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新發展階段促進農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對于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助力實現鄉村振興具有重要意義。然而當前在促進農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進程中仍存在著農民能動性不強、公共文化事業發展不均衡、農村教育水平亟需提升等現存問題。因此,要以強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推進農村公共文化建設、發展農村教育事業來破解促進農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難題。
關鍵詞:新發展階段;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現存問題;優化路徑;文化振興
中圖分類號:D422.7"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9902(2023)24-0040-04
Abstract: Promoting the common prosperity of farmers' spiritual life in the new development stage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consolidate the achievements of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help to realize the revitalization of the countryside. At present, however, there are still som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promoting the common prosperity of farmers' spiritual life, such as the weak initiative of farmers, the uneven development of public cultural undertakings, the urgent need to improve the level of rural education and so on.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strengthen the guidance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public culture and develop rural education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promoting the common prosperity of farmers' spiritual life.
Keywords: new development stage; common prosperity of spiritual life; existing problems; optimization path; cultural revitalization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共同富裕是全體人民的富裕,是人民群眾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并強調“要促進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1]。這一最新論斷豐富了共同富裕的內涵,將物質層面的共同富裕擴展至精神層面。隨著脫貧攻堅戰的完美收官,黨帶領人民解決了歷史性的絕對貧困問題,這為促進農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奠定了必要的物質基礎,然而當前在促進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過程中,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依然在農村。因此,如何緊扣時代主題,破解促進農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難題,從而撬動農民群體的巨大行動力,對于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助力實現鄉村振興具有重要意義。本文旨在分析促進農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困境之上提出優化路徑。
1" 新發展階段阻礙促進農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現存問題
促進農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既豐富了共同富裕的內涵,也為助力實現鄉村振興與人的全面發展指明了方向。然而由于農民主體能動性不強、公共文化事業發展不均衡、農村教育水平不高等問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實現仍面臨巨大挑戰。
1.1" 農民主體能動性不強,心理狀況惡化
馬克思主義人本思想中提到:“人是目的與手段的統一。”這強調要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一切為了人,一切依靠人。在促進農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進程中,農民是關鍵主體。但目前階段,農民群體的文化素質、思想、道德水平落后于經濟發展的步伐,這將直接影響促進農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效果。
首先,農民對精神生活富裕的重要性認識不足,主體能動性缺失。脫貧攻堅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完成讓廣大村民才擺脫了物質貧困,無暇顧及精神領域的提升,加之長期物質的匱乏導致貧困群眾缺乏豐富精神生活的物質基礎,更沒有經濟能力去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調查發現,一部分人認為追求精神生活富裕是“文化人干的事情”,與自己無關,他們對于村民委員會推行的一系列文化活動也缺乏行動上的積極響應,處于被動參與的狀態。
其次,部分農民三觀不正、心理狀況惡化使精神改造的難度加大。一是消極的人生觀,輸血式的幫扶政策雖給貧困農民帶來了物質條件的極大改善,但這種“被動扶貧”的狀態也滋生了部分農民安于現狀、懶惰懈怠的消極心態,“等、靠、要”思想表現突出;對于殘疾、長期患病導致喪失勞動力的群眾,他們對自己缺乏信心,對未來失去希望,有封閉、自卑等負性心理,失去了斗志與信心。二是扭曲的價值觀,不少農村地區拜金主義和享樂主義盛行,精神缺鈣、理想信念缺失。三是留守婦女、兒童面臨嚴重的心理問題。由于缺乏足夠的精神支持和有效人際互動,他們容易陷入孤獨、沮喪、易怒等心理問題。
1.2" 公共文化事業發展不均衡,文化產品質量不高
公共文化服務既是促進農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主要方式,也是輸出優質精神文化的重要渠道,其通過各類活動與平臺將優質文化向農村地區供給,有助于促進各階層的精神生活平等。然而當前農村地區的公共文化事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制約其發展。
一方面是城鄉公共文化的發展水平不均衡。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之所謂“共同”,就是要求在精神生活領域實現全體人民的富裕,而不是少數人的富裕。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推進城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一體建設,優化城鄉文化資源配置,完善農村文化基礎設施網絡,增加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總量供給,縮小城鄉公共文化服務差距。[2]”這就要求在促進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過程中,要立足全體、統籌城鄉。當前,很多地方將工作重心放在促進物質富裕上,沒有認識到精神與物質的辯證關系,因而投入到農村公共文化建設的財政支出比例偏低,突出表現為文化基礎設施配套不齊、質量不高、利用率低,這使得農民的公共文化空間日漸萎縮甚至缺失。加之農村人口大量外移的現象,使鄉村公共文化的建設流失了大量本土文化人才,如果單靠“輸血式”的文化供給,長此以往下去后勁不足的問題將逐漸凸顯。另一方面,在公共文化產品供給的質量與針對性上仍有待提高。由于城市與農村的生產生活環境不同,決定了對于精神文化需求的側重點也有所不同,農村居民更加注重傳統文化與民間藝術,倘若生搬硬套地將城市居民的文化產品直接供給到農村,則會出現“水土不服”的癥狀。同時,伴隨互聯網的發展,農民對于精神生活需求的多樣性也在提升,那些形式單一、內容陳舊的文化產品早已失去了吸引力。
1.3" 農村教育水平亟需提升,教育模式有待轉變
個人對精神生活的需求與自身受教育程度呈正相關。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2023年農民工學歷調查結果顯示“小學、初中、高中文化占比分別為13%、55%、17%,大專及以上僅占比13%。[3]”可見我國農民的學歷主要不超過中學,具有較低的社會素質。低學歷不僅會使主體對精神世界呈現出“無欲無求”的狀態,抑制其參與精神文化生活的積極性與主動性,還會導致主體缺乏對不良精神文化的鑒別、抵制能力。例如在偏遠山區仍存在村民迷信、以愚昧落后的知識處理現實生活問題的現象。發展農村教育事業是促進農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又一重要手段。通過農村義務教育、科普教育為農民提供了學習知識、走進科學的機會。然而當前農村教育的發展仍面臨一系列問題,這些問題制約了農民的教育質量和發展潛力。
首先,農村義務教育在發展中,教師、留守兒童學生、基礎設施三方面仍面臨一些挑戰。一是,當前教師隊伍存在穩定性較差、專業性不足的問題。由于村教師薪資福利待遇較低、工作環境艱苦,極少有年輕教師選擇扎根農村。同時,鄉村教師的學歷與專業性較低,只會教授傳統基礎科目,缺少在英語、美術、音樂和信息技術等方面的教學能力,致使難以培養學生的各類興趣愛好,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同時在授課過程中,教學方法依舊保守且單調,很少依靠多媒體等現代化教學設備,導致授課枯燥乏味,難以激起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積極性。二是基層政府的教育經費投入不足,導致缺少現代化的多媒體設備以及各類實驗室、圖書館、活動操場等設施,這限制了教師的教學活動,無法給學生創造基本的學習條件。三是占比較大的留守兒童學生問題得不到解決。由于父母外出務工,學生缺乏良好的關愛和監護在學習上常常缺乏規律和動力,在心理上滋生如孤獨、焦慮、抑郁等心理健康問題。
其次,農村科普教育在開展中存在針對性不足,可持續性不佳的問題。一方面,科普對象主要包括農業勞動者、留守婦女、兒童三大部分,在進行科普下鄉中,常常是召集大家“吃大鍋飯”,科普內容與他們的日常生活無關,難以引起興趣。另一方面,運作模式存在可持續性不佳的問題。當前農村科普教育通常采用一次性或者短期培訓的教育模式,缺乏長期規劃和戰略,隨著項目的結束,科普教育也逐漸淡出農村居民的生活。同時,科普教育中農民自主性較差,單靠科普工作者下鄉科普,而缺乏農村社區與本地土專家的參與,難以保證科普教育的可持續性。
2" 新發展階段促進農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優化路徑
新發展階段下,要破解阻礙促進農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難題,需要從強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推進農村公共文化建設、發展農村教育事業等方面著手,實現路徑優化。
2.1" 強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筑牢農民精神文明高地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凝結著全體人民共同的價值追求,具有強大的感召力[4]。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促進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強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因此,要充分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思想引領的作用,引導廣大農民重視精神生活建設,凝聚起強大的精神力量。
首先,要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宣傳教育。一是要針對農村現狀靈活調整宣傳方法,例如有些村落留守的是老人、婦女,這類群體文化程度低,白天要忙生產,因此在宣傳上可采用語音廣播這類易接受的宣傳方式,不僅減輕文字閱讀負擔,還不擠占勞作時間,實現農業生產與接受教育兩不誤。二是要豐富宣傳載體,綜合運用宣傳車、微信群、抖音等載體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創作成圖文并茂的彩繪、宣傳標語、短視頻等多種形式,進行通俗化宣傳。例如貴州省高寨鄉將“價值觀”內容編排成快板、小品等形式,通過抖音、快手等短視頻平臺進行傳播。目前,所拍攝的宣傳視頻瀏覽量已達4萬余次,切實有效地提高了人民群眾的知曉率,推動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觀念深入人心。
其次,要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鄉村活動有機結合。一是要定期舉辦道德模范評選活動宣傳先進典型,發揮榜樣的感召、帶動作用,通過充分挖掘和宣傳身邊的好人好事,講好“鄉村故事”引發村民的情感共鳴,培育崇德向善、良好和諧的鄉村氛圍。二是圍繞重大傳統節慶,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沉淀形成的農耕文化結合,通過創新再造后,植入到節慶的各個環節中,讓農民在寓教于樂中移默化地實現道德水平的升華。
最后,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精神內核作為指導,對當地村規民約進行修改完善。將價值觀中要求的奮斗精神、社會理念、價值準則與村規民約相結合,在制定程序與內容上要具有合法性與可適性,從而規范農民的日常行為,摒棄農村地區存在的諸多陳規陋習。
2.2" 推進農村公共文化建設,滿足農民多樣化的精神生活需求
隨著農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村民對精神文化的需求也將日益提升。農村公共文化建設能通過各類型文化活動,較好地滿足村民精神文化需求,凝聚起廣大農民的精神力量。因此,要加強農村公共文化建設,縮小城鄉公共文化資源上的差距,促進農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首先,要健全公共文化配套機制,確保建設平穩運行。一是要建立多方參與的共建機制。形成由政府主導,社會組織協同參加,村民積極參與的多元共建格局。政府從宏觀層面制定政策,統籌和優化配置精神文化資源,并通過適當采買公共文化服務,扶持當地公共文化建設。社會組織通過自身的公益屬性來吸納社會資源,有效挖掘民間資源,創造出寓教于樂、喜聞樂見的藝術文化精品,提升文化產品質量。村民作為主體,則應充分調動其主動性,實現由旁觀到融入的轉變。通過本村干部“穿針引線”匯聚本村文藝能人,組建民間劇團,開展鄉村巡演,自辦文娛活動,豐富業余生活,以此來增強鄉村公共文化建設的自我造血能力。二是要建立評價反饋機制。科學的評價反饋機制可以起到“指揮棒”的作用,針對村民的文化需求及主觀體驗,要形成信息采集機制,探索形成“評價反饋——精準供給”一體化的文化服務配送模式,并將服務開展過程中收集的建議與意見轉化為更好的公共文化產品,推動公共文化服務提質增效。
其次,要夯實公共文化陣地,補齊基建短板。一是要完善鄉村公共文化設施建設。根據村民需求進行合理規劃布局,興建村圖書館、文化活動室、文化健身廣場等公共文化設施,讓村民有多樣化的場地開展文娛活動;同時,補齊相應配套設施,提供充電、茶水供應、便民服務等溫馨配套設置,從而優化場館服務體驗。二是要開發多樣化的公共文化活動。依托本地歷史文化遺跡、宗族祠堂,經修繕、擴建后改造為公共文化禮堂并充分挖掘其蘊含的文化價值,定期開展與文化遺跡相關的宣傳教育活動,強化群眾對歷史文化的思想認識;將當地特色文化與民間手工藝相結合,打造一批手工藝制作站、創意工坊、非遺文化傳承基地,豐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三是要加快搭建鄉村文化網絡平臺。互聯網的快速發展與智能手機的大范圍普及給農民擺脫信息閉塞創造了有利條件,因此可借助數字化技術搭建農村文化網絡平臺,滿足農民群體多樣化的文化需求。在構建體系上,要實行全區域一盤棋布局,通過開發統一的應用軟件實現資源共享、服務互聯,打破以往“單打獨斗”的零散格局。在運作方式上,融合大數據分析技術實現對用戶的精準抓取、分析,根據用戶的地域、喜好推送優質文化內容,同時要切實提升用戶與平臺間的互動性,除平臺已有的文化資源外,也允許用戶發布經由審核通過后的自創文娛作品。
2.3" 發展農村教育事業,激發農民追求精神富裕的內生動力
發展農村教育事業是促進農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重要手段,通過教育提升農民綜合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首先,要夯實義務教育根基,阻斷精神貧困的代際傳遞。習近平總書記特別強調,義務教育一定要搞好,讓孩子們受到好的教育,不要讓孩子們輸在起跑線上[5]。一是要全力補齊義務教資源不足的短板,縮小城鄉教育鴻溝差距。應從軟、硬件兩方入手,加大教育資金投入和扶持力度。完善鄉村教師隊伍體系,做到感情留人、事業留人、待遇留人,以此吸引優秀人才投身到鄉村教育事業中;加強農村教育設施的建設力度,搭建教育網絡實現遠程授課,充分借助信息化平臺與發達地區共享教育資源,全面提高農村地區義務教育教學質量。二是要解決偏遠地區孩子求學難的問題,通過創新辦學模式,采取異地集中辦學舉措,將教育適齡兒童集中到指定學校就讀,統一管理、統一學習、統一生活。例如,為解決勐旺鄉貧困家庭孩子求學難問題,景洪市將勐旺鄉384名瑤族中小學生集中到景洪城區學校就讀,確保瑤族學生零輟學[6]。三是要開展關愛教育課堂,對于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學校要定期開展例如“親情電話”等活動,加強親子間的情感溝通。同時完善心理健康課程,加強思想道德教育以及心理疏導。
其次,要加大科普教育力度,提升農民科學素養。長期以來,農村信息閉塞、農民文化素養低等特點,給封建迷信、拜佛求神的滋生提供了“溫床”。科普教育是去除封建迷信和擺脫腐朽觀念的有效方式。只有掃清這些占領意識領域的“毒瘤”,精神生活才能達到富裕。一是要提高科普精準性,深度圍繞農民生產生活中的所需所盼“對癥下藥”。科普內容要從以往以技術科普為主向綜合性界別科普轉變,涉及農業技術、醫療衛生、思想教育等多方面;科普過程中,要將科普對象的角色做好定位,將其文化程度、年齡組成做好劃分。對從事農業生產的群體要加大新技術、防災減災知識的科普培訓,提升科學經營、應急避險能力;對于留守老人婦女等要宣傳科學的衛生保健知識,形成健康的生活習慣,加強對常見疾病的預防、治療知識普及,從而使偏方治病、請神驅鬼等迷信活動缺少可乘之機;對于農村青少年則要加大科學興趣的培養,通過一些自然現象和物理常識的科普,從小抓起,逐步引導農村青少年學會識別虛假偽科學。二是要壯大科普隊伍。緊緊圍繞農村科普發展需求,聘請各領域專家,組建科普委員會,統籌指導農村科普工作,通過廣泛動員各高校、企事業單位參與到科普下鄉中,在其中全方位選拔農村科普人才,派駐科普特派員下鄉服務農戶。例如,可以設立大學生下鄉科普專項補助,開創大學生實習實踐活動課程,鼓勵更多大學生結合自己所學專業開展如法律、醫療、科學種養殖的下鄉科普活動。三是要更新科普模式,過去以“政府-特派員”為主體的科普模式存在“人走茶涼”的困境,科普工作未能真正發揮作用。因此要積極調動廣大農民的科普積極性,讓他們成為科普主體,成為科普工作的“二傳手”。重點是先選拔一批具備基礎科學素養的農民作為“種子選手”, 派駐人員先培養其成為科普工作的“土專家”,再由這些了解基層、有群眾基礎的“土專家”將科學技術傳授給當地農戶,形成“大專家-土專家-小農戶”的新科普模式,確保科學知識真正落地普及。
3" 結束語
新發展階段,促進農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即是順應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題中應有之義,更是回應億萬農民對美好生活的殷切盼望。我們要以“抓鐵有痕,踏石留印”的精神,確保促進工作落地見效,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農村公共文化事業、鄉村教育的實踐探索中不斷總結經驗,找尋最適切的方法路徑,確保在促進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一個不掉隊”,譜寫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新篇章。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扎實推進共同富裕[J].求是,2021(20):1.
[2]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
[3] 2022年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EB/OL].http://www.stats.gov.cn/sj/zxfb/202304/t20230427_1939124.html.
[4] 李楠,鄭心語.新發展階段農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論[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2(14):80-82.
[5] 習近平.做焦裕祿式的縣委書記[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5.
[6] “異地集中辦學”助瑤家學子走出大山[EB/OL].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74333912496087582amp;wfr=spideramp;for=p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