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 晗
新時代體育賽事志愿服務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與實踐
包 晗
(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大學體育部,江蘇 南京 210023)
體育賽事志愿服務是新時期高校助力“體育強國”建設的重要途經;發揚志愿服務是新時期高校堅持“立德樹人”目標的有效載體;創新志愿服務是新時期高校落實“三因理念”要求的實踐需要。基于此,指出體育賽事志愿服務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路徑:招募育人:愛國主義教育體育化的出發點;培訓育人:生命健康教育體育化的切入點;服務育人:理想信念教育體育化的根本點;激勵育人:集體主義教育體育化的支撐點。
新時代;體育賽事;志愿服務;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2008年北京奧運會成功地探索出一條志愿者招募、培訓和管理的有效途徑,初步形成“政府支持―高校團委管理―大學生參與”的志愿服務模式,為我國體育志愿服務的發展提供了極具價值的借鑒[1]。此后,大學生志愿者又經歷了眾多國際國內大型體育賽事(如青年奧林匹克運動會、全國運動會、大學生運動會等)志愿服務的鍛煉,進一步推動我國體育志愿服務工程建設。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關于志愿服務工作進一步深化,提出了具體目標及明確要求,全面推進常態化、制度化、專業化、品牌化建設。2019年,體育志愿服務工程更是上升為體育強國建設九項重大工程之一,彰顯了黨和國家發展體育志愿服務事業,加快建成體育強國、健康中國的決心。本研究旨在通過梳理體育賽事志愿服務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現實訴求,分析其實現路徑,從而進一步闡明體育賽事志愿服務如何“用情感人、因愛化人、以境育人”。
體育賽事志愿服務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在育人主題、育人理念及育人實踐等方面存在眾多耦合點,研究這些耦合點有助于為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體育方案”。筆者認為,體育賽事志愿服務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現實訴求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一是開展志愿服務是新時期高校助力“體育強國”建設的重要途徑;二是發揚志愿服務是新時期高校堅持“立德樹人”目標的有效載體;三是創新志愿服務是新時期高校落實“三因理念”要求的實踐需要。
志愿服務,作為高校基本功能之一社會服務的一種特色形態,在助力國家戰略、推動社會進步等方面具有獨一無二的“人、財、物、時、空”優勢。國家印發《體育強國建設綱要》之后,體育賽事的發展進一步融入中國特色現代化體育競賽體制的建設,體育志愿服務表現出其在推進“體育強國”建設中的凸顯價值。這其中,高校在校大學生投身到體育賽事志愿服務,可以促進國家高等教育機構在進一步彌補政府體育公共服務供給不足、協助拓展公民表達體育利益訴求空間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以新時期大學生參與體育賽事志愿者為例,北京冬奧會志愿者部部長滕盛萍表示,目前進行了一些分析,其中35歲以下的年輕人占到了96%,特別高興的是大學生占到了85%[2]。《體育強國建設綱要》明確把“做好2022年北京冬奧會”列為提升競技體育綜合實力,增強為國爭光能力的一項戰略任務。所以大學生作為未來體育強國的建設者和主力軍,必須加強其對于志愿服務精神的培育、傳承和弘揚,自覺擔當起全面建成體育強國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任。
當前,我國高等教育在進入高質量發展進程中,必須堅決貫徹高等教育“四個服務”思想,深刻把握服務“人民、黨和國家、社會主義制度以及現代化建設”的科學內涵。這一思想深度契合我國發展的歷史邏輯、現實國情、時代要求,深度契合我國高校發展的現實情況和發展趨勢[3]。高校思政工作必須緊緊圍繞高等教育“四個服務”思想,搞清楚大學生“立什么德和樹什么人、為什么立德樹人、怎么立德樹人”的理論依據與實踐標準,以育人實效回答好“高校立德樹人”的答卷。為什么說發揚體育志愿服務對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行之有效。首先,體育志愿服務作為志愿服務的一部分,同樣具有促進志愿者內在成長、自我革新的功能。其次,其體現的“志愿育人”與“立德樹人”,在理念上具有極強的契合性,兩者都強調追求自我內在修為和道德修養的崇高境界。高校發揚體育志愿服務是“立德樹人”教育的體育化社會實踐,在實踐過程中通過融入“志愿精神”“體育精神”,利用組建工作室、實施項目化等方式,提升大學生親社會品質,完成“立德樹人”內化教育與外化升華,使大學生堅定信仰、積極傳播、模范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高校思政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因事而化,就是緊扣學生關切,化解學生疑惑,想學生之所想,急學生之所急。在高校有針對性地組織與指導下,體育賽事志愿服務可以幫助學生掌握社會實際,接觸社會資源,有效地化解學生對于專業發展、個人規劃等方面的疑惑,增強思想政治教育中獲得感與共鳴感,進一步促使大學生在思想上受教育,專業上長才干,工作上做貢獻,達到實踐育人的預期。因時而進,就是緊跟時代契機,思維敏銳,伺機而動,趁熱打鐵。北京1990年亞運會開創了體育賽事志愿服務的先河,并在隨后的歷屆全國運動會、兩屆世界大學生運動會、北京2008年奧運會殘奧會、廣州亞運會、南京青奧會等體育節事活動中通過日漸成熟的志愿服務項目運作彰顯了體育志愿服務的價值[4]。其中,有機會參與到的體育專業學生志愿者無一不抓住了自己的際遇和機緣,經歷了一場思想政治教育實踐,從而在自己所處的時代條件下,肩負使命與責任,創造歷史和人生。因勢而新,就是緊握大勢所趨,敢于借勢,勇于謀勢,積極造勢。高校借助體育志愿服務,打造思政工作高地,是在深入研究把握國家戰略向“體育強國”轉移、公共服務向“大眾體育”側重的階段性特征及了解世界和中國體育發展大勢的基礎上進行的創新實踐。
近年來,體育志愿服務已經成為高校大學生參加社會實踐的一個重要途徑。在體育志愿服務活動中,志愿精神逐漸被大學生認識、熟悉,成為他們精神世界中的一個重要部分。正因為“青是自然與生命,春是生長與成長”;正因為“請黨放心,強國有我”;正因為“奮斗新時代,青春正當時”。如今,新時代的體育賽事在招募、培訓、服務、激勵等志愿服務的具體運行環節中突出鮮明導向,強化育人功能,為黨和國家培養體育強國、教育強國、健康中國建設的國之棟梁。
招募方式是體育志愿服務成功實施的重要基礎,有利于把體育作為愛國主義教育的出發點。如今,高校開展志愿服務招募工作的方式主要包括線下與線上兩種。線下招募一般借助團委宣講會、學院宣傳欄、校園廣播站等渠道。線上招募一般借助團委指定網頁、學院微信平臺、新型網絡平臺(易班、PU)等渠道。志愿者們參與奧運會服務,是在無私地為完成一個有益于社會的共同的目標而奮斗,這一眾志成城過程本身會增強參與者的集體主義、愛國主義和民族的認同感[5]。通過向大學生宣傳體育志愿活動的典型事例,描繪服務國家體育建設的美麗畫卷,增進他們對體育賽事志愿項目的熟悉了解,鼓舞愛國之壯志,催生報國之豪情。每當大學生在賽場內外服務時,都會情不自禁地從內心喊出:“中國隊,加油!”。當中國運動員站在冠軍領獎臺上,伴隨著國歌奏響、五星紅旗冉冉升起的瞬間,所有志愿者們都會感到驕傲和自豪。體育能夠彰顯龐大的愛國主義魅力,煥發出無窮的愛國主義情感。
培訓內容是體育志愿服務成功實施的重要實質,有利于把體育作為生命健康教育的切入點。高校開展體育志愿服務培訓,注重大學生知識學習與崗位實操,確保其接受到全要素、全方位、全過程的指導,提升其綜合素養。其中,“健康第一”理念的教育與倡導尤為突出,為大學生創建了體育化的生命課堂。體育蘊涵著豐富的生命內涵,折射出各種生命規律,其有助于人們提高對生命的認識,增強生命意識,能引發出豐富的生命感悟與體驗,使人感受生命的活力與生命之美,提高生存技能,提升生命質量,實現生命意義[6]。在疫情發生、全面防控常態化的艱難時期,國內最大“賽事閉環體系”的第十四屆陜西全運會如約而至,17萬余名志愿者服務其中。按照要求,大學生志愿者也必須接受閉環管理,開展核酸檢測、疫苗接種、群體管控等,他們不僅參與到防疫工作中,可以說,從該賽事志愿服務培訓開始,他們即逐步形成從“健康第一”到“生命為本”的觀念躍升,為“零感染”安全目標的實現添磚加瓦。
服務實效是體育志愿服務成功實施的重要目標,有利于把體育作為理想信念教育的根本點。青年群體先天的年齡優勢與數量優勢,決定了他們可以肩負起新時代的使命職責[7]。當前,國家體育改革和教育改革持續深入,體育強國、健康中國戰略吹響了新的號角。大學生作為“與新時代同向同行、共同前進的一代,生逢盛世,肩負重任”,能夠為體育強國、健康中國建設發展書寫歷史、描繪藍圖、創造未來。大學生志愿者通過體驗奧運會籌備和舉辦過程中具體、平凡甚至些許枯燥的工作,接觸和了解社會的真實面貌、重新審視和認識自己的價值,體現和印證人生的意義和價值[8]。他們在參與全國運動會、單項體育協會高水平體育賽事、社會力量舉辦的系列賽事等體育賽事志愿服務中,深入基層,聚焦民情,逐步養成“體育強國夢”的理想信念,能夠站在關注國家期盼與社會需求的高度,響應黨中央關于“全民健康”戰略的號召,深刻體會到體育如何使人“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錘煉意志”,從而進一步在求知、修德、明辨、篤實的實踐中體現出理想信念體育化的真正力量。
激勵機制是體育志愿服務成功實施的重要依據,有利于把體育作為集體主義教育的支撐點。激勵機制是在組織系統中,激勵主體運用多種激勵手段與激勵客體相互作用、相互制約的結構、方式、關系及演變規律的總和[9]。激勵的出發點是滿足激勵客體的各種需求,系統設計適當的外部獎酬和工作環境,從而滿足激勵客體的內在需求與外在需求,最終達到客體目標和系統組織目標的統一和諧[10]。在物質層面,機制包括了如志愿者吃穿、休息、器材、設備、醫療、儲物等方面;在精神層面,機制還包括了給予志愿者一定的嘉獎和贊譽,如上級主管親切關懷、典型事跡宣傳宣講、重大活動總結表彰等。建立一套完整的考核激勵體系,可以將體育賽事志愿服務目標全面分解,責任層層落實,做到每人有指標、有目標、有控制,關注志愿者的工作成就,滿足他們的情感歸屬,加強志愿者與志愿者、團隊之間的凝聚力,以激發他們的集體主義精神。體育賽事志愿服務的激勵機制可以將“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精神進一步發揚,并發揮其在“培育青年英才、樹立榜樣示范、踐行文明風尚”等方面的積極推動作用。
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百年未遇之大疫情”的時代背景下,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中國人民團結一心,以靠前的部署、周密的安排、有力的措施,織緊織密織牢疫情防控網,有效地保障各項國內外體育賽事的圓滿舉辦,成為助推我國體育文化自信堅定夯實的重要機遇。以第十四屆陜西全運會為例,大學生作為本次“史上最嚴”的體育賽事志愿服務者主體,在肩負使命中磨練,在兢兢業業中蛻變,努力奏響無愧于時代的青春樂章,口罩下的微笑、手套里的比心、防護服上的暖圖都成為十四運“最美的名片”。如今,中國將有機會在奧林匹克偉大歷史中翻開嶄新的篇章,書寫璀璨的輝煌,北京將迎來被冠以全球第一座“雙奧之城”盛名的歷史時刻。參與北京冬奧會賽事志愿服務的大學生,必將留下這段刻骨銘心、永生難忘的珍貴記憶。我們有理由相信,每一名擁有像北京冬奧會這樣的新時代體育賽事志愿服務經歷的大學生,也必將把民族精神、志愿精神、體育精神、奧運精神深深地烙印在心中,幫助他們點亮“涵養人生遠大理想、堅定正確價值追求”的領航燈。大學生將成為中華體育精神的親歷者、堅定者、傳播者,也必將進一步彰顯中國精神、中國力量、中國擔當。
[1]黃桑波,李建國,盧志成.我國體育賽事志愿服務的類型分析[J].體育學刊,2012,19(5):67-70.
[2]周學帥.北京冬奧會志愿者報名人數已超96萬[N].北京青年報,2020-12-06(6).
[3]李力,金昕.新時代高校立德樹人的內涵、難點及實現路徑[J].東北師大學報,2019(2):149-154.
[4]李佳寶,孫葆麗.論冬奧背景下體育志愿服務與青少年社會參與[J].中國青年研究,2018(2):52-59.
[5]任海.奧運會志愿者與大學生[J].體育科研,2003(1):24-26.
[6]萬國華,楊小勇,王碧怡.生命:體育教育的本真回歸[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11(3):96-99.
[7]劉欣然,王健.新時代學校體育的使命:基于黨的十九大報告精神的認識[J].北京體育大學大學學報,2019,42(5):1-12.
[8]李一玉,畢寧博,黃小波.析北京奧運會大學生志愿者的社會榜樣作用[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08(11):13-15.
[9]于金平.中國家族企業員工穩定心理契約的構建[D].吉林:吉林大學,2008.
[10]黃大林,黃曉靈.體育賽事志愿者激勵機制研究:以2016年重慶國際馬拉松賽為例[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2018,43(2):96-102.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Volunteerism for Sports Eventsintegrated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New Era
BAO Han
(Nanjing Vocational University of Industry Technology, Nanjing 210023, Jiangsu, China)
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基金專題項目“大學生體育文化自信培育研究”(2020SJB0088)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包晗(1986—),碩士,講師,研究方向:體育與思想政治教育。