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互聯網+”的時代混合教學模式把高職現代化信息技術有效地融合到動物微生物與免疫技術的實驗實訓課堂教學上,以新的教學模式如MOOC、SPOC、翻轉課堂等,從“課堂教學到實驗實訓”方面著手,融合課程思政將教學方法引入到技能教學體系中,對實驗過程實施、考核評價等進行探索,取得一定的效果,以禽病防控實驗項目“提供病料進行病料觸片及美蘭染色”教學單元為例,進行實驗實訓課堂教學的探討,實現“教、學、做”一體化。結果表明,課堂教學效果和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得道提高,創新和研究能力得以增強。
關鍵詞:混合教學模式;高職;動物微生物與免疫技術; 實驗實訓;課堂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 文章編號:2096-9902(2023)24-0149-04
Abstract: The era blended teaching model of \"Internet Plus\" effectively integrates the moder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nto the experimental and practical classroom teaching of Animal Microbiology and Immune Technology. With new teaching models such as MOOC, SPOC, flipped classroom, etc., starting from \"classroom teaching to experimental training\",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teaching methods into the skill teaching system with the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explores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experimental process, assessment and evaluation. Some results have been achieved. Taking the teaching unit of the poultry disea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experimental project \"providing disease materials for disease contact tablets and methylene blue dye\" as an example, the classroom teaching of experimental training is discussed, and the integration of \"teaching, learning and doing\" is reali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effect of classroom teaching and the initiative and enthusiasm of students are improved, and the ability of innovation and research is enhanced.
Keywords: blended teaching model;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animal microbiology and immune technology; experimental training; classroom teaching
混合式教學作為新的教學形式,不同于傳統的面授學習方式,依托“互聯網+”為平臺,結合數字化、網絡化的多種資源采用線上線下學習模式,目標是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和學習效率,培養學生的自主力、創新和實踐能力,對于高職學生來說混合式教學改革任務重大。教學內容應從多方面入手,不受傳統課本教學的局限,充分利用各種多媒體工具,例如,實踐活動、案例的設計和知識點的概括總結,實踐技能評價標準的制定等,不斷豐富和更新,以保證混合式教學的順利進行。因此,高職教師積極探索教學改革路徑,使學生的綜合應用能力有很大的提高,從而全面提升學校的人才培養質量。“互聯網+”、大數據的時代,以“構建網絡化、數字化、個性化、終身化的教育體系,建設‘人人皆學、時時能學、處處可學’的學習型社會,培養大批創新新型人才”為發展方向,按照“服務大局、集成創新、深化應用、完善機制”的原則,落實教育信息化 “十三五 ”規劃的總體部署,大力推動“四個提升”和“四個拓展”,充分發揮教育信息化對教育現代化的支撐和引領作用[1]。《2017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點》指出“一人一空間、人人有特色”和深入推進信息化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的目標,教師應用空間開展備課授課、網絡研修、學習指導等活動;鼓勵學生應用空間進行預習、作業、自測、拓展閱讀和網絡選修課等學習活動,養成自主管理、自主學習、自主服務的良好習慣[1]。要想提高教學效果和學生的創新和研究能力,必須改變以往的教學模式,從傳統的教師以課本為中心先講述后示教,轉向以在線開放課程的教學模式和SPOC結合課堂教學與在線教學的混合教學模式,以學生為中心把知識傳授通過線上網絡資源在課后完成,技能操作在課堂中經老師的指導與同學的協助而完成[1]。
高職職業學校是培養應用型高職人才的地方,課堂教學和技能教學是主戰場。實驗實訓是連接理論知識與應用的橋梁,發揮課堂教學育人,拓寬學生視野,知識面得到擴展和提高教學效果是必然。動物微生物與免疫技術是專業基礎課程,指導畜牧業發展和動物疫病安全防控,注重培養學生實踐、創新創業能力。學好本課程不僅能使學生掌握充分實用的理論知識和與生產實踐相近的各種技能,還能在該領域獲得技能、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具有一定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具備相應崗位的知識、能力和職業素質[2]。把德育教育和思政教育融入到課堂,提高了學生的專業素養和動手能力,在今后的學習工作中打好基礎。采用混合式教學方法充分發揮學生自覺能動性,學生為主體,教師在課堂上引領和指導,使學生的實踐技能快速提高。
1" 知識和學習目標
傳統的課堂講授學生以聽講為主,本次實驗的學習目標是能利用不同的實驗材料進行細菌標本片的制備和常規染色法;能識別細菌的不同染色特性。而利用混合式教學模式提前給學生發布實驗任務,以禽病防控實驗項目“提供病料進行觸片及美蘭染色”為例,學生利用MOOC和SPOC進行課前預習,了解細菌的大小、形狀和顯微鏡油鏡的構造和使用方法;通過標本片的制備觀察組織病料是不是有細菌存在。如果有細菌,細菌形態是什么樣,根據觀察結果初步鑒定其種類,這樣不受到課堂時間及教學任務的限制,明確了教學目標,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
2" 課堂教學實驗過程設計與操作步驟
在動物微生物實訓室,可能接觸病原微生物,以德樹人要求學生必須穿戴工作衣帽,進入實驗室必須嚴格遵守實驗室的各項規章制度和工作程序,認真進行操作,否則極易造成實驗室污染和實驗人員的感染,甚至會向外界傳播病原體[3]。其次,教師選擇學習資源通過教材、多媒體視頻、教學資源庫、在線開放課程和MOOC,教學內容要覆蓋全面,實訓前認真預習實訓步驟,明確實訓目的和內容,實驗過程中老師可邊示范實驗步驟邊講解要注意的細節,操作要求規范、速度適中,然后要求學生嚴格按實驗指導書的內容、步驟、方法進行操作,在教學方法和過程上以病例為切入點,融合思政元素,結合專業講述學以致用、愛崗敬業,達到科研實訓嚴謹、課堂內容要深化,老師利用課程教學資源庫先教會學生顯微鏡油鏡的使用方法,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再用示教與視頻相結合的方法,引導其積極參與共同動手操作,整個過程合理性和結果準確,同時發揮學生自身的創新能力。
2.1" 課堂實訓教學模擬某雞場發病,設計實驗項目“提供病料進行觸片及呂氏堿性美藍染色”
學生通過MOOC和SPOC觀看視頻后,通過老師從儀器材料的制備一步步講解和示教再到實踐操作,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無菌操作取組織病料,把手術鑷子、手術剪刀在酒精燈火焰上燒灼滅菌,用鑷子夾取病料組織、用剪刀剪取小塊,將新鮮切面在玻片中央上做3個觸片壓跡并作好標記[4]。讓學生注意實驗室安全,規范使用酒精燈。把多種教學模式始終貫穿在課堂上,讓學生主動獨立的操作,高度重視規范操作、安全操作的重要性;其次在操作過程中反復強調操作的嚴謹性,樹立嚴格的無菌操作觀念,用過的培養物、病料、實訓動物及器材均須放入指定的消毒容器內消毒或滅菌,不準隨意亂放或用水沖洗。如遇污染,速報告老師,以便采取相應措施進行處理。
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強化安全意識,一切易燃品應遠離火源,酒精燈、電爐等用完立即熄滅;最后對學生在操作中不當的行為予以糾正,要反復強調[5],加深大學生對微生物學課程理論知識的掌握與理解,愛護公物,節約水電和實訓用品,塑造其職業道德和責任心。要挖掘高職學生的動手能力和思維學習方法,在實際應用中注意各種儀器的使用方法和具體操作步驟。
2.2" 組織病料觸片
傳統的課堂講授是點燃酒精燈,用滅菌的剪刀剪取組織病料一小塊,用滅菌鑷子夾取組織病料,在玻片上把新鮮切面做3~5個壓印或涂抹成適當大小薄薄的一層,不要太厚。利用混合式教學模式學生通過觀看PPT和多媒體視頻課件融于課程思政酒精燈的使用一定要規范。
2.3" 干燥
標本片的涂面向上在室溫下自然干燥,必要時將涂面向上,在酒精燈火焰上方10~15 cm處微烤干燥,直到涂面上干燥為宜,目的是為了更好地著色。
2.4" 火焰固定
標本片涂面向上,采用的方法在酒精燈火焰上通過3~4次,以手背觸及玻片微燙手為宜[6]。注意安全操作,溫度不能過高,過高會導致觸片中的細菌被燙死,染色時可能染不上色,鏡檢時觀察不到細菌。
2.5" 染色與水洗
通過視頻邊看邊做,在玻片涂面滴加美藍染色液并覆蓋涂面, 靜置染色2~3 min,水洗,注意用洗瓶沖洗時,特別強調不要先倒掉染色液,而是從玻片一端把染色液沖去,不能用水龍頭直接沖掉,用吸水紙吸干,不能用力擦干,然后再鏡檢。防止染色液有雜質可以在玻片涂面上覆蓋一張吸水紙再滴加染色液。
2.6" 顯微鏡檢查
傳統的教學方法是讓學生了解本實訓技能在生產實踐中的作用,掌握油鏡的類別、保養及使用方法,能畫出細菌的基本形態圖,利用了混合式教學,邊互動邊動手操作,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主動性提高了,學生們的課堂參與度有所增加。
顯微鏡油鏡的使用方法及步驟如下。
步驟一:放置在平穩的實訓臺上,接通電源,打開開關,集光器升高,光圈完全打開,調節亮度適中。
步驟二:把細菌標本片用固定夾固定在載物臺正中,在細菌標本片的觸片中央部位滴加一滴香柏油,原理是空氣折光率與玻璃折光率不同,光線透過載玻片進入空氣時,發生折射多,進入油鏡光線少,視野不清晰,而香柏油與玻璃的折射率相近,光線透過載玻片進入香柏油時,發生折射少,進入油鏡光線多,視野清晰。
步驟三:將油鏡頭轉至中央,眼睛看著油鏡頭,邊看邊調節粗調節器,把載物臺上升,讓油鏡頭接觸到香柏油中,與玻片相接觸。
步驟四:慢慢下降載物臺,一邊慢慢轉動下降粗調節器,一邊從目鏡觀察,調到模糊視野,再調節細調節器, 直至視野清晰。
步驟五:觀察病料中是否有細菌,若病料中有細菌,觀察細菌的形態、大小、數量、分布、種類、基本結構及特殊結構,從而初步判斷病料是否為細菌感染病例,根據顯微鏡下看到的細菌形態做出初步鑒定。在正常條件下,細菌的形狀、大小和排列方式是相對穩定而有特征性的,可以作為細菌鑒定的重要依據。顯微鏡下觀察的圖像如圖1所示。
3" 素質目標
提醒學生香柏油的用量以一滴為宜;實驗結束,用擦鏡紙把香柏油拭凈,不能用手或其他紙張擦拭;乙醇乙醚用量一滴為宜;轉換物鏡頭時,應使用物鏡轉換器,不可掰著鏡頭轉換;實訓過程產生的垃圾請放置指定位置,不可隨便丟棄;實驗結束整理好實驗室方能離開,形成愛崗敬業良好的團隊精神,形成良好的安全防護和環境保護意識,加強實踐過程環節,注重動手能力和創新的培養,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提高主動學習能力。
4" 實驗過程概括總結
正確使用顯微鏡油鏡和保養,把低倍鏡轉至中間,高倍鏡和油鏡成“八”字形,拔掉電源,用罩包好放入櫥子,存放于陰涼干燥處,避免受潮生銹。時刻注意實驗室安全,授課老師應及時糾正學生在實驗操作中出現的問題,檢查每個小組學生的實驗進度,對動手能力不強的學生,教師要積極鼓勵其認真操作,與其他小組成員的共同參與其中,提高自身的綜合能力[7]。提交實訓報告用鉛筆繪制顯微鏡下細菌的真實形態圖(必須標明放大倍數),實訓報告要記錄真實試驗過程和結果。分析實訓結果要科學、真實有效,在分析的基礎上找出規律。如果實驗結果沒有達到實訓目的或出現結果不對,應該同老師一起分析原因,再重新操作一遍。教師指導學生利用網絡資源在實操過程中獨立解決問題;小組與小組間利用網絡平臺進行交流。在討論展示結果中發現問題。通過實驗實訓學習,知道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反復操作和崗位實訓中,培養了學生的職業素養和工匠精神[8]。
5" 考核評價
為了客觀、準確地反映學生學習情況,教學過程中注重觀察學生的學習行為、紀律、活躍程度、實驗實訓技能操作水平及實驗實訓結束后對實驗臺的整理等要進行課堂考核,通過考核學生能熟練制備標本片程度,正確觀察和判斷結果,培養團結協作和創新能力[9]。評價不僅包括考試成績,還包括探究過程和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習慣表現。混合式學習模式的發展得益于互聯網的發展和技術的迅猛發展。從學生的角度來看,混合式學習是利用多媒體和教學視頻進行學習,適應在混合式學習環境下找到學習方法,使他們學習目標能實現。學生學習滿意度提高,評價方式對學生來說有很大影響,在課程中帶著問題去交流、討論和學習。在課堂活動的每個環節都有評價標準,學生根據評價標準細則學習。根據研究結果還發現,學生對課程的思考方式是影響其互動行為和學習積極性的直接因素,評價方式直接決定了學生的學習意愿,通過平臺考試成績和課堂的實訓技能成績一起計入期末總成績。
考核標準見表1。
6" 混合式教學的效果
實驗實訓的授課時間縮短,學生的動手操作時間延長了,參與度和主動性提高了;充分利用教學資源,使教學資源得到共享和創新,教師多方面收集更多素材,不斷地更新教學資源庫;利用網絡平臺再結合教師的課堂面授,一是提升了學生的信息素養,二是課堂管理和評價效果得以加強,三是通掌握了學習情況,教學效果要及時調整,通過考試看到學生的操作熟練和規范了,結果準確,教學效果明顯。
7" 結束語
按照學生未來的工作崗位采用案例教學、情境教學、多媒體教學等混合式教學方法,借助豐富的多媒體教學課件和視頻、動畫等數字化教學資源,力求授課過程生動、形象,內容深入淺出,更易理解和掌握[10]。通過實訓項目與畜牧生產或獸醫臨床工作中的實際檢測項目接軌,學生對動物微生物與免疫技術課程有了興趣,從而鍛煉學生運用所學微生物學知識和技能解決動物生產實踐問題的能力。課堂教學效果和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得道提高,創新和研究能力得以增強。
參考文獻:
[1] 孫秋艷,沈美艷,李舫.《動物微生物與免疫技術》混合教學模式的改革與實踐[J].山東畜牧獸醫,2017,38(12):83-85.
[2] 宋金秋.提高西藏學生學習《動物微生物》興趣的方法——湘西民族職業技術學院西藏班學生為例[J].畜牧獸醫科學(電子版),2017(16):27.
[3] 吳雙,高職動物微生物及免疫實訓技能教學的改革與探索[J].考試周刊,2012(64):9-10.
[4] 呂轉平.新疆庫爾勒市部分豬場豬鏈球菌病病原分離鑒定及藥敏試驗[D].石河子:石河子大學,2017.
[5] 黃星銘,周宇,呂濤,等.畜牧獸醫專業《動物微生物學》課程實訓改革研究與實踐[J].延安職業技術學院,2018,34(4):79-81.
[6] 李舫.動物微生物與免疫技術[M].第3版.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19.
[7] 扈吉貴.關于項目教學法在高職《動物微生物與免疫技術》實踐教學應用的思考[J].畜禽業,2021,32(1):60-61.
[8] 朱巍峰,混合式教學設計和實施效果分析[J].現代交際,2019,(17):222-223.
[9] 向雙云,周珍輝.動物微生物教學改革與創新[J].山東畜牧獸醫,2013,34(5):67-69.
[10] 殷自振.外科學多媒體教學應用體會[J].菏澤醫學專科學校學報,2010,22(4):9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