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前我國正致力于實現從全面小康到共同富裕的階段性跨越,同時又處于鄧小平先富共富論的中間階段,對于新階段促進農村農民共同富裕實踐、全面促進鄉村振興提出科學要求。基于數據比較分析當前我國農村家庭及個人財富收入、農村經濟發展與生活水平情況,把握當下城鄉貧富差距現況。針對初次分配環節中農民權益保障不足、先富共富實踐的非正式制度效果有限、農村先富帶后富實踐機制暢通不足以及農村居民創富增收配套制度支持薄弱的困境,提出以分配制度深入改革優化農村居民收入結構、社會互助及公平機制建設改善農村發展環境、先富共富的雙向互動與三重銜接機制建設以及防范返貧機制基礎上農村經濟體制與發展方式變革的建議。
關鍵詞:農村共同富裕;先富共富論;鄉村振興;現代化;體制機制
中圖分類號:F321"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9902(2023)24-0121-04
Abstract: At present, China is devoting itself to realizing the phased leap from overall well-off to common prosperity, and at the same time is in the middle stage of Deng Xiaoping's theory of getting rich first and sharing wealth. It poses scientific requirements for promoting the practice of common prosperity of rural farmers and promot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in an all-round way in the new stage. Based on the dat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rural households and personal wealth income, r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living standards, grasp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gap between the rich and the poor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In view of the lack of protection of farmers' rights and interests in the initial distribution, the limited effect of the informal system of the practice of getting rich first, the lack of smooth flow of the practical mechanism of getting rich first and then rich, and the weak support of the supporting system for creating wealth and increasing income of rural resident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reform of rural economic system and development mode on the basis of in-depth reform of distribution system, optimization of income structure of rural residents, construction of social mutual assistance and fair mechanism, improvement of rural development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of two-way interaction and triple connection mechanism of sharing wealth first, and prevention of returning to poverty.
Keywords: common prosperity in rural areas; theory of sharing wealth first; rural revitalization; modernization; system and mechanism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之一,而推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則必須處理好農村共同富裕這一艱巨任務,才能更好把握并貫徹共同富裕面向全體人民群眾的深刻內涵。2023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看望參加全國政協十四屆一次會議的民建、工商聯界委員時強調要“增強先富帶后富、促進共同富裕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新階段肯定了鄧小平先富共富論的當代價值與實踐必要性。因此,分析當下我國農村經濟發展與居民生活水平,把握農村農民共同富裕基本情況,并對農村先富共富實踐的現實困境與推進路徑進行研究具有重大意義。
1" 新階段我國貧富差距現象中的農村現況
“先富共富論”是對鄧小平先富帶后富機制的理論概括,縮小貧富差距與發揮先富地區及群體的正向帶動作用并最終實現共富是相輔相成的關系,結合我國內部客觀存在的財富收入、地區間發展機會及水平差異,把握農村家庭、個人生活水平與農村發展的基本水平,了解新階段我國貧富差距現象中的農村狀況。
1.1" 農村家庭及個人財富收入有待提升
基尼系數0.4是國際社會較為認可的收入分配差距警戒標準,而據國家統計局公布數據來看,近些年我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基本穩定在0.45以上,距離相對合理的基尼系數0.3~0.4還有明顯差距。
2023年上半年我國農村居民收入增速高于城鎮居民,意味著農民群體收入局面不斷向好,但由2022年全國居民五等份收入分組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度數據來看,農村高收入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約僅達到城鎮中等收入家庭的水平,城鎮高收入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約為其2.3倍。而城鎮低收入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6 971元,約是鄉村低收入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5 025元的3倍多,這種強烈對比背后所暴露的是城鄉收入之間難以跨越的鴻溝,一些落后地區收入水平甚至遠遠低于農村地區平均水平。
除此之外,地區間收入水平也呈現出明顯的區域性差異,在此基礎上還存在著不同地區農村收入水平差距。2022年我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排名前十的主要省市有4/5位于沿海地區,而排名落后的主要省市多位于西部,地區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明顯,其中上海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約是甘肅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3.4倍,發達城市與欠發達地區居民生活水平差異巨大,沿海與內陸農村居民收入更是有著不同程度上的水平差距。
1.2" 農村經濟發展及生活水平相對落后
我國發達、欠發達地區間發展差距顯著,觀察地區經濟狀況,從2022年全國各主要省市公布的GDP數據來看,落后地區基本集中于西部,且一些經濟相對落后的省份GDP遠低于一個發達直轄市。地區間差異基礎上的城鄉差距問題更為明顯,通過城鄉居民消費水平可以簡單了解城鄉經濟發展水平,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我國居民消費水平年度數據顯示,2017—2021年城鎮居民與全國居民消費水平基本維持在7 000元左右的正差距,而農村居民與全國居民消費水平間則均維持在萬元以上的負差距,城鄉經濟發展水平的巨大差異是不爭事實。
2018—2022年間,全國、城鎮、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除受新冠感染疫情等因素影響而在2020年略微下滑外,整體呈現穩步增長的趨勢,分別由19 853元、26 112元、12 124元上升至24 538元、30 391元、16 632元,全國居民生活水平有所提升。然而五年間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較上年增長百分比分別為8.4、6.5、-0.1、15.3、2.5,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的這組數據為4.6、4.6、-6.0、11.1、-1.7,全國居民人均消費支出的數據為6.2、5.5、-4.0、12.6、-0.2,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增幅遠遠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及城鎮水平,跌幅也低于全國水平與城鎮水平。增長率與消費支出基本水平的反差陳述了社會現實——盡管多方面努力下鄉村居民生活水平明顯提高,但城鄉多年來形成的初始財富差距與平均水平差異仍是挑戰。事實上,這種差距還體現在文化教育、公共服務水平、精神文化資源供給等在一定程度上的分配不均,此類限制進而表現為發展機會的相對不平等。
2" 新階段農村先富共富論實踐困境及其原因
2.1" 初次分配環節中的農民權益保障有待提升
從農村群體角度來看,建設由市場評價貢獻并最終決定分配的機制,就必然承擔著市場失靈在收入初分配環節上的不公風險,如身份歧視、戶籍限制、勞資矛盾等對于農村居民獲得機會均等、社會流動、權益保障的障礙,加之馬太效應下市場資本更加趨于集中,群體間面臨如何走出“富的更富、窮的更窮”怪圈挑戰。另外,市場競爭背景下個人能力殊異導致不同經濟行為主體在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中有著不同獲得,農村居民雖在經濟、文化、社會等方面處于相對弱勢地位的情況并非絕對,但客觀來看較城市居民的經濟收入與社會競爭力低,呈低市場參與率特征。同時,農村居民要素收入有賴于土地等要素使用權和收益權的推進,部分村民利益表達及收益分配、土地資源流轉及利用難以暢通,土地產權、農村集體經濟收益分配、農村金融等制度規則尚在不斷探索中。
2.2" 先富共富實踐中的非正式制度效果有限
先富者存在趨利心理下社會責任回避的可能。先富地區部分資源或效益轉移至落后農村地區,這種幫扶責任現階段主要建立在國家政策指引的基礎上,一定被動性的背后是投入積極性問題,出于對自身利益的保護,對幫扶責任有選擇性地執行或執行不力;就先富群體而言,近年來企業及個人偷稅漏稅事件頻被曝光,部分先富者對于納稅責任義務的逃避執行越發成為社會痛點,且社會捐款資助的作用十分有限并同樣依靠于個體自愿,而人的趨利性與現實回報率又往往使得富裕群體在該問題上呈現保守偏好。
后富群體存在搭便車的投機心理可能,如為騙取社會救助而進行虛報瞞報。中華民族自古就富有艱苦奮斗的精神,因此寄希望于國家政策、社會保障等福利滿足生活的消極思想及現象遠不如部分西方福利國家嚴重,但部分人事不關己的態度不利于創造社會財富,打擊全體人民建設共同富裕的積極性。
2.3" 農村先富帶后富實踐機制銜接不暢通
在東西合作、以城帶鄉等形式的先富帶后富實踐中,示范、輻射與承接這三個主要作用機制在實踐中面臨種種桎梏:一是其示范機制多集中于來自城鎮的產業經濟建設經驗或典型鄉村的農業經濟建設經驗學習,但受地方特殊性問題存在具體實施的限制,也伴隨有從建設到收益見效的戰線較長問題,而農村地區本身競爭基礎薄弱,在借鑒學習與市場競爭上缺乏完備的科學預測、防控與實施機制來把握可行性。二是其輻射機制面臨受限可能,由于農村地區在綜合實力上的限制,基礎設施整體落后,因此消化經濟相對發達城市輻射帶動效應的能力較弱,對外來投資吸引力不足,使得城市經濟輻射效能及其一系列長期的連帶效應難以充分凝聚并深化于農村內部。三是其承接機制往往體現在先富地區對農村勞動力的吸收以及后者對前者產業的承接,而農村地區面臨著產業集群配套設施不完備的低效承載、承接產業類型多為市場相對淘汰的低端技術或勞動密集型的被動性。產業體系現代化所體現的供給端升級與共同富裕呈現正向關系[1],低端產業轉移當然也有當地承接能力的考慮,但被動下的產業結構或有失衡可能,同時,城市承接農村外務勞動力也只是減輕部分家庭壓力,而非農村內部長期穩定的致富道路,且會衍生一系列農民工基礎保障問題。
2.4" 農村居民創富增收缺乏有力配套制度支持
先富共富是先富幫扶與后富自力更生相互配合的發展體系,然而農村居民面臨增收困境,在創富機會與社會保險、人才、就業等制度保障上受限。農村居民的收入渠道主要集中于在外務工及從事農業勞動的家庭收入構成模式,而農業部門比較勞動生產率低所導致的經營性收入效益偏低[2]與農產品社會經濟價值增收困難均會限制整體增收致富,且務農收入受自然災害因素的影響波動較大,一些主要農作物尚未納入農業保險覆蓋范圍內,加大農民收入不穩定性。另外,鄉村就業機會匱乏與人才流失間形成循環,政策扶持下“空心村”現象雖有改善,但仍是一大社會性問題,就地務工也面臨著科技、金融投入的相對不足所帶來的傳統發展模式局限,最終形成單個家庭的有限收入增長。另外,非穩定性職業收入來源支撐生活的高脆弱性、補助救濟為主的社會援助難以根除家庭困境、能力限制下狹窄就業機會等一系列挑戰,加劇低收入群體增收難度,農村居民整體增收困難。
3" 新階段農村先富共富論實踐的路徑選擇
3.1" 分配制度改革優化農村居民收入結構
共同富裕絕非同等富裕或殺富濟貧式的盲目截長,發揮中國特色分配制度優勢,尤其是關注基礎性初次分配環節,推動農村居民整體收入分配格局更加合理化。從收入來源來看,以農業機械生產、精種提質、線上銷售等為內容的實用性科學知識教育、宣傳及培訓工作,增強村民增收技能,有助于務農人員通過提質進行增收,同時培育新型農村產業鏈并規范個體商戶市場來增加農村居民經營性收入;調整最低工資標準,完善企業工資合理增長、分配與支付保障等機制來增長外出農民工及鄉村企業員工工資性收入,善用勞動保護法律手段與財產保護制度以保障農村居民合法收入與權益待遇不受侵犯,同時,為適應鼓勵以知識、技能提升為導向的收入模式趨勢,地方就業培訓部門有必要提升農村居民就業創業技能本領,鼓勵農村居民創業帶就業;鼓勵按生產要素分配的方式,推進市場評價貢獻并由此決定報酬的制度完善,農村內部深入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土地三權分置與經營制度改革,同時地方政府科學利用外來資本、技術投入,打造體制與法治完備健全且活躍的資本市場環境來增加農村居民財產性收入,充分調動農村資本流動,加強對農融資項目的扶持力度;以再分配環節的養老金等轉移支付收入保障農村居民基本收入水平,尤其是農村留守人口生活水平。
3.2" 社會互助公平機制建設改善農村發展環境
城鄉二元制度對我國居民總體收入及城鄉間收入差別變動趨勢有著明顯影響[3],我國戶籍制度、醫療保障、就業等領域變革有意識地縮小城鄉差異,嚴格規范具體實施以消除地域、身份歧視,在價值引導基礎上推進各類平臺暢通城鄉數據,依托智慧平臺等向農村居民提供更高水平的社會公共服務,同時為農村居民營造良好就業創業環境,提供鄉村振興的社會基礎,發揮社會公平機制作用,保障村民就業機會、收入保障等權益。另外,先富群體參與社會公益依靠社會自覺,在政策設計上首先要打消先富者的無回報式付出顧慮,采取鼓勵動員與經濟激勵的方式激發參與積極性,避免強制性與道德綁架。鞏固社會幫扶、慈善事業、轉移支付等制度促進社會先富帶后富的作用,政府制定惠企政策加以引導,借助社會道德建設進行部分社會財富的再集中,社會公益產生良好的模范作用并深化社會氛圍的潛移默化教育,鼓勵企業、高收入個人通過捐獻、資助等方式協助政府機構緩解農村貧困群體壓力。另外,農村居民積極進行社會參與,培養勤奮致富的觀念,尊重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成果,避免過度依靠結對幫扶政策,鼓勵其通過教育體制、就業等擴大階層間的流動可能性,培養群體及個人進取心。
3.3" 強化先富共富雙向互動與三重銜接機制
在農村地區實施先富帶后富,要積極推進有效的雙向互動并將其貫徹于三個具體的實踐機制中:充分發揮對農村的示范機制作用,在村內弘揚創業典范事例,以先富人群經驗激勵村民積極作風。有序推動共同富裕示范區的探索實踐,以點帶面,后續更應關注融合實踐試點地區的地區差距、公共服務、現代化基本單元等經驗。農村地區要科學認識地方優勢與可利用資源,地方政府及村委牽頭引導,建立長效執行與監督機制,以示范學習撬動自身特色開發。
充分發揮對農村的輻射機制作用,關鍵在于地方規劃能否將輻射機會轉化為實際的經濟效益,盯緊發展機遇期,重視二者間互動便利度與發展戰略的偏好[4],積極掌握周邊發達地區經濟活動外溢效應的主動權。農村除土地資源、廉價勞動力人口等內部相對優勢外,在地方政府引導下積極建設產業集聚區、創業孵化基地、融資平臺等各類平臺,有效集聚并轉化外來輻射資源,盡可能匹配吸納能力來實現產業轉移和技術合作的較高要求,彌補區位、交通、技術劣勢。
充分發揮農村的承接機制作用,城鄉互助、以城帶鄉、以貿促農形成地區品牌,鼓勵城市過剩資本向農村釋放,引導現代化企業下鄉補充鄉村資金、資源、人才空缺或助力當地人才保留,就業增收與產業轉型增值雙管齊下,同時,農村承接外來資源、項目、企業需求要明晰優化當地內部產業結構的原則,不以犧牲可持續發展為代價。另外,不同于輻射作用的自然發散,承接機制面臨主客體的綜合考慮與意愿溝通,因此更強調資源互置、優勢互補,具體的定點幫扶關系要建立在積極自愿與良好合作基礎上,農村要善于實現自身區位優勢與資源、生產、市場競爭優勢的轉換,促進先富地區主動幫扶,實現鄉村振興的實際推進。
3.4" 深化農村經濟體制與發展方式變革
農村的創富路徑探索要建立在防范返貧的基礎上,共同富裕是動態的持續善治,這為脫貧后的鄉村振興工作指明方向,現階段謹防返貧陷阱成為共同富裕探索期防范失誤的底線。加緊脫貧后續跟蹤系統的建設,貧困農村地區、家庭、人口名單化,地區定期社會調查時著重關注農村困弱群體生活狀況,善用國家“六穩六保”、農產品相關政策工具兜底基本民生,加快完善農業保險等險種范圍覆蓋,使社會性關懷滲透進村民日常生活;同時,要更加關注農村居民創富渠道拓展,關注農村經濟體制與生產方式變革,與鄉村振興緊密聯系。農村掌握主動權探索經濟致富密碼,要依托產業轉型和農村集體產權制度現代化、科學化改革,具體可見于農村重農業不是唯農業或單一農業,政府引導農村經濟意識轉變及產業技術的更新進步,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適當轉變生產經營方式迎合市場發展趨勢,如打造文化特色鄉村品牌、推進農產品精深加工產業鏈、網絡直播拓寬銷售路徑等,推動農村多種經營方式,開發農業除生產外的休閑、教育等多元功能;另外,警惕坐吃山空并實現科學增收,農村產業融合的共富效應與地方資金、數字金融、人力資源成正向關系[5],活躍農村市場要盤活內外部資源流轉機制,在農村人才、技術、資源與資金中尋求新的經濟增長點。
4" 結束語
新階段推進農村先富共富論實踐并最終實現農村農民共同富裕,要關注法律制度等正式制度、體制機制與道德風尚等非正式制度的雙重建設,一要著眼分配制度深入改革來優化農村居民收入結構,聚焦基本民生,改善農村家庭及個人可支配收入基本情況;二要關注社會互助良好風氣與公平機制建設,打造科學的農村發展環境與先富共富環境,助力農村實現物質及精神的全面共同富裕與可持續發展;三要聚焦先富共富地區及群體間的雙向互動,并以示范、輻射與承接機制建設展開有效銜接,最終形成運行通暢的先富帶后富機制;四要不忘防范返貧工作基礎上的農村經濟體制與發展方式變革,基于農村內部經濟發展狀況對癥下藥,激發內部經濟活力,為鄉村振興與共同富裕提供更多可能。最終推動農村農民共同富裕事業更好地適應新階段國家發展要求及廣大人民群眾需求,推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中國式現代化。
參考文獻:
[1] 徐鵬杰,楊宏力,韋倩.我國共同富裕的影響因素研究——基于現代產業體系與消費的視角[J].經濟體制改革,2022(3):16-24.
[2] 翁貞林,鄢朝輝,諶潔.推進農民共同富裕:現實基礎、主要困境與路徑選擇[J].農業現代化研究,2022,43(4):559-567.
[3] 陳宗勝,張杰.中國收入差別變動趨勢總體考察:從“先富”到“共富”[J].經濟學動態,2023(5):17-34.
[4] 王珺,楊本建.中心城市輻射帶動效應的機制及其實現路徑研究[J].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62(1):161-167.
[5] 許偉.“魚”與“熊掌”兼得:農村產業融合的城鄉共富效應[J].農業經濟管理學報,2023,22(3):359-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