昌縣王村口鎮利用豐富的紅色資源打造紅色主題小鎮,這種發展方式在麗水得到廣泛宣傳。此后,擁有紅色文化資源的鄉鎮便效仿其發展模式,利用文化禮堂建設鄉村革命紀念館,紅色鄉鎮便如雨后春筍般涌現,然而其在市內的知名度卻不如前者,如此粗放的紅色文化開發和利用方式只能彰顯紅色文化的表面價值而不能凸顯其根本內涵。
2.2" 紅色文化傳承力度不足
紅色文化創始、成長、發展在鄉村,是中國共產黨人立黨立國、利世利民的物質精神財富,是鄉村文化建設的基石。但是,麗水很多鄉村對紅色文化資源的保護與傳承存在局限性。沒有將保護紅色文化資源的意識深入到群眾中,人們認為紅色文化與其生產生活沒有直接關系,保護紅色文化資源應該是政府的責任。位于麗水市區的大眾街、高井弄、三坊口是“老麗水”的居民區,興華廣貨號百貨商店(原中共浙江省委機關聯絡處)、新四軍駐浙江(麗水)辦事處、黃景之律師事務所(原中共浙江省委機關聯絡站)就分別坐落在這些老巷子里。老巷弄因物美價廉的小商品、人間煙火氣的餐飲店至今依然人流眾多,但是人們對紅色遺址卻知之甚少,令人匪夷所思的是電器配件店、玉器店、理發店開在遺址里。同時,麗水是浙江土地面積最大的地級市,縣域之間紅色文化資源較為分散,各鄉村的紅色資源規模也較小,可能僅是一處舊居、舊址,而且很多已經在鄉村現代化發展中遭到損壞,例如峰源鄉小嶺根村挺進師駐地的紅軍傷病員醫院只能在老照片中見其原貌。紅色文化在鄉村社會治理中的滲透力也有待加強,鄉村原有的紅色文化與傳統文化不能滿足當代村民的需要。受幾千年封建思想的影響,村民不信科學而信奉神明的現象還普遍存在,同時互聯網的普及也沖擊著人們的價值追求,從紅色精神強調的艱苦樸素的作風和純真質樸的集體觀轉向自私的利己主義、追名逐利,村干部換屆選舉時搞“小團體”,用選票換取金錢的現象屢禁不止,這些不良鄉風影響著鄉村內部凝聚力,挑戰鄉村文化振興。
3" 麗水市紅色文化資源助推鄉村文化振興的現實路徑
浙西南紅色文化在形成與演進的過程中不斷滲透到鄉村地區,成為鄉村文化體系里密不可分的組成部分。麗水市的大張坑村[10]、王村口鎮[11]、寶溪村[12]等紅色鄉村把紅色文化資源與鄉村文化發展融合得較為成功。紅色文化要在傳承中發展,在發展中創新,這樣才能與鄉村發展相契合,才能實現鄉村文化振興,才能達到鄉村地區文化自信的目的。因此,麗水市在鄉村文化振興的漫漫征途中,要加強紅色文化資源的聯動發展,從以下幾方面出發促進鄉村文化建設。
3.1" 深挖紅色文化資源完善基層黨建工作
紅色文化資源承載著中國共產黨波瀾壯闊的革命歷史,彰顯著偉大的建黨精神。基層黨組織是守護紅色根脈的基石,也是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的“最后一公里”,麗水市約有10 500多個基層黨組織,18萬多名黨員[13]。因此,麗水市要立足浙西南革命老區的特色,不斷發揮豐厚紅色文化資源的優勢,強化基層黨組織的堡壘作用。麗水市要利用好“紅色根脈強基工程”,在基層黨組織中進行黨史學習教育,推動全市黨員樹立起忠誠使命的政治自覺、求是挺進的行動自覺、植根人民的思想自覺,重塑紅色文化資源的教育和引領作用。務必將現有的街道村社網格化管理的最大優勢發揮出來,構建“村社黨組織+黨小組+黨員+責任區”的模式,搭建“紅色驛站”,開展便民服務為群眾辦實事。在紅色文化資源中,紅色制度文化是不容忽視的重要組成部分。浙西南革命根據地的建設過程離不開民主監督、民主決議、民主選舉等制度的內在支撐,麗水市應發掘紅色制度文化在凝心聚力方面的經驗,以民主制度為著力點,完善基層黨組織建設。深化運用黨建聯建機制,推廣“陽光議事”制度這一富有麗水特色的基層黨建工作方式,推動浙西南革命根據地建設歷史經驗與新時代鄉村基層黨組織建設的現實需要有機結合。
3.2" 拓展紅色文化宣傳方式激發鄉村文化創新動力
宣傳紅色文化,講好紅色故事是持續推進鄉村文化振興的重要手段,要不斷拓展紅色文化的宣傳方式,因地制宜地打造特色文化品牌,激發鄉村文化創新動力。相較于國內廣為人知的革命老區,麗水市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知名度更局限于周邊地區,而且不同縣域之間紅色文化的宣傳也缺乏有效打通。因此,要立足浙西南革命老區青山綠水的生態環境資源和迥異多彩的紅色文化資源,利用“麗水山居”品牌,建設康養小鎮,打造“紅色+鄉村游”“紅色+研學游”“紅色+民俗游”等特色化發展模式[14],開發“紅色研學線路”“重走紅軍路”等沉浸式紅色體驗項目,推出“1935文旅街區”,實景化宣傳浙西南紅色文化,推動紅色文化與鄉村文化的創新發展。還可以采用“紅色文化+農副產品+互聯網直播”的方式擴寬宣傳廣度,古堰畫鄉是麗水的著名鄉村景點,也是“麗水巴比松油畫”的發祥地,依靠“麗水山耕”這個全域全品類區域公用品牌,在農產品的網絡直播帶貨和農產品展銷會中加入浙西南紅色文化元素。例如,讓麗水鄉村的巴比松派畫家用油畫講述浙西南紅色文化,將其印在麗水農產品的外包裝上并加以文字介紹,既在更大程度上傳播了麗水的紅色文化,又形成了具有麗水特色的鄉村文化品牌。
3.3" 創新鄉村文化活動內容傳承紅色文化精神
豐富多彩的鄉村文化活動展示了鄉村文化的魅力,也是鄉村文化振興的重要體現,而鄉村文化振興則有利于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所以,要不斷創新鄉村文化活動內容,在鄉村地區大力弘揚優質的鄉村文化,并融入先進的用紅色文化,涵養村民的精神世界。麗水的鄉村春晚始于1981年麗水市慶元縣月山村,經過42年的傳承與創新,不僅在全市各鄉村流行,也風靡浙江省諸多鄉村地區,豐富了當地鄉村群眾的文化生活。而后,麗水結合傳統節日、地方民俗,將“春晚”升級成“村晚”,并使其常態化推出“村晚夢劇場”,讓鄉村百姓人人參與其中,點燃鄉村文藝星火。首先,可以利用麗水鄉村的“村晚”舞臺,演繹紅色歌舞劇、紅色微話劇,展現浙西南革命的崢嶸歲月,讓紅色文化更深入融入百姓生活。其次,以鄉村文化禮堂為平臺,開展“紅色故事宣講會”,讓村民們親自準備素材參與宣講,進一步了解該地區的紅色歷史,自覺接續傳承浙西南革命精神。最后,還可以與鄉村中小學展開合作,別出心栽地培養“志愿小紅軍講解員”,推出“青少年紅色電影院”等活動,豐富鄉村學生的課余文化生活,加深中小學生對紅色文化精神的感悟,使傳承紅色文化資源推動鄉村文化振興的種子在下一代人中萌芽。
4" 結束語
紅色文化資源是麗水市鄉村文化振興的深厚底蘊,麗水市深植紅色文化沃土,將紅色文化資源與基層黨組織建設有機結合,充分發揮紅色文化的精神引領作用,突破紅色文化開發及傳承力度不足的困境,通過不斷創新紅色文化宣傳,打造地域特色的鄉村文化名片,開展豐富的鄉村文化活動,使紅色文化進生活、進頭腦。麗水市發揮紅色文化資源的教育和引領作用,積極探索“黨風帶民風”的發展模式,引導村民見賢思齊、崇德向善,在傳承與傳播紅色文化的過程中不斷更新鄉村社會治理的理念,凝聚村民人心,培育淳樸平和民風,營造睦鄰友好的良好鄉風。麗水市擁有豐厚的鄉土文化,通過整合紅色文化資源與地方文化資源,延伸“紅色+”鏈條,打造“一縣一品”甚至“一村一品”,放大紅色資源的效應,讓村民感受到轉型發展的信心,將紅色文化釋放的力量在鄉村演化為村民們的文化自信與自覺。紅色文化資源也是激發村民奮斗富裕生活的重要內驅力,在浙西南革命精神的鼓舞下,在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中,村民自覺學習文化知識、積極參加技能培訓,隨著生活的蒸蒸日上,也堅定其走向共同富裕的自信。紅色文化資源只有“動起來”,才能歷久彌新。麗水市要堅持以紅色文化凝聚人心、匯聚人力,繪就鄉村文化振興斑斕畫卷,譜寫鄉村振興恢弘篇章。
參考文獻:
[1] 用好紅色資源賡續紅色血脈 努力創造無愧于歷史和人民的新業績[N].人民日報,2021-06-27(01).
[2] 馬靜.紅色文化教育理論與實踐研究[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15:38-39.
[3] 周靜,張亮.論紅色文化在新世紀發展及展望[J].理論視野,2019,233(7):34-39.
[4] 林坤偉.黨史專家解讀“浙西南革命精神”內涵表述語[N].麗水日報,2019-06-14(001).
[5] 高元武.數字人文視域下浙西南革命檔案開發路徑研究[J].浙江檔案,2022(12):34-37.
[6] 劉淑芳,朱映歸.浙西南紅色文化的保護和傳承[N].麗水日報,2022-08-18(003).
[7] 黃梅英,中共浙江省委黨史研究室編.劉英紀念文集[M].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02:267-317.
[8] 粟裕.粟裕回憶錄[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83-154.
[9] 麻萌楠.《麗水市革命遺址保護條例》將于10月1日起施行[N].麗水日報,2021-08-10(001).
[10] 麗水民政.紅色印記在景寧——張坑村[EB/OL].(2019-10-28).http://lssz.lishui.gov.cn/art/2019/10/28/art_1229398059_1209.html.
[11] 麗水史志.遂昌縣王村口鎮入選長三角區域黨性教育基地[EB/OL].(2018-5-18).http://lssz.lishui.gov.cn/art/2018/5/18/art_1229398053_430.html.
[12] 龍泉市黨史(方志)研究室.龍泉市寶溪鄉紅軍挺進師入浙第一仗革命歷史館入選2023年第一批鄉村博物館[EB/OL].(2023-5-22).http://lssz.lishui.gov.cn/art/2023/5/22/art_1229398053_7258.html.
[13] 鐘根清.守好紅色根脈 筑牢堅強堡壘——我市推動基層黨建高質量發展綜述[N].麗水日報,2022-01-14(001).
[14] 王雄青,胡長生.文旅融合背景下紅色文化旅游高質量發展路徑研究——基于江西的視角[J].企業經濟,2020,39(11):10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